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trix 首页推荐
Matrix 是少数派的写作社区,我们主张分享真实的产品体验,有实用价值的经验与思考。我们会不定期挑选 Matrix 最优质的文章,展示来自用户的最真实的体验和观点。
文章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少数派仅对标题和排版略作修改。
前言
有一款手机,它在拍照方面无法与同时代的友商竞品相媲美,甚至逊色于更低阶的友商产品;全新售价在半年内就能腰斩;系统维护与其它厂商相比略显缓慢,日后还能有几次大版本更新也仍是未知数;外围配置较好但谈不上优秀,那么有多少人会选择它呢?
如果这部机器出自华米 OV 等主流厂商之手,那我想轻则销量惨淡,重则万人唾弃。但这是由一家目前身处 Others 行列、梦想三年内重回行业 Top5 的小厂推出的,这是他们去年最拿得出手也是最引以为傲的产品,承载着新母公司的梦想与一群人的希望。
这样一款手机,我想大部分人是不会选择的,多数人会对颜值抬头、对价格低头、对硬件转头,这就像精美花瓶之下隐藏的刀疤,是它无法回避的缺点。我想只有对魅族爱的纯粹的煤油能为此放弃更好的选择,他们所追求的是所热爱的,接受过曾经的小而美,亦能接受如今不完美的完美。
魅族确实在 2023 年第一季度开办了新品手机发布会,但是是第一季度的最后两天,再晚一点就变成第二季度了;履行了诺言,但又未完全履行。在这个信息高度透明的时代,产品往往还未正式发布,其外观、参数甚至价格就已在网上流传得七七八八,让人对其期待感大打折扣,魅族 20 与魅族 20 Pro 亦是如此。其发布前那漫长的预热过程更是如同裹脚布一般冗长乏味,令广大魅友的热情随时间消磨殆尽,待到真正发布之日,迎来更多的反而是失望之声。
然而,一款从未见过的神秘手机却在正式发布前的宣传片中亮相。起初,我以为这不过是美工的疏忽或是夸张的宣传渲染,未曾想影片结束后沈子瑜像 Steve 或 Tim 介绍One More Thing 一般神秘而又激动地向大家公布了这款产品,即使产品本身并不是那么出色,但人总是对没有见过的事物感到好奇,还会拥有一些惊喜感与新鲜感。
由于卫星通讯功能的许可获取过程相对繁琐,导致在发布之际,这款手机尚未完成入网手续,因此「证件照」并未亮相于工信部官网。某种程度上也像初代 iPhone 那样避免了发布前外观、参数等信息被公开。部分魅友们对这款产品抱有极高的期待,从花开之季一直等至蝉鸣之时,终于等来了正式发售。
然而,在发售之际,新的问题却浮出水面:原本备受瞩目的卫星通讯功能竟然消失了,这个可以理解,毕竟那时卫星通讯标准和规则制定都没有正式获批。此外,背面闪光灯处出现了渲染图上未出现过的色温传感器与排气孔,为了功能而在设计方面做出小小的妥协,这个也可以理解。但魅族作为曾经真机比渲染图好看的厂商,对于我们这些老用户来说一时间还是无法接受。
说实话,一开始我对这机器并未有太大的感觉,贵是主要因素,但喜欢是肯定的。不过作为一位高中生,对于六七千一部的手机肯定是可望不可及的;魅族 21 Pro 发布过后,这部机器的二手价格也与再往前推半年的魅族 20 二手价格相同,是时候拿下了!21 Pro 的广域超声波指纹固然香,手感也有所提升,但比起这些,对我来说更快的有线传输速度与视频输出更重要,更何况无界还有更极致的工业设计,我对这部手机的最初好感也源于这份独特的设计。
同样出自魅族,而且还是旧一代产品,凭什么我说 20 INF 的工业设计更极致呢?
