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真,这个标题是不是感觉挺怪的?「超级小陶」、「风味」、「技术黑箱」,三个八杆子打不着的词汇凑在了一起,营造出一种怪诞的感觉。实则不然,仔细听好这番诡辩:超级小陶aka陶德霍华德的爱称,贝塞斯达的天才制作人,经手了辐射3/4/76/避难所后最终端上来了星空这部惊天地泣鬼神的作品;风味则是来源于其著名的引言:It Just Works(俺寻思能行)背后的灾难性的系统设计但最后得出出人意料的能用的成品;而技术黑箱,自然指的是站在大众视角下的苹果产品,在本文中更是特指iPhone 16 Pro;至此,回想一下发布会上的言论和各种先发体验,想必各位也能理解这个标题剑有所指:一台有着灾难性系统设计的,但是莫名其妙跑起来的,iPhone 16 Pro。It Just Works,理解万岁。

好了,垃圾话够多了,该进入正题,产品评测三板斧了。


先从机身说起,这是变动最小的一年,也是变动最大的一年:在维持了4年的ID设计下iPhone 16 Pro同时迎来了尺寸、屏幕、中框处理三种改变:尺寸从6.1英寸(对角线)增大到(6.3英寸)对角线,屏幕边框进一步缩窄,来到了傲视群雄的1.33mm,中框由上一代的拉丝处理改为了半抛光,质感有小幅度提升。

尺寸的变化可推测为功能妥协,要在6.1的机身尺寸内塞入新的折叠镜组以及给钢壳电池留出余量,上一次如此极限的操作恐怕还是iPhone 13 mini在极端小的尺寸里塞下了硕大的带有Sensor-Shift的后摄镜组。

同理,尺寸的改变也可以是为了未来的功能铺路,试想下这0.2英寸的充足空间,结合一些比如机身结构等隐性的设计改变所发出来的信号,明年的变化恐怕还是足够引人遐想的。

不止尺寸,中框处理方式的改变,结合今年的Apple Watch Series 10抛光钛金属的CMF工艺以及苹果以小试大的工程传统,明年有望看到抛光中框的回归。

是不是觉得缺了点什么?对了,中框上那颗格格不入的新按键还有被我刻意忽略的屏幕边框缩减,我们暂且按下不表,稍后再谈。


性能部分也是没有什么争议的,A18 Pro依旧是SoC中性能最好的一批,并且还吸取了上一代A17 Pro的教训,能耗有了漂亮的改进。

当然,综合优势并非单一的SoC改进就可以简单取得的,回到上一块中提到的机身设计的改变,果式三明治的中框构型与大量的散热贴纸的运用带来了iPhone体系内最好的导热表现,配合终于经过技术验证的更高能量密度的钢壳电池,续航也有所进步。

这代iPhone也是破天荒的全系搭载了8GB RAM,意图自然不必说,Apple Intelligence与端侧AI模型,在步调上来看苹果自然是将其作为普及型功能完全下放到所有设备上的,也符合宣发的Slogan:AI For the Rest of Us(为每个人所创的AI)。

不涉及任何Beta的情况下仅在iPhone 16系列的宣传中Apple Intelligence还是作为饼存在的,这也是iPhone这一品类第一次「出售未来」,更不必说所展现的应用场景丝毫没有说服力,甚至在个人意见中AI反而是iOS设计中的一个相当危险的信号,但在这里暂且先卖个关子,且听后续分解。


好了,终于来到了影像与那颗被我刻意忽略的按键环节,但我们还是先从可以明显感知到的层面上来入手:全新的48MP超广角、全系120mm折叠镜组;色彩风格、JPEG-XL,以及共同构成的全新后期控制。

超广角的提升是有所预期的,自从苹果开始力推空间计算后空间视频/照片在一段时间内会成为显著的发力点,16系列将空间视频/照片拍摄单独划分出一个相机选项足见其重视程度,虽无福消受Vision Pro,但超广角像素密度的提升所带来的更好的画质、更好的微距等副产物在日常使用中确实便利不少。

