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trix 首页推荐 

Matrix 是少数派的写作社区,我们主张分享真实的产品体验,有实用价值的经验与思考。我们会不定期挑选 Matrix 最优质的文章,展示来自用户的最真实的体验和观点。 
文章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少数派仅对标题和排版略作修改。


这是我一年前在 Apple Store 通过教育优惠购买的搭载 M2 Pro 处理器的 14 英寸 MacBook Pro ,也是我在这一年中的主力电脑。

全文约 5000 字,如果你对 Mac 有一定兴趣,不妨浪费几分钟时间读下去。

老规矩,先放一张图。

Part 0. 序章,关于标题。

首先,我想解释一下为什么会取这样一个标题。

「有争议,无悬念」

争议,伴随着每款 Mac 的一生,尤其是在 Mac 全面转向 ARM 处理器之后。软件兼容性、价格、游戏生态……在要不要买 Mac 这个问题上,绝大多数人都会给出否定的回答,尤其是对于即将入学的大学生。我不主张盲目选购 Mac ,但平心而论,目前的舆论大抵也的确有些妖魔化 Mac 了。

悬念,早已在 M1 技惊四座时被扫除。梦幻单热管压 i9 已成故事,哪怕是最死忠的 Windows 粉也会承认当前 ARM Mac 无与伦比的能效比与续航表现,更不用提 Mac 可堪专业用途的顶级影音配置了。Mac 在一部分领域有着近乎无敌的地位,这是毋庸置疑的。至于在各种田忌赛马式的对比中,Mac 无论是赢还是输,其实也都早就没有了悬念。

可惜的是,M1 的惊艳过后是三年的沉默。

于是,便有了这篇评测的标题。不管怎样,抛开成见,一探究竟。

声明:本文所述均基于本人体验,内容如有不准确之处还请指出。本人自身视野有限,评测难以面面俱到,资金也无法满足购买其他同代同价位竞品进行对比,希望能得到你的谅解。

Part 1. 设计,优雅依旧?

在 MacBook Pro 2021 发布之时,便曾有人感叹称 PowerBook G4 回来了。

苹果一改前一代 MacBook Pro with Touch Bar 略带讨巧的伪轻薄设计,大大方方地把这台电脑真实的厚度展示了出来。由于新模具的侧边不再收窄,虽然新款的厚度在纸面参数上变薄了 0.01cm ,但机身反倒显得厚重了不少。新模具不再对厚度遮遮掩掩,这似乎也折射出,被口诛笔伐五年后,苹果终于认识到了 Pro 系列机型的用户需要的是生产力而不是花瓶。不管怎样,这总归是值得庆祝的吧,即便我其实更加欣赏上一代的设计。

看起来就挺有分量的,既不轻也不薄。

开盖,点亮这块全新的窄边框 miniLED 屏幕,你会发现上方的刘海有些碍眼,可这台电脑却不支持 Face ID ,的确有些可惜。不过这里需要澄清的是,刘海并未侵占可用显示面积,官方提供了将刘海区域留黑的显示选项,余下区域为一块完整的 16:10 矩形屏幕。正常情况下,刘海两侧区域用于显示 macOS 菜单栏避免了菜单栏侵占原本的 16:10 矩形显示空间,因而屏幕实际可用面积占比相较于前代是上涨的。但如果刘海能被彻底拿掉,或者是放入一个 Face ID ,这款模具就更加能让消费者们满意了。

图为 macOS Ventura 屏幕保护程序

机身左侧为 MagSafe 3 磁吸式充电接口与两个 Thunderbolt 4 接口,右侧除开一个同样的 Thunderbolt 4 接口外还有久违的 HDMI 2.1 接口与 SDXC 卡槽,以及一个外星科技 3.5mm 耳机接口。三个 USB-C 接口均支持 PD 快充,出门在外时也无需多带一根 MagSafe 3 线缆。

机身左侧接口,依次为 MagSafe 3 ,Thunderbolt 4 * 2 ,3.5mm 耳机接口。
机身右侧接口,依次为 SDXC ,Thunderbolt 4 ,HDMI 2.1 接口。

论起优雅,新模具 MacBook Pro 显然是比不上前代由 Jony Ive 亲自操刀的 Touch Bar 模具 MacBook Pro 的;但新的设计看起来更为稳重,更能凸显出这款产品的 Pro 属性。