设计
传统三明治结构的手机,其屏幕与后盖四周往往深嵌于中框内(或中框的塑料支架上),通过卡扣或粘胶的巧妙结合进行固定。然而,20 INF 却颠覆了这一传统,它的屏幕盖板与后盖玻璃几乎完全覆盖了手机的正反面,肯定还有一部分嵌在中框内,但相较于常规手机来说嵌入的部分是少很多的,玻璃比中框略小一圈,再通过高强度胶条与胶水巧妙地将它们粘合在一起,使得视觉上仿佛两块玻璃轻盈地夹住厚厚的边框,并悬浮于边框之上,营造出一种无框的视觉效果,赋予了手机一种特殊的悬浮之美。
这种大胆的尝试不仅打破了科技与艺术的边界,也打破了手机工业设计的循规蹈矩,无界设计因此得名。虽然不是艺术生,但自认为对手机设计美学有所追求,已经很久没有见到过像 20 INF 这样令我眼前一亮的产品了,上一次还是六年前的 Find X 与魅族 15,那时我还只是个稚气未脱的小学生……
无独有偶,这样的设计也延伸到了手机的后置镜头矩阵处。魅族抛弃了镜头支撑环,也就是镜片周围的那一圈包边,取而代之的是几乎严丝合缝浮于镜框之上的三颗仅有 1.3mm 厚的蓝宝石镜片,使镜框的存在成为了「如有」。将手机从侧边欣赏,你可以看到三层透明边缘的玻璃(如果再加上一层钢化膜就是四层)悬在这块扁长方体外侧,那种精致感难以使用言语表达。
玻璃的「虚」遇上金属的「实」,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视觉冲击力。每当我望向手机时,常常掀起一阵头脑风暴,思维也不由自主被拉向遥远的宇宙深空。好吧,我是个固执的俗人,佩服设计师敢于打破常规的思维,也渴望有朝一日自己也能跳出固有的思维框架。
后盖采用了细磨砂处理,或许正是得益于特殊涂层工艺与材料的选用,它的细腻程度足以让人叹为观止,以至于我认为只有 Pixel 与 iPhone 能与之媲美甚至更胜一筹。无论是轻轻用指甲划过,还是用手指温柔抚摸,那种触感都极似教室黑板的表面或细腻的哑光金属。
与 iPhone Pro 系列类似的抛光不锈钢边框,更是提升了整机的质感。这光滑的中框与雾面后盖形成了微妙的呼应,在触感方面使玻璃更像金属,金属更像玻璃,形成了鲜明的反差,也避免了触摸手机时过度的一体感所带来的乏味。但同时,拥有类似亮面玻璃质感的中框,就意味着拥有一个指纹收集器,尤其是像我这样手汗多的人来说裸机使用手机就像是噩梦。
熟悉我的人都知道,若不受售价与预算困扰,我更倾向于选择白色(银色)或彩色。然而,在购买 20 INF 时,我并未选择主打的星云绿,也没有选择时尚感与未来感并存的太空银。而是被木南总在 21 Pro 发布会上称是直男最爱的黑色,它在20INF上被赋予了星辰黑的美名。
仔细想想,上一次不受预算限制,主动选择黑色 Android 手机作为主力机,还是小学时使用的魅族 Note8。后来呢,无论是二手 ZUK Z2、魅族 16 还是小米 10,我都是哪个便宜买哪个,最后意外发现都无一例外是黑色。而在后续的选购中,当配色成为重要的选购因素时,K30 5G、小米 11 Ultra、Pixel 3、Pixel 6 Pro、魅族 20 等机型,我选择的都是白色或粉色。
无界设计,旨在打破传统的边界,从而进一步提升手机的一体感。若说绿色与银色的盖板与中框后盖不同颜色是为全力突破边界,那么黑色则似乎是试图将边界的定义变得模糊。尽管因相对来说更高规格的摄像头尺寸较大、较厚,已然无法像早些年那样将背面摄像头做为纯平,但选择与镜片颜色相近的后盖仍能使整体视觉观感更为和谐,同时也能降低摄像头凸起的存在感。同样,中框、后盖与屏幕盖板保持同一颜色,也是保证一体感的重要选择。在我看来,只有当手机各部分的颜色保持一致,才能保证那份和谐的一体感,一旦其中任何一部分变换颜色,都会将其破坏。
方正的机身,犹如一件精心雕琢的艺术品,却也不得不让人思考手感与设计的权衡:棱角分明的设计必然会牺牲手感。机身的线条十分锋利,盖板与后盖玻璃的倒角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曾经我笑坚果 Pro 可以用来削苹果,也感叹过魅蓝 E 的不圆滑,但在 20 INF 面前这些机器都是小巫见大巫了。
我对棱角分明的数码产品没有抵抗力,认为这样才有它们该有的所谓的高级感,而偏圆润的产品例如佳能的 EOS 系列相机、家电厂巴慕达的手机、iMac G3 时代的「冰球」鼠标…… 即使足够专业,产品力足够强大,却始终无法摆脱一种亲民路线的廉价玩具之感。
我喜欢方正的机身设计,但却并不意味着我喜欢它们冰冷的触感,作为一个曲面屏与大弧面手机的狂热爱好者,其实一开始是对直角边框的手机有抗拒心理的,不论是 5G 全面屏时代的 iPhone 还是变成吉利形状的魅族;但作为 iOS 与 Flyme 的偏重度用户,我别无选择,只能被迫去接受。
不过用久了感觉也就那样,反而还有些爱上了这种踏实的征服感,指腹完全贴在中框上的感觉逐渐上头,对某种事物的反感果然会随着时间与实践冲淡,又或许不过是属于煤油与果粉的自适应罢了。
像 iPhone、完全由魅族设计的魅族 20 系列机型那样略微带有倒角与弧度的产品,裸机使用其实还好,但像 20 INF 这样可以称之极致方正的手机,不戴保护壳我是很难用下去的,有时甚至会因粗旷的握持感而减弱拿起手机的欲望。
这时又出现了一个矛盾点:裸机宽度仅有 73.38mm,得益于这块 9:21 的屏幕,成为了为数不多屏幕接近 6.8 英寸还能够轻松单手握持的大屏手机;但一旦戴上手机壳,尤其是 Pandaer 系列的保护壳,又将通过缩窄边框、改变工艺与机身结构以减少的宽度加了回来,再加之直角边框,实际要比屏幕更大、裸机尺寸更宽但是曲面屏的黑厂 6.8 英寸手机更为撑手。
顺带一提,因为(似乎)机器是星纪时代负责的产品,手机的音量键位于机身左侧,那时除了 iPhone 与 OPPO 系,只有两家自己或母公司造车的厂商还是这样的,一个是 20 INF,一个是 NIO Phone,魅族上一次将电源键放在左边还是魅族 15。
其实我更喜欢这种电源键与音量键不同侧的设计,中指平常会很自然地搭在音量键处,调节音量时大拇指不必费劲向手机上方移动,截图也只用捏一下手机两侧就好。再讲个冷知识, Flyme 音量条显示在左侧还是右侧可以根据机型判断,曾经有人将 20 Pro 进行 root 后修改机型为 20 INF,音量条也随着机型移到了左侧,有种「无 SIM 卡」的美。🤣
将手机翻转至正面,一块 6.79 英寸的带鱼屏跃然眼前,四周边缘等宽且宽度仅有 2.48mm。2.48mm 其实不算宽,不论是参数上还是视觉上,但在新机迭代的浪潮中,这 2.48mm 的边框已难称极致。
除此之外,拥有视觉窄边框的前提还要没有屏幕包边,魅族 21 Pro 虽边框宽度更窄,却因四周加有一圈中框的包边,视觉上略宽;那引以为傲的白面板,在此对比下,也不及边框宽度 1.74mm 的 21 标准版来得震撼,反倒给人一种多亲手机的亲近感,要硬说的话就是带点不属于这个价格的「可爱」,而且 21 同样有白面板。
屏幕
提到京东方OLED,大家首先想到的关键词或许是发绿 / 抹布 / 明星屏?
