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朋友电脑突然坏了,遂电话打来向我借电脑,作为一个典型的INFJ,自己的隐私物品是万万不能借给别人用的。但看着我那朋友眼巴巴的表情,思来想去这电脑也没什么xxxx,最终还是决定借出去了。朋友借了大概一下午,没有了生产工具,我也安心地睡了个大午觉。
但可怕的是,当我睡眼朦胧地醒来扒拉了一下手机,竟然有20+消息!吓得我以为我导又给了什么紧急任务(🙄)。点开一看,还好,都是那个朋友发的,遂平静。但定睛一看,一条一条消息涌来:“哥们!你这桌面怎么没东西哇?”“哥们!你回收站咋没了!”“哥们,你这电脑我用不明白”“哥们!!!”….最后还来了一句经典锐评:“你这还是Windows吗?给我干哪儿来了,这还是国内吗?”
原来我的Windows这么不一样?先给大家放张图,这是我的桌面,就是如此简单,一个桌面图标也没有。只有底部任务栏里我最常用的「文件管理器」、「Edge」、「微信」三个固定项。
好吧,看了看朋友的桌面,我暂时能理解他的感受了。
话不多说,接下来给大家分享一下我的Windows使用体会,希望对大家有点帮助~~
好看是第一生产力
对于我来说,每天与我经常接触的事物必须要好看,或者至少看起来舒服,不管是Windows桌面,还是我的小书桌、房间布局、我的工位、手机桌面等等。一个看起来舒服的环境(良好的视觉环境)是我工作效率的重要影响因素,很多文献都证实了这一点。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个观点:鲜艳、多样的颜色对于工作,尤其是右脑主导的工作(艺术、文学、设计等创作工作)有很大帮助。虽然我也不清楚生理层面的作用机制,但对我来说还是有些心理作用的。所以我平时会买一些色彩鲜艳的小物件摆在桌子上,比如说海报、手办、花儿之类的,各位可以试试!
回到正题,我对于好看的定义是什么呢?在我这里有几个标准。
对称
我是一个忠诚的对称主义者,每次遇到「对称」的事物,都会被他们吸引。这几天的奥运会非常火爆,花样游泳比赛里中国队员们优美的动作和泛起的无比对称的水花每次都让我惊叹。有趣的是,除了花样游泳,奥运会里还有很多项目都在努力追求着「对称」。熵增定律指出:在没有外界干预的情况下,系统会自发地从有序状态向无序状态转变,直到达到最大混乱度。而我们对于「对称」的追求,一定程度上就是在对抗熵增,追求我们内心对和谐、秩序和完美的渴望。当然,对称的事物也提高了我们大脑运算的效率,「对称」提供了一种稳定和可预测性,使得大脑更容易处理复杂的视觉信息,毕竟我们的大脑对于未知和混乱的事物总是有种莫名的排斥和恐惧。Windows桌面就是在这一想法的驱动下,让我毅然决然地隐藏掉了所有图标,以满足我视觉上对称的感受。还要夸一下,Win11刚出来的时候作为内测用户升级了,当时任务栏左下角还没有「小组件」,任务栏左半边就完全空着,这让我痛苦不已,幸好后面推出来了「小组件」(虽然很难用),让任务栏左右稍微对称了一点。
效果
如果说好看是100分,那么「效果」在某些情境下可以占到80分。当我打开B站,看到搜索页面那无比完美的毛玻璃效果时,心情立刻好转几分。每次我都不禁感叹,怎么会有如此好看的页面。这里强烈推荐B站的美化插件——BewlyBewly,这个插件让网页版B站的使用体验提升了几个维度(如手机算法推荐视频、完美的深色模式以及毛玻璃效果!)。当然,「毛玻璃效果」与「深色模式」的结合才是最完美的搭配!写作是我每天的重要工作,而影响写作效率的关键因素便是沉浸感。深色模式和毛玻璃效果让我获得更多的沉浸感,这使我能更快、更持久地进入「心流」状态,分泌更多多巴胺,从而感受到更多快乐。近年来,随着深色模式在苹果、安卓和Windows的普及,深色模式已成为我写作的必备操作。不论是在手机端还是Windows端,在写作之前我都会切换到深色模式。这可能与颜色对情绪和心理的影响有关,深色通常让人联想到冷静、放松甚至神秘感。深色模式减少了屏幕亮度,让我们在长时间使用时保持相对稳定的情绪,不易受到刺激性视觉信息的干扰。这里奉劝一下某绿色软件,你最好是在做深色模式了。
新欢(不是
