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三月,我开始自学日语。到现在将近一年半的时间,先后经历过几段相对明显的瓶颈期,花了不少功夫从中走出来(又陷进新坑:)。虽说现在还没到流利掌握日语的地步,但过程中有不少收获,想和同在外语学习道路上跋涉的朋友们分享、交流。
这篇文章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主要记录我自学日语的各阶段,分析瓶颈出现在哪里,是如何解决的,顺带推荐一些好的日语学习软件和书籍。下篇会总结一些自学外语的经验,学习其他外语的朋友也可以阅读、讨论。
上篇:日语学习分享
Step1:入门阶段,快速成长(23 年 3-8 月)
我有一丁点日语基础,早年背过 50 音图,看过一些教学视频,至多 N5 水平。这次重学日语的契机是看了一部日剧,因为太喜欢看了很多遍,勾起了我认真学回日语的念头。
我是一个视觉型学习者,相对听说,更擅长阅读、识记文字。但是传统的报课、学教材、背单词等方法给我留下了不太愉快的记忆。所以,这次自学,我有意强化自己的弱项听说,以看剧为主要方法,结合 Shadowing(影子跟读法),尽量让学习过程变得有趣。这个阶段的学习方法,以及我是如何坚持下来的,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参考我今年初的征文:「狐狸」的成长:兴趣杂、难坚持,如何找到精进之路?
第一阶段因为是起步期,日语进步突飞猛进。最大的提升体现在看剧方式上。不到半年,我就可以脱离中文字幕,直接通过纯日语字幕看影视剧了。虽然略显吃力,但这个进步给了我很大的信心。
Step2:泛听学习,模式单一(23 年底,第一次瓶颈期)
Shadowing 是一个有效的听说训练,问题是比较麻烦,所以我在实际练习中大幅走样,出现惰性。首先,我听得很多,但很少跟读,主动表达的练习更少,口语基本得不到训练。其次,因为观影量大,看新片较多,反复回读回听的机会大幅减少,相当于把「影子跟读」简化成了配合日语字幕「泛听」,而且长期用这一种单一的学习方式。时间长了,自然出现进步停滞。
到了去年年底,也就是自学日语 8、9 个月后,我开始意识到,自己的语法基础太薄弱了。
- 比如,日语动词词尾变位只有基本印象。辞书型、ます 型还算熟悉,到了 て 形变位就会出现错误,更不用说长得很像的被动态、使动、使役这些动词变位了。所以,通常我只认识动词词干的意思,动词词尾的含义是什么全都靠猜,很难理解准确。
- 比如,日语的助词使用也模模糊糊。像 で、に、の、を、は 等,虽说了解基本含义,但稍微复杂一点的语法和句型,比如是转折、是因果、是假设、是递进,我不是靠背诵固定搭配来记忆的,ので 表原因、のに 表转折,全靠语感和说话者语气推测。
另外,影视剧这种语料也有局限性。日常口语里,很少有完整、复杂的句法结构。我早先很少阅读文章或图书,难一点的句子是如何构成的、如何组合的,完全没有头绪。由于上面的诸多原因,我先想到补习语法,把基础语法知识打牢固。
Step3:基础语法,N5-N4 为主(24 年初,突破瓶颈 TRY1)
日语语法书有很多,我之前翻过,觉得很枯燥。加上没有系统学过教材,所以语法知识要从头学起。
《别笑,我是日语语法书》
第一本真正读下来的,是面向零基础学习者的《别笑,我是日语语法书》。这本书有几个好处:
- 一是写得事无巨细。比如名词的现在时、过去时,肯定、否定,怎么变化全部都罗列在书上,看似啰嗦,但自学很友好,一查便知,不存在知识点盲区。
- 二是语法点不多,学起来很轻松。整本书不厚,还分为巩固篇和跳跃篇。全部看下来,基本上就是 N5 水平,一两周看完,没什么心理压力。
这本书学完,我总算搞清了名词、形容词、动词的基本变化,还弄清楚了最基础的句型和搭配,表示许可、进行、愿望、推测……自己还整理了表格,总算是踏进了日语语法的门槛。
