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trix 首页推荐
Matrix 是少数派的写作社区,我们主张分享真实的产品体验,有实用价值的经验与思考。我们会不定期挑选 Matrix 最优质的文章,展示来自用户的最真实的体验和观点。
文章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少数派仅对标题和排版略作修改。
作者按:这篇文章是 TDS Studio 在少数派上的第二篇文章。在少数派发布的 TDS REVIEW,我们会去除掉海外分发所用的双语标题,重排内容前瞻部分。本篇 TDS REVIEW 有较多衍生内容,内含空想主义的 OOC 和放飞自我,请按需跳转定位。
LinkBuds 初代给我的印象是有点怪异、体验有点欠考虑但是声音不算差、形态有点意思的产品,它显然是基于 Xperia Ear Duo 系列演变而来。但是随后 LinkBuds S 的发布倒让我对于这个系列的定位有点摸不着头脑,毕竟 LinkBuds S 显然更像是对于 WF-1000XM4 的「救火」之作。
在 RKTALLK 042期——今年十月的音频新闻里,我们先于国内消息源,介绍了在日本开始预订的 LinkBuds 产品线二代目更新,这或许也是中文互联网上最早的、比较深入的配置讨论之一。新的 LinkBuds 系列有三款产品,分别是 LinkBuds Open(节目中口误为 LinkBuds Air)、LinkBuds Fit 和 LinkBuds Speaker,对应 LinkBuds、LinkBuds S 的升级以及一个用耳机名字做蓝牙音箱的产品——进一步摸不着头脑。关于 LinkBuds Fit,我们已经开始了体验流程,并会在年底带来它的详细体验,毕竟在宣传里,这可是「索尼史上最强通透模式」。在此之前,这篇就是十月中旬首发购入 LinkBuds Open 之后我们的体验,可以先说一句的是,它改掉了 LinkBuds 初代产品很多毛病,现在是我个人最喜欢的 OWS。
包装与配件 | Package & Accessories
LinkBuds Open 的包装非常小巧,也采用了 LinkBuds、WF-1000XM4 这代产品开始使用的「环保包装」,有一次性胶贴。内部的说明书甚至都折了一下来适应这个颇为局促的包装体积。
内部配件包括一条 USB-C to USB-A 短充电线,再无其他。
值得一提的是,包装内没有包含的特别配件。这次索尼给 LinkBuds Open 和 Fit 都设计了额外的多彩保护壳。本篇只讲 Open 的这些。保护壳有两种,首先是充电盒的外包保护壳,硅胶材质,在包裹充电盒的同时提供一个显眼的挂环,可以连接挂绳或者登山扣之类的东西,也默认带一个圆环登山扣。还有一对耳机后腔体的保护壳,也是硅胶材质,整合了耳翼结构,对应孔位可以比较顺畅地进行安装。对于 LinkBuds Open 来说,索尼提供了黑色、灰粉、灰绿、灰紫和灰蓝五种配色,四种彩色都是低饱和度颜色,不会扎眼。哦,原来 h.ear 系列复活到这里了(不是)。 顺便一提,索尼叫这些颜色「马克龙」配色而不是「马卡龙」配色……
理论上你可以左右腔体、充电盒壳进行125种任意搭配——只要你恰巧财力雄厚,因为充电盒壳一只 139 元,腔体保护套一对 59 元…… 如果你买的是白色版本 LinkBuds Open,由于白色腔体保护壳不额外提供,甚至可以形成180种搭配。直到在收到配件之后,你会发现一个惊人的事实,充电盒保护套是上下分体的,理论上还能拼色,不计算了。