比起去年明显有阶级划分的镜组配置,16 Pro全系拿到120mm折叠镜组这一喜忧参半的新技术。

喜是来自于iPhone终于有了更好的望远能力,以及现阶段最紧凑的潜望模组所代表的无限可能性:既然已经验证了可以让镜组工作的极限尺寸,那稍微再宽松一些给点小小的添料也不无可能。

忧的是除开望远和未来可期外,这个折叠镜组依旧是刚从实验室里端出来的半成品。由于体积限制和对防抖的极端追求,这颗折叠镜的CMOS尺寸实在是可怜,画质不仅古早且对光线要求也相对苛刻,若只是拍不出可用的图像还好,暗一点的室内环境更是频繁出现无法调用的情况出现,这就来到了第二点:难以实现的镜头调用。

在距离拍摄物体小于大致1m的范围内,长焦的触发几乎不可能,此时迎难而上的只能是广角裁切,所带来的显著后果就是画面几乎不可用,这就来到了第三点:明升暗降的可用变焦区间。

相比于上一代的13mm/24mm/77mm三颗定焦镜头以及苹果话术下的融合相机,aka超分算法带来的28mm/35mm和50mm,以及要是不介意拨一下变焦轮盘手动拉到120mm的话,整体带来的是13mm到77mm的连续可用的焦段以及特定情况下高度可用的120mm;而到了16 Pro,我们得到的是画质增强版的13mm,没有明显变化的24mm融合广角,以及被放弃掉的完整的从50mm开始到120mm结束的焦段,期间的画质劣化毫不保守的说是连算法都无法补救的臭不可闻,而这一切都服务于120mm这一特定目的,以大搏小,二者尽失。

但反过来说,苹果引入的新的图片格式JPEG-XL与前后端共通的色彩风格共同构成了新的后期控制玩法,以及,它是可逆的。JPEG-XL在保证了更高的兼容性同时留有更充足的余量进行后期空间,其中就包括了增强观感的HDR图层。

色彩风格的意义则更加丰富:不止局限于按下快门前的风格调整,可逆的设置更在相册后期中提供一颗后悔药和游乐场,以色阶方块和点阵代替专业的参数控制,赋予了普通人更容易上手的调整空间,也给了摄影老手更多的创作与试错机会。

好了,目光回到那颗被刻意忽略的掉的按键:相机控制。

这颗按键本该是iPhone 16 Pro上的亮点,但落地效果实在很难让人给予很高的评价,究其原因是苹果在讲究了多年高度人因设计后端出来了一个无论是在直觉以及习惯上都违反交互设计的双重戈德堡器械。

为什么说是双重戈德堡器械?第一重需要从苹果在这颗按键上下的料来看。一片蓝宝石玻璃盖板,力度传感器以及电容传导层,一颗手感紧实的锅仔片按钮,这一切都为了实现一个简单的目的:拍照。

而第二重则是在交互上。苹果在这颗按键上整合进了单次轻压/双次轻压/滑动/按动四种操作以及震动反馈和实体按键两种触感,与Apple Watch上的数码表冠上整合进四种操作旗鼓相当,甚至整合进了功能选择和参数调整两级菜单,这一切也都为了实现一个简单的目的:拍照。

但这种处理手段一点都不直觉,按键按键,在直觉上来讲它的交互方式应该只有一种:按下去。在这一点上苹果确实赋予了相机控制键按下去的权利,同时也塞进去了异物:轻压和滑动,这就给予了反直觉的空间,因为这些操作并不属于按钮,而是触控板、触摸屏,按下去的直觉就会被这些异物所打断:我按下去了吗?现在是轻压还是按动?