「蓝宝书」
学完这本后,我还用蓝宝书(《新日本语能力考试 N1-N5 语法》)归纳的语法点,把 N5、N4 的知识复习了一遍。
蓝宝书胜在分级明确、知识点清晰,但整体有点枯燥。如果自学的话,推荐用蓝宝书来复习,或日常查阅。直接拿蓝宝书来学语法,体验不是很好。即便一定要用,也有几个小建议:
- 推荐 N5 和 N4 的部分,因为这个板块是最基础的语法常识,有一定的编排设计,适合自主学习。不太推荐自学 N3-N1 的部分,因为 N3 以上都是独立的句法知识,按音序排列,学起来缺乏逻辑关联。
- 建议选用各级别分册,而不是 N1-N5 大全集(如图)学习。两者的知识点编排是一样的,但分册有语法练习题。合集没有习题搭配,很难学扎实,也不容易辨析细微的使用差异。
总之,蓝宝书我推荐使用电子版,方便搜索、查找知识点,作为语法词典使用。这是更适合它的用法。
「新完全掌握」系列
这里再补充一套中高阶的语法书。N3 以上级别学习者,强烈推荐「新完全掌握日语能力考试·语法」系列,哪怕不考 JLPT 同样适用。这套书我最近刚开始用,爱不释手,自学起来太友好了:难度设置循序渐进,重要知识点反复出现;语法点按逻辑归纳得清晰详细;练习很多,不少答案配有解析,网上也有很多配套视频。如果有条件的话,建议一次把 N3 到 N1 的纸书买齐(N4 可买可不买),反复交叉学习,多学几遍都是可以的。
Step4:背单词,准确拼读(24 年上半年,突破瓶颈 TRY2)
随着语法,接下来暴露的问题是单词。
看剧的过程中,我算是自然积累了不少单词。然而,一件小事刺激到了我:某天我要输入 ありがとうございました(非常感谢)。拼来拼去,怎么都拼不对。是清音 か 还是浊音 が,长音 とう 还是短音 と,学日语一年了,这么基础的日语用词我都拼不出来,真的超级挫败。
学日语的朋友知道,日语里的长短音、促音、清浊音,初学者是很难听准的。尤其是几组清浊音,像 か 和 が、た 和 だ、こ 和 ご,日语发音规律本身就和中英文不完全对应,我看过不少讲解视频,道理是懂,但想靠听来辨析,实在是太难了。所以,无论想拼写对,还是日常听说,都要从源头解决一个问题,那就是读音。一开始就把单词的读音记准确,尤其是汉字,字形和意思很容易辨识,怎么读才是难点。1
这让我不得不回到最初逃避的方法,那就是背单词。经此挫折,我清晰地意识到背单词的目标和必要性,反倒没那么抵触了。于是心悦诚服地去探索好用的工具,培养日常记单词的习惯。
Lingvist
经过各种权衡,日语单词软件我选择的是 Lingvist,这是一款爱沙尼亚的物理学家开发的多语言学习软件,支持学习多个语种。这个软件的最大特点就是,利用句子学单词,每个词都要正确拼写才能过关。
市面上有很多单词软件。不少利用 Flashcard,只要点击「记住了」,或是做几道词义选择题,就算掌握。然而,在背「学校」「成功」「性格」「制定」这些日语汉字时,很容易借助中文识记,以为自己学会了。但在 Lingvist 里,你不会被自我欺骗,因为必须要拼对。学校(がっこう)、成功(せいこう)、性格(せいかく)、制定(せいてい),哪怕拼错一个音,都没法过关。实际练习的时候,我才发现记准确每个日语汉字的发音有多困难。中文是能辅助记忆,同时也是干扰项,一定要引起注意。
Lingvist 支持输入法打字,也支持语音识别,所以既可以用它来练拼写,也可以练发音。整个过程很像玩游戏,一旦用起来,相对容易坚持。我大概花了半个多月,就把每天背单词的习惯养成了。
Lingvist 的另一个优势,是它要求你按照语法提示做单词变形。每个词会在句子里出现,系统提示你输入进行时、过去式、被动态等,你要按照正确的变位填入单词才算答对。答对之后,系统还会朗读一遍例句。用心的话,例句里也有很多值得学习的语法点。个人觉得 Lingvist 比同类型的句子软件 Glossika 设计得好很多。