电脑美化圈有这样一句传世真理:“美化的尽头是默认”。这句话简直不能太有道理,相信很多人亲身经历后都会赞同这句话,俺也一样。但是,除了默认之外,美化的另一个尽头是「新欢」!经济学中「边际效用」是指每新增加一单位商品所带来的效用增量(可以理解为满足感、愉悦感),而边际效用存在一个递减规律,当我们已经拥有某种商品极大的存量时,新增加一个增量所带来的效用是递减、甚至会成为负的。粗糙地应用到Windows美化上,我们的眼睛每天都会从屏幕上接受上千万信息元,当第一次我们接收到这些信息元时,所带来的效用(新鲜感、满足感)是极大的,但在递减规律的作用下,未来某天我们再接收到这些相同的信息元时,我们的眼睛和大脑获得的效用已经很少了,然后总有一天我们获得的效用会成为负数,这时候,「新欢」便是打破这个循环的关键一步。这个「新欢」可能是新的壁纸、新的颜色组合、新的主题模式、新的字体,当然也可能是回归默认。所以,每隔一段时间,当我觉得我每天面对的壁纸已经没那么让我赏心悦目时,我会专门花一段时间去找一个新的壁纸,美美换上,然后享受新一轮效用循环。
效率工具?!好吧我就是懒
朋友拿到我的电脑后,问的第一个问题是:你桌面没图标的话怎么打开软件呢?我一通解释;紧接着,他抛出了第二个问题:你为什么会有这种思路?这引发了我的进一步思考。
没图标怎么打开应用呢?我们可以首先汇总一下Windows的各种软件打开方式,以下纯主观总结、主观评价,欢迎补充~
方式 | 操作路径 | 点击次数 | 效率评分 | 锐评 |
---|---|---|---|---|
任务栏图标 | 鼠标移动、单击 | 1 | ⭐⭐⭐⭐⭐ | 全局可用,方便快捷,但任务栏空间太小,放不开太多 |
双击桌面快捷方式 | 返回桌面,找、鼠标移动、双击 | 2 | ⭐⭐⭐⭐ | 返回桌面、找的动作导致效率损耗,而且得排版,很报看 |
开始菜单固定项 | 鼠标移动、单击、找、移动、单击 | 2 | ⭐⭐⭐ | 移动次数多、找的动作导致效率损耗 |
自带搜索 | 键盘或鼠标打开搜索框,键盘输入 | N | ⭐⭐ | 键鼠共用效率损失、搜索框不好用 |
文件资源管理器定位文件夹 | 打开文件资源管理器,点击鼠标N次定位文件夹寻找exe文件 | N | ⭐ | 万不得已的方法 |
我的键盘方案 | Listary,双击Ctrl,键盘搜索 | 0 | ❤ | 完美满足需求~ |
我的鼠标方案 | Quicker,长按右键,点击即达 | 2 | ❤ | 完美满足需求~ |
为什么要打开软件?毫无疑问,是因为有需求。在需求导向的大环境下,我们能够凭借多种途径来打开软件以满足自身需求。每一种需求都具备独有的特性,每一种打开方式也均有其优点和不足。一方面,我们或许存在频繁的需求,需要屡次打开这类软件,因而必须做到操作简洁(否则会过于疲惫)、全局可用并且方便快捷。例如使用聊天软件、查找文件或者打开浏览器等操作。我的解决办法是借助任务栏来实现常用软件的迅速启动。在整个系统环境中,仅需将鼠标移动至任务栏,轻点一下图标即可启动应用,无需返回桌面。况且,常用软件数量不多,任务栏能够容纳,“好看”的原则也不能忽视。另一方面,在特定任务的驱使之下,我们可能对某些不常使用的软件或者文件产生需求,这就需要一种具备即时性(否则就可能忘记要打开的内容)、通用性以及快捷性的操作来达成这一需求。Listary 出色地满足了这一需求,在全局环境下,双击 Ctrl 然后输入软件名/文件名就能迅速打开。这套方案省去了“寻找”的步骤,「常用软件无需寻找,都在任务栏上;任务所需软件也不用找,直接搜索就行」。实话说,在屏幕上寻找东西着实很费眼睛(甚至可能莫名其妙地随机出现几次找不到的情况)。当然,这并非意味着我彻底抛弃了其他的软件打开方式。比如“回收站”这种不常使用但又必不可少的需求,我会将其放置在开始菜单的固定项目上,虽然操作相对麻烦一些,但好在它并不常用。
总结一下,我想要的是什么呢?第一层:不论麻烦还是不麻烦,最基础的是充分满足我的需求;第二层,不麻烦地、最好是高效率地满足我的需求;第三层,什么叫不麻烦?什么叫高效率呢?有两个标准自然而然地出现在了我的脑海里:一、键盘鼠标独立操作会极大提升效率,键盘鼠标同时操作总会导致效率损耗。以Markdown为例,传统的Word写作方式需要键盘输入、鼠标点击排版、鼠标设置标题等等,这让我们一会儿把手放在键盘上打字,一会儿又得用鼠标到处点来点去,而Markdown则用键盘独立操作的方式实现了输入和排版的一体化,我们把手一直放在键盘上就能完成任务了。所以,一旦出现键鼠共用的场景,我都会寻找一些方法让这个场景完全键盘/鼠标化。二、自动化。很多操作虽然很简单,但重复性极强,很折磨人,这里我使用了Quicker解决了大部分我常用的重复性操作,比如找文献,只需要选中文献名,quicker动作就能自动在知网、谷歌学术等平台搜索相关文献,科研人狂喜。当然,Quicker能提升效率的很大原因也与第一点相关,Quicker将很多键鼠共用的操作都集中到了鼠标上,比如Word里快速设置三线表等功能。这个宝藏软件值得大家去用!