设计、佩戴表现与声学结构 | Design, Fit & Acoustic Structure
LinkBuds Open 默认提供黑白两种颜色可选。
和初代 LinkBuds 不同,LinkBuds Open 采用新的充电盒外观,看上去像是一块被烤制成方形的马卡龙。上盖为光面,黑色版本对应亮黑上盖,而白色版本则是随机的大理石纹路。看上去和 LinkBuds S 的「环保材料」还不太一样,廉价感少了很多,且每一个单独的个体都不同。底座部分则是磨砂处理。配对按钮和 USB-C 充电口位于背部铰链下方,按钮的手感有点软。
开盖的手感有点松,不过能够轻松地进行单手开合,这种「马卡龙」式的结构对于单手开合提供了很好的角度。如果你一同购买了上文提到的保护壳,将手指穿过登山扣,能够以一个很舒服的、符合直觉的姿势打开它。耳机在盒内的放置方式于上代相同,磁吸力度足够,不会有松脱晃动感。
耳机本体的形态与上代 LinkBuds 一致,但是在尺寸和结构上进行了优化,你仍然可以理解这是一个由前后两部分组成的结构。前端为带有中空结构的扬声器单元部分,后端则是集成了麦克风、音频电路和电池的部分。前端的扬声器部分基本造型与上代相似,但是正对耳道口的部分的开孔有明显变化。初代 LinkBuds 的开孔是两圈不同的开孔,而这代似乎是为了改进低频质量,转而改成了一圈孔径更大的开孔。在开孔内还能看到一层黑色的阻尼网。同时为了适应 LinkBuds 的特殊单元结构,中心的通孔得以保留,这也是它的一大特色。
后端的部分也进行了结构调整,原先是一个内侧比较平的结构,而现在后端结构变成了比较标准的球体,从而能够适应新的包裹性耳翼。同时,对于耳廓结构的贴合性也会稍好一些。充电触点减为单边两个,传感器的面积也有所缩小,正好那个地方是与皮肤接触的,理论上传感器现在灵敏度也会高一些。
耳机结构微调还体现在机身长度的缩小上。初代 LinkBuds 有小耳廓的朋友吐槽过后端模块顶到耳廓的问题,但是现在缩短长度后这个问题大概会有改善。当然,按照索尼官方的介绍,如果现有的耳翼无法满足大耳廓的需求,可以找客服直接更换大号的。我自己则期望包装中能够大小规格都附带上,这东西没有什么成本。
改进之后的 LinkBuds Open 佩戴表现基本是这样的:后端模块贴合程度提高,耳翼的结构默认更加适应中小耳廓人群,更加柔软的材质和调整后的耳翼角度使得耳甲艇部位的压迫感基本上可以忽略。佩戴舒适性对于小耳廓人群有显著提升。不过,在长时间佩戴(对于我个人来说是连续佩戴四个小时左右)之后,耳机前端抵着的耳道口区域会有些压迫不适,但是相比较于上代来说,出现这个佩戴疲劳的时间要拉长不少。
和上代一样,LinkBuds Open 依然支持 IPX4 级别的防泼溅,可以应对小雨、日常运动出汗等场景。
操作与软件功能 | Control & App
LinkBuds 的操作应该说是当时被很多用户和媒体乐于评价的点,经常能看到什么扇巴掌切歌之类的段子。LinkBuds Open 甚至11月发售的 LinkBuds Fit 都保留了广域点击的特性。这意味着后端模块表面和脸颊这一大块区域都是可操作区。
它的操作逻辑默认是:双击播放控制,三击切歌,重复点击进行音量调节。左右两侧的操作都可以进行。没有对于单击的识别,而且对于操作的识别是依靠「敲击」而非「触摸」,这个逻辑倒是有个好处,就是不会在调整佩戴时出现误操作。
相对来说,广域点击的操作区域距离耳机腔体越远,它的反应时间就会越长。同时,灵敏度的调节可以尝试,只是目前的状态来说,它的灵敏度通常都已经足够高了。这段时间用下来,LinkBuds Open 无论是对于腔体部位的点击还是广域点击,基本上识别精度还是比较高的。