我之前使用过的华为 Mate 20 Pro、一加 Ace 都分别沾了几项 BOE 屏幕的明显缺点,在魅族 20 上也还有不少残存问题,再加上或许是调教工作的不到位,颜色与低亮度显示总感觉怪怪的。但在 20 INF 上就不一样了,这块屏幕彻底改变了我对 BOE 的看法,这块 Q9 基材在色彩显示上感觉比后来使用 Q9+ 的 X90s 好一丢丢,当然也比 20 这块「答辩」屏幕好得多。
同样开启鲜艳模式(为激发手机的最大色域)+ 标准色温,20 INF 屏幕略微偏暖,颜色与 20 / Find X6 Pro 相比淡一些,不过 20 是有些辣眼的那种,而 OPPO 则是正常讨眼球的那种艳丽。红色的明度个人感觉低一些,但整体色准和色彩显示比 OPPO 差不了多少,再反观 20,颜色快从珠海偏到武汉了,蓝色偏青、黄色偏橙……
手动最高亮度 600nit,全局最高亮度 1250nit,虽不能与 OPPO 的顶级 E6 与东(极)方(光)屏相较,但远超自家被迫成为性价比旗舰的 20,毕竟那块屏幕手动仅 500nit,全局最高亮度也不过 800nit,甚至没有烟头手机的手动最高亮度高。午日烈阳之下,20 INF 与 OPPO 都能比较清楚的看到屏幕显示内容,20 就算了吧
至于局部激发亮度?抱歉,我平常不看 HDR 视频,这机器也拍不了 HDR 视频,所以就不看效果了
当然,评判屏幕好坏还得靠真机对比,单凭我的主观感受描述肯定是不行的,放几张图给大家看看差距吧,从左到右分别是魅族 20、魅族 20 INF、OPPO Find X6 Pro,反正我还是最喜欢 OPPO 的显示效果,魅族从硬件方面就输了。
这些年京东方、华星等国产屏发展迅速,国产屏不再是贬义词,旗舰用三星屏才有排面也成为了过去式,去年年底开始有一个厂商甚至上到影像超大杯、下到小屏旗舰,找不出一款使用三星屏的机器,这应足以证明目前国产屏的素质与实力进步之快吧。
魅族在自家旗舰使用国产屏的时间,说早不早,说晚也不晚。魅族 20 的屏幕是疑似库存的明星排列,有段时间被大家喷惨喽,20 INF 的屏幕不仅用了类钻排列,还破天荒的上了 2K,去年第三季度及以前使用国产 2K 屏的骁龙 8 Gen2 貌似除了小米只有魅族。
一年半前我曾饱受一加 Ace 那块低频 PWM 屏幕困扰,低亮度看久后会导致眼睛酸胀,后来换的魅族 20 虽然清晰度降低了,但支持类 DC 调光,而且低亮度显示正常许多,可开启类 DC 调光后前置挖孔处有一列竖纹;20 INF 虽不支持类 DC 调光,也不支持友商 2160Hz 甚至 4320Hz 那样强到令人发指的高频 PWM,但至少有 1920Hz 的高频 PWM,也是不错的了,就是肯定还是比不过全局 DC 的。而且,20 INF 低亮度下的显示效果要比我之前用过的任何一块国产 OLED 屏的手机都要好,显示色彩断层与颗粒状很轻了。
手机的彩虹纹比较明显,可视角度也不如我手上其它两部 8 Gen2 手机,抹布感也有点,或许这就是使用耐摔王——泰坦玻璃而不得不做出的妥协吧。牺牲的地方不止如此,还有疑似因技术不成熟而缺席的超声波指纹与 mBack 压感芯片,但今年的 21 Pro 都有了啊!我相信技术受限或许是真的,但也感觉或许是因为机器是由星纪时代设计的而没有加入这两大属于魅族旗舰特色的功能。
没有压感芯片导致 Super mBack 返回桌面的操作从重按变为长按,其实这也不是魅族第一次这样做了,当年的魅蓝 6T、魅族 X8、魅族 Note 8、魅族 Note 9 等机器也是通过长按小白条返回桌面,我在五年前也使用过魅族 Note 8,初次上手 20 INF 时并未对这样的操作逻辑感到不适应,反而还有些亲切,因为我的第一部全面屏手机就是魅族,第一次使用Super mBack也是在没有压感芯片的设备。
但后来收到 AI 更新后,想要使用新功能就不得不放弃长按返回桌面,因为现在长按是呼出 Aicy,在别的设备上可以分别设置长按与重按使两者兼得,但在 20 INF 上却要做出二选一的选择,权衡实用性后不得不对其中之一作出取舍。而且或许是玻璃较传统康宁盖板而言相对更厚,同样是超薄指纹,总感觉解锁速度不如 OPPO。
性能
性能我本来不想说了,因为我对性能的要求说完全没有肯定不可能,但绝对是不高的。我不打大型游戏,手机里唯一的游戏是俄罗斯方块,主力电脑里唯一的游戏是北京浮生记,这两个游戏是个正常设备基本就可以运行;原神、崩铁之类的主流游戏之前也下过,没搞明白怎么玩,说来也挺惭愧的……