这是设计上的进步还是退步,就如一千个人的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难以回答。

Part 2. 性能,强如其名。

我购买的是性价比较高的(最便宜的)残血 M2 Pro 版本,CPU 为 6 大核 + 4 小核组合,GPU 为 16 核版本。

CPU 部分,残血版相较于满血版搭载的 8 大核 + 4 小核配置,阉割掉了两个大核,在多核性能上有一定衰减。Geekbench 6 跑分为单核 2666 ,多核 12311 ;Cinebench R23 跑分为单核 1628 ,多核 11574 。

GPU 部分,残血版相较于满血版搭载的 19 核图形处理器,阉割掉了三个核心,性能表现上有一定幅度衰减。Geekbench Compute 跑分为 74497 。

我并非专业人士,在此无法进行更为详细的测试。跑分测试均在离电条件下完成,亮度设置为 50% ,后台软件未全部关闭,仅使用电脑自身风扇进行散热。跑分受多种因素影响,上述测试数据仅供参考。

Part 3. 兼容性,够用了吗?

本人就读于某高校自动化专业,大二,正在转码。以下不代表我校其他专业使用情况,不代表其他学校自动化系的实际情况,亦不代表其他用户的使用需求。

写代码我使用的是 Xcode 与 VS Code ,这两个软件在 macOS 下向来表现出色。此外 macOS 自带的 Terminal 命令行工具广受好评,我就是使用 Terminal 完成的 CS61A 课程学习。

还能使用随航 Sidecar 将 iPad 作为副屏

数学软件 Matlab 此前已原生支持 Apple Silicon ,运行流畅,上学期的线性代数大作业就是在这上面完成的。

(只是一个非常简单的程序)

实验数据处理作图上 macOS 有着原生 SciDavis 可以使用,我更常使用的是通过 Parallel Desktop 安装的 Origin Pro ,融合模式下与 macOS 可无缝结合。虽然 VMWare Fusion 给个人用户提供了免费使用,但 Parallel Desktop 的虚拟机体验要远好于 VMWare Fusion (主要是触摸板手势和显示器分辨率、刷新率方面的体验优势与融合模式带来的创新体验),因而我更建议购买 Parallel Desktop(或者以牺牲方便的版本更新为代价,安装破解版免费使用)。

通过 Parallel Desktop 运行 Origin Pro 已高度可用

虽然学校购买了正版 Office 软件可供我们使用,但我更习惯使用 iWork 套件,三件套在 Mac 上的使用体验非常优秀。需要注意的是, Office 软件据称偶尔会有与 Windows 版 Office 字体排版不相容的情况,因而 Office 重度使用者需谨慎购买 Mac 。WPS for Mac 适配极差,不建议任何人使用,除非你是自娱自乐。

你更习惯于使用哪一套软件呢?

大家都说 Mac 玩不了游戏,但我还是做了简单的测试。使用 Rosetta 2 转译运行 Intel Mac 版《都市:天际线》对这台电脑有一定压力,测试分辨率为 3024*1890 ,画质全部调到最高,运行时风扇散热的声音明显较吵。虽然 Apple Silicon 的安静属性在较高负载下消失了,但依然运行流畅、未见卡顿。打开约十五万人口存档后内存占用达 30GB ,推测有 SSD 虚拟内存介入。本机上的硬盘读写数据量并没有像 8GB 内存版 M1 Mac 那样出现异常,因而虚拟内存对硬盘寿命影响不大。不过 Mac 版《都市:天际线》仅支持官方提供的 DLC 而不支持创意工坊,也不支持 CSUR 等插件,游戏性上有一定缺失,本测试就当图一乐吧。

偶尔玩一玩还是没啥问题的

其他软件未做详细测试,如有需求建议至 Apple Store 体验测试后再进行购买决策。我的够用不等于你的够用,你的需求不等于我的需求。另外提一嘴,Mac 在虚拟机下的体验取决于微软对 WOA 的上心程度。M1 刚上市时 Win 10 on ARM 的体验是灾难性的,Mac 安装虚拟机也会极为难用;但随着 Win 11 on ARM 的问世,Mac 虚拟机的体验好了不少。

Part 4. 选购 Mac ,为什么?