Lingvist 网页端、App 都能用。缺憾是日语词库不多,只有一个四千词左右的基础词库,偶尔会有一些语法或读音提示错误,需要捉虫。我花了四个多月,每天利用一个小时的通勤时间背单词。目前已经背了 24000 张词卡(含大量复习),新词基本背完,许多单词还在复习周期。目前我的日语总词汇量约在 5000-6000,N2 水平。语法也得到了巩固和练习,尤其是动词各种变位,得到了大量训练。背完单词后,看书确实比以前省劲多了,遇到常用汉字,基本都能正确地拼读出来。这是我现阶段一个特别大的收获。
词汇进阶
词汇再想往上提升,Lingvist 已有的单词量就不够了。目前还在探索中,有几个备选项:
利用 Moji、沪江这类传统的单词软件背单词是一个很常见的选项。如前所说,一定不要忽视汉字读音。这里有个窍门,利用 Moji 辞书 App 背词时(图左),可以自选测试题型,多选发音题、拼写题,都能帮你更好地利用固定化的机制,关注汉字读音。MojiTest 也有背词功能,但没那么多自定义选项,可以备选。
至于传统纸质单词书,「红宝书」「无敌绿宝书」不是很符合我的使用喜好,「新完全掌握·词汇」系列的优点是单词按主题分类,但缺乏读音和例句。
这里推荐一套我刚刚发现的日文分类词汇书,名叫「ミニストーリーで覚える·日本語能力試験ベスト单語」系列,N1-N5 都有,按话题分类,用短对话或短文(ministory)的方式,把单词整合到文段里,目前正在试用,感觉不错。B 站和 Youtube 上都有真人朗读音频,适合边听边读。
此外,这种自己收集的词汇,可以结合 Nihongo 这款日语词典软件(图右),把生词一键导入词卡里,然后就可以利用软件间歇记忆。利用 Miraa,还能进行 AI 转录和影子跟读(图中)。上述两个软件都是五星推荐,本文没有篇幅介绍,大家可以自行探索。近期我会围绕「ミニストーリー」这套书和相关软件,探索出下一步的进阶单词学习方式。
Step5:听说能力停滞,有待进一步提高(此刻,第二次瓶颈期)
今年以来,我的日语学习在语法、单词(读音)上取得了不错的进步,但听说能力仍没有太多提升。
从去年 8 月以后,我一直在用日语字幕看影视剧。现在比最开始轻松多了,几乎成为日常观影娱乐标配。但问题在于,关掉日语字幕以后,还是不太能听懂。大多数新剧,我是没办法脱离字幕纯靠听的。原因显而易见:听力的提升需要反复的精听训练,之前的大量泛听对于听力的提升有限。接下来就看如何找到好的方法和工具,专题解决这个瓶颈了。Miraa 是个不错的选项。
此外,口语是我最薄弱的环节,目前还在新手阶段爬坡,开不了口,不能表达复杂的意思。哪怕有一阵我天天试着和 ChatGPT 聊天,也解决不了说啥的问题,最终作罢。口语的问题和听力一样,用最开始设计的影子跟读就能解决。问题是如何找出能够坚持下来、有效训练的方式。
目前遇到的新瓶颈也让我认真反思了自己看剧方法的局限:开着日语字幕,我其实还在用自己最擅长的「读」去辅助「听」,极端点说,我可能啥都没听明白,只是把字幕「读」明白了。之前训练的技能,原来还是我最熟悉的阅读能力,真让人哭笑不得。
下篇:外语自学经验
回顾我这一年多的日语学习历程,在很多地方都算不上成功。
对比网络上的大牛语言学习者的经验,比如「如何 1 年通过 N1 考试」「如何同时学习五种语言」,我不光学得很慢,过程中也充满了坎坷。即便到现在,我的日语还在入门到进阶这个阶段徘徊,远远没到轻松听懂、自如表达、达到 N1 这样的较高水平。
如果扪心自问,我做对了什么,哪里做得还不错,有一个答案是毫无疑问的:我坚持了下来。
在没有任何外力推动,没有任何硬性要求的情况下,上面每一步探索,都是我在经历痛苦的瓶颈期后,自己努力摸索出来的。从找问题到分析问题,从找方法再到执行下来、养成习惯,虽说走得很慢,但我从没有停滞。从这个角度上,我内心觉得很自豪,也有很多心得可以分享。
一、审视学习目的
1. 长时段:语言学习不是以「年」为单位,而是以「五年」「十年」为单位
真的学好一门语言要多久?