除了这些,还有一些小技巧也能极大提升效率,比如各种软件全局快捷键、微软输入法用户词库等等,功能虽小,能量巨大!
一些我常用的软件全局快捷键:
操作 | 快捷键 |
---|---|
打开/关闭微信 | Ctrl+Alt+X |
打开/关闭QQ | Ctrl+Alt+Z |
播放/暂停网易云音乐 | Ctrl+Alt+C |
打开豆包AI启动器 | Alt+Space |
最后来到第二个问题,我为什么会有这种思路?思来想去,从初中以来我就对电脑各种奇奇怪怪的小众软件感兴趣,形成目前的方案似乎是一个自然的事情,我可以用“我对电脑感兴趣”来解释,有一种莫名其妙的内生动力让我去鼓捣电脑,把电脑改造成喜欢的样子很让我有成就感,也能让我获得快乐。当然,我也可以用一些具备高级感的词汇来形容:我要生产力提升、效率提升等等。不管怎么说,我的Windows终究是「我的Windows」,她能够满足我的需求,让我开心,让我少点一次鼠标、少打一次键盘,让我能偷些懒,她就是最好的Windows。
AI引领未来
AI 对工作效率的显著提升,已是毋庸置疑的定论。然而,长久以来,AI 一直是以单一的对话框形态示人,呈现出我问它答、有问有答的模式。但在实际的工作情境之中,我所期盼的是一种能够即刻问答、实时响应的形式。确切来讲,我的期望在于,当我身处阅读、写作、思考等各类场景中,一旦心生疑问或者感到好奇,AI 能够自然而然地融入此过程,为我给出详尽且深刻的解答,而后悄然隐退,尽量不分散我的注意力,使我能够重新投入到原本的情境当中,更好地理解原本的情境。
AI使用技巧
在这里分享几个AI使用技巧,比较切合地满足了我上述需求:
豆包桌面端自带了一个全局「AI启动器」功能,只需要点击Alt+Space,就能打开一个输入框(甚至支持深色模式!!!),输入自己的问题,就会给出豆包的回答,这个过程很无感,豆包的回答也很不错。
除了这个主动AI功能,豆包桌面端还有一个被动AI功能——「AI 划词工具栏」,当我们选中文本时就会显示一个AI工具栏,可以快速让豆包解释、总结、翻译等等,最重要的是这个工具栏的技能可以自己创建,自定义Prompt,完美满足我的独特需求(下图的知识点解析就是我的自定义技能,自己写的Prompt)。
除此之外,另一种满足我需求的方式就是各种手机端自带的AI语音(AI打电话),比如豆包、ChatGPT等,在进行某项工作时,我会一直挂在打电话的页面,有疑问就直接说话,AI直接语音回答。这种方式让我的视觉集中在原本的工作上,靠听觉来补充信息,不会耽误主线任务,算是一种比较高效的方式。有一说一,豆包的语音功能做得真不错,一方面AI声音真的挺拟人的,而且也算是支持打断对话,有几次我甚至忘了是AI在讲话;另一方面是豆包的AI打电话功能支持后台运行,在别的页面也能继续跟AI语音对话!
写到这里,就基本结束啦!感谢你的阅读,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以上均是我自己使用过程中小小经验!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言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