但为了清楚这机器的性能释放大概是什么水平,我还是跑了一次安兔兔。结果意料之中,与同是 8 Gen2 + LPDDR5X + UFS 4.0 的魅族 20 跑分差不多,仅有 120W+ 分,而隔壁 OPPO 则是 160W+ 分,中间相差了 28% 的用户,可市场份额差的可不止 28% 啊!当年魅族的 888 明明是比较激进的,到了 8 Gen2 时代却有些怂了?不过不影响我日常软件流畅使用以及继续钉几年就是了。
但安兔兔毕竟被称之为娱乐兔,索性再换一个软件试试,于是我又将这三部机器使用 Geekbench 6 进行了测试。我原以为魅族又会继续全面垫底,实则非也,CPU 测试部分多核成绩三部手机差不多,单核部分 OPPO 成绩略低,GPU 测试部分选用 Vulkan API,OPPO 终于又给力一次,20 INF 略逊,20 最低。
续航与充电
虽然性能释放有些许不理想,但我也因此从续航表现上得到了一丝慰藉,正如老话所说:「得到一些,又势必失去一些。」开启 5G + 120HZ + 蓝牙 + 定位 + 较高的亮度(自动亮度但多数时间非室内),按照我的使用习惯亮屏时间能超过五小时,还是电池健康仅 90% 左右的电池;比同样处理器、类似分辨率但电池容量更大的 OPPO 还要好,要知道,同样的用法 OPPO 那边撑死四个多小时就没电了。
因内部堆叠等原因,充电功率仅有 65w,因此「喜提」充电功率最低国产 8 Gen2 超大杯旗舰之名(荣耀是 66w,险胜),但魅族还是很慷慨地在包装内附赠了一颗与魅族 20 Pro 同样的 80W 充电头,我怀疑是他们只生产了这一款随机附赠的充电头,因为魅族 20 也送的这颗,充电头支持 PD 与 PPS 协议,具体参数见图,但我平常很少用到这颗充电头。20 INF 支持 65W PPS 充电,使用我的拯救者 135W 也能很好地为其供电,一个是平时可以和笔电共享一颗充电头,一个是白色充电头不耐脏。充电曲线如图,使用原厂80W充电头。
震动与外放
震动一直是魅族的优势,不论是早些年使用线性马达的 MX 系列甚至魅蓝系列,还是后来致敬苹果灵魂的 mEngine,在震动马达尺寸与调教方面曾经魅族可谓是没有吝啬。
马达是瑞声 SLA0815,对于长期使用 OP 的我来说再熟悉不过了,毕竟之前用过的一加 10Pro、Find X5、Find X6 Pro 等机型都是这颗马达,但在 20 INF 上却有些陌生,因为不论是调教的力度还是扎实程度,都感觉要比 OP 的优秀,完全不像同一颗马达的表现,有那么一刹那甚至感觉比调教过的 1010 还舒服。魅族 18、20、20 Pro 也是 0815 规格,但魅族 18 相对普通的瑞声类 0815,后者则是金龙 0815,在硬件上就已经输了后来的 SLA0815,而我将 20 的金龙 0815 更换为魅族 18 拆机马达后,震感拥有大幅度改善,但还是逊于 20 INF。
顺带一提,20 INF 是我认为这几代震动综合体验最好的,21 系列虽然打字等场景震感更爽,但 mBack 如果震动力度调至最大就有些过头了,感觉有些麻手,而且震动反馈时长相比前几代略快,给人一种过急的感觉。
魅族的第一款手机——M8 的外放就很优秀,使用了双扬声器,声音也很不错,不愧是做声学产品起家的厂商,但后来的 MX、Pro 系列似乎又换回了单扬声器,与 M8 发布时间相差近十年的魅族 15 又加回了双扬声器,至此之后双扬声器在数字系列的正代机型上都未缺席。
20 INF 使用了对称式双扬声器,上扬声器不止在听筒处有开孔,还在机身顶部又开了四个出声孔;上扬声器使用瑞声 1115K(也就是 20Pro 下扬声器同款),下扬声器使用瑞声 1116E,即使现在外放效果有所阉割,但跟 0812 + 1115H 的 Find X6 Pro 比的话 20 INF 表现还是比较能打的,就是还是干不过小米 10s 的双 1216 就是了。
系统
系统预装基于 Android 13 的 Flyme10,我到手时前机主已经升级到了 Android 14,而我到手仅数十天,手机就摇身一变成为了「AI 终端」。🤭
Flyme 是我最喜欢的定制 ROM,没有之一,从小学至今,它伴随着我走过了无数岁月,随然对它又爱又恨,但那份感情用三言两语又如何能尽述。
