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其实有很长一段时间不清楚「AF 40MM F2.5」这种焦距不长不短、光圈不大不小的镜头的受众究竟是谁;我也不知道索尼 FE 50mm F2.5 G、FE 40mm F2.5 G 两支镜头超过 4000 元的官方售价究竟有何考量。我很确定在相同价位,我不会选择购买这种规格的镜头。但是,我后来拿到了唯卓仕 AF 40MM F2.5,慢慢发现了这支镜头的使用场景和好玩之处。
产品包装及基本参数
谈到这支镜头,首先绕不开的是价格。全画幅镜头,不足一千块的官方售价,在打折季甚至能下探到 600 元,自动对焦可用,即使放眼所有品牌,同时满足上述要求的镜头也不多。
镜头的包装比我想象中更小巧,也更有分量。打开盒子,里面除了镜头本体、前后盖、遮光罩、还贴心地配备了一个手感不错的镜头收纳袋,方便日后镜头取用。
在这个价位下,这款镜头确实没有什么可以诟病的。167 克的镜身、52mm 口径、塑料机身有一定纹理,因此摸起来不显廉价也不易留指纹,金属卡口配备 USB-C 口,方便后续固件更新……我对这个镜头的基本期待已经满足了。有一些网友会诟病没有手动/自动对焦切换按钮,但是索尼相机的对焦「过于」靠谱,以至于我几乎也没怎么使用过这个按钮,故不做评价。唯一的问题是,它的最近对焦距离相比同类竞品稍微远了一些。
附上类似焦段的索尼 FE 卡口全画幅自动对焦镜头参数对比:
品牌 | 型号 | 官方价格 | 二手价格(均价) | 重量 | 最近对焦距离 | 亮点 |
索尼 | FE 40mm F2.5 G | 4699 元 | 3300 元 | 173 克 | 0.28 米 | 原厂支持更到位 |
适马 | 45mm F2.8 DG DN | 2599 元 | 2000 元 | 215 克 | 0.24 米 | 做工较好 |
适马 | 40mm F1.4 DG HSM (索尼卡口版本) | 已停产 | 4000 元 | 1200 克 | 0.4米 | 堆料狂魔 |
蔡司 | Batis 40mm F2 CF | 8000 元 | 3500 元 | 361 克 | 0.14 米 | 有一定近摄功能,光圈相对较大 |
唯卓仕 | AF 40MM F2.5 | 789 元 | 600 元 | 167 克 | 0.34 米 | 价格相宜 |
当然,如果有第二代,我倒是希望它能够缩短最近对焦距离,或者把光圈做大半档到 F2.0,大一点、贵一点、厚一点也没关系。
无感的使用体验
这支镜头在使用时带给我最多的感受是从容和无感。
这支镜头的尺寸和索尼 α7C/α7C II/α7C R的机身完美适配,能够平平稳稳地放在桌子上。它的重量恰到好处,不会太重,导致头重脚轻,全靠几根手指「力挽狂澜」;也不会太轻,构图时不够稳定。在构图时你可以用左手的食指和大拇指抵着镜头,右手则负责构图的细微调整。在必要时,你也可以用单手举起相机迅速抓拍。
这种重量的微妙平衡给我一种很神奇的感觉。既有一定的份量,潜意识告诉自己要认真拍;但是又不会造成很大的负担,甚至不需要专门带上相机带,一个 4-6L 的邮差包就能轻松装下。这样,我就能专注于需要记录的事情本身。
这支镜头带来的「无感」是多方面的,除了体积和重量上的无感,还有价格带来的无感。这意味着当你拿出去使用的时候,可以把它当作能陪你感受世界的伙伴,而不是珍贵的传家宝,让你的拍摄动作更加迅速、果断、无所顾虑,只为捕捉一切美好的画面。
为什么是 40mm?
如果我们观察原厂的首批定焦镜头,往往不会生产 40mm 的镜头,而是 50mm 和 35mm 的镜头。50mm 的视角往往更加专注,能在一个比较舒服(1 米至 1.5 米)的距离下拍摄单个物体,而 35mm 则可以囊括更多的背景元素。
40mm 焦段(约 57 度)比 35mm 视角(约 63 度)稍窄,比 50mm 视角(约 48 度)稍宽。按照人类视线范围来说,60 度作为双眼的常规视线范围,是在不移动眼球的情况下能察觉到物体进入视野的最大范围;而 40 度左右则是视觉细胞密度最高的区域。因此,对于这个区域的变化,人类往往会更敏感,感性地说,就是「专注感」的来源。
40mm 在专注区域之外,增加了一部分视线范围,让画面能够囊括一部分的背景和周围环境的信息,比较适合非特写的人像拍摄、人文题材以及街头风光摄影。50mm 镜头被称之为标准镜头,有时候会被认为无趣,35mm 则会带来一定的透视效果,在近距离拍摄的情况下需要注意构图,使用难度有所上升。如果想要尝试下新口味,40mm 可能会给你带来不一样的体验。
F2.5 的光圈够大吗?