于我而言,选择 Mac 的原因无外乎下面三点。

第一, MacBook Pro 有着近乎无敌的 miniLED 显示器。

这块显示器的分辨率为 3024*1964 ,默认分辨率为 1512*932 ,使用 HiDPi 渲染。全屏亮度可达 1000nits ,峰值亮度可达 1600nits ,含有 2010 个 miniLED 背光分区。

我希望有一个支持杜比视界的观影设备,这点要求使我排除掉了所有搭载 LCD 显示器的设备,而配备 OLED 显示器的 Windows 设备往往色彩调教混乱,故而最终选择 Mac 。

Liquid Retina XDR 显示器,遥遥领先!

第二, MacBook Pro 有着极为便捷的 Force Touch 触控板,正合我意。

毕竟我连使用 Windows 笔电时,只要触摸板素质较好,都会更倾向于使用触摸板操作,而不是使用鼠标。在习惯这块顶尖的触摸板后,我已经不止一次在使用鼠标操作其他人的 Windows 电脑时弄反滚轮方向了。

Force Touch 触摸板,遥遥领先!

第三, Mac 是苹果生态的最后一环,亦是最核心一环。

作为一个曾经想方设法把三星手机相册同步至 iCloud 上的 iCloud 重度用户,选择 Mac 便意味着我无需再在文件同步上操心,还能享受到共享剪切板、 Sidecar 随航、 Handoff 接力等苹果生态才有的功能。

生态联动,效率拉满

去年高考过后选购笔记本电脑时,我采用的是排除法。游戏本性能强大但外观傻大黑粗, Windows 轻薄本的性能与续航表现不佳,答案便浮出水面。虽然我最爱的设计出自 XPS 13 Plus ,其无界键盘、隐藏边缘的触摸板与极窄边框的显示屏深得我心,但我实在舍不得花如此高价买一个花瓶摆件,现实面前我不得不低头。

说实话,我在购买 Mac 之前也没有完全放下对兼容性的担忧,当时也算是赌了一把。如果我是在今年购买电脑的话,大概率会考虑购买幻 14 Air ,一款兼有性能与轻薄的产品,也许就会从此错过深入使用并爱上 macOS 的机会了。生活啊,无非是机缘巧合的相遇与碰撞。

Part 5. 解决不了,巧妙回避。

这里聊一聊大家可能比较关心的两个话题,一个是 Mac 在游戏生态上的缺失,一个是所谓大号手机的争议。

有室友问我,买 MacBook 是不打算玩游戏吗?其实我还真有点电子阳痿,对时下流行的网络游戏也没什么兴趣。不过我倒是想买一台 Xbox 玩几个 3A 大作,因为主机能带来的游戏体验显然是优于游戏本的。

ARM Mac 很好用,但无法刷着系统玩就使其显得有些无聊了,顶多只能安装几个不同的 macOS 版本,也难免被笑作是大号手机。于是我最近又收了一台 2020 款的末代 Intel MacBook Pro ,搭载了 i5-1038NG 处理器与 16GB + 512GB 的内存和硬盘。一方面这是最后一代能安装 macOS X 的 Mac,我将其刷回了最漂亮的 Catalina 留作收藏;另一方面我可以给这台笔记本装上 Windows、Fyde OS 甚至其他更小众的系统玩一玩,这样看来还是挺不错的。

Intel MacBook Pro with Touch Bar
合影,一台是 MacBook Pro ,另一台也是 MacBook Pro。

一言以蔽之,上述两个方面的问题当下的确无法得到解决,最佳方案依然是另外添置其他设备。

Part 6. 装好插件,体验加倍。

苹果生态往往给人以「封闭」的印象,但 macOS 其实是一个「开放」的系统,这也是一款生产力工具的基本素养。与 iOS 需要越狱、巨魔等手段才能安装插件不同,macOS 是可以随意安装插件的。(实在不能安装的话大不了关掉 SIP )

下面推荐八个很实用的插件:

Top Notch

新模具的 MacBook 招人厌的地方除了大大的刘海,还有左下和右下的两个直角,而 Top Notch 则能起到隐藏刘海和统一圆角的作用。Top Notch 的隐藏刘海策略则是将状态栏的背景变黑,不会像 macOS 自带的隐藏刘海功能那样将状态栏下移而白白浪费掉不少显示区域。

Bartender 5

这个插件还能把状态栏变成仿灵动岛外观,但滑动切换桌面时会露馅,所以图一乐就行

上方指针悬停处是 Bartender 5 收纳状态栏图标的效果示意
仿灵动岛外观(注意状态栏边缘)