吉利收购魅族后,新版本的系统还有许多以前魅族的影子,却又变了一些味道。首先来说系统应用的图标,看似追求流行的轻拟物效果,但阴影与扁平交织的图标与高饱和的配色,跟魅族昔日的小清新风格略显疏离。如果不是为了分层图标,我早就换上了第三方图标包或使用旧版图标了。
值得一提的是,魅族的那套无界图标,克制的配色与略带抽象的美感,虽少了些许活力,却比默认图标显得更加精致,可惜只是合并图层后的单一图片,并没有分层效果,也没有苹果那种通过算法合成的分层动画。
魅族的查找手机功能,应该是目前做得比较好的。无论是安全性的考量,还是找回手机的操作步骤与线索提供。然而,云服务的体验却不尽如人意。
在被收购后,魅族理应拥有更充裕的资金与员工来优化云服务,但却未能给用户带来更好的体验。即使提供了付费会员服务,云服务依然提供付费会员服务,但扩充云服务空间最大的作用只是同步相册,甚至云相册备份的照片都无法像联系人、便签等内容那样自动下载同步,更像是一个系统级的云盘,连备份已安装应用列表等功能都做不到的体量相对较大的手机厂商,应该没有几家吧,魅族便是其中之一。
上面也提到了,Flyme 是我最喜欢的定制 ROM,也是我用起来最顺手的,即使它有许多不完美的地方,即使我也用过了功能与动画更丰富的系统,兜兜转转还是回了 Flyme。用别家的机器我大概率会将手机解锁 root 并通过安装工具、模块来让它更符合我的使用习惯,但魅族不用,这是我从小用到大的系统,虽然界面与操作逻辑改了很多遍,但仍然是最适合我的。上一次用魅族当主力机并 root 是魅族 16,当时 root 也不过是为了修改字体与开机动画。
或许是因为动画不拖沓、软件没广告,系统并不会给我带来臃肿的感觉,这也是我放着拍照、屏幕、充电等规格更好的顶配 Find X6 Pro 不用而选择标配 20 INF 的主要原因。
至于 AI 功能嘛,AI 扩图有段时间被砍了,又在 Flyme AIOS 上回归,AI 消除感觉没有 ColorOS 好用,AI 写真玩过一次还挺有意思,最喜欢的就是 Aicy 的文案编写了,应付学校的观后感、读后感或者语言润色确实方便,速度也蛮快的,但想要更高质量的内容或者更丰富的功能还是建议用文心和 GPT。
看到这里,你不会以为我在收钱办事或者无脑夸魅族吧?该夸的基本上都夸完了,接下来我要把使用这几个月遇到的绝大多数痛点都讲出来,有意向购入 20 INF 的也可以看看有没有刚需但是在这部机器上算是缺点的功能。
拍照
作为一位业余摄影爱好者,先从我选购手机比较看重的拍照讲起吧。没错,虽然我买了魅族,但其实我对手机影像系统要求蛮高的,前几次换安卓主力机也基本都是影像优先,包括但不限于 Pixel 6 Pro、小米 11 Ultra、Find X6 Pro、Moto X30 Pro,不过在魅族手机里我没得选罢了。
魅族从 17 系列拍照素质开始走下坡路应该是众所周知的事情了,18 系列至少使用的是与同价位产品类似的主流传感器,不过算法差一些。不求能够重现魅蓝 Note 6 与魅族 16 在影像方面当年几乎焊门的辉煌,哪怕是跟上主流产品的脚步也好,但 20 系列的算法与硬件又一次失去众望。
20 与 20 Pro 均使用 GN5 作为主摄,20 Pro 使用两颗 JN1 副摄,虽然超广角规格与隔壁粗粮的同代 Pro 机型差不多,但两倍镜头在后续系统更新后无法在自动模式调用,彻底成为了一颗「人像」镜头。20 INF 主摄采用「万金油」传感器 IMX766;超广角传感器与同年的另一部带鱼屏超大杯手机一样使用了 IMX563,光圈大小巧合般地相同,不过广度差一些。再说句题外话,20 INF 的超广角规格比 21 Pro 的超广角还要好,不论是传感器还是镜片数量;两倍直立中焦镜头比 20 Pro 传感器差一些,使用IMX663,但至少不是只有人像模式专属的人像镜头。
这样来看 20 INF 的相机硬件似乎阳间多了,可问题是这是一部 2023 年夏天起售价 ¥6299 的手机,与同价位竞品相比还是过于特别的异类,在别家手机争先使用一英寸主摄、高倍率高像素长焦、动辄 100+ 倍数字变焦的时代,魅族没有潜望镜头,数字变焦最高 15 倍,而且也没有 1/1.3X 英寸以上的传感器,没有与相机厂商的联名,没有突出的色调与影调,没有强大的录像能力…… 也算是一股清流了。究竟是谁给它的自信?连索尼和苹果都不敢这么玩。而且前置无法录制 4K 视频,这一点甚至还不如 20。
