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豆瓣上的一篇帖子《有时候听播客让我有一种割裂感》引发不少播客听众的热烈讨论。老实说,我非常理解楼主,我之前在即刻发过的一篇文章就聊到这个问题,稍作修改后再发出来与大家分享。
都说推荐算法会造成信息茧房,不过现在茧房也没有特别密不透风:之前有一篇文章说,有来自县城的中学女生,用了小红书之后才知道外面的世界、别人的校园生活究竟是怎样的,大开眼界的同时也感到深深的自卑。
这是不同生活之间的割裂感。而播客给人带来的割裂感更重一些,很多超过自己认知的知识、事件以及生活方式通过真人讲述的方式进入耳朵。这可能比读到文字描述更加震撼。
世界是无比割裂的。爱马仕带给我价格震撼,不能怪我工作不够努力,不能怪我没有出身富贵家庭,同时,也不能怪爱马仕价格太高。我们要尊重这个世界的参差与割裂,一边通过获取各种信息充实自己、开阔眼界,一边也不要太在意每个人、每种生活方式之间的差异——“求同存异”真的是这个世界上最美好的词之一。
根据公开的播客行业资料来看,中文播客听众中,高知人群占到相当大的比重:本科及以上学历听众高达90%,一线+新一线城市听众占比超70%,月均收入过万的超过50%(数据源:JustPod2022中文播客新观察)这些数据由1000+份调研问卷得来,也许不完全准确,但也有一定参考价值;另一个数据:24年小宇宙对外公开表示,小宇宙的用户本科率达到85%以上。
好的一面是,播客听众购买力强,这是播客在品牌方眼中一个独特的优势;坏的一面是,我国目前高知人群人数没有特别多…所以就像之前写过的,我预计中文播客还将长期处于较为小众的状态,毕竟用户群体的规模上限摆在这里了。
这里有一个“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是播客节目们天然更吸引高知用户,还是播客主播、创作者们在一开始就主动偏向、有意识地创作更受高知用户喜欢的内容?
这个问题暂时放一放,我想先聊聊标题所说的情况:我有时真的会在听播客时感到自卑,尤其心态不好的时候。
播客节目内容大体分成两种:
第一种,风格偏轻松,主播一起围绕某一话题聊聊天,甚至没有固定话题,所聊主要是主播自己或身边发生的事,听者听来很轻松,获得较强的陪伴价值;第二种,风格偏严谨,主播邀请到专家学者(或主播自己就很专业),一起探讨专业领域的话题,听者听来收获颇多,获得较多的知识价值,某红书上所言“打破信息差”、“听播客记笔记”可能大多属于这一种。
我听播客感到自卑也主要分为两种情况:
第一种,主播们自然而然的聊天,没有炫富,没有瞧不起其他人,但聊天时不经意透露的信息让我觉得“我和他们不是一个世界”。比如听几个主播讨论“口罩放开以后对自己来说最大的变化”是什么,一位主播说“终于可以和以前一样自在地出国旅游了,毕竟出国旅游对于我们这代80后来说是很常见的休闲娱乐方式”…好吧我只是一个今年才第一次出国的90后hhhh
这期节目有个听友评论:常常因为播客嘉宾的生活过于高级,而无法共情…五分钟后,划走或退出(这条评论的19个赞里有我一份)
这位听友会不会不是播客的忠实听众?我点进他的主页,收听时长396小时,订阅了400+档播客——资深播客用户了。
以及我还在播客节目里听到讨论如何实现fire(财务自由尽早退休),嘉宾根据目前的保本理财收益率得出一个人需要400多万就能实现fire,然后说“这样估算的话,其实非常快,以目前的速度我只再过十年多一点就可以达到了”。(注:嘉宾比较年轻,应该三十岁出头)
嘉宾的表达没有不尊重任何人,心平气和时听也没问题,恰好我听节目那天心情不太好,再听到这一出,整个人就更不好了…穷鬼是只有我一个吗?T^T
曾有段子调侃知乎,大概985大学起步,常青藤毕业遍地都是?我想播客圈比知乎还要高端,因为知乎之吹嘘水分很多,大家只是键盘侠(?);播客主打的就是一个真实,我相信绝大部分主播和嘉宾不会在闲聊中说谎。
人总是忍不住拿他人的生活和自己比较,主播和嘉宾只是在聊自己,我却会觉得他们“何不食肉糜”。其实他们挺冤枉的,不过我不适的感觉也是真实的。
我听播客第二种自卑的情况,来自节目中聊的话题。播客话题无所不包,很多话题平易近人,就是普通人身边的事,如聊恋爱、如何减肥、考研/找工作经历等等。
同时也有话题更专业、更深奥,如某国的政治形势分析、某国的历史&民族文化、营销方法论、消费场景、商业模式、众多行业的正经剖析、以及谈论许许多多我不认识的名人/KOL、不了解的书影音等等。
百花齐放是好事,很多节目听不懂太正常不过了,我只是一个知识与认知贫瘠的普通人,很多文章和视频也一样看不懂。不过在看到小宇宙推荐的节目时,还是有一点怪怪的感觉。小宇宙首页每天推荐3期节目,列举几个24年8月推荐的节目标题:
出国漫游费破万:中老年人如何应对技术难题?
