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 开端

1945年1月底,德国,佩内明德。在火箭研发基地,德国科学家秘密向美军投降。

美军缴获100枚V-2导弹,一同缴获的还有127名德国的火箭专家,其中就包括日后在航天史名垂青史的冯·布劳恩。除此之外,美国人还从原本划给苏联占领区的诺德豪森地下工厂运走了巨量的图纸、资料以及设备,这些物资装满了300个车皮。

V2导弹

苏联后知后觉占领佩内明德,将德国人来不及撤走和销毁的200枚V-2导弹、技术资料和技术人员通通带回国内。

至此,美苏两国都获得了V-2导弹的生产技术。美国得到了冯·布劳恩,而苏联有自己的天才专家科罗廖夫。两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双方虎视眈眈,你追我赶,在包括航空航天领域在内的多个领域展开激烈竞争,促成人类航天技术的飞速发展。

 

一 Спутник-1 & Восток-1

1957年10月4日,苏联将第一颗人造卫星——“卫星1号”(斯普特尼克1号)送上太空。虽然它只运行了92天,环绕地球1400多圈,于次年1月4日坠入大气层。这颗直径不到一米的铝制球体,开启人类的航天时代。

纪念邮票

与此同时,大洋彼岸的北美大陆,却沉浸在不安与挫败之中。报纸头版头条写道:苏联发射卫星,以18000英里的时速环绕地球,从四个方位侦察美国!

虽说总统发布会只是轻描淡写:“不过是天空上一个小小的球体。”可不管是美国人民还是美国总统,都万分焦急。出于争强好胜的心态,美国的第一颗卫星发射采取全程直播。原定于1957年12月3日的发射因为技术故障推迟,最终选定12月6日发射。但不出意外的出意外了。

火箭点火后不到两秒钟,离地还不到两米,火箭发动机故障,然后全美国人民都通过电视画面看到了冲天大火与滚滚浓烟。之后的圣诞节也被笼罩在痛苦的氛围中了……

还记得前面提到的德国人冯·布劳恩吗?他不负众望帮美国人挽回颜面。1958年1月,探索者1号卫星发射成功,美国总算是迈入了航天时代 。

1958年10月,NASA成立。

美国人以为自己能松口气了,科罗廖夫表示,我们还没开大呢doge

说句题外话,在航空航天/核技术等高科技领域,美国有“三冯”:冯·布劳恩,冯·卡门,冯·诺依曼,一个火箭专家,一个钱学森的老师兼同事,还有一个电子计算机之父。

苏联有三K:宇宙航行学家凯尔迪什,苏联核武器研发专家库恰托夫以及航天领域的扛把子科罗廖夫。

我们有三钱:中国航天奠基人钱学森,核物理学家钱三强以及力学大师钱伟长。

钱学森

 

回到正题,把卫星送上天了,是时候该把人送上去了。1957年11月发射的卫星2号就搭载了一只小狗——莱卡。不过在几个小时后,莱卡就因冷却系统故障而死亡。

 

1961年4月12日莫斯科时间9点07分,尤里·加加林乘坐东方1号(Восток-1)飞船升空,在太空停留108分钟后返回地球。鲜花、掌声和赞许,一时间朝这位身高不到160的矮个子袭来。

23天后,美国人通过红石火箭(导弹)把航天员阿兰·谢泼德送入太空,在体验了5分钟的失重之后,飞船返回地球。严格意义来说,这次任务根本算不上发射载人飞船。因为飞船的轨迹只是一个抛物线,最顶端的一小段在太空罢了。称之为弹道飞行更为合适。也难怪苏联人嘲讽这次任务是跳蚤的一跃

不过时间虽短,但意义重大。这次任务为NASA积累了大量飞行姿态控制的经验。

到这里不知道大家发现什么问题没有?苏联人发射卫星,美国人紧接着也发射卫星;苏联人搞载人航天,美国人也跟着把宇航员送上太空……

美国总是落后一步,总是被苏联牵着鼻子走。这对于傲慢的美国佬来说,是不可接受的(爽!玩死他们)

于是乎,美国佬不玩了,为了在航天竞赛中取得胜利,美国急需一种能展现空间技术实力的尖端成就。他们的选择是——登陆月球!

 

二 We choose go to the moon!

1961年5月25日,肯尼迪在一次演讲中向美国国会改变阿波罗计划的目标,在1960年代结束前将美国宇航员送上月球。

要知道,在20天前,阿兰·谢泼德才刚刚被送上太空……就好像刚练了科三,就被拉去参加赛车特技的比赛,难度可想而知。

1961年9月12日,肯尼迪在赖斯大学发表题为 We choose goto the moon的演说,激励美国民众支持阿波罗计划。

Surely the opening vistas of space promise high costs and hardships, as well as high reward.