影像系统的特别,还在于自带相机软件。这是一款从未在其他魅族手机上出现过的相机软件,不论是包名还是布局,都与 20、20 Pro 甚至 21 系列机型的相机有着很大的区别,最大的相似处或许就是应用图标与魅族从 Flyme 8 就开始使用的 iOS 相机同款黄色强调色。
母庸置疑,这是星纪魅族带给用户的全新产品,我想这或许也是将它与 20 Pro 打下差异化的其中一步,但魅族血统的纯正度有待考证。因为包名不同,主题商店外的第三方图标包很多都只适配了常规魅族相机,无界的相机则常被忽略掉,以至于经常换上了好看的图标后却发现相机还是原皮。
打开相机,没有后置美颜、没有强制夜景模式、没有手动模式,取景处上滑呼出功能菜单,录制有关的功能全放在列表上拍照功能以左,右边则分别是人像与全景,让我想到了一个很熟悉的品牌的相机界面…… 这难道也是按照果粉使用习惯与兴趣设计的吗,但林檎至少在售机型全系拥有实况与大杯以上机型的 RAW 输出。
没有手动模式可以忍,三颗镜头成像风格差距明显可以忍,但作为一款超大杯手机,连 RAW 都无法在系统相机中输出,未免有些太不合适了吧?我知道,主打的不是影像,但哪怕让用户多一个选择也好。索尼虽然同样拍照算法相对较差,同样没有手动夜景模式开关,但人家至少有可能是目前手机预置相机 App 中得最完善、最强大的手动模式,而且也支持 RAW 图片输出。而且我再说难听一点,就连主打音乐播放的水月雨手机都能在原相机中输出 RAW。
20 INF 的自带相机操作逻辑也是有些不寻常的,拍照界面非常干净,干净的就像 Windows 8.0 的开始菜单,很多操作都需要用户自行摸索。取景框上方只有自动闪光灯与自动 HDR 开关,滤镜、倒计时等功能全部藏在了上滑菜单,而且没有打开菜单的快捷按钮,也没有箭头指引用户上滑呼出功能菜单。左上角有 HDR 开关,但你在此处只能选择开启自动 HDR 还是彻底关闭 HDR,想要开启手动 HDR 你需要前往上滑菜单;闪光灯也是同理,常亮与拍摄时持续开启也藏在了菜单中。至于水平仪,我翻遍了相机都没找到,或许确实也没有。最高支持 16:9 宽高比的照片拍摄,也没有沉浸预览模式,白瞎这块窄边框带鱼屏。
关于20INF的影像系统,我的评价是:没有大厂的命,得了大厂的病。
但也不能光拿索尼和魅族对比,至少人家的微单和镜头不错,手机可以当做自家相机的高素质外界监视器使用,那就和苹果比比吧。
同样是相机界面简洁、逻辑简单,人家快门延迟低,夜景模式触发比魅族积极,多镜头切换极度顺滑,至今我都觉得只有 Pixel 的拍照整体体验能与其媲美。魅族除了情怀和 Flyme 还有啥,是 2018 年的 IMX380 旗舰暗光环境吊打自家 2023 年的 GN5 甚至 766 旗舰、骁龙 625 千元机成像体验媲美自家三四千的 Helio P25 / X30 处理器旗舰手机,还是直到 2024 年都没有看见过一次潜望长焦。
打开滤镜选择菜单,又是一套全新的滤镜组合,而且是系统相机独占,打开系统相册都「享受」不到,就好像系统相册与系统相机是两套完全不同的组件一样。同时,系统相册与系统相机里都没有导入自定 cube / 3dl 格式滤镜的入口,我将手机安装 Flyme AIOS 提取相册后才能使用,并且系统相机内仍然没有。
当然,20 INF 的拍照体验也不是一无是处,它对高光压制的稳定程度与解析力比 20 好不少,原相机可以开启手动 HDR,取景框处双击后滑动可以在变焦环外进行变焦操作、人像模式可以调节虚拟光圈大小(20 没有),照片格式可以选择 JPEG 或 HEIF(20 没有)。为数不多的优势还有 60% 以上是自家同期其他产品这方面的失败所突出的。
成像水平在我意料之中,仍然比较难评,不过放在今年的中端机或者去年的中高端机队伍里说不定还能打一打。这里我就直接放对比了,参与对比的机型为魅族 16、魅族 17 Pro、魅族 20、魅族 20 INFINITY、OPPO Find X6 Pro,这期对比可以看作这五年来魅族旗舰手机的影像演变史。OPPO 是用来还原真实场景顺便作为 20 INF成像水平参照物的,因为这是这几个机器里面综合硬件最好、照片颜色最准的,也是发售时间、售价与 20 INF 最接近的。
注意,以下对比内容相对主观,请理性看待,真实情况以图片为准。20 INF 原相机夜景算法较差,故使用原相机与谷歌相机每组分别拍摄一张进行对比,其他手机均使用最新版本的原相机。
