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我没说过这句话

微信公众号“小张咬文嚼字”于 2024年12月5日发布了一篇《校练务精,捃理须核》,文章指出,“‘综学在博,取事贵约,校练务精,捃理须核。’引文核对,乃作者之责,编者之职。逢引必核,当成为文字工作者的共识共为,不可懈怠。”

我在接校对工作时,如果发现书稿引文较多,便会主动和编辑提出延长时间。在一次又一次的核对工作中,一些不容易被发现的问题便会浮出水面。

陆龟蒙:我没说过这句话

最近在校对一本关于舟山岑港的书,书中提到:“唐朝诗人陆龟蒙曾言:‘松木入水历一千年则化为石。’”其实这段话并不是陆龟蒙说的。

进古籍数据库搜索,可知这句话出自清人施鸿保的《闽杂记》。

据网络搜索,施鸿保是钱塘(今杭州)人,道光至咸丰年间,施鸿保在福建为幕僚,他以外地人新鲜的眼光和独特的视角,将自己的所见所闻及时搜集、记录,成《闽杂记》一书,为今天的读者提供了福建(以福州为主)丰富的风俗民情和稗官野史的相关文字资料。“松木入水历一千年则化为石”,出自《闽杂记》中《松化石梅化石》一文。

这篇文章先引述了陆龟蒙《二遗诗序》中的一段话,后面又转述了白氏六帖(唐代白居易编,宋代孔传续编的工具书)引《录异记》(五代杜光庭撰的中国古代神仙集)的话。自“余友汪伯年”起,应是施鸿保自述。后文又提及《旧唐书》,但我未能搜到《旧唐书》中关于“康于河”“康于石”的相关记述。

那么陆龟蒙原文是怎样的呢?在数据库中搜索“东阳多名山”,可以搜到陆龟蒙《二遗诗序》的原文。

陆龟蒙在文中确实提到“古松,往往化而为石”,但和“松木入水历一千年则化为石”相差较大。这句话的“版权”还是应该归属于清人施鸿保。

罗隐:我没写过这篇文章

前段时间校对一本散文集,作者提到她在微信公众号上和读者交流,一位读者说:“有次在弟弟的作业上看到了一篇文章,觉得好玩极了,题目就很好玩,叫《夏》。为唐朝时期罗隐所写。”然而当我用古籍数据库检索这篇《夏》中“溽暑蒸人,如洪炉铸剑,谁能跃冶?”的文字时,却发现这篇文章其实并不是罗隐所写的。

我在古籍数据库中检索,发现有两本明代文献提到了这段话。一本是《刻徐文长先生秘集》,徐文长即徐渭,浙江山阴(今绍兴)人,号青藤老人、青藤道士等,在诗文、戏剧、书画等方面均有极高造诣。郑板桥和齐白石甚至自称“青藤门下走狗”,《枕中秘》则是明代卫泳编辑的一本小册子。但这篇小短文究竟是谁写的,尚未可知。(因为《徐渭集》中未能搜到此文)

我又通过“读秀”检索出版物,发现在一本《小学生天天诵读 五年级》中,将这篇文章划到了宋濂名下。

宋濂是明朝知名文臣,被朱元璋称为“开国文臣之首”,与高启、刘基并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宋濂文集无论是古籍数据库还是当代出版物数据库,均有较为完整的收录,但在古籍数据库中未能搜到,当代出版物中也只有这一处认为是宋濂所作。因此这篇文章究竟是不是宋濂所写,我不敢确信,但无论该文作者是谁,总不会是唐朝的罗隐。因为我查阅浙江古籍出版社《罗隐集校注》的目录,并没有这篇《夏》。

雪小禅:这话确实是我说的

还是在这本散文集中,作者提到了雪小禅:“今日看到雪小禅的一句话:所有人都随波逐流时,你要保持清醒。在浮躁中有清冷与贞静。”这句话是不是雪小禅说的呢?我先通过“读秀”检索,一无所获。再用微信读书搜索出版物,也没有结果。最后用了微信读书检索微信公众号的功能,才发现了《今晚报》在2020年7月13日副刊刊发的一篇《靠近自己》。这篇文章中有一段非常相似的话。

但就在撰写这篇文章时,我试着用微信的检索功能来搜索这句话,却发现雪小禅本人的公众号早在2018年8月19日就发布了一篇文章《人生小喜,且问君安 | 雪小禅最美微刊第三百四十一期》,这篇文章中,确实有那本散文集中引述的话。换言之,《今晚报》所刊的《靠近自己》这篇文章的最后一句,是对雪小禅的话经过一番加工后的“再创作”,再严重一点可以说是“洗稿”。

李时珍:我书里不是这么写的

冬天已至,又是吃羊肉的好时节。我注意到有些微信公众号在介绍羊肉功效时,会引用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如“生命时报”微信公众号于2023年11月17日发布的《一到冬天,为什么中、西医都建议吃点羊肉》就称:“《本草纲目》中说:‘羊肉能暖中补虚,补中益气,开胃健身,益肾气,养胆明目,治虚劳寒冷,五劳七伤’。(此处标点使用亦有误)。”但其实《本草纲目》的原文并不是这样的。

检索《本草纲目》(万历二十四年金陵胡承龙刻本),可以发现《本草纲目》中,称羊肉“主治暖中字乳余疾,及头脑大风汗出、虚劳寒冷,补中益气,安心止惊”,这和微信公众号的表述有一定的相同之处,但也有很明显不同的地方。应该是今人对《本草纲目》的原文加以整理后成文。(比如治五劳七伤,《本草纲目》中指出是孙思邈提出的)后来我所在单位的微信公众号发布相关文章时,我建议采用《本草纲目》原文,编辑觉得原文晦涩难懂,最后删除了《本草纲目》这段引文。

通过“读秀”检索,那段错误的引文早在2005年出版的一本《食物相克与饮食搭配》中就能见到,后来以讹传讹,有百余本图书使用了这段并不准确的引文,可谓“二手材料之害”矣。

 

“小张咬文嚼字”转引了语言学家吕叔湘的话:“核对引文是编辑工作中很繁重的工作。”该公众号认为,此“很繁重”恰是对作者与编者的提醒。引而不核是给编辑“埋雷”,编而失查则使谬误流传。然而另一方面,提升找文献的能力,尽可能查找到准确的原文,也是一项困难但重要的基本功。

“校对笔记”系列主要记录图书编校过程中遇到的有趣故事,收录于“蠹余录”中,不定期更新。

蠹余录 | 读书笔记2023 读书笔记2022 | 读书笔记2021 | 读书笔记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