操作也有语音提示,默认提示的音量尚可,在非常嘈杂的环境会有一些不够响。不过,在 app 中你可以进行音量调节,还可以设置十五种语言的提示。
由于整合了佩戴感应器和陀螺仪,所以说 LinkBuds Open 是支持一些头部动作识别的。首先是佩戴识别,它的佩戴识别反应准确率是没什么问题,不过在摘下后的暂停会慢一点。额外地,LinkBuds Open 也支持佩戴情况检查。
头部控制的逻辑和 AirPods 系列是一样的,适用于通话的接听和拒绝。语音控制则是独立于系统语音助手的一个操作,利用一些基本的词语识别来调用基本功能。目前都需要先用「Hey 你好」来作为先导词调用,且能够进行的操作还比较有限。我觉得……还是安心用 Siri、Bixby、Google Assistant 这类系统级语音助手吧。
智能免摘和 1000X 系列类似,它会根据你说话来实时暂停播放。这些就不赘述了。
近期索尼刚好更新了自己的耳机 app,将 Headphones Connect 改名为 Sound Connect,估计是为了适应更多蓝牙音箱之类的设备联动吧…… UI 也进行了调整,可以参考我们给出的截图来看看,很多操作被整合到了二级菜单,这点有点难以理解。通过 Sound Connect app,你仍然可以进行均衡器、360 RA 测量、操作自定义、固件更新等常见操作。我们这里还是多讲几句与声音有关的设置项。
均衡器设置依然是对于五个频率点的 ±10dB 调节范围,同时还有 ±10 档的 Clear Bass 调节。预设均衡器还是那几个模式,也支持「找到您的均衡器」玩法。这点我们在 ULT Wear 的体验内容中进行过详细介绍。不过,对于 LinkBuds Open 来说其实默认就挺好听了,我不认为需要额外调节太多。
智能功能与设备流转 | New Features
再介绍几个所谓的「智能功能」。
首先是 Auto Play,这是一个针对于不同运动场景进行音乐自动播放的功能。目前可以联动 QQ 音乐、Endel 和 Apple Music。实际体验下来,它应该是基于加速度传感器来进行判断的,因为打开此功能会提示你配对一个新的蓝牙设备。在开始跑步时,它会自动开始播放预设的播放列表。每天第一次佩戴的时候会进行日期播报,每个小时可以开启整点报时。这个功能显然是为了全天候佩戴来设计的,也正是 LinkBuds Open 这种能够全天佩戴的结构和长续航产品才有一定的实用性。我这段时间更多使用它则是看重它的消息提醒功能。
自适应音量控制则是针对于环境嘈杂程度进行音量实时调节的功能,以前是在突然进入到环境音量变化明显的区域时会有明显感知,现在的改进是这个调整会过渡自然一些,自适应的频率似乎要高一点——不排除是主观感受误差。
Quick Access 是索尼近几代耳机上都支持的功能。在我的 iPhone 上显示支持 Endel、网易云音乐和 QQ 音乐的调用,Xperia 上则是只有一个 QQ 音乐。随着产品所在市场的不同,这个支持项也会有所改变。
Auto Switch——这应该是索尼第一次提出自己的音频生态…… 作为手机、耳机、音响都有涉猎的厂商,这么晚才注重生态性说实话有点晚了。按照索尼的说法,新的 LinkBuds 系列、旧有的 LinkBuds S、WF-1000XM5 以及 WH-1000XM5,在断开连接后可以进行自动切换到 LinkBuds Speaker 上——在读完这段后我有点不知道怎么评价,如果这个「生态」间切换是上述耳机之间的无缝自动切换该多好…… 如果这个「生态」间切换可以在 Xperia、VAIO、Xperia Tablet、BRAVIA、Walkman、PlayStation 甚至 Alpha 之间能够进行该多好?
