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风光」是一个很广义的词,大部分时候它不仅指代某一个地点,更是我们经历过、熟悉的并留下深刻回忆的地方。它的妙不可言或许人尽皆知一目了然,亦或许是深藏心底只有自己知道的秘密。
回忆汹涌呼之欲出,且听作者们平和、真诚且娓娓道来。我们希望通过「城市漫步指南」这个系列,带你领略每一个有趣而又非凡的城市风光。
前言
和先生在一起的五周年纪念日恰逢中秋之时,决定去一个我俩都没到过的国家旅行,也当作「度蜜周」。
出发前俄乌冲突再升级,加上中秋前后两个台风正面影响长三角,给这次行程在出发前增加了一丝丝的不确定性。秉着票定都定了的心态,我们按原计划出发。最终运气非常不错,我们出发后第二天的航班就因为台风取消了,返程前第二个台风也刚结束。圣彼得堡和莫斯科基本在 20-25 度却一直「高温预警」,杭州过来的表示这种「高温」天气真是舒服啊!
通向欧洲的窗口
圣彼得堡不只是一座城市。它是一项影响深远的乌托邦工程,目的是从文化上将俄罗斯人重新塑造成欧洲人。俄罗斯对欧洲的渴望一直以来都是圣彼得堡「存在的理由」。它不仅仅是彼得「通向欧洲的窗口」,而且还是一扇打开的大门,欧洲人通过这扇门来到俄罗斯,而俄罗斯人也通过这扇门走向世界。
圣彼得堡给我的第一感觉,像欧洲,但又不是欧洲,它古典浪漫、充满色彩,各种建筑的特点都有一些。去过欧洲尤其是去过法国和意大利的人,可能在圣彼得堡总有一些熟悉的感觉。它像一个城市拼图博物馆,馆藏风格迥异的艺术品,但总有一种想成为却没成为的遗憾美。
圣彼得堡以海军总部为起点,沿三条射线呈扇形辐射开去,交汇成三条长街,最有名的便是涅瓦大街,海军总部的金色尖顶因此成为这座城市的象征和地理中心。紧邻的冬宫广场成为了圣彼得堡的中心广场,被冬宫、总参谋部大楼在内的建筑群包围着。冬宫是这座广场标志性的建筑,清新薄荷绿色的巴洛克式风格,背靠涅瓦河,在河中的倒影平衡了这些建筑又矮又宽的比例,制造出一种美丽又壮观的效果。
艾尔米塔什博物馆
冬宫原为沙皇的皇宫,最早是俄罗斯女皇叶卡捷琳娜二世的私人博物馆。随着收藏品增多,于 1764 至 1789 年间又先后建了小艾尔米塔什和大艾尔米塔什。十月革命后,1922 年苏联成立了国立艾尔米塔什博物馆,冬宫成为该博物馆的一部分。总参谋部大楼在冬宫正对面,也是艾尔米塔什博物馆的一部分,以近现代名画真迹为主,有诸多梵高、莫奈、马蒂斯、高更等大师的作品,俗称冬宫现代馆。艾尔米塔什博物馆与伦敦的大英博物馆、巴黎的卢浮宫、纽约的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一起,称为世界四大博物馆。
艾尔米塔什博物馆分为多个展馆,包括古代艺术馆、欧洲绘画馆和东方艺术馆等,正常开馆时间为 11 点,为了分流,一般情况下旅行团会在开馆前 1-2 小时就带入参观,等散客进入时旅行团客的数量会大大减少,观感很好。逛冬宫走马观花过一天,逛总参谋部的现代馆走马观花过半天。内部不止文物、不止画作,宫殿本身也是参观的重要部分,灿烂、华丽、奢侈,各式各样的穹顶造型令人炫目。正值《黑神话:悟空》的火热,全网都在找「佛头」,在这世界性的博物馆里必然少不了中国文物和大小各异的佛头,在异国看到我国国宝还是不自觉会驻足。
总参谋部大楼的分馆沿着参观路线走完最后一幅画是黑色方块图,我们参观结束时恰好两位赏画人在仔细欣赏这副纯黑画块。世间名画千千万,萝卜青菜各有爱。或许最后这幅画的留黑也正像是艺术世界的留白,留下的是对未来创作的更多遐想、对未来生活的更多向往,更值得回味。
教堂群
俄罗斯是传统宗教是东正教,圣像、教堂非常之多。我们去了现在以参观为主的圣以撒大教堂和滴血大教堂,也去了现在仍为教徒使用的喀山大教堂。