第一组,主摄局。第一眼最讨眼球的应该是 20 拍的,但细看就会发现失真很严重,包括但不限于过度的 HDR 与色调偏绿。16 与 17 Pro 这两位老伙计整体有些偏暖,同时 17 Pro 的 HDR 也有些过度。20 INF 与 OPPO 色彩比较相似,但影调方面还是差一些,暗部细节略微丰富,但显得整体有些平。放大看,一英寸主摄的 OPPO 必然是细节最丰富的,20 系列的两部机器看似解析力很棒,实际已经有明显锐化痕迹了。17 Pro 虽然好像也在加锐化,但 686 终究撑不住了。再看 16,太老、太老实,吃了没有高像素的亏,也不无脑加锐化,整体涂抹感不轻。
既然说到解析力,那肯定要开启高像素模式看看啊,这一组 16 Out,主摄只有 12 MP。色调方面与上一组情况基本一致。OPPO 的一英寸依旧稳定发力,20 INF 虽然解析力好一些,但锐化过度导致观感不如 20,17 Pro 继续垫底。
第二组,长焦局,20 没有长焦镜头而被踢出比赛。17 Pro 整体泛白,16 暗部较暗且色彩同样寡淡,OPPO 色彩比较讨喜,但最还原真实的是 20 INF。放大看,17 Pro 又成小丑了,表现最好的母庸置疑还是 OPPO,16 跟 20 INF 个人认为半斤八两,而且前者传感器规格还要好一些。
第三组测试超广角,17 Pro 超广角镜头有脏污,故不参与对比。20 仍然发暖偏绿,20 INF 与 OPPO 色调类似,OPPO 依然影调与色彩更好,20 INF 所拍摄的照片比较贴近真实
终于到了我最期待的夜景环节,老规矩,到新都心进行测试,好像在这个地方已经拍了三年了。17 Pro 拍的可以不用看了,这里面唯一一部主摄不具备光学防抖的设备,手持拍摄已经糊了。其它几组的整体色调与影调我也不评价了,各位可以自己看看表现。OPPO 的色彩还是不错的,但算法处理过头,有些本应有色彩的地方或许是被当成了色散或偏色处理掉,而且压高光还是不如 16 和谐。
可以看出 20 很想完全压制住高光,尽力过后效果还是不能令我很满意。20 INF 的阴影部分拉的比较大,明暗对比被减弱,在这种灯红酒绿的场景下意外的不错,反而谷歌相机差点意思。16 的细节部分是这一组我最满意的,但受限于低像素与老算法等原因,灯牌上的部分字迹不算很清晰,比如其中一条订餐电话,但毕竟是六年前的手机,能做到这样已经很牛了,不能强求,毕竟还能打打自家晚辈。传感器最大的 OPPO 在这个场景反而翻车了,灯牌的高光压制与字样甚至不如 20 INF。
魅族这几年拍照一直是不太行的,宣传就算做的再好,也是有技术的摄影师结合多年前后期功底的结果,普通用户真正上手又是不同的样子,比如去年吉利杨总在微博上发布的 20 Pro 随手拍可能就是绝大多普通魅族用户使用手机拍摄下的照片的真实情况
我虽然不是很愿意用魅族手机拍照,但这是我平常最常用的安卓机,在日常中还是会拍下不少照片,毕竟多数时候要么拍照手机没带,要么从包里掏出手机就错过了「决定性瞬间」,以下照片全部经过后期,不过后期程度不是很重,仅供参考。
手机的质感与做工十分精良,然而新团队对于手机制造方面的深谙似乎仍有待加强,在微小且本应稳妥的细节处却出了问题。电源键没有出现明显松动现象,但使用仅几个月的设备电源键便会软榻,本以为是前机主按动电源键过于频繁,但后来发现并不是个例,且更甚者遇到了电源键连击问题(按一下电源键但实际手机进行的操作是双击电源键)。
前面我曾提到,或许得益于特殊涂层工艺与材料的选用,后盖的细腻程度令人叹为观止,但同时因为涂层选用的问题,使它很容易留下岁月的痕迹,甚至原厂带有磁吸环的保护壳都不会放过它,每次摘下手机壳都能看到磁吸环留下的印子,现在还能轻松擦去,但以后我真的说不准是否会造成涂层磨花。
NFC 线圈与无线充电集成在一起,位于手机居中偏下位置,在习惯了将手机上半部分贴近闸机或门禁刷卡机的我直到现在都没有适应,都要再额外挪动手机位置才能够正常刷卡。而且因为线圈位置靠下,本想购买一个小米磁吸充电宝搭配使用,线下试过后最终还是放弃了,因为线圈相对靠下,充电宝吸附的位置自然靠下,比手机壳长出一截,不知道的还以为充电宝与手机是异地恋。