我查过资料,一个比较可信服的说法是美国外交研究院(Foreign Service Institute)的调查,说一个人学外语至少要花大约 2200 小时,才能达到对话流畅无碍的程度。换算下来,如果每天坚持花一小时学习,要差不多六年完全不间断才行。之前我听过写罪案故事的李淼的播客,也可以作为一个例证。他讲自己学日语有十几年,中间经历过好多个阶段,才能达到现在可以快速搜索日语资料、和日本人说话不被发现是外国人的熟练水平,不是一朝一夕达成的。
除了少有的语言天才,对普通学习者来说,学外语是一个需要长时间投入的过程,这个过程不是以年为单位,而是要以五年、十年,甚至是一生为单位。好的方法可以提高效率,但没有什么捷径可以弯道超车、一下子解决语言问题。所以,明确了这一点,我反倒有了足够的耐心,不去追求立竿见影的效果,而是脚踏实地地往前走,感受起起伏伏的学习日常中,时不时到来的阶段性成长带来的「喜悦」:
- 比如,去年八月,我可以用日语字幕看剧了;
- 比如,去年十一月,我尝试去日本电影院看电影了;
- 比如,今年五月,我发现自己可以正确读出大多数日常句子了;
- 比如,上个月,我完整读了人生第一本日语原著小说(可以猜猜看);
- ……
这些过程特别有趣。虽然不是什么大成就,但它们带来的喜悦,都是我前进的动力。
不少朋友学日语是有明确目标的。比如要快速通过 N1,拿到证书,去日本留学。那么,现阶段就要在试题考察的范围——词汇、语法、阅读、听力——这几个维度集中发力,有策略地专题训练。至于 JLPT 不涉及的日文书写、口语、写作都可以暂时不管。等到通过了 N1 考试,再花更长的时间去大量阅读、练习听力,锻炼口语表达能力。
不过,即便 N1 可以在短期通关,语言学习的总时间也不只是通过 N1 考试的一两年。已经在国外留学生活,又有很好的意识去练习目标语言(不是天天在寝室追国剧、只和中国人交朋友)的语言学习者,也要过上好几年的时间,才能真正「过语言关」。如果不花时间持续提升,语言学习就会一直卡在某个瓶颈,让人浑身不得劲儿。这一点,我们作为学了十几年、甚至几十年英语的外语学习者,都深有感触。
2. 真目标:不要用学语言去解决人生危机
愿意投入很长的时间只是语言学习的一个维度。更重要的一点是,学语言必须是一个真正的目标,不是我们应对中年危机、解决职场焦虑、打发空虚无聊的手段和工具。
我之前看过谷雨的一篇文章,讲一群失业的中年人背井离乡,在菲律宾一所韩国人开办的语言学校脱产学英语的故事。文章里的人物经历令人心酸,但从「语言学习」的角度,主人公的问题不在于投入的时间和精力不够,而是付出那么大成本学英语根本就是个伪命题,是失意的中年人为了回应人生困局做的一个权宜之计。试问:学了英语就有国外的就业机会吗?具体工作是什么方向?需要哪些方面的英语技能和专业词汇?——这些都会影响到学习内容和方法。前期不想清楚,付出再多,再怎么拼命学习都无济于事。
日常生活中类似的情况也很常见:每天都打卡背单词,花钱报很贵的外教口语课,天天念叨着要学把英语学好……虽然花了时间勤奋用功,但是总不见成效,一遇到困难,就会陷入停滞。
所谓「中年危机」三件套:健身、英语(外语)、心理课(写作课、编程课)。我们之所以坚持不下来,没有收效,就在于大多情况下,它们不是真目标。在做之前,我们没有想清楚,自己要通过这些手段去解决什么问题,它们和我们的人生规划、长短期目标之间到底有什么关联。
其实,在当下这个时代,绝大多数的语言使用场景都可以通过技术解决,不需要自己花费精力学习。偶尔一次出国旅游,使用翻译软件就足够了。需要翻译文字,DeepL 比大多数译者译得还好。想看一部剧,听不懂音频,Chrome 自带语音识别、飞书妙记、Whisper 模型都能转文字,更不用提丰富的网络资源,简直应有尽有。
