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样一种体验:学习有些东西的时候,比如拍照、视频、音乐、心理学、计算机科学等等知识,总会在某个地方接触到一些“前面的学习没有提到过的东西”,这个前面并没有接触到的东西,会导致我们感觉到陌生、不亲切,很容易产生一种错觉——我是不是前面掌握的不牢固、我是不是遗漏了什么东西……。
以至于回看、重新学习的过程,前面的东西越来越熟悉,但是再回到这个不熟悉的地方,那些新引出的知识(术语、概念或模型)还是感觉陌生,导致往后看的话,心里非常没底——因为自己已经发现了自己不了解的东西、总感觉会对后面内容的理解和吸收产生阻碍。那么,我们今天来解决一下这个问题。
01 什么是过早引用
前置引用现象(Forword reference):编程和很多领域的学习,与我们离开校园后的成长过程很像,它不是线性的知识结构,不像学校里的知识学习路径——学好了第一章,就会对第二章有基础、有了解,是循序渐进式的。
而编程和社会的运行模式是融合式的,存在着很多过早引用的概念,也就是提前引用后面的东西(概念、方法或模式),才能开始做一些事情;这些提前引用的一小部分内容,等到后面刻意学习的时候,才能真正明白、透彻。
就像很多时候长辈教育我们的东西,我们小时候总是不知道、不理解,但到一定的年龄之后,我们也开始明白那些话的含金量,这也算是过早引用的一种。
打个比方吧:
print("Hello world!")
这是接触 python 语言时,几乎每个学员都要编译的一段代码!而且常常会放在“打印”这个章节。但有趣的是,这段代码里除了需要打印的内容 “Hello World!” 之外,还有个“内置函数”print,显然,内置函数的概念,不可能放在“打印”章节一起去讲解,又因为打印,一般是初学编程的第一章,所以,“print” 或者说是“函数”这个概念,在这里就是一个前置引用现象——不得不提前用,不用就不好推进整个讲解和学习过程。
越长大,发现几乎很少有东西可以等我们准备好之后才可以开始,而是带着不确定和模糊开始,渐渐才会清晰。
02 如何看待前置引用
首先,我们要学会正视、接受一些科学规律和既存现象:既然几乎所有领域的学习、进步都存在着“前置引用”的现象,那么我们在未来的任何选拔性考试、通过性考试、自我学习的状态中,遇到有些没接触过的东西,不要一言不合就放弃,在心底里接受它——这是个正常现象,不用怕。
此外,在学习一样东西的时候,要有一个“预设”的心态——我要花时间去学习的东西,一定有我不熟悉、不了解的地方,那么我要做好不止学一遍的准备——甚至很多时候要学 2 遍、多遍(后面多读几遍其实速度很快的,因为有“学习的加速度”这个现象),这种遍数的重复一定是要基于“先完整学过一遍”后自发的,要不然只是局部重复,没有太大意义。
对此,我可以和大家解释一个社会常见的现象了——为什么有些入门书籍永远比专业书籍更畅销?很简单:因为入门书籍的过早引用现象相比于专业书籍比较少,或者说,在作者的写作风格下,很多本来是专业的、过早引用的东西,被弱化了、具像化了,更好的被读者接受、吸收和理解,对连贯性阅读的障碍降到最低,所以入门书籍给人更好的体验感、也让人“只看一遍”获得的收获,比只看一遍专业书籍要更多。
最后,我们或许通过努力,可以接受前置引用现象的存在,也试着去通过多读、多查阅资料,尽可能克服前置引用现象对自我学习的阻碍。那有没有一些科学的、有效的方法,去更好的帮助自己学习呢?
03 科学的克服前置引用
解决问题最有效的方法,取决于提问的颗粒度。
对付前置引用现象,许多有效的方法,我们可以从它的概念和定义里去揣摩。就像生活中遇到问题,最好的解决办法,其实就藏在“如何提问里”!问题清晰、具体、不笼统,那么问题本身,就是答案。
同样的,前置引用现象是怎样定义的,它就相应的有一些“自然存在”的解决方法:
首先:因为前置引用几乎不可避免,那么我们注定有些东西要多学几遍——学会跳读、略读,是一个很棒的能力——跳过舒适区的内容、着重看一看那些不太熟悉的内容,不懂的地方放过它,等到后面还会看到的;等到第 2 遍、后几遍认真看的时候,会发现心理很有底——这个地方后面有非常详细的阐述,我往后学就行了。
此外:还有一个更快速、更变态的方法,连略读、跳读的过程都省略,直接查看书籍或者需要学习的内容里的参考引用——绝大部分书籍都会标注一些陌生概念、专业术语等等内容,然后有注解、解释。我们可以在看这本书之前,读一读这些注解、查一查资料,然后开始正视学习的时候,体验会好得多,卡顿感会少很多。
最后:也是我最想分享的一个方法:先死记下来!!
不管怎么说,前面两种方法,让我们去看书又不是好好的看——要跳着看、略看、挑注释看……其实难度挺高的,体验感也不是那么好。所以我很推荐最后这种方法——遇到不懂的东西,先记下来(脑子记、笔记标注的方法都可以),为的是方便后面自己再看到这部分内容,可以迅速反应这是我陌生的地方。
总的来说,任何不不理解的东西,经过科学合理的重复,总会有新的理解;在这个过程中,其实记忆能力的重要性被大大低估了——不理解的东西“硬”记下来,其实很多时候也是有用处的,对后面的理解有帮助。
过去我们的长辈和老师总是告诉我们“死记硬背”没什么用,不会运用,其实这句话有点像废话。且不说如果你能把一些东西死记硬背下来,其实潜在的条件是已经重复很多遍了,理解也加深了;并且,这世界上有很多东西是强关联的——一个“死记硬背”能力强的人,理解和运用的能力能差到哪里去?!你告诉告诉我!!就算这个人不是记忆力好、脑子灵活,他能达到“硬记下来”的结果,是不是人家下的功夫也到位了!那么好——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是不是也说明人家“理解这部分内容”也到达一定水平了呢?
今天先和大家分享这么多,主要是解决了一个学习中常见的现象——前置引用。祝愿大家未来的学习之路,更加顺畅。
References:
[1]:图片定义,来自维基百科
[2]:前置引用概念,源自李笑来的《自学是门手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