圣以撒大教堂,也叫伊萨基辅大教堂,与梵蒂冈圣彼得大教堂、伦敦圣保罗大教堂和佛罗伦萨花之圣母大教堂并称为世界四大圆顶教堂。这个教堂建立前后共有 44 万民工干了整整 40 年才竣工,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遭受严重损坏,虽在 20 年后修复完毕,但留下教堂大门外的大理石柱子上的几处弹痕没有修补。
参观时我们恰好见证了一个传统东正教家庭的初生婴儿受洗礼的过程。信仰东正教的俄罗斯人依照教规,在婴儿诞生的第二天便去教堂接受洗礼,婴儿洗礼均由其教父教母代劳。吉时已到,阳光恰好透过窗洒在圣水桶上,祷告仪式后婴儿与信仰之主裸诚相见,牧师洒水三次完成洗礼,婴儿啼哭告诉世界他的归属。晚上再次路过大教堂时,中秋圆月照映金色圆顶,温柔灿烂更显神圣庄严。
滴血大教堂,也叫基督复活大教堂,位于叶卡捷琳娜运河边,洋葱式的圆顶、色彩斑斓的马赛克,以及华丽的装饰都与周围古典式巴洛克风格的建筑群格格不入,这座教堂具有浓烈的莫斯科风味,是圣彼得堡具有明显俄罗斯印象的教堂。转身瞬间鸽子忽而起飞,感谢摄影师抓拍留下的人生照片。
喀山大教堂,竖立的长柱像是张开怀抱拥抱这座城市所有苦难的人,日落黄昏时不甚美观。不同于圣以撒和滴血两个大教堂主要作为观光景点,喀山大教堂免费开放,光景昏暗严肃,神父颂祷,虔诚的信徒排着长长的队伍前去祷告,它是俄罗斯人们心中最灵验的教堂。
马林斯基剧院与芭蕾舞
决定来俄罗斯旅行时我们就第一时间定下了马林斯基老剧院《天鹅湖》芭蕾舞剧的舞季首秀演出票,主演是两位芭蕾首席 Viktoria Tereshkina 和 Kimin Kim。在马林斯基老剧院的氛围中,仿佛与柴可夫斯基进行了跨世纪对话,不虚此行!因为这场演出不仅是夏休后新芭蕾舞季的首秀,也是为了纪念受人尊敬的教师 Vasilieva Marina 的诞辰,她培养了一代马林斯基剧院芭蕾舞演员,包括本次演出的天鹅首席 T 姐。坐在我身后的观众是 T 姐的粉丝,全场只为她鼓掌,演出结束后直接冲到一楼前排去鼓掌,一般演出 5 次谢幕已很难得,这次首席们 6 次谢幕后才散场,这位鼓掌人最后也心满意足微笑离场。很有意思的体验。
从马林斯基剧院走回酒店已经晚上 11 点多了。天气不冷,月色很好,临时决定吃点宵夜然后去看开桥。
开合桥
圣彼得堡是一座水系非常发达的城市,大大小小超过 300 座桥。早期的城市区域规划与管控并非仅为了视觉上的和谐,也体现了社会的等级秩序。冬宫和夏园周围是贵族居住区,周边为商人居住区,工人居住区在远郊,贵族区被一系列运河和街道明显地划分开。起初为了阻止工人进入贵族中心区域,涅瓦河上的桥梁便建设成为了可以拉起来的状态。
原本我们以为现在没有贵族圈分区,也没有了跨河入境攻池的危险,开桥仅剩旅游观赏作用。然而此次临时起意看开桥,才知道它的功能性意义——来往于涅瓦河上的大型船只在夜间开桥时进入市内或驶向芬兰湾。
彼得保罗要塞与阿芙乐尔号巡洋舰
涅瓦河一岸是冬宫,另一岸就是彼得保罗要塞了,它与圣彼得堡这座城市共同诞生,建立的本意是为了防卫以及发动战争之用,但几次都没有发兵。要塞中有圣彼得保罗大教堂、钟楼、造币厂、兵工厂、炮楼、十二月革命党人纪念碑等建筑物,罗曼诺夫家族从彼得大帝到尼古拉二世都安葬于圣彼得保罗大教堂(彼得二世和伊凡六世除外)。自 18 世纪上半叶起,要塞便成为沙皇关押政敌和敌对势力的专门监狱。俄国历史上曾与沙皇专制制度和农奴制度进行过坚决斗争的三代革命者——十二月党人、民粹派和无产阶级革命者的代表都被囚禁在这里,陀思妥耶夫斯基、车尔尼雪夫斯基、高尔基、鲍曼、克鲁泡特金等名人均在列。我们从监狱的小黑屋走出来后,竟然真的有一种敬自由的感觉。
十月革命前夕,要塞成为起义军的司令部。按照列宁指示,以棱堡旗杆上的明灯为号,下令阿芙乐尔号巡洋舰炮轰冬宫。 「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的「炮」便是这艘巡洋舰最前端的武器,至今它仍然朝向着冬宫。
