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天之后,传闻中将会有较大幅度更新的 Apple Watch Series X 就要与我们见面了,不知你对这款「十年磨一剑」的产品抱有怎样的期待呢?
Apple Watch 是苹果在后乔布斯时代开创的第一个新产品类别,同时也是目前智能穿戴设备市场上最具竞争力的产品之一(或者更自信一点直接去掉这俩字)。自诞生之始,这款产品一直都在不断地纠偏与探索;十年之际,Apple Watch 终于有了较为明确而稳定的产品定位,也得到了广大消费者们的认可。
今天,我们探寻 Apple Watch 的前世今生。
序幕:An iPod or a Watch?
2011 年 10 月 5 日,乔布斯去世。一天前,苹果刚刚举办了发布会,举世瞩目的 iPhone 4s 就此登场。但这场发布会上还有个不太起眼的小细节——苹果向 2010 年发布的 iPod nano 6 推送了 v1.2 版本升级,带来了 16 款来自官方的表盘。
显然,苹果注意到了当时大量由第三方厂商生产的 iPod nano 6 表带配件的火热,因而顺势而为给它加上了「表盘」功能。虽然一年后上市的 iPod nano 7 再次变换了产品形态,更像是一台 mini 版的 iPhone ,但设计出一款颠覆性的手表的梦想已然在苹果公司的内部生根发芽。
一场消费电子品牌的「跨界」尝试
2014 年 9 月,与卖出两亿部的「销量冠军」 iPhone 6 一同推出的还有一款 One More Thing —— Apple Watch 。在新闻稿中,苹果称之为「真正与你贴近的个人设备」。
Apple Watch 是一种为穿戴而设计的个人设备,我们专门为它开发了多种技术及一种全新的用户界面。它使得手表本身与用户界面互为一体,不分彼此。我们开创了一整个系列的产品,以实现无与伦比的个性化体验。
——时任苹果高级设计副总裁 Jony Ive1
故事的结局大家都知道,Apple Watch 已是目前市面上最具影响力的智能手表产品。
Apple Watch 的诞生背后的故事
Jony Ive 在接受 HODINKEE 杂志采访时聊到了 Apple Watch 背后的故事。
乔布斯离世后,苹果决定停下来思考公司未来的发展方向,Jony Ive 对苹果先前的产品思路做了总结:
我认为,无可否认地,苹果公司自 70 年代以来,一直都在将晦涩难懂、操作困难的科技变得易于理解和使用。在我看来,这条我们已经走了那么多年的道路的方向,是让科技变得更个人化(personal)和好用(accessible)。
此时 Jony Ive 惊奇地发现,钟表的发展路径与苹果在个人电脑领域的发展路径颇为相似。
- 最初用以告知人们时间的钟楼,相当于一台雄伟而功能单一的大型主机。
- 后来钟表走入家庭,每家每户的墙壁上都有一个挂钟,就像初期每个家庭通常只会有一台昂贵的电脑。
- 钟表变得小型化,出现了可以放在口袋里的怀表,与之对应的就是笔记本、手机等便携式计算设备的迅速推广、普及。
- 最终时钟落在了每一个人的手腕上,这与苹果的下一代个人计算设备有着极为有趣的关联,那么智能手表这一概念也就呼之欲出了。
乔布斯在生活中从不戴表,或许正是因此苹果公司一直都没有涉足过这一领域。但早在来到苹果之前,Jony Ive 就很喜欢各种设计精美的手表。他说自己的第一块手表是在九龙购买的欧米茄 Speedmaster 系列,他深爱其中蕴涵着的「乐观、雄心与勇气」——这块手表曾随阿波罗十一号登上月球。
智能手表与手机或电脑都不是一类产品,开发、设计一款智能手表的过程对苹果的设计师们来说「既典型又不典型」。在 Apple Watch 开发阶段的早期,团队发现市面上根本没有类似的产品可供学习。众所周知,苹果公司一直以来都坚称「我们不做市场调查」「我们不雇佣顾问」,但在开发 Apple Watch 的时候,团队居然也向外界取了经。
