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朋友在给家人选择体检套餐,过往在体检中心,今年想换到医院去做相关检查,咨询我医院是否确实更靠谱一些。我个人的观点可能不会100%倾向任何一边,而是想尝试给一个思路,如何利用体检中心和医院各自的优势,用相对低的金钱成本和时间成本来做疾病的预防。

「任何医疗机构都有误/漏诊」

有些人会认为医院更靠谱,体检机构的大夫不行、仪器不行等等,但其实纠结的本质在“误/漏诊”。你可以简单检索“国家+误/漏诊率”这样的关键词,结果可能会让你吓一跳,但当代医学确实是这样,否则也不会有医疗领域著名的这句“偶尔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

那即使都有可能误/漏诊,医院总该比体检中心要强一些吧?这个观点我既有点认同,也有点质疑。

认同的地方在于,如果在医院体检时,所有做检查的地方,和门诊看病的患者是同一地方,那至少误/漏诊和患者能够拉平,即概率相对能低一些。

质疑的地方在于,如果在医院体检时,是单独的医院下属或者单独开辟出来的“体检中心”,那至少从“见多识广”这件事上,那在设备、人员上,也许大概有那么一种可能,是不如体量足够大的体检中心的。

「体检中心对误/漏诊负责吗?」

翻看了部分法院判例,大致的逻辑如下:

  • 体况实际有异常,但体检中心给出“无任何异常”的结论,需要承担一定责任
  • 体况实际有异常(可能已经癌变),但体检中心给出的异常结论较轻,不足以引起重视,需要承担一定责任
  • 体况实际有异常(可能已经癌变),体检中心给出异常提示(无癌变提示),但建议进一步就诊,此时如果患者未进一步就诊,过了一段时间才就诊查出问题,此时体检中心有一定可能不承担责任

可以看到,这里大致的尺度,本质上是:如因体检机构的错误结论,导致体检者错失诊疗机会从而丧失可预期的生命健康利益时,那体检机构需要承担一定的责任。这里的体检机构包括不限于医院体检中心、私立体检中心等。

并且体检中心不是医院,不太能直接在报告中给出“诊疗判断结论”,即给出患有 xxx 病。而是会提示有 xxx 异常,体检中心要做的是,尽可能准确描述对应的异常,这里的准确其实是有相关要求和规范的,无论是从业人员还是技术能力上。

「体检中心和医院如何选」

我个人的观点,不做选择,全都要。即选择大型联通体检中心进行全面初检,然后针对报告中的每一个异常,有针对性地到医院门诊就诊或线上问诊。此时有两个好处:

  • 降低整体筛查成本,500-1000元在体检中心,基本能做到从头到脚查一遍
  • 异常项二次(多次)确认,最大程度降低误诊、漏诊概率

在过去的三五年,体检中心也有很大的提升,大型连锁体检中心无论软硬件还是从业医师,其实已经不算差。在大体量、流量下,体检中心的费用其实能做到相对比较低,我个人给家里人购买套餐来看,头胸双CT+全超声+全生化化验等,落地价格差不多1000元(还不是618价格)。

并且从我自己的体验体验来看,体检中心当下在结论中有点宁可多报异常,也尽量不放过异常,基本都会体现在报告结论中。

另外一个小细节,如果自己的某个部位其实有症状,哪怕是偶发,此时即使体检报告中给出无任何异常,也建议门诊问诊一次,算是最大程度上对自己负责。

「体检项选择小建议」

如果每年做全套检查,对部分家庭来说成本略高,这里基于我个人过去几年给家里人和自身做体检方案的经验,给一些我个人不成熟的小建议。过去我也写过两篇和体检有关的文章,也供你参考。

一、肠胃镜项目建议在公立医院进行

肠胃镜适合40岁以上人群定期筛查。40岁以下人群基于个人症状和家族史做决策,有肠胃癌家族史建议尽可能提早开始筛查。

肠胃镜是对胃肠道检查几乎最靠谱的手段之一。对于首次检查没什么问题的人来说,5年后再作为体检项即可。虽然做一次成本较高,但其实是将单次成本分摊到5年甚至10年(无异常情况),整体上就还好。如果有异常,比如息肉、胃炎、肠炎等等,本质上都是提前发现了病变,扼杀在摇篮中。

此外,有些小地方的医保定点私立医院会打着这种旗号,提供极低价格肠胃镜服务,比如500块甚至300块完成全套全麻检查。提醒家人切忌贪小便宜,可以理解为医院一定不靠谱,这样的医院想要收回成本,检查后的报告上,如果没点什么异常,估计都说不过去。

