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小就喜欢阅读。
为数不多的童年记忆里,每次去沃尔玛,妈妈在买东西,我就跑到专门卖书的区域坐在地上看书;
初中的时候,每到周末我就坐巴士,穿过大半个城市跑去贵阳紫林庵的西西弗看书,彼时看得最多的就是各种韩国恋爱文;
大学时,空闲时间更多,恰巧学校的图书馆设施还不错,所以一有时间就在图书馆泡着,只要有一点兴趣的书都会借来读,最后居然成为了全校借书最多的十个人之一,最后煞有其事的得了一张奖状,好几年过去了,这张奖状我还保留着。
开始工作之后,有大把时间阅读的奢侈不再,于是在2018年,为了让自己多读书,我开始把我的阅读记录都放到一个表格里,记录自己看的书、什么时候读完的,以及自己的「评语」。
这样做的好处就是我每次读完一本书,通过记录的形式给了自己成就感——「打卡完成」!
但是,这也逐渐给我带来了「要把这本书读完」的压力,即使有些书我不想继续读,但想着「不行,我得把这本书放到表格里,要读完才行」,于是硬着头皮读下去。
小时候那种靠着好奇心,享受阅读的感觉不再是我阅读的动机,那种「打卡完成」,和年底细数自己阅读了多少本书的成就感占据了上风。
前段时间我和朋友聊到这件事,他说:「我从不做这样的事情,我花时间在读书上是因为我享受这件事。我读我想读的书,读不下去,我就不读。」
很简单的陈述,让我意识到我失去的东西。
——纯粹的阅读的快乐。
所以,上个月开始,在我开始读书记录的六年之后,我决定停止这样做。
具体来说,我决定:
1. 停止阅读我不再享受的书。
2. 有条件的话,阅读纸质书。这主要是因为我小时候的正面经验是和纸质书连结起来的,所以阅读纸质书能让我在更根本的情感层面沉浸于彼时的纯粹享受。
3. 继续写读书笔记,但是只记录自己在乎的东西,不管「是否全面」、「是否真的把这本书读透了」,我只要求自己带走一件事,没有的话也没关系。
虽然从实行开始到现在只有两个月不到的时间,我已经感受到了变化。
我停止阅读了一本关于量子力学的入门书,半年前开始阅读时我还是挺享受的,但到后半部分,书里介绍的关于量子力学的历史实在让我读不下去,于是我停止了这半年对我自己的「折磨」;
因为停止了之前一直在挣扎阅读的一些书,我终于能够开始读自己想读,但一直在“等着前面的书读完了我再读”的书。
所以下面是最近给了我阅读快乐的一些书,一本书收获一件事。
弥补缺席的人生课 《The School of Life》
大名鼎鼎阿兰德波顿的集大成之作(个人认为)。
他有很强烈的个人写作风格,对于社会现象和人性选择的描述之精确令我一度有想停止写作的冲动,同时他的语言本身也富含有些刺人的幽默。
所以阅读他的书,在收获心灵鸡汤的同时,还能享受近乎于观看英剧的趣味。
他的书我读过中文版,也读过英文版。我认为读英文原版才能真正感受到他语言的魅力。
说回The School of Life, 既然是关于「人生」的课,里面覆盖了人生的各个方面,从「认识自己」,到「和父母相处」,从「和工作的关系」,到「和伴侣的关系」。
但我印象最深的部分是这本书的开篇,也就是阿兰德波顿论述为什么这本书有必要存在的基本论点,那就是:
「我们(人类)拥有先进文明的技术,但情感基础自从我们住在洞穴以来就没有多少发展……我们拥有原始灵长类动物的欲望和毁灭性的狂怒,而这些动物(人类)偶然获得了核武器。」
假设把人类整体比作一个人,这个人的「硬技能」从ta出生开始有了指数级的进步,从使用石头作为工具,到能够制作毁灭整个星球的核武器;但是这个人的「情绪控制能力」却和刚出生时没有什么区别。
这就让这个人变得非常危险,因为ta没有能够控制这个核武器的理性。
当然,我们无法改变人类整体,但是作为个体我们有能力学习让自己变得更「成熟」。
分离自己和他人的课题 《被讨厌的勇气》
这本书因为被太多人说好看,我产生了逆反心理,一直没有读。
直到今年我决定通过阅读大量阅读原版书来提高自己的日语水平,所以找来了这本书的日语原版。
开始阅读之后,我就放不下这本书了,甚至有些后悔没有早一些开始读这本书。
这本书里讨论了各种看起来不太寻常的处理人际关系的方式,其中我最受用的概念是「课题的分离」。
所谓的「课题」,是指处于自己领域里的事情,包括自己的感受、行为、选择,以及选择带来的结果。
而「课题的分离」,就是搞清楚自己和别人的领域的边界在哪里,避免自己干涉别人的课题,也不要让别人干涉自己的课题。
这个概念适用于人生的各个方面:家庭关系、工作关系、和朋友的相处、和伴侣的相处。
为了做到分离自己和他人的课题,我们需要尊重和信任他人,相信别人有能力处理自己的课题;
同时,我们也需要向别人传达一样的期望:让彼此集中于自己的课题,不要来干涉我的课题。
这样的做法,能够让自己的生活轻松很多——人生已经很复杂,过好自己的人生已经很不容易,我不用为别人做选择。
给自己被拒绝的机会 《Million Dollar Weekend》
这本书的主旨很简单,就是教读者如何在 48 小时(也就是一个周末)的时间开始一个七位数(美元)的生意。
听上去就是很成功学的一本书。
开始读之前我想这又是一本老生常谈的书,但由于作者在 Tim Ferris Show 里的访谈表现得很有水平,我决定还是给这本书一次机会。
结果是令人意外的。
这本书出人意料地好读,一方面是作者的写作风格非常的平易近人,没有模棱两可,或者趾高气昂;另一方面是这本书从头到尾干货不断,没有重复,同时给出的建议非常的落地。
其中我记忆最深刻,并且现在融入到自己生活的一个做法就是 Rejection collection - give other people the opportunity to reject you。
简单来说,就是「不要脸」。
作者给出的例子很好:他每次去咖啡馆的时候,都会问:能给我10%的折扣吗?