Jony Ive 给出了一份名单,里面是苹果做手表之初联系过的人物,涵盖科技、人文等领域。名单上有从业 40 多年的钟表师、古董钟表专家,以及皇家天文台馆长、伦敦科学博物馆技术与工程馆负责人、牛津大学天体物理学家,甚至还有作家及心理学讲师。
Marc Newson 是 Jony Ive 最好的朋友,也是一位著名的设计师,有过不少设计手表的经历。他同样也参与了 Apple Watch 项目的设计,现在的 Apple Watch 身上有着不少 Newson 留下的痕迹。
在我看来,与手表紧密关联的并不是流行文化,虽然那很好玩,但手表更多的是工艺、创造力和小型化结合的精粹,是一种造物的艺术(Art of Making)。
—— Jony Ive
有人说,「智能手表,首先是一块手表」,而 Jony Ive 的这一番话——设计一款手表需要的是「工艺、创造力和小型化」——恰好也印证了这一观点。
极为出色的设计与交互
诚然,初代 Apple Watch 性能孱弱、卡顿不断,用户体验连「差强人意」四个字都算不上,但正是在这款产品上延续十年的外观设计风格得以形成,奠定了此后十年——甚至未来更长时间里—— watchOS 交互方式的基础,并深深影响着 wearOS 的友商们。我们不得不承认,这真是消费电子史上的一大奇迹。
Digital Crown
如果要说什么是 Apple Watch 身上最具标志性的设计,我想答案一定是数码表冠(Digital Crown)。
对于机械手表而言,表冠是用来调整走时的;那么对于智能手表而言,用户很容易猜出表冠的功能依然是「调整」,只需在上手试用一段时间后就能摸清数码表冠的用途了——这是符合直觉的。
在 iOS 中有两个非常重要的操作:滑动屏幕以滚动、双指捏合以缩放,但在进行这两种操作时手指会侵占较大的屏幕面积,这对于 Apple Watch 来说是不可接受的;而在 watchOS 的交互界面中,滑动与捏合往往不会同时出现(除了地图?),因而苹果将两种操作浓缩在了一枚数码表冠上,从而形成了 Apple Watch 最具代表性的交互方式。
需要承认的是,Apple Watch 上的这枚数码表冠并未违背「如非必要,勿增实体」的设计理念,这与 iPhone 用一块大屏幕代替掉功能机上密密麻麻的按键背后的逻辑是不同的。对于一块小屏幕来说,我们渴望有尽可能多的屏幕面积用以显示内容,因而虚拟按键不仅不实用,反倒会降低用户获取信息的效率——所以数码表冠更像是一个「有必要的实体」。
Taptic Engine
如果要说什么是 Apple Watch 在用户体验上相较于友商们的最大优势,除开苹果生态这一过于笼统的回答,大抵就是 Taptic Engine 了。
Apple Watch 内部有个叫做 Taptic Engine 的小装置,它是一个线性致动器,用来生成触觉反馈,通俗地说,它会时不时戳戳你的手腕,感觉类似于轻拍。当你收到提醒或通知、旋转数码表冠、按压显示屏时,手表都会轻轻戳你一下,你可以明显感觉到每一种互动产生的「戳」都各不相同。与此同时,特别设计的扬声驱动器会释放出细微的音频信号,配合 Taptic Engine 共同与你的感官互动,带来一种细致而微妙的使用体验。
智能手表上的振动体验是一种艺术,而 Apple Watch 做到了突出而不突兀,既完成了「提醒」的使命,又不会打扰到用户手头的工作。而在用户逐渐入坑 Apple Watch 后,也会像老玩家们一样,获得根据振动形态判断通知类型的「超能力」。
Taptic Engine 有多好呢?它几乎没有负面评价——除了占用体积过大而压榨了电池容量。考虑到这些年间苹果一直都坚持「在保证 Apple Watch 达成一天续航的前提下增加功能」,或许这也算是苹果在某种意义上的「设计理念」?