同时,这也打破了长久以来对按键交互的认知观念。

一样是有着四种交互方式的复杂按钮,为什么众人没有对Apple Watch上的数码表冠产生厌恶?因为数码表冠符合人们长久以来对表冠的认知,没有打破「表头是拿来拧的」的观念,用起来时自然会有「我知道怎么用」的信任,而剩下的几个按动的操作是可以接受的添头。

反观按键,即便是形态最接近的数码相机快门键也仅提供轻按和重按的操作,没有跳脱出认知以外,但一颗可以滑动和轻压的相机控制键打破了人们对「按键是拿来按下去的」的观念,用起来时很难建立起「我知道怎么用」的信任。好在苹果会在今年稍晚的时候给相机控制按键加入符合认知的轻压对焦按动拍照,能否以此扳回大众对于按键的信任,恐怕是在此一举。


在将一切串联起来前,最后来讲讲刚刚跨过成人礼的系统:iOS 18。

跨过了成年的门槛,iOS 18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自定义度,主屏幕可以随意放置app和小组件以及调整配色;锁屏界面终于可以修改掉万年不变的相机和手电筒快捷方式;控制中心也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放置控件和更改大小,甚至可以开辟出新的一页放置更多选项。

诸如设置之类的app改变了菜单层级以及引入了选项描述,可读性和直观性大大提升;更有一些app,比如相册直接进行了大刀阔斧的修改,下拉为照片时间轴,上滑是各种选项卡,照片的详情界面也取消了传统的底栏而是改成了在visionOS上更常见的胶囊状。当然了,还有年度重磅但迟迟未能落地的大饼,Apple Intelligence。
 

还有就是一些小小的细节:比如在按键对应位置出现的弹性动画。


而正是这一些小小的细节——屏幕边框缩窄,新的UI设计,新的按键和新的反馈动画——串联出了有趣的结论以及过度分析:模糊虚实边界。

这并不是iPhone第一次缩窄边框,但却是第一次连续缩窄边框,一方面是可喜可贺的封装技术进步,但另一方面却比较有趣:既然苹果的牙膏三年一挤,这次为什么没拿着15 Pro的面板再用三年,而是上了新面板?再看iOS 18上按键反馈动画和新的相册UI,相信答案已经呼之欲出了:以物理手段减少边界感,将现实操作反馈到虚拟环境,在虚拟环境营造空间感,模糊虚实边界。这一点在未落地的新Siri唤醒动画中也有所体现:一条彩虹跑马灯从侧键位置沿着屏幕边框奔涌一周,在屏幕上形成一张彩色的遮罩。而这代指了Siri有感知用户设备环境的能力(或给予用户这种幻觉),能看见用户在现实世界中所阅读的文字,拍摄的照片,以及落地到相机控制按键上:读取现实世界的能力。此刻再回看这个别扭的相机控制按键,结论似乎明了了:AI视觉的入口,这下又落回到了直觉触控的舒适区,控制相机?附送的功能而已。而这时手里握着的不再是一部有着物理隔阂的设备,而是像夏普Aquos Crystal一样,拿着一块魔法玻璃。

听起来不错?但这就是前文中所提到的「AI反而是iOS设计中的一个相当危险的信号」。AI的应用场景似乎在消磨后疫情时代iOS积累的人与人面对面沟通交流的设计:前两代iOS中引入的iPhone/Apple Watch交叠来交换信息以及面对面AirDrop,增强的FaceTime中的分享功能都旨在加强人与人之间无论远近的面对面联系。

而AI的引入则在人之间生硬地插进了机器介入的过程,看到路边新餐厅?放弃走近一点看看贴在窗户上的菜单,掏出iPhone扫一下;看到路人养的狗但想了解是什么品种?放弃面对面聊聊,掏出iPhone扫一下。所谓虚实边界交融顷刻崩塌,我们最终面对的还是一小块屏幕所给出的信息,依赖AI给出的结论,而非现实带来的体验和情感。

回归到标题:超级小陶风味的技术黑箱,一台有着灾难性系统设计的,但是莫名其妙跑起来的,iPhone 16 Pro。灾难在于iPhone「出售未来」却没有说服力的Apple Intelligence,在于反直觉反认知观念的相机控制按键,更是在于苹果冲着去人因的道路上一去不返。虽说是形式服务于功能,但端出跑马灯Siri动画,塞满反直觉反认知观念的相机控制按键,以及在其他产品诸如Apple Watch Series 10中恰好停在中框处的数码表冠槽沟,功能性很强这一点无可否认,但在功能性之外看不到任何亮点。这次依旧可以喊出It Just Works,但距离属于苹果自己的星空还能有多远?难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