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因为是从业者,关注了近百个同行公众号、微信等。最近真的被刷屏了,各种各样的营销话术。不过通常最能够吸引人的,就是用“高收益”打动你,比如4%、5%,甚至10%。即使你觉得一定有猫腻,但可能也会忍不住点进去看看,这是人性,很正常。

以前有同行发文教大家如何检验一款产品好坏,就是去问销售自己买没买。但每年那么多新产品,销售不可能年年买,所以这套话术也就逐渐没什么用了。

我今天并不是希望教你识别产品好坏,只是想介绍一个基本逻辑,当各家保司运营能力差不多的情况下,产品与产品之间的收益差异,是怎么被做出来的。

「保司可投资标的大差不差」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局官网的“统计数据”页面会季度发布保险业资金运用情况表,说白了就是收来的保费,投在哪了。拿2024年第一季度举例,如下图所示:

你会发现保险公司能投资的标的除了“长期股权投资”外,其余和普通人能接触到的标的类型差不多:存款、债券、股票等。并且为了求稳,接近六成,都放在了稳健型标的,银行、债券中。只是因为保司、银行资金规模大,能够买到的债券或银行贷款标的会丰富很多,比如能投到大型基建中(如西气东输、三峡大坝)。虽然有股票、基金、长期股权投资三个高回报标的,但同时风险也高,保司在计算收益回报时,肯定会以最稳妥投资回报率计算。

也就是说,各家保司最稳妥的投资回报收益率其实大差不差,除非某家保司独家拿到某个投资标的,回报率超级高,那么Ta 就可以一枝独秀开发一款行业“王炸”产品,但如果几乎不存在这种情况的话,那些宣传“王炸”的产品,真的“王炸”吗?

「收益差别核心原因:时间、标的」

先放几个基本但不绝对的暴(luo)论(ji):

  • 对于投保人来说,越早给保司越多的钱,长期收益就越高
  • 允许牺牲一部分稳定收益的产品,长期浮动收益可能性就越高
  • 允许保司越早终止合同的产品,合同期内的收益就越高
  • 绝大部分产品官方销售/营销页面中的演示利率,都是单利
  • 绝大部分收益相对突出的产品,都不是“所谓优质”保司的产品

一、最长合同时间-终身

所以你会发现所有的终身合同,保司都不敢贸然给很高的收益率,万一医疗水平突飞猛进,人均寿命突增,那这个合同时间越长,保司的资金压力越大,所以一般会在80岁左右能达到产品发布时所处最高的利率,比如当下是3%。

而在这个基础上,趸交会比期交稍微多一些收益,虽然保司没那么喜欢“趸交”保单。

以终身合同为代表的产品类型:终身年金险、增额终身寿险

二、中长期合同时间-定期

只要保司和你签订的合同是非终身合同,对保司来说被保险人的长寿风险可控的多,此时保司就可以在这个期限内,重新精算出一个成本对应的稳定收益率,这个收益通常会比终身类产品高一些,原因就是能将不确定问题转为确定问题,预估的成本和收益结果也会更准确。

以定期合同为代表的产品类型:定期年金险、两全险

三、允许牺牲稳定收益-不同领取约定

大部分年金产品在真正使用的时候已经是30、40年后了,普通人都能想到的一个问题,万一我资金投入那么久,刚开始领没两年挂掉了,那保险公司岂不是赚翻了。保司为了应对这个顾虑,对原有的产品形态做了一个变形,普通终身年金险是活多久领多久,如果中途挂掉了,并且领的钱还不到投的钱,那么补足这个差价给到保单受益人。变形后的产品,牺牲一部分领取金额,换一个保证领取年限。

比如原本每月领取500元,如果加上了保证领取10年/20年条款后,月领取可能就是400-450元。换来的收益就是如果保证领取期内身故了,那赔付保证领取剩余的部分,即保证领取就能算出这份保单的保证收益。

所以如果你活的时间比保证领取时间久,那整体收益肯定比没有这个条款的要差。总之,保司是不可能亏的,你担心的事情,就以牺牲你自己的既定权益来保证。

以允许牺牲稳定收益换取固定领取收益的产品类型:保证领取型终身年金险

四、允许牺牲稳定收益-不同投资标的

上一小节,我分享了保司可投标的类型,里边有股票、基金、股权投资这类高风险的标的。这些标的除了为保司博取更多收益外,还为了开发一类保险产品,以满足不希望仅仅局限于固定收益的部分用户。