部分体检中心开通了胶囊肠胃镜,我个人也是不推荐的,一来胶囊肠胃镜目前成本很高,得好几千块才能覆盖,并且只能起到辅助诊断的作用,如果拍到异常部位,想要进一步诊断那常规肠胃镜依然是需要的,此时又是一笔新的成本。常规肠胃镜能达到看异常、取活检、摘息肉等集检查治疗一体的效果,这是胶囊肠胃镜无法做到的。只有当胶囊肠胃镜价格低至100-300,那么大规模筛查才能变成可能。

如果真的无法说服父母或者无法承受肠胃镜的成本,还有两个方案,一是粪常规检查,算是最低成本的筛查,只是当粪检出现比较明确异常时,可能已经不算疾病的最早期了;二是噗噗管便隐血+幽门螺旋杆菌试剂盒检测,一百多块看看是否已经有高危异常。

二、TCT 和 HPV 要联合筛查

虽然都是针对宫颈癌的检查,但TCT 是对结果的检查,而 HPV 是对原因的检查。即 TCT 没问题,不能代表没有感染 HPV,而没感染 HPV 也不能代表宫颈上皮细胞没有癌前病变。所以首次检查,尽量联合筛查。

如果检查任何一项出现异常,遵医嘱治疗或定期随访。如果完全没问题,那间隔时间差不多是3-5年。这里的时间基于国内外不同指南的结论,详细如下(即使接种 HPV 疫苗,筛查建议相同):

  • 主流观点建议25岁及以下群体不进行筛查
  • 主流观点建议65岁以下群体每3年一次 TCT,每5年一次TCT+HPV联合筛查
  • 主流观点建议65岁以上群体,既往筛查动作充分并且结果正常,则停止筛查

此外,和上边的建议一样,如果有症状,不舒服,此时不局限年龄,及时医院就诊,遵医嘱做各项检查。

三、关键肿标筛查:CA19-9,CA242

这项肿标主要是为了筛查胰腺癌,在已经有头/胸低剂量CT、各个器官超声、胃肠镜、TCT/HPV等检查的基础上,那绝大部分器官的癌症筛查都已经覆盖到了。但有一个部位是藏的比较深的,就是胰腺。稍微听说过胰腺癌可能都知道是癌症之王,因为生存率低,低的原因主要有三个,一个是大部分发现就中晚期;另一个,胰腺癌的进展很快,容易转移快速进入到晚期;此外,针对胰腺癌的药物少,治疗方案有限,很容易子弹就打完了,运气好药物敏感性高,就有手术机会,生存期会延长很多,但运气不好就很难讲。

所以,虽然腹部超声能看到胰腺的结构、形态,并且对于1cm 以上向外长的肿物有很好的判断和诊断能力,但通常等到超声能发现的时候,就已经不是早期了。对于胰腺早期病变能够比较好显示出异常的检查,就是腹部 CT 平扫,但这项检查在体检中心基本不设置,对于完全没有任何症状的人,也确实不会去医院安排腹部平扫。所以对于胰腺癌的筛查,我个人的建议是:

  • 体检中心增加肿标项,CA19-9和 CA242,但这两项肿标的特异性人群大致是90%,即存在10%的人即使有问题也不表达异常。此外,即使表达异常,也不代表就是“胰腺癌”,如果异常正常医院门诊就诊即可,更进一步排查相关问题。但如果真的肿标异常,并且确实存在胰腺相关问题,那这一项就属于“救命项”了
  • 如果出现过左上腹、左腹疼痛的症状,那建议在某次不适时,医院就诊,大夫通常会安排腹部 CT平扫
  • 如果有胰腺问题家族史(胰腺炎/胰腺癌等),建议可以基于自身情况,选择医院定期安排腹部 CT 平扫

四、重视异常指标

可能是我自己身体不是很健康,导致我对于细小的异常项都会比较敏感,这里的敏感会体现在:我自己会查清楚异常项是什么、可能的原因、可能引发的后果、如何进一步排查,属于是比较谨慎。但对于心态相对比较好的人,我个人认为至少需要关注两件事:

  • 非生化类,比如影像/心电图等异常进行一次线上问诊
  • 生化类异常如果指标超出正常值上/下限2倍以上,尽量医院就诊,实在没空可以线上问诊
  • 生化类异常如果指标在临界值,但连续2-3次体检,该项指标均异常,建议医院问诊

「尾巴」

退一步讲,即使你不按照上述如此细节的操作进行,但只要你能够合理安排定期体检,那也比完全不体检要好非常多,基本逻辑依然是,先解决有无,再关注好坏。

另外,职业敏感性还是多提醒一点,所有性价比高的保险对身体情况都有相对严格的要求,即保险公司的不同产品是针对不同体况人群设计的,如果你本身对保险是有需求的,并且希望低成本搞定各种场景,那在身体越健康的时候配置越好。

好了,以上就是本篇文章的全部内容,感谢你的支持,如果对你有帮助,欢迎点赞、转发、关注,这会对我有非常大的帮助,我们下篇见。

文章同步发布在公众号:做点小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