The Unarchiver

只有 WinRAR ,没有 MacRAR ,所以需要借助 The Unarchiver

Alfred

另外四个很好用的小工具,

分别是 iOS 上享有盛名的图片原始信息查看器 EXIF Viewer 、很有意思的「灵动刘海」 MediaMate 、用于音频格式转码的 XLD 和用于多显示器亮度调节的 Monitor Control 。

手机系统才讲究到手即用,电脑系统还是得折腾折腾才有趣。

Part 7. 自言自语,不看拉倒。

Mac 向 ARM 架构迁移的速度快得有点惊人,苹果用壮士断腕的决心赌赢了这一局。当初 M1 横空出世时,即使其性能与能效比表现足以使其成为十年间最惊艳的产品,仍有不少人怀着对 ARM 架构的怀疑选择了继续购买 Intel Mac 。有趣的是,上文中提到的我收来的末代 Intel MacBook Pro 的前任机主便是其中之一。

属于 Mac 的 Intel 时代,亦是属于 Mac 的乔纳森时代。在乔纳森离开苹果后,MacBook 系列全都换上了新的模具,抹掉了这位乔布斯的亲密战友留下的痕迹。

犹记当年,在乔纳森操刀之下,苹果推出了 12 英寸 The New MacBook ,推出了搭载 Touch Bar 的 MacBook Pro 。那个年代让人敬而远之的超轻薄无风扇设计在今天成为了 MacBook Air 上的现实,新 MacBook Pro 外观上向 PowerBook G4 的致敬似乎也象征着苹果对英特尔的复仇;那个年代过于超前而显得无用的 USB-C 接口如今大放光彩,苹果亦是其中的关键推动者;而 Force Touch 一经推出即好评如潮,只是 3D Touch 就没那么幸运了;或许受伤的只剩下蝶式键盘,正如其名中的蝴蝶般,美丽而脆弱,郁郁而终;而极具科技感的 Touch Bar ,死就死在了过于超前,之后我可能还会就着手上的末代 Intel MacBook Pro 捋一捋它的来龙去脉。

PowerBook G4 与全新设计的 MacBook Pro (图源爱范儿)

如今的苹果,有能力将 12 英寸 MacBook 的理想形态制造出来了,也能够保证 Touch Bar 不再因电脑机身发热严重而难以操控了,但他们现在的产品思路却能明显让人感到他们再也没有了当年那般追求极致的野心。与此同时,macOS 在从 Big Sur 开始之后的版本里似乎变成了 iOS 的形状,精致的启动台荡然无存,只留下圆角矩形,固然精美但难逃呆板。设计开始为实用让路,苹果终究跌落了神坛,变成了一个虽不平庸但很平凡的消费电子品牌。

也正是在这样的思维转变之下,新款 MacBook Pro 诞生了。它变得更小众1,但也更好地走向了大众。即使我对 Touch Bar 模具万般不舍,但既然市场风向如此,我也只好无奈地目送它离去。

Part 8. 最后的最后,来个总结。

对于这台 MacBook Pro ,我是十分满意的。它满足了我的各种需求,让我见识了一台真正的旗舰笔记本应该是什么样子。我似乎在它身上挑不出什么刺——除了购买后没几个月我就遭到了苹果历史上极其罕见的 Mac 产品线一年两更的背刺,搭载 M3 Pro 的机型完全意料之外地上市让我有些许不爽。

官方认证大冤种

回归主题,Mac 适合怎样的人购买?这个问题已经得到了无数次回答,最多的回答似乎是精致与生态,我也不想再掺合进来,说Mac 还有什么什么其他的优势云云了。

当你不清楚自己应该选择 Windows 还是 Mac 时,绝大多数人——包括我在内——都会给你浇上一桶冷水告诉你:当你不清楚自身需求时,就买万金油 Windows 吧。

但现在我还是想说,如果你经得起试错的成本,也一定不要错过了 macOS 这一方大放异彩的天地。

感谢你的支持,我们下次再会!

> 关注 少数派小红书,感受精彩数字生活 🍃

> 实用、好用的 正版软件,少数派为你呈现 🚀

以下内容于 08/06 18:00更新
编注

本文发出后,有读者在评论区指出文中包含关于「安装破解版」的有争议表述。请知悉,如文首标注,本文属于推荐至首页的社区文章,根据发布流程,少数派仅对标题和排版略作修改;其他内容为作者原始表达,不代表少数派观点和立场。尽管如此,我们感谢评论区读者的及时反馈,对未能在发布时通过编注等方式予以提示说明表示歉意,并鼓励读者使用正版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