结合场景自适应和基于加速度传感器的感应、语音识别和完整的硬件生态,那将不局限于进了地铁站自动切换降噪模式、听到报站和对话自动开启通透的轻度智能化场景。试想一下,你的 Alpha 相机开始录像之后,耳机自动无线连接、打开降噪开始实时低延迟监听;停止录制后自动打开通透模式方便交流;坐下来翻开 VAIO 笔记本开始审阅素材;下班路上识别到进入地铁站就打开降噪开始按照使用习惯来进行音乐播放;回到家后取下耳机,手机或者 Walkman 上的音乐会无缝在家里的 LinkBuds Speaker 上开始播放;打开 BRAVIA 电视后刚才播放声音的无线音响自动切换到电视的播放通道;耳机上的语音操控可以直接控制到电视和智能家居…… 其实单论技术不难实现,但就目前没有了电脑部门、手机部门躺平、各部门没有有效协作的索尼来说,这个场景的无缝流转可惜没如果。
回到现实,那么就 LinkBuds Open 对于双设备协同的表现怎么样呢?我们以 AAC 连接 Xperia 5 III 和 iPhone 14,在一端播放未开始状态下,进行另一端的播放操作,LinkBuds Open 比过去任何索尼耳机反应都要快,且频繁切换七八次可能才会出一次 bug(以前两三次就一 bug)。不过,如果在一端已经在播放的时候,还是必须得在暂停后才能切到另一个播放端,这点跨平台确实不好解决。另外,它也一如既往支持 Windows Swift Pair,在开盖时,开启蓝牙的 Windows 设备会直接进行弹窗。
这才是音频生态的现实。
通话 | Call
由于 LinkBuds Open 是介于半入耳和 OWS 之间形态的产品,它的通话拾音其实要比常规的挂耳式或者耳夹式 OWS 耳机要有效一些,距离嘴部的距离则不如带柄的 pods 式 TWS 耳机那么近。索尼基于 DNN 的通话降噪实际表现如何呢?
收音清晰度还是不错的,响度足够。在嘈杂环境里的降噪效果是可感知的,但在风噪环境下还是会有算法干扰语音主体的问题。相对于之前来说进步明显,但是对于通话降噪的可用性还有一些优化空间。
信号与续航 | Connection & Battery
蓝牙版本 5.3,在 AAC 连接下,我尝试了 Xperia 5 III、iPhone 14、Galaxy Tab S7 和 HTC 5G Hub,都没有连接稳定性上的问题,V2 芯片对于这些的优化还不错。WLAN 开启或关闭的情况下都很难出现卡顿丢包情况,基本上可以说有着比较出色的信号稳定性表现。在距离三米且有遮挡的状态下也没有卡顿,仅在隔着承重墙且距离五米以上偶现丢包问题。
地铁站内、商场内等人流密集、信号复杂场所,它的信号稳定性也和 AirPods Pro 2 保持接近,基本上都有着不错的稳定性——仅在信号极其复杂的地方偶尔会有音频左右跳一下的情况,而且是双设备连接的情况下才会复现。总体上作为 AAC 编解码的耳机,是良好水平。终于,相较于初代的信号丢包时不时影响连贯使用,LinkBuds Open 来到了一个比较让人满意的连接稳定性。
延迟方面,AAC 的基底延迟不小,实际感受下来,以 AAC 编解码器连接 Xperia 5 III,进行流媒体视频和本地视频观看,它的延迟大概控制在正常语速半个字左右的程度。不过,在连接 LC3 的状态下,延迟有了非常明显的改观。目前索尼在 Xperia 新机型上对于 LE Audio 的体系支持相当完善。
续航方面,这次也有不小的提升。官方标称仅耳机连续播放 8h,搭配充电盒最高一共 22h,相较于初代 LinkBuds,在减小腔体体积的同时,单次续航增加了 2.5h。个人经过标准流程测试下来,不开启 DSEE,不开启节电模式,以 AAC 编解码器连接 Sony Xperia 5 III,设置其他为默认,以50%音量连续播放流媒体音乐(Apple Music Lossless)、播客节目(小宇宙),仅耳机续航为8小时31分钟~8小时42分钟(三次标识满电状态),超出官方描述。
除此之外,LinkBuds Open 还带有快速充电和节电模式。快速充电意味着可以在3分钟的充电时间里获得1小时续航,不过实际常规充电功率则是 1.4W 左右,这个快速充电更多体现在盒子给耳机供电上。节电模式则在低于 20% 的电量情况下关闭 DSEE、入耳检测、语音控制等耗电项,尽可能维持基本的音频体验。除了不支持无线充电外,我对于 LinkBuds Open 的续航相关项没啥大的怨言。