多语者的技巧碰撞:我们为什么需要学习多门语言?
文明史漫谈,玻璃和语言如何塑造我们的世界
消费社会中的“服美役”:从《美国精神病人》到卡戴珊与墨索里尼
这里有大播客,也有一些中小播客,我本人赞同小宇宙编辑推荐的逻辑:只要内容足够优质有价值,大中小播客、各领域播客一视同仁。
只是上述几期节目或选题比较偏、或看似过于艰深、不明觉厉,我想普通听众会被这些标题吸引的应该不多…比如我。
然后问题来了,当我发现小宇宙里聊“全球央行行长”、“东亚都市钱景”的付费节目都有1万多播放量,聊土耳其大选、日韩政坛变动、如何用艺术表达自我的节目能有几万播放量,我会觉得:纳尼,这些精英话题有这么多人感兴趣?有这么多精英在与我共用一个播客app?心态好的时候觉得自己也挺厉害,心态不好就会被深深打击到,因为现实又向我展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参差。
(注:小宇宙用户都知道,一档节目如果没有被编辑推荐过,自然流量下能有1万以上播放量是非常好的成绩,纯粹是由于标题吸引人+播客订阅人数多,订阅人数多也还是因为节目质量高+听众对此类内容感兴趣。)
当然我在编辑推荐中找出这些节目纯粹是断章取义,编辑推荐的节目中也有很多更大众的话题,只是从侧面说明一些播客创作者的选题和擅长领域真的很精英。
以及:以上我所提及的相关播客与主播,我对你们没有任何不敬与不满,我知道你们都是优秀的内容创作者,在你们的领域有很深入的研究。只是我的层次不够,兴趣领域过少,所以有少量节目不能吸引我而已。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兴趣偏好,有喜欢的和不喜欢的,这无可厚非。有人一定说:这些节目不感兴趣,不听就完了,别在此处饶舌。
还记得文章开头的问题么?播客创作者与精英人群、高知听众之间谁是最先出现的?
我现在能得出的答案是:播客创作者(尤其大头部或垂直领域头部播客)大多自身就是精英,他们的闲聊一定有一些精英气质,他们的专业输出也一定存在精英视角,毕竟物质决定意识。
(但!是否是精英与收入水平不完全挂钩,短视频平台的很多大主播并没有精英味儿,以及这里的“精英味儿”是中性词)
然后呢,精英站在精英角度聊自身,聊对世界或某些事件的看法,自然能吸引精英听众,这就循环起来了。
不过呢,有一点很有趣:这些精英主播们,靠播客养活自己的很少,收入来源主要是自己的本职工作,或者从原来的本职工作转化而来的个人新生计——那是主播之所以为精英的关键。
还是那句话,主播站在自身角度去表达没有什么不好,内容创作主观且相对自由。只是我个人站在播客推广的角度,单纯觉得这些精英节目不太能给播客这一小众事物“拉新”,让播客快速扩圈,毕竟太高、太专业了。当然一位主播并不必背负扩大播客受众规模的沉重使命,我只是从旁观者角度简单分析一波(明明也在做自己的节目,叫旁观者好像也不对...)
所以问题就是“精英节目在全部播客节目中的占比是否过高了”,这个我没有统计,也不知如何统计,主观感觉相比我国精英群体占全体网民的比重,精英节目占比全部播客节目要大的多。
从影视角度看:那些票房大卖的爆米花电影,讨论它们的播客节目数量经常会小于一些票房不高的电影,比如去年的《芭比》;
再比如,上野千鹤子老师的名字至少在小宇宙的播客标题里出现一两百次(包含少量朗读节目),我搜了莫言、余华、刘慈欣,他们三位出现在节目标题的次数加一起与上野千鹤子差不多。(老舍出现次数约六七十次;鲁迅先生还是强大,算上朗读节目可能比上野千鹤子数量更多,没有仔细计数,统计时间为2023年)
更不用说国内受众非常多,播客中却鲜有人聊的网络文学了。
无意比较各位作家的水平高低,只是从国内知名度、作品的销量、阅读量来说,上野老师就算有过社会热点加持,可能比中国本土作家还是略逊一筹。当然讨论上野老师的节目多,一个重要原因是播客领域女性创作者占比较大,聊女性作家/女性议题更多也正常。
那蔡徐坤呢?weibo数据不够客观,但他确实是货真价实的国内顶流。小宇宙播客标题中包含蔡徐坤的节目有多少?大约40个。而且还有不少是他公关事件之后的针对性节目。
计数到此为止,我想表达的是:
内容要被他人看到、读到、听到,不说迎合用户,但也要满足用户的内容消费需求。
现在的播客内容生态不能满足大部分中国网民的内容消费需求。(所以播客当下在中国并不是一种大众媒介)
当然了,如果什么火主播就聊什么,肯定也不行,播客创作者可能是对“调性”最看重的创作者群体之一,很多播客创作者就是喜欢表达才录节目,你让他表达不想表达的东西,不就违背他做播客的初衷了么?
