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迟退休和利率调整消息出来后,估计只要你加了保险销售,那一定被刷屏,甚至群发消息。不过,如果你加的保险经纪人只有我,那你任何一条制造焦虑的信息都不会刷到,只是因为我不喜欢发这些内容。

卖车的发试驾图、带货的发快团团、卖保险的当然得发这些信息,无可厚非。不过今天想聊的是个老话题,就是储蓄险到底在规划什么?

「现金流」

如小标题所示,这个问题的本质是现金流。

通俗的解释,如何让个人账户,在工作之外,持续不断的有入账(收益)。

在我个人的逻辑里,得了解到这一层,才能做出合理的决策。虽然每个人都希望这个入账越多越好,但因为实际不可能,所以落地执行的时候,每个人因风险偏好和收益偏好千差万别而最终实际方案各不相同。

「资产配置」

这是个看起来很大的命题,但说人话就是:钱放在哪个篮子里。在我的认知中,我从来没有见过100% all in股票的,也从来没有见过100% all in银行理财的。所谓鸡蛋不能放在一个篮子里,其中一层含义,说的是不要放在风险等级相同的篮子里。如果全部放在高风险篮子中,血本无归的小概率事件发生时,人是很难想开的;如果全部放在极低风险篮子中,当金融市场的风刮起来,“猪”都能起飞,赚的盆满钵满时,人也是很难想开的。所以你需要知道普通人能够接触到的资产标的:

  • 高风险高收益:股票
  • 中高风险中高收益:股票基金,指数基金,投顾组合(且慢/有知有行等)
  • 中风险中收益:黄金,债券
  • 中低风险中低收益:投资连结型保险,银行理财(R3+)
  • 低风险长期中低收益:银行理财R2,储蓄险(年金/增额寿)
  • 低风险短期中低收益:银行存款R1
  • 低风险低收益高灵活:货币基金,活期存款

如果有人单一吹任何一种标的,要谨慎Ta的话,但如果你完全清楚上述的内容,那决策其实就只有每个方向的投入金额。

把100块分散到上述的不同方向中,就是所谓最基本的“资产配置”。只要两个人上述每部分的比例不同,就意味着他们的风险偏好会有差异,只是差异大小不同而已。

这是我不会在朋友圈去发单一保险相关内容的主要原因,如果你明白了资产配置,并且希望自己存款中的一部分配比放在长期保险这样的标的里,到这一层其实基本就够了。至于找谁买,买哪家保司的产品,其实对于远期收益来讲,差别没有你想象的大,标的已经决定了收益上限。

如果你有需求,我当然欢迎你找我咨询,会提供优质、客观、极致专业的咨询服务,甚至会明确告诉你为什么某些产品的某些版本其实挺好的,但为什么市场上不火。不过有些话也确实没法在这里点透。分享下我个人目前的配比,仅供参考:

简单理解,高风险投资占比60%,低风险投资占比40%。我对债券和黄金不是很感兴趣,所以将原本债券的比重给到了低风险,黄金的比重给到高风险。没有对与错,自己的投资偏好最终承担对应的风险责任即可。

不过通常情况下,20-50岁的群体,还会接受相当比例的高风险投资,而50岁以上的群体,可能80%占比会是中低风险标的,很合理。在年轻还有相对稳定月收入的情况下尝试搏一搏,反正短期内也用不到那笔钱,放个10-20年,理论上至少能遇到其中一个经济上行周期,赚1-2次较为可观的收益。而等到50、60,绝大部分人肯定很难下决心把80%“养老钱”放在高风险回报标的中。