如果保证收益的部分砍半,拿一部分原始投入放在高风险收益标的中,和投保人公担风险和收益,当然这里投保人通过损失固定收益,间接承担保司投资失败的风险。比如合同约定的保底利率1.5%,甚至部分产品的保底就是本金,完全没有保证收益,如果保司投资赚了,那么保司这类保单合同分享收益,如果保司亏了,那只需要用保底的那部分钱赚到的保底收益给到客户甚至只需要给本金,亏损的投资反正是从客户侧来的,风险本质上完全可控。

这里可以提一类小众的产品,投资连结型保险,这个保险就是上边我提到几乎没有固定收益的,分为两个账户,一个通常是寿险,即如果极端事件下身故/全残了,那么根据约定,会赔付本金的1.2-1.6倍,但只要人活蹦乱跳,那就完全没有固定收益。另一个就是纯投资账户,甚至有点像投顾,即所有保费可以按个人意愿分散到各个账户中,比如货币基金、债券、国内股票基金、海外股票基金等等,这个账户赚钱了,保单和保司都赚,这个账户亏钱了,那亏的是投保人的钱,即是存在账户浮动收益为负的可能性的,其实和自己分散投资区别不大,只是有一个“生命”杠杆。

以允许牺牲稳定收益换更高收益的产品类型:分红型保险,投资连结型保险

五、允许牺牲保司的稳定性-保司差异

大公司具有马太效应,在保险行业更是如此,相同责任下友邦、平安等公司的保费能高出一大截,即使这样绝大部分人都会认可该品牌,认为我花钱买到了好公司的好产品。那如果普通保司对于产品的定价也是如此,那基本没得竞争,所以部分产品即使没有上述差异,也表现出了较为优秀的收益,那大概率就在保司层面。

小公司或者有一些经营问题的保司要成长、转型、发展,就需要有一定规模,并且要持续增长,雪球得滚起来,怎么办呢?牺牲一部分自身利益,让利给客户。这样的产品通常不会长期售卖,一般几个月就下架了,相当于“卖的越多,亏的越多”。每年这么1-2款产品,不同的小保司轮流推出,你就会发现好像同一时间总有那么1-2款产品是“网红爆款”。这个逻辑放在重疾险里也是一样,你自己看超级玛丽系列、达尔文系列、守卫者系列,名字都一样,但其实每代产品保司都不太一样。

那小公司有风险吗?对于保障类的产品可以说完全没有。但对于储蓄类的就存在那么一点点风险,这里的风险不是本金风险,而是承诺的高收益风险。如果保司运营出现问题,最终被接管、重组,新保单是否还能延续这样的高收益,当下还能延续,不过可能在几年后的未来是不一定的。

「普通人知道了这些,然后呢」

讲了这么多,标题的答案其实就是上一节的小标题。想要更多收益,那就牺牲长期收益博取短期收益;牺牲稳定收益博取浮动收益。天下没什么新鲜事,这点保险内容被包装成各种各样的产品到处营销。

作为普通人只有知道上边的基本逻辑,才有可能从根本上破除“捡漏”心态,以为自己买的东西是当前最好的、各个维度无敌的,那基本没可能。

所以作为普通人,要想清楚的是,我对储蓄的需求偏好是怎样的:投多少钱、一次性投还是分期投、发工资固定领取模式还是灵活额度领取模式等等。并且,这里的偏好不能只想着收益,比如:

一次性投入 OR 分期投入,对应的是家庭/个人的现金流管理能力,保险储蓄的回本周期是很长的,最短最短也需要5-7年,如果只考虑收益想尽一切办法最短的时间内缴费,那中途出现任何现金流问题有可能就是血本无归,虽然买的甚至是比银行还稳的保险。

所以我的建议是,当你知道了上一节的内容,然后就可以充分结合自身情况,资金情况,认认真真思考风险偏好,选择最适合你的产品类型。类型决定收益下限,至于一个大类中的具体哪款产品,真的,没你想的那么大差异,这个时候选择你最认可的保司、服务渠道、经销商、代理人、经纪人...就行。

「尾巴」

既然大家都在卷储蓄险的内容,我倒是想降降温,完全不提任何一款产品,虽然我如果聊具体产品能不带脑子练更100天不重复的,但我由衷的希望你能在这件事上理性选择。

好了,以上就是本篇文章的全部内容,感谢你的支持,如果对你有帮助,欢迎点赞、转发、关注,这会对我有非常大的帮助,我们下篇见。
 

文章同步发布在公众号:做点小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