空间音频与背景效果 | Spatial Audio & Background Effect
作为索尼耳机,LinkBuds Open 原生支持 360 Reality Audio。在经过测量之后聆听 360RA 音源时,有着比较还原的声场,但是需要你的音源原生支持。
基于 360 Upmix 的功能,LinkBuds Open 在连接 Xperia 手机的时候可以实现对普通音源的 360RA 重新渲染。目前听下来,它对于主观听感的变化主要体现在声场宽度的增加,人声与乐器结像的打散——降低头中效应。但是在我看来 Upmix 对于声音自然度的帮助比较低(LinkBuds Open 已经足够自然了),且对于声音质量尤其是音色劣化是比较明显的,不太建议。如果一定要使用,请记得把 DSEE 关闭。
对于 Dolby Atmos 的支持,索尼没有专门介绍,我们这里还是跑一遍流程,以下的描述我们基于这样的场景配置:索尼生态测试设备 Xperia 5 III 以 AAC 连接,开启系统级 Dolby Sound,搭配聆听 Apple Music 的原生 Dolby Atmos 音源。
此时空间音频声场的大小在我听过的空间音频入耳耳机里是中等状态,呈现出的空间有一定的高度,纵向和高度距离不如横向开阔,边界感清晰度中规中矩。脑后有一些信息量。不会出现明显的「延迟感」。基于哔哩哔哩的 Dolby Atmos 视频听音环境,亦然。不过三频分布不会明显变化。
头部追踪的体验也属于第一梯队。总之,对于 360RA 规格的原生空间音频,LinkBuds Open 还是有不错体验的,Dolby Atmos 没有声明支持,在影音场景且手机支持情况下可以适当选择开启,但是体验与我们认为的「优秀杜比音频」有明显距离。
在 app 里还有一个特别的功能——背景效果,打开之后它可以有三种空间场景来进行渲染。它的完成度跟所谓 EQ 调节能带来的改变不是一个层级的。我个人建议你尝试一下「咖啡厅场景」,它的确十分接近于你自己坐在咖啡厅聆听店内音响系统时的状态。三种场景都对于声音的空间定位做出调整,日常聆听我觉得没有必要开启,但是可以作为一个好用好玩的功能来看待。结合长时间佩戴的友好度,你可以在安静的地方模拟出一套接近于咖啡厅听感的感觉来。然而,这歌背景效果体现在同时发布的 LinkBuds Fit 上则是又一个表现,敬请期待我们在12月更新的 LinkBuds Fit 体验内容。
扬声器、漏音控制与编解码器 | Driver, Leak Control & Codec
LinkBuds Open 搭载了专门设计的 11mm 直径环形动圈单元,腔体内侧开孔面积更大。在安静室内,30~40% 的音量就足够正常聆听了,即使是吵闹的咖啡厅,它也能在 70% 左右的音量足够满足听音需求。相对于大多数 OWS 耳机来说,它更接近半入耳形态的结构是对于声音的传导更有利的。
OWS 耳机都要谈的漏音问题。LinkBuds Open 相较于上代缩小单元直径且改变了腔体结构。实际的漏音感知,我们基于两种音量状态下来进行体验。首先是室内安静环境 30%(音量满足听音需求),聆听现代非 acoustic 录音的流行音乐(输出电平 -3dB 的现代录音产物),此时的漏音程度是在 8~10cm 开外就已经非常难以察觉存在了;接着是各类 OWS 统一的 50% 系统音量,此时的漏音程度则是在 15cm 开外难以察觉,10cm 左右仅能听到一点响动。基本上它的漏音比大部分平头耳塞都要少,在 OWS 耳机中属于漏音控制得最好的一档。
LinkBuds Open 支持 SBC / AAC / LC3 编解码器,有着续航提升也与编解码器没有加上 LDAC 有一定关系。尽管目前 LinkBuds Open 的声音我挺满意的,但是还是坚持认为 LDAC 对于索尼次旗舰无线产品挺有必要配备的。依然支持 DSEE。
接下来,我们的声音主观描述将基于 AAC 编解码器连接 Xperia 5 III,开启 DSEE,不开启均衡器和背景效果的状态下得出,开启空间声音优化,进而你可以在同样测量耳朵形状之后尽可能体验到接近于我所听到的听感。