按照自己不同阶段的风险偏好,去进行适合自己的合理资产配置即可。保守型的低风险多买些,激进型的高风险多买些,就这点逻辑。

「“大环境不好”」

在“大环境不好”的情况下,我们所经历的各种政策,会有点拧巴。

一方面,人口老龄化的问题让个人养老储备这件事变得迫在眉睫,即期望大家为自己的未来存钱,即增加长期储蓄。

另一方面,人们对未来信心不足的问题让刺激消费这件事变得迫在眉睫,即期望大家减少储蓄增加消费。

这就是我们目前身处的拧巴环境,稍微展开聊一下,互联网上类似的分析不少,我就只给逻辑和结论,不贴相关研报、数据什么的。

1.个人养老储蓄

90后的上一辈、上上一辈,基本就是靠国家养老,或者说靠目前还在奋斗的主要劳动力。很少的人会主动在退休金的基础上,主动存钱,增加退休时的收入。

而绝大部分发达国家所经历过的,是三大养老方向,国家养老金、企业养老金、个人养老金。其中占比最高的两个,一个国家养老金,一个个人养老金,占比能到70%-90%。而目前国内个人养老金的整体占比只能说“聊胜于无”,所以当人口问题出现时,个人养老金就被高优先级提出,才会出现你现在感觉到的各种“买保险减税”这样的大环境。想想5年前、10年前,哪有这样铺天盖地的宣传。

2.减少储蓄增加消费

过去大家很害怕“通胀”,担心今天兜里的100块,明年的购买力只够95块。通胀的对面是“通缩”,通缩发生时,今天兜里的100块,明年的购买力能到105块。乍看上去好像很不错的样子,物价降了还不好吗?

如果是生产力水平提升,成本降低,物价下降,当然是极好的。但如果生产力水平不变,物价还在下降,可能更严重的事情正在发生,比如我们现在正在经历的。

人们对未来的信心不足,降低欲望和需求,消费减少,需求端减少——>一来供给端一时间反应不过来,为了避免大量亏损而降价;二来企业发现东西卖不出去,利润下降,开始降本增效,比如降价促销/裁员/降薪等等——>企业传递了消极信号给员工,员工进一步传递给市场,失业率增加/信心进一步不足/增加储蓄/降低需求......

当这个恶性循环开始转起来时,经济就会变成“一滩死水”。其实我们没有发生特别极端离谱的金融危机,但“信心不足”这个蝴蝶效应传递至今,我们已经深刻的体会到了,什么是“通缩”。所以政策上当然希望减少储蓄,想尽一切办法,让大家能够开始买买买。

这就是我们正在经历的“拧巴”。

「周期」

有没有可能我们也会经历“失落的三十年”,当然存在这种可能性。那有没有可能我们神奇般的走出了这个低谷,当然也有可能。到底押注哪个呢?没法押注任何一方,所以还是上边的资产配置的逻辑。并且我个人的建议大致可以区分不同人群。

低风险标的投资的适用人群:

  • 即将退休人群
  • 已经退休老年人
  • 对未来基本失去信心的中青年人

高风险标的投资的适用人群:

  • 对未来保持信心的中青年人

我的选择是,当下看不清楚,那就大致五五开,不绝对悲观,也不盲目乐观。处理好手里需要长期投资的资金后,顾好自己,好好生活,好好吃饭、睡觉、运动、工作,可以让我自己在面对未来这件事上,增添一些勇气与底气,这便足够了。

「尾巴」

每次利率下调,全国所有保险从业者的都会疯狂宣传一波“储蓄”,这次利率下调和延迟退休的政策甚至前后脚。没有被拦着估计也是为了提高个人养老金占比。但这种铺天盖地的宣传“养老焦虑”,感觉会让当下的年轻人对未来的信心又失去了一点点。

这篇文章除了一点点科普分析的内容外,还想要传递的其实是,所有的投资品类都能长期持有,都能缓解未来的“养老焦虑”不仅仅是储蓄险。

所以我更希望你能拉长时间,从投资的角度,而非陷入到保险销售的故事中,去合理规划自己或家庭的资产配置。而在你资产配置的基础上,如果你有一定比例的资金需要投入到长期险中,那么欢迎联系我,会结合你的实际需求(养老/长储/节税/传承......),帮你打理好这部分资金,放在最适合你的保险标的中。

好了,以上就是本篇文章的全部内容,感谢你的支持,如果对你有帮助,欢迎点赞、转发、关注,这会对我有非常大的帮助,我们下篇见。

文章同步发布在公众号:做点小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