20 与 20 Pro 宣传时特意说过支持 Wi-Fi 7,暂且不说 20 INF 有无这样宣传过,就连这两个机器目前最高也仅支持 Wi-Fi 6,不过 20 INF 不论是定位还是价格上都要比 20 Pro 高,我想硬件也是支持 Wi-Fi 7 的。这一需要 OTA 的功能在发布一年多以后仍未实装,作为曾经的 OTA 大厂现在竟到如此地步,哎..…… 当年给魅族 17 系列开放 120HZ、给魅族 18 系列开放 2K 120HZ 同时使用时明明那样痛快,而现在却连最基本的网络功能都要打磨一年多,夏天根据客服消息最早要等到七月甚至八月才能支持,但在我卖掉手机前(九月底)我仍未收到与 Wi-Fi 7 相关的更新,而魅族 20 更是到现在稳定版都没有与 Wi-Fi 7 相关的更新。不过 Wi-Fi 7 待支持这个问题也不仅仅存在于 20 系列,就连魅族 21 也是五月刚刚支持 Wi-Fi 7。
魅族以前信号只能说是一言难尽,当年在山上的景点游玩,Pixel 3 都还能正常加载图片甚至视频,魅族 16 直接上不去网了,头一回用洋垃圾给国产机开热点…… 现在的通信信号比以前进步确实蛮大,但另一基本功能——导航却又做不好了,很难不怀疑魅族是不是「反方向的钟」那里得到了灵感,为用户指向了反方向的路。
如果说一部机器如此是个例,那一个系列三款机器存在着同样的问题能算是通病吧。我自己长期使用过 20 与 20 INF,也有长期使用过 20 Pro 的朋友,都遇到过反向导航的情况。使用 20 系列导航时常常遇到跟着手机路线走了好一段路后被提示偏离路线,系统重新规划路线后发现自己距离目的地越来越远,这时才会意识到是手机导航有问题,使用其它牌子的手机导航后不但没有原地绕圈或与目的地背道而行,甚至只用了被魅族手机耽误的一半时间就顺利到达目的地。
作为吉利旗下星际时代带给魅族的「继子」,在配件方面也常常被开除魅族 20 籍。看到心动的手机壳时,支持型号标有魅族 20 系列,点开后却发现只有 20 与 20 Pro 是常有的事情,或许是开模费用高昂,这款机器至今都没有合适的 PP 壳,不喜欢凯夫拉触感的我只得选择瓦楞壳与官方 Pandaer 壳,但都太厚了。
而且官方壳耐磨性并不优秀,与其它 PC 手机壳一样正常使用都无法避免相对明显的划痕,适配 20 INF 的款式也并不多,我最喜欢的「有限艺术-梵野」就没有…… 不过钢化膜还是比较好选的,毕竟不是超声波指纹,不必太关心贴膜的厚度
结尾
这是不魅族的魅族,也是最魅族的星纪。
作为星纪时代踏入手机市场的第一款产品,它除了有些价不配位,其它还是勉强合格的;但它作为老牌厂商魅族的产品发布,那么更像一个比较贵的花瓶。抛去导航能力较差、拍照反向越级,其实这是部很好的机器,毕竟对我而言用起来十分顺手。但很明显,不能抛去这些作为手机比较基本的方面,更何况这是一部 ¥6299 起售的手机。
就拿我平常使用的另一部 Android 主力机 Find X6 Pro 与其对比吧,OPPO 比它早发布,发售原价更便宜,现在还更保值。那除了铁杆煤油、魅族癫公或外貌协会会员,会有多少人愿意为一款更贵、屏幕略逊、拍照不出色、性能释放更弱、充电更慢、部分基础功能都无法保证,但颜值与质感更高,外放、震动这种相对不痛不痒的地方有提升的产品买单呢,我想一定是有但不多吧。
还是那句话,你买不推荐,我买我真买。作为魅族用户,我早学会了自适应,我可以用其它手机导航、我可以用相机拍照、我可以将系统维护周期与曾经的魅族 15 对比…… 要是其它厂商的产品做成这样,可能我早就换掉了,但这是魅族。
它在我心里已经不仅仅代表一个企业,它更是一份热爱的事物、一份精神的执着。我曾认为自己是个俗人,认为没有时间继续等待下去,只能做到尽可能的热爱,觉得 20 这份「好饭」不怕晚,但它会馊,市场还有大把手机供用户选择,即使同质化愈发严重;但真正自己上手魅族 20 系列后,发现这股来自煤油心底的热爱,还是止不住,即使已经变成了星纪魅族,即使定价过于自信,但还有熟悉的 LOGO、还有 Flyme,这便足矣。追求不止,只因热爱。
不过我还是受不了过快的降价与难用的相机,将它出掉并换回魅族 20 了,但现在这部机器二手已经只要不到两千块了,全新也不到三千,买来用感觉还是不错的,毕竟好歹是一部超大杯,有两倍中焦、无线充电、不错的设计与质感、8 Gen2,跟同价位的全新中端机比起来也不是不行。
> 关注 少数派小红书,感受精彩数字生活 🍃
> 实用、好用的 正版软件,少数派为你呈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