太空所展现的远景固然会得到巨大的回报,但同时也会伴随着巨大的困难与高昂的代价。

So it is not surprising that some would have us stay where we are a little longer to rest, to wait.所以并不意外,有时我们会在裹足不前,焦急等待。

The exploration of space will go ahead, whether we join in it or not, and it is one of the great adventures of all time, and no nation which expects to be the leader of other nations can expect to stay behind in this race for space.

无论我们参加与否,太空探索终将继续。无论何时它都是一场伟大的冒险,没有任何一个期望领先世界的国家想在这场太空竞赛中止步。

Those who came before us made certain that this country rode the first waves of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the first waves of modern invention, and the first wave of nuclear power, and this generation does not intend to founder in the backwash of the coming age of space.

我们的先辈使这个国家掀起了工业革命的第一波浪潮,掀起了现代发明的第一波浪潮,掀起了核能技术的第一波浪潮。而我们这一代绝不会甘愿在即将到来的太空时代的浪潮中倒下。

We choose to go to the moon in this decade and do the other things, not because they are easy, but because they are hard

我们决定在这十年间登上月球并实现更多梦想,并非它们轻而易举,而正是因为它们困难重重。

 

肯尼迪的演讲振奋人心,即便是时隔半个多世纪,看到这些文字我依然能感受到当时的激情与梦想。

但仅仅靠振奋人心的演讲稿,是不可能将人类送上月球的。登月计划大大超前于当时的技术水平,有无数的工程问题等待解决:

需要足够大的火箭把飞船送入轨道;

需要掌握变轨技术,使得飞船脱离地球轨道飞往月球;

需要保障航天员长期的生活条件;

需要登月飞船在月球着陆并再次起飞;

……

为了解决一系列的难题,NASA在三方面齐头并进:一是土星系列重型火箭,二是研制阿波罗飞船,三是开展双子星计划。

 

三 土星火箭

对于航天爱好者来说,土星5号的大名可谓是如雷贯耳。长期以来一直占据运力最强的重型火箭排行榜榜首。

在土星5号之前,NASA研制了土星1号和1B火箭,这两款火箭为土星5号打下坚实基础。

 

土星5号火箭仍是人类历史上使用过的自重最大的运载火箭之一,高110.6米,直径10.1米,起飞重量3038.5吨;总推力3408吨。月球轨道运载能力45吨(一说48.6吨),近地轨道运载能力118吨(一说122.4吨)。

作为对比,长征五号运载火箭长53.657米,直径5米,起飞重量849吨,近地轨道运载能力25吨;

猎鹰9号长70米,直径3.36米,起飞重量549吨,近地轨道运载能力22.8吨(可回收状态下为18.3吨)

土星5号芯一级使用5台F-1液氧煤油发动机;芯二级使用5台J-2液氧液氢发动机,芯三级使用1台J-2液氧液氢发动机。

 

这么大的火箭,自然很烧钱。从1964年至1973年,土星5号火箭的总拨款高达65亿美元,在1966年达到最高,仅一年中就拨了12亿美元。

 

哦对了,土星5号的控制计算机是IBM生产的,性能有限,但可靠性足够好(阿波罗12号在发射过程中遭遇雷击,计算机重启后恢复正常)

四 出师不利

1967年1月27日,肯尼迪航天中心。三位宇航员维吉尔·格里森、 爱德华·怀特和罗杰·查菲进入阿波罗1号飞船,进行发射模拟演习。预计2月21日正式进行发射。

晚18点31分,飞船内发生大火,由于阿波罗飞船内部使用的是纯氧!火势不可控制,在工作人员耗费90秒打开舱门后,三位宇航员已经不幸遇难。

由于调查火灾发生原因以及改进安全系统,使得发射一推再推。载人发射直到一年后才被允许恢复,在这之前NASA进行了阿波罗4-6号的无人发射(没有2.3号)

根据调查,电线短路产生的电火花在纯氧的环境下,点燃了尼龙搭扣,引发更大的火灾。还有一件无语的事情,航天员维吉尔·格里森对舱门提出的改进意见害死了他自己:

美国的载人飞船返回地点大多选择海上,然后直升机把航天员们接回来。但一次发射任务中,因为舱门锁扣不牢,导致溅落入大海过程中舱门弹开,飞船进水。航天员维吉尔·格里森便提出了改进措施,要求增加舱门的紧固程度……所以阿波罗飞船舱门打开耗费时间,他也因此失去了逃生的机会。

 

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探索未知的领域总会有人牺牲!他们的勇气永远激励着人类继续向前!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