声音主观描述 | Sound Description
低频量感适中略偏少一点,厚度和饱满度适中。弹性表现不会很突出,下潜能力不错。收放速度适中,留下的残响不多。氛围烘托的晕染感轻微,没有什么浓郁感。LinkBuds Open 的低频听上去仍然不是饱满、能量感突出的类型,但是要比上一代完整得多,它的低频质量相当不错,以至于与跟半入耳形态的 AirPods 4 系列相比也不会在下潜和层次感上有所落后,同时保持了相对自然的听感。基音位于中下盘的乐器没有前倾问题。
中频,人声厚度适中,距离合适,保持相对较近但不会过于贴脸的程度,口型大小要比标准状态稍微小一点,精致程度要比上代提升较多。人声的质感表现和线条刻画均有兼顾,线条的清晰度足够但不会过分突出。对于男女声的兼容性有所提高,目前是一个声线适应性比较广的状态。人声的顺滑程度适当,颗粒感有一定的保留,不会过于平滑而损失掉一些质感。音染程度不算高,只是不会听上去偏直白罢了。人声的喉音位置比标准状态稍高一些,气声比例稍高,突出程度有所控制。齿音有所打磨,仅在部分录混音环节齿音比例偏多的曲目中会听到齿音存在。人声的通透程度较高。
乐器方面,也基本能够平衡质感和线条。弦乐器中,小提琴、中提琴、吉他等厚度不会很高,拉拨弦细节量是千元价位 OWS 应有水平,不会刻意突出。大提琴的形体感是 OWS 耳机里做得相当好的,甚至要比很多半入耳还要更加结实。铜管乐器的气势感不算强,需要亮度的小号等有足够但不过分的亮感。木管乐器普遍自然度相当好,空气感合适。乐器的泛音量适中,同样足够自然。打击乐器中,Kick 的存在感一般,Snare 收得稍微快一点,镲片类的亮度足够同时不刺激。
高频亮度适中,有一些轻度突出的尖峰,不会有明显的刺激感。极高频的延伸能力比上代要好,信息量还是不算很多。滚降稍早,但不会过快了。
声场自然度非常出色,是一个横纵距离相近的、边界感弥散感做得很好的声场,同时也有一定的高度感,呈现出一个弥散、自然、相对规整的空间。人声与乐器之间的分离度表现还可以,相比于上代是质的提升,在低音量下的糊感有非常明显的改善,同时保持了良好的整体感。解析能力足够,总体信息量是千元级半入耳 TWS 应有水准,由于 AAC 的缘故高频信息量会不像 WF-1000XM5 那样充沛,但是对于开放程度较高的它来说属于足够的状态,单元素质比初代有不少提升,尤其是中下盘。有轻微突出的「解析感」来增加悦耳度。动态适中,瞬态还不错。
总结评价与玩法建议 | Summary & Recommendation
LinkBuds Open 相较于初代产品,实现了非常大的综合提升,在基础使用体验上做得相当令人满意,不会再出现初代那样的操作逻辑令人迷惑、信号稳定性难以满足日常使用的问题。它延续了这个颇具特色的、介乎半入耳和 OWS 之间的形态,缩短了腔体长度、改进了耳翼结构来适应更广的用户佩戴范围。一些特色功能譬如背景效果等也挺有意思。说实话,价格不低,但是上市没有一个月就已经有些平台降了一两百元,毕竟是索尼。
它是目前半入耳、挂耳式 OWS 两个方向之间的合理选择,比 OWS 距离耳道口更近从而降低泄漏,比半入耳更加开放来做到持续佩戴。它应该是 OWS 大类里面,2024 年新品里我个人最愿意长久使用的产品。抛弃掉主动降噪的需求,它就是目前千元级最值得买的开放式蓝牙耳机。真正利用好了开放结构,听得足够舒服。
本文所涉及型号在当时市场背景下的 KT MARK:
SONY LinkBuds Open WF-L910: V (Excellent)
关于 KT MARK 和降噪金字塔评分机制,请搜索《TDS Studio 评分标准以及内容说明 V202402》
KingTsui, TDS Studio.
Nov 2024
It's a TDS production.
所有内容全部自主创作,请勿抄袭内容、套抄行文结构等,保留一切权利。
> 关注 少数派小红书,感受精彩数字生活 🍃
> 实用、好用的 正版软件,少数派为你呈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