在咖啡馆工作的人自然觉得奇怪:为什么我要给你折扣?
这时候他可以给出各种各样的理由,大多数情况下,他并没有得到这些折扣。但偶尔地,他的确得到了一杯便宜的咖啡。
他被拒绝的时候,他并没有失去任何东西,但是在被接受的时候,他收获了他想要的东西。
他得到的比这个更多——通过在生活里创造自己被拒绝的机会,他变得越来越「不要脸」,于是在工作/创业过程中,他也会更加「不要脸」地去提问,去请求帮助。
因为他知道:如果我被拒绝了,我什么都不会失去;但是如果我不问,那我什么都不会得到。
我在生活里是怎么用的呢?
说实话,我是一个很怕麻烦别人的人,所以以前当我有一些需求的事情,我的内心里就有无数的声音在说:这个也太麻烦别人了,还是算了。
但是在读完这本书之后,我从生活里的一些小事开始尝试这个方法,逐渐尝到了「甜头」。
比如前段时间我想给自己买一个好的屏幕,以便在家办公的时候使用。
一开始我想着自己去买,但是一个好的4k屏幕可以卖到500多欧(4000+人民币),不算便宜,于是花了很多时间想找到性价比高的屏幕。
后来我给我的同事说起这件事,他们问我问什么不找公司的HR说这件事,没准会给我一个供居家办公用的屏幕。
我的第一反应就是:这明明是我自己的事情,为什么要麻烦HR。但是转念一想,和HR说一下我也不会失去什么。
于是我鼓起勇气去和HR提了这件事,她说之前办公室搬家的时候有一些屏幕没地方放,的确可以给我在家使用。
一周后,她给了我一个4k的屏幕供在家使用。
这件事情给了我一剂强心剂——如果我有想要的东西,那就不要脸地说出来,即使被拒绝我也不会失去什么;但如果我不问,我什么都不会得到。
谢谢 Million Dollar Weekend!
创意的两边 《赖声川的创意学》
「创意其实是有方法论的」——这听上去有些违背直觉。创意难道不应该是一刹那的灵感吗?为什么这一刹那的事情,还能有方法论?这是能学的事情吗?
根据赖声川的说法——这的确是可以学的。
他根据多年的戏剧创作以及教学经验,提出了「创意金字塔」。
这个金字塔有两边,左边是「创」,右边是「作」。
「创」是指在生活中积累的智慧,「作」是指把这些智慧带进现实、具象化为作品的方法。
创作本身,缺了哪一边都不行。
一方面,我们要在生活里不断积累智慧,这个智慧可以是从小到大的经历,可以是读的书,去过的地方,发人深省的对话,或者独处时的思考。
这些积累的智慧,就像是电脑里积累的档案和文件。
为了把这些档案和文件呈现出来,我们需要系统、机制和路径。这就是金字塔的右边——「作」。
相对于抽象的智慧,「作」更加具体一些,也是大多数艺术机构在教授的东西,包括:
课题——我想表达的是什么?
媒介——创作的形式是绘画、还是戏剧、还是音乐?
以及非常重要的,动机——我是否处于一个需要创作的环境里?
举个例子,两个人有同样的童年经历,一个人在金融行业工作,日常的环境里并没有机会让 ta 把自己的童年经历转化为一个作品的机会;但另一个人在广告行业工作,那么 ta 就有机会把童年的经历用广告片的形式展现出来,激发观众的同理心,从而购买产品。
所以想要成为真正的创意人,我们需要两样东西——生活里积累的智慧,以及创作的环境和动机。
从最基础的角度看图像 《Picture This: How Pictures Work》
Picture This 这本书是 1991 年出版的,作者 Molly Bang 是一个童书作者、同时也是插画家。
这本书到现在已经再版 20 多次,直到现在还是学习设计的必读书籍。
就如书名所说,这本书是作者解释如何看或者创造一个平面作品。
书里提供的角度非常基础:
形状——为什么曲线让人觉得平静,倒三角形让人觉得惴惴不安,正三角形让人觉得平衡。
颜色——为什么亮红色让人感觉危险、但也带来活力,蓝色让人觉得寒冷、但也带来平静。
大小——为什么形状的大小变化让整个图像的情绪传达变得非常不一样。
通过把一个图像抽象为最基础的元素,我们能够理解为什么一些图像能够激发特定的情绪,在自己的创作的时候也能够更加胸有成竹。
结语
上面这几本书是我最近读完的书,但背后也有好几本我半途而废。
偶尔我还是会感受到放弃的罪恶感。
但是当我想到阿兰德波顿对于完美主义的诠释,这份罪恶感就逐渐消失了。
「我们对于所做的事情总是过于看重,而这种严肃感使我们备受折磨。」
所以,看书而已,不用太严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