关键是,我们在下定决心学语言之前,要思考一些更深层的问题:语言学习对我来说,究竟意味着什么?既然能靠技术解决问题,为什么还要耗时耗力地自己学?哪种语言要学,哪种不要学?要学到什么程度,解决什么样的问题?这些都是个人的问题,网上查不到经验贴,只能不断地追问自己,在不断地试错中想明白:我是谁、我有怎样的基础、我要达到什么目的。
如果你已经得出坚定的答复,那么化用一句康德的话小结:请把学语言当作目的,而不是手段。这既是对语言学习的重视,也是对我们自己人生的尊重。
二、设计学习流程
目标是道,方法是术。
整体流程
看过上篇的朋友会发现,我学日语的过程中,通常遵循一个流程:先按个人兴趣,找到学习的短板或难点,设定阶段目标,找出一个易于日常执行的方法往前推进,直到养成习惯。如果推进受阻,或出现瓶颈,就去寻找新出现的问题,把暴露出的短板迎头补上。如此循环。
这种感觉就像是在补木桶。学日语时,我尽可能先从自己最短板的部分开始,即练习听说。当听力这块板显著提高,形成日常观影习惯后,再去找出新暴露的短板——语法和词汇发音,集中精力把基础打牢,变成背单词的日常习惯保持下来。然后再找新的短板,比如下一阶段强化的听说。这样的话,虽然不同阶段的重心不同,但是之前养成的习惯可以坚持积累,不至于荒废。桶的每个板都能持续螺旋上升,承载的知识总量自然会越来越大。
需要强调的是,学习本身就是从模糊到清晰的过程。语言初学阶段,没必要死磕细节,处处要正确率百分百。只要能坚持不中断,一开始犯些知识性错误,在学习过程中纠错、巩固、提升,反而更容易坚持。
这个流程,经过这一年半的实践,亲测有效。可以料想,在未来更长的时间里,新出现的问题也能用这种方法解决。它的好处在于,你会提前做好心理准备,因为你知道,瓶颈期一定会反复出现,它就是下一阶段最短的那块木板。不过,你也明白,瓶颈最终一定会被突破,你要做的就是让最短的那块板暴露出来,找出好的方法把它补上,养成习惯,让它后续持续增长。
探索方法
除了这套相对长期的流程,在探索学习方式时,我也会花费一些功夫。
通常,我会用三分力气去探索和试错,怎么都不合用的书籍软件,是不会硬着头皮死磕的。这个过程通常会持续一阵子,短则几天、几星期、长则几个月。因为「元学习」本身是必要的,所以心理上会做好准备,随时保持开放的心态,广泛搜索资讯,测试各类学习产品。
等到找出适合自己的方式后,我会把剩下的七分力气用在要学的内容上。不再反复折腾,直到培养出习惯,能够不费力地做到日常坚持。
上篇推荐的 Lingvist 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在找到 Lingvist 之前,我不是没试过背单词。先后用过 MojiTest、Moji 辞书、沪江开心词场、Glossika、LingQ……尝试过纸质书,用过音频、视频,还试过手机、iPad、网页端、电纸书端。迄今最离谱的尝试,是在练打字速度的日语网站,每天拼写词语和句子。总之我能找到的各类方法都试过,全都没法坚持下来,一度得出结论,自己就是讨厌背单词,只能靠日常阅读积累。但是,发现 Lingvist 后,不到两周,我就能做到每天 1 个小时练习词卡,在拥挤的地铁通勤中,用背单词来「以毒攻毒」。两件痛苦的事情组合起来,居然没有那么糟糕了,还真是神奇的体验。