这就是播客创作者产出的内容与广大网友内容需求之间的矛盾。
而图文领域、短视频领域因为创作者体量庞大,其中靠此为生的不少,他们一定为阅读量、播放量绞尽脑汁,对应的就会想办法满足广大网友的内容需求(也就可能拼命博眼球,这不可取)
上面我们举了影视和文学的例子,其他领域也是类似的。播客创作者群体的“平均值”与中国十亿网友的“平均值”中间的gap有些大——
播客创作者聊的,不是广大网友想听的。
我只是说有这个现象,不是说这个现象不好。
人与人之间确实是有参差的。比如对“大众”的理解不一样。音乐资深爱好者可能觉得坂本龙一已经很大众了,毕竟自己听腻了,身边朋友也对他耳熟能详;有人不认识坂本龙一,草东更大众;有人不知道草东,觉得周杰伦是大众的;也有人对周杰伦不感兴趣,觉得刀郎才是真正的大众音乐。(此处不讨论几组音乐人的水平高低)
众口难调,我觉得也没必要调。只要播客里聊坂本龙一、草东、周杰伦、刀郎的都足够多,我觉得就没毛病(实际远没到足够的量级,可能受限于音乐版权吧)
之前听一期播客里的主播说,她把小宇宙当作获取生活所需信息的来源:想买自行车加入骑行大军,就在小宇宙里搜自行车、骑行,听别人是怎么聊的,这个过程中很可能被深深安利了某款车、某骑行产品、路线之类。
用播客软件干这事固然可以,但有两个小问题:
1.相关内容量太少。骑行可能还好,如果我想了解组装电脑的显卡推荐、北京最近新开的商场和餐馆,我可能就要失望了。
2.从众多好几十分钟的节目里获取我想要的信息,筛选太难了,成本比较高
再看抖音、小红书:
首先,他们内容足够多且丰富,一般也不长,用户想获取信息效率高,很方便
另外,他们的推荐算法也优于音频平台的算法。内容多+算法好,这就导致用户在“随便刷刷”这一场景下,想看什么内容,平台就能供给什么内容,用户感觉很好:这是我喜欢的。偶尔有不喜欢的,刷走就行了,没什么负担。
播客不一样。我可能听了十分钟以上,才确认这节目我没那么喜欢,不听了。以及内容不够丰富、算法不够好,就导致我总刷到我不太喜欢的节目标题(抛开编辑推荐也一样)
我也知道拿小宇宙和抖音小红书比对太流氓了。做产品的思路完全不一样:在小宇宙里挑选自己喜欢的节目,有点像在书店里挑书,效率、转化这些东西当然高不了;同样的时间,我听播客可能听完两期,看图文刷短视频我能刷上百条,也就不需要播客内容有那么夸张的体量,何况现在短视频与图文规模过大,垃圾内容太多了。
以及,抖音这种算法为主的平台总被人批评“信息茧房”、“碎片化让人丧失思考能力”;播客没有信息茧房的问题,因为音频推荐很难做到精准,编辑推荐占比很大,用户大多是主动寻找节目。
短视频像零食,种类、口味繁多,人们很喜欢吃,坏处是一不小心容易吃多,对健康不好;播客像正餐,只不过不是所有人现在还有容量、有时间去吃这个正餐;以及正餐的种类还不够多,目前只符合少部分人的口味。再者,有的正餐的质量也不一定很高啊...
最后再说句公道话,小宇宙为代表的播客平台真正有些声量是从2020年开始的,发展时间不长,创作者不够多,产出节目内容不丰富,这都很正常;小宇宙的月活目前达到了上百万,已经超出我之前的预期了。并且现在小宇宙的“画风”也比之前多元多了,总体来说趋势向好。
到此,这篇文章愈发与标题无关…还是那句话,希望播客越来越好,内容越来越丰富,能让更多用户在播客平台收获自己喜欢的节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