从圣彼得堡到莫斯科很多人会选择过夜卧铺火车,但我们选择了俄罗斯高铁,早上 6 点多日月同辉时就出发了。虽然为了跨城高铁我们起的很早,但沿路的景象让我们没有一丝困意。村庄深深埋在朦朦胧胧的雾气里,像极了十八世纪的风景画,又像极了塔可夫斯基的梦境般的雾景。艺术源于生活,这些水雾朦胧的感觉竟然是风景写实。
现代炽热的火种
莫斯科以一种非凡的速度翻新。托尔斯泰将这一比喻为蚂蚁回到了被毁的蚁窝,它们将垃圾、蚁卵和尸体一点一点地搬走,并以极大的热情重建它们过去的生活。它显示出某种「不可摧毁」的东西,尽管无形,但这正是「群体的真正力量」。莫斯科是幸福和即将到来的美好生活的象征,俄罗斯的前途在于进步和现代化。
莫斯科与圣彼得堡直观上就很不同,红色摩登的城市景观让我振奋又热烈,满城的征兵宣传手册和广告牌,也重新将我们从十八十九世纪拉回到了当下。
红场与克里姆林宫
红场是莫斯科最古老的广场,也见证了诸多重大历史事件。红场的红色耀眼却不刺眼,更多了几分庄严和斗志,青铜像和无名烈士墓的火更显得非常热血。围绕红场一圈的是俄罗斯国家历史博物馆、莫斯科国立百货商场(古姆百货)、圣瓦西里升天教堂、列宁墓和克里姆林宫。克里姆林宫现今仍为总统官邸,有相对固定的参观路线,可参观部分主要有教堂群、军械库和钻石库。这里的旅行团非常多,耳边经常能听见中文,很多年长的爷爷奶奶们为情怀前来打卡。在这里我们也经历了在俄罗斯境内最严格的安检、最飘忽的定位和最失灵的无线。空旷的车行道上行人不能落脚,除了人行步道和斑马线,走在其他地方就会被士兵进行护照查验警告。在语言不通的情况下,真的要态度很好并且遵守规则,不然很可能会造成不必要的麻烦。
麻雀山与莫大
别的地方可以不去,我一定要去麻雀山。非常不难为情地讲,我们与拿破仑都选择了麻雀山作为俯瞰莫斯科全景的最佳地点。莫斯科河穿过城市,高耸的建筑和洋葱头的教堂交织出现在视野中,像是一个穿着传统服饰又跳着现代舞蹈的套娃,古典高雅又摩登性感。
坐落在麻雀山背后的莫斯科大学,正是 1945 年在莫斯科「郊外」兴建的七座形似婚礼蛋糕的巨大建筑之一,该建筑可以说是「苏维埃帝国」风格的极端例子,结合了两种风格:一是 1812 年之后在沙俄盛极一时的新古典和哥特主题风格,二是宣扬苏联伟大成就的纪念性建筑风格。苏联时期的莫斯科极为自信,巨大的建筑工程、大规模生产的汽车、第一条地铁……钢铁味十足。
写在最后
在写这份游记的时候有种深深的无力感,我发现自己已经失去了表达长篇文字的能力。回家后第二天就开始工作了,零星的时间写一下这段旅程,挤出文字的过程堪比写一篇论文(甚至感觉还是写论文更简单一点),对景点描述时内心也少了很多波澜。我们去的景点并没有很多,不是日均 2 万步的特种兵式旅行,说真的走过很多路到现在也已经忘记了。但是我想了想,最后的最后,回味最深刻的还是和先生逛了两次当地居民区附近的超市,一次白天,一次晚上,我们买了点番茄、黄瓜、巧克力、牛奶、现切的红肠以及小列巴(大列巴实在太太太大了),看到很多当地人也在超市买东西,我们还比价说确实蔬菜贵一点,吃沙拉相当于半个牛排了。俄罗斯虽然被制裁,大小超市基本生活品全部本土化,物价总体比较平,民众的生活完全没问题。结算时因为语言不通指着后面结算的居民自己带的塑料袋说我们也要一个,后面的俄罗斯人就把他们的袋子给我们了。这一路我们遇到了很多很多好人,还有主动过来帮我们拍照的老人,指着自己手机里网图拍的好看的机位让我们摆 pose,表示他也可以拍的很好看。我也没想到这趟旅行最受触动的不是风景,恰恰是人情,果然是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风景人情之中,亦有随处可见的征兵广告牌,地铁口随手即取的征兵宣传手册,以及火车站时不时背着行军包走过的士兵……惟愿世界和平,普通平凡就是最大的幸福。
> 关注 少数派小红书,感受精彩数字生活 🍃
> 实用、好用的 正版软件,少数派为你呈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