当然,Lingvist 或许只对我有效,或是对我前一阶段的单词学习有效。有些朋友语言底子比较薄,一上来用 Lingvist 会觉得偏难。有些朋友没有拼读的需求,会觉得 Lingvist 学习方式太单一。总之,找到自己适合的学习方式,这个过程是值得的,也是有必要的。
养成习惯
再提一下习惯的养成。语言学习耗时长、内容琐碎,特别要注重日常积累。关于培养习惯的具体方法和注意事项,这里不再赘述。大家可以参考习惯培养类书籍,如《Atomic Habits》(中文版《掌控习惯》),也可以安装一个打卡软件用于记录习惯(这类软件对我没用,所以没法推荐:)
如果不是短期集中备考,而是像我这样出于兴趣学习,建议把习惯做得轻一点。比如:
- 每天利用通勤 30 分钟背个单词;
- 上班摸鱼蹲坑时,看看日文新闻;
- 晚上某个固定时段,舒舒服服地躺在沙发上,用日语跟 AI 聊 20 分钟天。
- 找个能大声开口的地方,影子跟读 20 分钟,记得提前把音视频导好,开箱即用;
- 周末的某个时间段,留出时间认真学习语法,平时可以随手翻翻,简单复习一下;
- 每周看几部日本电影或剧集,记得一定要不看字幕,或只看纯日语字幕……
总之,这些小习惯会像滚雪球一样,让你随着时间积累,把学习变得越来越轻松。
三、巧用外界反馈
最后讲一下如何找到有效反馈,阶段性评价自己的学习效果。
如果是在学一门语言课,有老师和语伴互动;正在准备考试,经常做测试题,或是人在国外或外企生活工作,日常有大量沟通需求,这些场景下,反馈是显而易见的。
对我来说,日语学习的反馈主要来自每天学习过程中的自然感受:这个剧听得懂,很开心;这个单词背过很多次都记不住,很沮丧。这些属于最基础的反馈,它们的特点是:你知道自己做得好还是不好,但具体什么地方出了问题、怎么改、如何进步,是这个反馈无法直接提供的。
比感受上的反馈更精准一些的,是知识点上的反馈。比如拼写单词时,软件提醒我答错了,正确的单词拼写是什么。做一道语法题时,答案解析会告诉我是做对了还是做错了,错在哪里。这个反馈不但会告诉我对错,还会告诉我正确的知识点是什么。以上两点,都是比较容易获得的。
但是,语言学习中,还有一些反馈至关重要。比如发音的反馈、学习策略的反馈。某个音,我就是听不出来,或是不能正确发音,这时单看答案解析也没有用,我需要知道如何练习,才能正确发音。学习策略也是,上篇提到的方法都是我自己实践出来的,自认为有效,但在专业的教学者看来,可能有些是错误的、不推荐的。
那么,这类反馈就要高度依赖专业的教师,无论是真人,还是机器,必须要有一个权威的角色,在整体评估个性化情况后,给出具体的改进建议:问题在哪里,重点是怎么改正和调整。我目前是全程自学,有时间和兴趣不断试错,如果有条件的话,还是推荐大家找到能给自己权威反馈的角色。可以是你的学习前辈、外国朋友,可以是付费教师,也可以是一些机器辅助,例如语法修正、写作支持功能。这一点是我目前比较匮乏,而且认为很有必要引入的一个角色。
此外,反馈还可以分为高频的细节反馈和低频的综合反馈。平时学习大都是细节层面的知识点反馈,相当于日常小测。有机会的话,出国旅游一趟,或是给自己报一个考试,则可以综合衡量一下自己听说读写的各项能力,还能反过来推进日常学习。我这一年多对自己听力口语能力的真实感受都源于我的旅行体验,一句话总结:偶有惊喜,总体欠火候,还是得练。
以上就是我学日语过程中的一些心得分享。文章比较侧重个人经验,像优质的图书、软件、学习博主等资源讲得比较少,以后有机会再分享。语言学习,道阻且长。共勉!
> 关注 少数派小红书,感受精彩数字生活 🍃
> 实用、好用的 正版软件,少数派为你呈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