"The only problem with Microsoft is they just have no taste."
Steve Jobs
前些日子苹果发布了iPhone16系列——像往常一样,它升级了最新的A18 Pro芯片,给Pro系列配置了更窄的边框,如果硬要说最大的升级,那么便是与iOS18伴生的Apple Intelligence以及那块“bixby”按键,更遑论“intelligence”基本全靠Chat GPT的苹果AI,在大陆地区上架后还能剩下些什么。
真的很无聊啊,不是吗?
是很无聊,我写这篇文章也不是为了讲这些无聊的更新。今年的iPhone真正让我注意到的,是标准版也取消了静音拨片,以Action Button取而代之。
既然说到Action Button,那就聊聊它。苹果的前设计师Jonny Ive曾经说:“真正的简约不只是删繁就简,而是在纷繁中建立秩序”,而如今的iOS则可以说完全走在相反的道路上:轻敲背板、Action Botton与那枚新增的“bixby键”在功能与逻辑上实现了完完全全的重复。很难想象就是这家公司在2007年推出了正面只有一颗实体按键的iPhone。好了,这篇文章叫《1000 songs in my pocket》,实际上它的确和我前面说的所有事相干。如果你也经常像我一样,在为数码产品扫墓上香的各种论坛、视频下活跃,那么你应该知道这是iPod发布时的宣传标语。
事实上,iPhone和iPad上的静音拨片(是的iPad上也存在过静音拨片)是地地道道地继承自iPod上存在于顶部的Hold键。鉴于部分读者可能没有使用iPod的经验,我有必要在这里解释一下:iPod上的Hold按键是iPod上除了Click Wheel以外仅剩的物理按键,它的功能很简单,只是关闭Click Wheel的输入,防止口袋里的误触,橙色代表防误触打开,白色则代表关闭。
而iPhone16系列的推出,就代表着这个设计和苹果永别了。这句话听起来很有赛博丁真的味道,因为这抹橙色既不特殊也不伟大,而我却要在此大书特书。那我不妨换一种表达:以Jobs和Jonny Ive的设计理念为代表的、sensible与优雅同等重要的设计风格彻底离开了Apple产品。这套理念在实践过程中其实远没有它听着那么动人,可以说Magic Mouse、Mac Pro 2013(就是那款被叫做垃圾桶的Mac)都是这种理念下的产物——到底有多难用那真就是谁用谁知道。但是这种理念同样也催生出一些伟大的设计——4英寸屏幕、Click Wheel、Home键、橙色拨片,它们无一不以符合直觉的方式服务消费者,同时彰显着这家公司坚持的品味。是的,品味,我想说的就是这件事。我认为苹果在2017年,为迎合市场的全面屏趋势,而把完全不成熟外观与系统设计引入iOS时,就丢掉了自己的品味。iOS并没有引入一套合理的同时适合产品和用户的全面屏手势逻辑:很显然,设计师想维持页面间的空间逻辑——页面从右侧滑入,便要从右侧滑出,而这个过程只能由左侧操作来实现。可是全面屏iPhone带来的屏占比的提升,使得这个动作前所未有地艰难,事实上即便是当今最小的全面屏iPhone,iPhone16,的显示面积(6.12英寸),也要比过去最大的非全面屏iPhone,iPhone 8 Plus,的显示面积(5.50英寸)大。1怎么平衡屏幕尺寸与OS操作逻辑的矛盾?苹果设计师至今没有给出一个优雅的答案。这时再去回看iPod,就难免唏嘘。同时期的播放器大多需要三个以上的旋钮、按键,每个按键的意义还需要用户记忆,而iPod仅凭如此一个Click Wheel,就实现了播放、暂停、音量控制、翻动列表、精确/粗略选择、快进/退、评分、打字检索、操作游戏的功能,是的,all of them,只需要Click Wheel。最神奇的地方在于,这些功能丝毫不会在这个输入设备上出现冲突,系统被设计得在正确的界面暗示你去做正确的事——你完全知道在某个界面,你应该用Click Wheel去做什么,这项任务交给如今的iOS设计师恐怕得要了老命了。
而那抹橙色呢?我前面说过,它只负责切断Click Wheel的输入。它的功能如此简单,以致于和强大的Click Wheel形成了天然的不对称,因此苹果始终在设计时将它放在无足轻重的地方:iPod的顶部或iPhone的侧面,似乎只有在你需要时,它才会被看到。可就是如此无足轻重的设计,却能让你在将iPod或iPhone放进口袋时轻轻一拨,就好像是和世界说了再见,陪你的就只有那1000 songs,这便是设计的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