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网上,有很多关于如何链接笔记的方法和讨论,目的是维护好笔记图谱,期待将来能够发现笔记之间的意外联系,从而激发新的灵感。这听起来很诱人,也是我最初探索卡片盒笔记法的重要原因之一。然而,在探索的初期,我很快遇到了一个问题:随着笔记数量的增加,我该如何维护笔记之间的链接和图谱呢?尤其是,如果四年半之前的我知道今天我的一个 Obsidian 库中有超过 8000 个笔记,我可能会感到更加不知所措。

为什么

首先,从图谱的实用性角度来看,老实说,当我看到图谱中有超过 8000 个笔记时,我真的不知道该如何从如此复杂的图谱中找到那些所谓的意外联系。实际上,在我的日常使用中,发现意外联系的方式并不是依赖图谱,而常常是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关键词搜索(包括笔记名称和内容)、Linked Mentions(例如,在 Obsidian 笔记下方显示哪些笔记链接了当前笔记)以及标签。比如,当我想通过搜索笔记名称找到近期的某个笔记时,如果我记得笔记名称中包含某个关键词,我会尝试几个关键词;这样有时不仅能找到期望的笔记,还能发现之前意想不到的笔记。根据我的使用习惯,通常经过三四次搜索就能找到想要的笔记;如果没有找到,而这个笔记又不是特别紧急,我可以添加提醒,提示自己将来再找。

从图谱的维护角度来看,正如我提到的,我的一个 Obsidian 库中有超过 8000 个笔记,而且大部分都是长篇笔记。如果我用原子笔记的方式记录这些内容,恐怕总数会增加到 80,000 个。这么庞大的笔记、链接和图谱需要花费多少时间和精力去维护呢?至少从我的初期体验来看,我不太愿意在这上面花费过多时间;因为维护图谱本身并不是我的目的,完成当前的任务才是。而且,与其为了不确定的未来,我更愿意将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确定的当下

简而言之,如果我们只是创建链接,而不去舍弃、排除或归档一些笔记和链接,这可能会给我们发现意外联系、维护笔记和图谱带来困难。更可能的是,维护笔记和图谱会耽误我们打造第二大脑所服务的项目和任务本身,比如阅读、学习、编程、仿真、测试和完成项目交付。因此,我们需要切忌本末倒置:工具是服务我们的,而不是反过来

怎么做

归档笔记时,我们可以将笔记移动到特定文件夹,这样在图谱中可以排除这些文件夹,从而避免特定笔记的出现。那么,归档笔记链接又是什么意思呢?

这里的归档链接是用一种特殊的方式表示这个笔记链接不再感兴趣或不再需要关注。我的做法是在链接后面添加如下 Emoji 符号和时间戳:❎ 2024-08-03T12:00。这样在 Obsidian 的 Linked Mentions、搜索结果等地方看到特定笔记链接时,就能看到这个醒目的 Emoji 符号,提醒自己这个链接可以忽略,尽管它仍然存在。这种无需关注链接的情况通常发生在某个任务的子条目中链接了一个笔记,但任务已经完成,而我确认该笔记的内容与当前已完成的任务不再相关。

事实上,我们需要归档所有内容,而不仅仅是笔记和链接,还可以归档文字和标签。所谓的归档文字是指,比如在一个任务条目下,我记录了一段辅助任务执行的笔记,但任务完成后,我发现这段文字对未来没有价值,就可以将其归档。归档文字时可以采用与归档链接相同的方式,这样将来看到醒目的 Emoji 符号时就知道这段文字可以不再关注。

归档标签也可以采用类似的方式。比如,创建了一个标签,但后来因为兴趣、工作和生活重心等发生变化导致觉得标签没用了,就可以在标签后面添加一个 Emoji 的完成符号。同时,可以在标签名称后面添加一个 “Done” 或其他字样的后缀,表示它已归档,比如:#KeywordDone ❎ 2024-08-03T12:00。我不想直接删除这个标签,因为当初创建它就代表其存在的意义,所以只添加后缀,表示这个标签曾经存在过,但现在不再需要关注。

归档任务则比较简单,直接标记为已完成即可。而且,利用我开发的 Obsidian Task Marker 插件,可以方便地将任务标记为已完成,并同时附加任务完成的时间戳。

小结

通过归档笔记、链接、标签和任务等内容,可以使得将来更容易发现意外的、有价值的内容,从而更好地服务于我们的任务和项目。

当然,需要注意的是,归档笔记、链接、标签和文字这些本身也是任务。因此,我们应该将归档这件事与系统中其他任务一起安排处理。一种可行的归档策略是按需归档。例如,当我们发现某个文件夹中的笔记数量过多,可能会淹没更重要的笔记,影响项目执行和未来目标时,就需要进行归档。这是一个信号,使得归档变得更加紧急,前提是日历等其他位置没有优先级更高的事情。

后记

我从读博的时候就开始探索 PTKM (Project, Task, and Knowledge Management) 系统,用它来管理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至今已经六年多了。PTKM 是一个以任务管理为核心的系统,因为记录笔记、整理笔记、构建知识库本身就是很多任务,也因为万事皆任务。当然,我们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不止涉及构建知识库(PKM、第二大脑),更需要完成很多项目和任务、需要有产品的产出。因此,我们需要系统地、协调地管理各种项目、任务和知识,而 PTKM 可以帮你实现这一点。

最后,欢迎大家留言讨论本篇文章。如果你觉得它对你和他人有用,请充电转发

也欢迎大家在这里以及其他平台关注我,以便了解更多有关高效工作和生活以及 PTKM 方面的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