从「时尚」走向「健康」之路
Apple Watch 究竟是对标传统腕表的「时尚」产品,还是更多作为一台「健康」检测设备?苹果在初期似乎也没有弄清自己的定位,但在徘徊三年后还是做对了这道选择题,至少从我们今天的眼光看来是这样。
苹果的「时尚」实验
入坑 Apple Watch 较晚的朋友可能只知道爱马仕(Hermès)联名款,而没有听说过最后一次更新发生在 2021 年的 Apple Watch Edition 系列。
初代 Apple Watch Edition 或许是十年来唯一能称得上「奢华」的 Apple Watch 了,18K 金材质的机身承载着的便是苹果进军时尚界的梦想——此时的苹果刚刚挖来了 Angela Ahrendts1 这位前巴宝莉 CEO,可谓是满怀雄心。Jony Ive 在上文提到过的采访中说:
你知道的,驱动我们设计的是一种实用主义。但无论是刻意与否,设计 Apple Watch Edition 的过程将我们带入一个我们从未涉足过的产品设计领域。……手表不是用来拿着的,而是用来戴的,所以它可以成为一种表达你所关注的事物、体现你的品位的媒介。对我们来说,这很新颖。
当时的苹果甚至为名流、时尚编辑们提供了这块来自苹果的奢侈品,Beyoncé 和 Karl Lagerfeld 都有这样一块手表。
苹果并未透露过初代采用 18K 金的 Apple Watch Edition 的销售数据,但后来的 Edition 都改用了陶瓷或钛金属材质,从「奢侈品」变成了「高端消费电子产品」,因而我们不难推测初代 Edition 的销量较为惨淡。
在一次 Debug 式的更新中走上「健康」之路
2016 年 9 月,苹果发布了 Apple Watch Series 1 和 Series 2。
这里有一个冷知识,Apple Watch 第一代的命名是没有后缀的。Series 1 是基于初代产品「小修小补」而来,Series 2 才是真正的「新一代」产品。
得益于第二代 S2 SiP 芯片以及新的 GPU,Apple Watch Series 2 在操作上要流畅许多;而升级至 S1P SiP 芯片的 Apple Watch Series 1 同样有明显的改善。
相较于预料之中的性能提升,Series 2 更为意义深远的升级是支持了 IPX8 级别防水和独立的 GPS 定位功能。如此一来,Series 2 支持了游泳监测,且在进行其他运动时也无需一直依赖于 iPhone 提供的定位了,定位变得更加准确的同时也优化了 iPhone 的续航。
此外,Series 2 还大幅提高了屏幕亮度,由初代的 450 nits 提高至 1000 nits ,而下一次 Apple Watch 屏幕亮度的升级要等到六年后的 Ultra 或是七年后的 Series 9 了。
在 2014 年 Apple Watch 面世的那场发布会上,库克先是用了「One More Thing」,又说 Apple Watch 是三种产品的结合体——「精准的腕表、亲密及时的通讯设备和健康设备」,我猜库克是从乔布斯当年主持的初代 iPhone 发布会中吸取了灵感吧。
iPhone 的确成为了「三种产品的结合体」,在智能手机已高度普及的今天已无人再质疑这一点;但 Apple Watch 的情况似乎有些不同,因为苹果在新闻稿中将 Series 2 称作「为健康生活而生的强大设备」,显然已更加侧重于「健康设备」的属性,而「精准的腕表」这一带有时尚意味的属性则渐渐被雪藏起来了。在这一年推出的 watchOS 3 上,Apple Watch 侧边按键的功能从「查找朋友」变成了「多任务」,这也印证了我们上面的观点。
相比两年前的那个贴满了各种标签和概念的腕部设备,Apple Watch Series 2 更加独立了——它既不是一个时尚配饰,也不是手机的第二屏。它就是一块运动手表。——爱范儿
但问题来了:Apple Watch 提供了独立的运动数据监测记录功能,但其通信功能却依然依赖于 iPhone ,这与运动手表「只带手表去运动」的初衷是相悖的。「信息焦虑时代」的大众离不开手机,那么下一代 Apple Watch 的更新内容也就不言自明了。
一块真正的「运动手表」
一年后的 2017 年 9 月,苹果不出意料地发布了支持蜂窝网络的 Apple Watch Series 3。
用户们只要戴上支持蜂窝网络的 Apple Watch Series 3,就能时刻保持联系、拨打电话、接收信息,还能做到更多,即使 iPhone 不在手边也没关系。
不过令人不爽的是,在发售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全国范围内也只有五个省份的联通用户可以率先体验 eSIM 一号双终端功能。2并且蜂窝版 Apple Watch Series 3 不支持国际漫游,这与全球频段齐全的 iPhone 形成了鲜明对比,在某种程度上也打击了当时不可谓不生意兴隆的水货贩子。
先聊聊八卦,2015 年库克来华接受新浪科技专访时被发现他手上的 Apple Watch 跟别人的不太一样——虽然同样采用不锈钢机身,但他的表冠上有一个「红点」。当时也有国外媒体报道此事,但只把这当作「库克特别版」。不过后来我们都知道了,所谓的「库克特别版」其实是蜂窝版的标志。
Apple Watch Series 3 上采用的 S3 SiP 芯片组有着 70% 的性能提升,应用打开速度进一步加快。此前三款 Apple Watch 上的 Siri 都是「哑巴」,但这次在新芯片的加持下 Siri 终于会说话了,就像你在 iPhone 上的体验一样。
可能是考虑到用户在运动时听音乐的需求吧,Apple Watch Series 3 将蜂窝版的储存空间增大到了 16GB,且 GPS 版的储存空间也增大到了 8GB,而之前都只有 6GB。
这一年苹果还推出了几款新表带,其中最受欢迎的当属回环式运动表带。这款表带通过尼龙搭扣方式固定,轻盈又牢靠,天生的运动气质——除了吸汗后需要费点功夫清洗。
这场发布会上,苹果又带来了经典的「One More Thing」——直至今天都在影响着智能手机外观设计的 iPhone X。惊艳的全面屏给用户带来了深刻的印象,也留下了一个疑问:什么时候苹果的其他产品线也能用上全面屏呢?