我认为唯卓仕设计这支镜头的时候,试图达到尺寸、光学素质、重量、售价之间的平衡,且突出了「便携」作为重点参数。平心而论,光圈 f2.5 和 2.8 差别并不大,f2.8 照不亮的场景,f2.5 也会比较勉强。
举个例子,如果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光圈 f2.8 镜头拍摄某个场景需要 6400 的感光度,那么 f2.5 也需要 5000的感光度才能保持同样的亮度,这两档感光度的画质区别不会很大。
那既然如此,直接用光圈为 2.8 的变焦镜头不就可以了么?但是这样虽然能够获得更大的变焦范围,却也变得更沉更重。如果你是非索尼用户(暂且不论 Z 口通过成熟的转接环方案无痛使用索尼镜头),那么也只有大三元镜头可以选,售价轻轻松松就可以突破一万元。
如果是索尼用户,确实有一款较为小巧的光圈 f2.8 变焦镜头可供选择:腾龙的 20-40mm F/2.8 Di III VXD。相比于传统的 24-70mm f/2.8 大三元镜头,多出了 20-24mm 的超广角焦段,止步于 40mm 在必要时也能作为一个人像拍摄焦段,或者通过二次裁切够到 60mm 的标准镜头焦距。但是这支镜头重量为 365 克,相当于两支唯卓仕 AF 40MM F2.5 的重量。而哪怕在二手市场里,这支镜头价格也来到 3000 元左右。
综合来说,如果你需要一个轻便的,便宜的,光圈比 F2.8 更大(虽然大得不多)的镜头,唯卓仕 AF 40MM F2.5 还是占有独特的生态位。
实际使用体验和画质分享
在使用这支镜头的一个多月,我带了这支镜头去了扫街,也带出去旅游。这支镜头采用 6 组 10 片的光学结构,光圈全开锐度即可用,成像结实。虽然在光线对比情况下能观察到物体边缘存在少量紫边,但并不明显。在控制被摄物体和背景距离时,能呈现一定的背景虚化效果。自动对焦也算迅速。
下面我会分享一些使用唯卓仕 AF 40MM F2.5 拍摄的照片。
照片进行过调色和在 Adobe Lightroom 中进行镜头畸变矫正。同时,我也会附上一张使用不同焦段镜头拍摄同一个主题的照片,帮助大家感受观感上的不同。其中标注为 40mm 即为唯卓仕镜头所拍。
人像
宠物/状物
美食
建筑
综合来说,40mm 的视角更接近于 35mm 的视角,在拍摄的时候更倾向于强调被摄物体和背景关系的整体展现,而不是用于特写强调被摄物体的细节;1 米至 2 米是比舒适的拍摄范围,如果背景足够远,也能产生较强烈的虚化效果。
选择不同的焦段不仅影响画面效果,也会影响拍摄者的心态和创作方式:
28mm 焦段对我来说是很实用的旅游应急焦段。人来人往的景区不可能专门为你开辟一块两三米无人区域,这个焦段能让我在较窄的空间里尽可能把想拍的物体都记录下来。
40mm 焦段往往需要拍摄者更加关注场景的整体性和故事性,通盘考虑拍摄时画面中的每一个元素,因为每一个细节都会被清晰地记录下来。
35mm 焦段可能让拍摄者更加注重环境和背景的交代,鼓励他们在拍摄时「踏前一步」捕捉有趣的瞬间。
50mm 焦段则可能使拍摄者更关注主体的表现和情感的捕捉,要求更精确的对焦和构图。更容易实现主体和背景的剥离,但如何让画面不会显得单调会是拍摄者需要时刻思考的话题。
75mm 焦段会让拍摄者更加专注于主体的细节和情感表达,减少背景干扰,适合在需要强调人物情感或细节的场景中使用。
总结
我愿意称唯卓仕 AF 40MM F2.5 为年轻人的第二支镜头。
换句话来说,我不建议这支镜头作为第一支镜头。它轻便、无感、素质优秀,能在一些场景给你优秀的体验。但如果你刚刚进摄影坑,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而只是被这支镜头的价格所吸引,有可能会和你想象中的体验和画面有所区别。这种情况下,我还是建议你选择更加有针对性的镜头,建立初步的镜头认知。
如果你希望用于旅游,第一支镜头还是建议恒定光圈的变焦镜头;如果希望拍摄人像,第一支镜头建议还是大光圈的 50mm 定焦。这并非是要分出个孰优孰劣,而是确实要体验过镜头的不同焦段和光圈才知道什么配置搭配才是自己用得最顺手的。
但是,当你已经见识到大光圈镜头梦幻般的焦外光斑,手腕轻转定格天地间的美好瞬间;当你受累于昂贵笨重的器材,只希望有一支镜头能够默默地完成吩咐的工作,你不需要它的时候几乎可以忘记它,需要它的时候却总能从随身的背包中掏出按下快门,那么,唯卓仕 AF 40MM F2.5 是你值得考虑的镜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