走向成熟,走向完善
在 Apple Watch Series 3 发布之时,库克非常骄傲地告诉大家:Apple Watch 的销量登顶啦!随着销量的上涨,苹果只需要考虑如何把 Apple Watch 做得越来越好就行了,而用户们需要考虑的就多了,Apple Watch 的任何一项缺陷都会被舆论无限倍放大。
Apple Watch 产品线自身的产品定位逐渐明晰,Apple Watch 开始走入了成熟、完善的发展快车道。
智能手表的「iPhone 4 时刻」
大家都说「买索尼就买第三代」,因为前两代往往有着各种缺陷;而对于苹果而言,「4」才是那个「魔法数字」——从极具美感的 Power Mac G4 Cube 与 iMac G4,到红极一时的 iPhone 4,再到 2018 年 9 月发布的第一款全面屏 Apple Watch Series 4。
如果说前三代的升级多在内部,不易察觉,那 Series 4 的升级则是显而易见的。原本的 38mm 和 42mm 表盘升级到了 40mm 与 44mm,这都得益于能大幅提高屏占比的全面屏设计。随着屏幕采用圆角设计,Apple Watch 的表壳也变得更加圆润了。此外,Series 4 的机身也变得更薄了,仅有 10.7mm。
手感不会骗人,卸下表带后的 Series 4 就像一块被山间流水打磨过的鹅卵石,浑然一体,尽显优雅。
Series 4 将蜂窝版本表冠上的「红点」设计变成了「红环」,还首次加入了采用 PVD 工艺上色的金色不锈钢表身,这些都让它作为一块手表看起来更精致了。
在 Series 4 身上,数码表冠第一次支持了 Taptic Engine 反馈振动,振感细腻而微妙,体验十分优秀。
当然了,空有一副漂亮皮囊是远远不够的。Apple Watch Series 4 之所以能成为至今仍活跃于二手市场的一代经典,其巨大的内在更新更是不容小觑。
Apple Watch Series 4 搭载了 Apple Watch 上的第一款 64 位芯片组 S4 SiP,苹果表示其处理速度提升最高达两倍。就实际体验而言,这是 Apple Watch 第一次实现「秒开」各种 app,用户再也不需要举起手臂等待转圈圈了。
不过话说回来,我和身边的朋友在使用 Apple Watch 时更多是将其作为一个通知的入口,而非 app 的入口,这似乎更接近于早年 Moto 360 的理念。但不管使用频率如何,提高 app 启动速度总归是对提升体验有帮助的。
Apple Watch Series 4 从「健康助手」升级成了「健康守卫者」,这得益于新加入的 ECG 心电图和跌倒检测功能。
此外,Series 4 的续航略有提升,不过它依然没有跳出苹果「一天一充」的「小心思」。Series 4 能在屏幕显示面积加大 30% 的情况下依然取得了续航上的(小幅)提升,主要得益于能够使 OLED 屏幕动态调整刷新率节省电量的 LTPO(低温多晶氧化物)背板技术。有些可惜的是,Series 4 虽然用上了 LTPO 却没能一步到位支持 Always-On 常亮。
iPhone 初代登场时虽然惊艳,却不支持 3G ,也不能安装第三方 app ,就像惊起了一片水花而后又归于静默;Apple Watch 初代登场时饱受质疑,定位模糊、续航羸弱、运行缓慢,被定性为「数码奢侈品」。
而 Apple Watch Series 4 就像是八年前的 iPhone 4 ——无比精致的工业设计、藐视一切竞争对手的强大性能、全面丰富的功能。也许这称不上是「完美形态」,但足以成为一个时代的「标杆旗舰」。
人们总错误地以为,苹果公司就应该一举推出惊艳四座的新品,但苹果更擅长的是年复一年的迭代。—— John Gruber
iPhone 与 Apple Watch 的成功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都是在技术积累中前行、在思路纠错中完善,最终凭借着苹果强大的软硬件结合优势成为可堪大用的一个时代的消费者们的宠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