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本文为视频的文字梗概,可以点击文中的时间戳,来空降到相应的位置,也可以直接点击上方链接来观看完整视频。


截止到 2024 年,在国内家用车市场上,新能源车已经占据了四成的份额。但是如你所见,我现在的身份是一名燃油车车主。更确切地说,是一名十三年前生产的、国四排放标准的老燃油车车主。俗话说得好,买完车不改,不如推下海。于是,这次我们请到了对赛车文化以及汽车改装文化颇有研究的同事 C 君,一起来给这台老车焕发第二春。

车辆概况

还没有正式介绍一下这台甲壳虫,这是一台十多年前的燃油车。历史上第一台甲壳虫由斐迪南·波尔舍设计,并在 1938 年实现量产,而最后一台甲壳虫则在 2019 年停产。

在这漫长的 81 年中,甲壳虫一共更迭了三代,我手里的这台,则是以圆滚滚的造型著称的第二代甲壳虫,官方名称是 New Beetle。它由欧洲三大汽车设计师之一彼得·希瑞尔设计,于 1997 年投产,2011 年停产。与南北大众的合资车不同,所有的甲壳虫都在墨西哥生产,然后进口到国内销售。

目前一台二代末期的甲壳虫,参考价格在 4 万到 5 万元之间,采用了经典的 EA113 铸铁发动机,6 速手自一体的 AT 变速箱,以及大众的 PQ34 平台。

当然,这款甲壳虫毕竟已经是十多年前的车了,很多地方早已经跟不上新版本了,这个主要体现在电气系统方面。没有自动大灯、没有自动空调、没有一键启动、没有一键升窗、没有后视镜自动折叠,甚至没有中控屏幕。没错,这款车的中控是一台 CD 机,所以也就没有倒车影像和 CarPlay 等等,这儿已经是我改过以后的了。

  • 02:12-04:28,采访公司设计师 Marcus 对甲壳虫的印象。

二代甲壳虫分为三个版本,1.6 自然吸气、2.0 自然吸气,以及 1.8 涡轮增压。1.8T 的版本带有座椅加热和定速巡航,但是我的 2.0 自吸的版本就没有了。为什么选择 2.0 自吸呢,其实是买之前做功课,看了一些视频,说涡轮比较难保养,自吸的开起来比较省事。然后最便宜的 1.6 自吸又是个丐中丐,没有前雾灯、没有倒车雷达、也没有电动天窗。所以最终选择了 2.0 的版本。

少了这么多的 feature,这台车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一台「低科技」的产品。当然也没有真的那么不堪啦,比如这个内藏+外掀式的「双模」电动天窗,还是挺带劲的。然后再来看扶手箱这里,其实掀开也是一台 CD 机,配合中控的 CD 机可以插六张碟。不过我这台车因为中控已经改掉了,所以不确定这边的 CD 还能不能独立使用。

虽然二代的甲壳虫和初代相比,造型更加圆润,定位也更小资了一些,但是车上的复古元素还是挺多的,比如这种黄色的阅读灯、化妆灯,车门扶手、手套箱上方的把手,还有后排座椅的安全拉手等等。原厂的后视镜也很好看,不过前车主已经改成流媒体后视镜了,等有机会我一定要把它改回来。

此外甲壳虫还有一个特别情怀的小设计,就是这个花瓶插口。这个在官方的汽车说明书上也写了,就是用来插花花用的,还配上图来详细地教你如何使用。

好啦,讲了这么多,咱上路溜一圈感受一下吧。

行驶感受

上路开了一圈之后发现,车子整体的驾驶感受比较松散,过坑的时候也很颠簸,用高情商的话来讲就是「路感很强」,此外,车内部件也会发出各种异响。

  • 06:18-06:33,感受车窗异响,接着奏乐接着舞。

所以,我们来到了一家专门做大众汽车整备的修理厂,打算给这台老车做个里里外外的体检。

  • 06:52-08:52,和修理厂老板进行整备前的试驾。

回到修理厂之后,我们又检查了一下车底盘。

  • 08:59-11:23,和修理厂老板一起进行底盘检查。

对于这台甲壳虫来说,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基本上也是老车的通病了,比如轮胎老化、减震器漏油、油底壳渗油、高速行驶时车身比较飘等等。除此之外,空调制冷效果也不够理想,可能需要更换一下蒸发箱。话不多说,修它。

  • 11:49-12:20,速看!修老车不换这个部件,等于白修……

整备完成之后,我们又上路开了一圈,看看体验上有没有脱胎换骨的提升。

  • 12:28-13:12,让清澈愚蠢的麻瓜 Vio 来装模作样地验收整备成果。

不得不说,目前这台甲壳虫的驾驶质感确实上了一个台阶,哪怕是对于我这个驾龄只有两个半月的新司机来说,也能明显感受到车身比之前稳了很多,速度上来之后车身也不飘了。不过快乐的时光总是短暂的,就在我们认为一切顺利的时候,新的问题出现了。

天气炎热,很快我就因为中暑歇菜了。趁着我不在车上,C 君打算一个人开一把,亲自检验一下整备的成果。

  • 14:01-15:14,让经验丰富的 C 君来一本正经地验收整备成果。

最后,也给观看节目的观众总结一下购买二手车的成本构成。成本主要分为两块:一个是车价,一个是整备费用 。买车的钱自然不必说了,整备的钱是大家一定一定要预留的。无论是从驾驶安全,还是从行驶质感上去考虑,这笔钱都是不得不花的。

总结

其实,这个价位可以选的车并不少,选择甲壳虫这样一台「低科技」的车,一方面是出于外观考虑,好看就是好开。而另一方面,说实话,我对这些低科技的特性并不会太过在意,反而会感到比较亲切。这种亲切感比较微妙,它是一种现代高科技「智能车」所没有的,更加温润柔和的气息。

它加速很慢,零百需要 13 秒,它也很耗油,百公里油耗八九个。它没有侵略性的迈凯伦超跑外观,没有张扬的贯穿车灯,没有整天在眼前晃悠的人工智能伴侣,没有让人总要思考一秒从哪儿开的隐藏式门把手,也没有想和你抢方向盘但是出了事就是不粘锅的辅助驾驶。

它永远不会强行打断或者介入你正在做的任何事情,不会在平地惊雷的尖端科技下面包裹着小到看不见的「温馨提示」,更不会在你第一次尝试智能解锁手足无措的时候,冰冷地把你锁在车里面。

这台车不需要过多的新手引导,也不会造成信息过载,它不是什么中枢、不是什么平台、桥梁,更不是什么生态,它就是一台车。

我们科技媒体,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站在科技与人文的十字路口。在深圳,其实已经看不到多少燃油车了。从当下回看这些老油车,满眼全是科技和人文的变迁。我们随处都可以看到现代工业设计的基石、「形式追随功能」的包豪斯设计理念。也可以观察到人类如何在需求、功能、美学设计、物理学定律、科技发展等等维度之间争取平衡和妥协。

 

这些东西需要被更多和我一样对车感兴趣、但是不懂车的人看到,我想这可能就是我们科技媒体来做汽车内容的意义。

关于这台整备完成的小甲壳虫,我们会继续做一些好玩有趣又有意义的改装内容。如果你喜欢本期节目,也请点赞投币三连转发,这是我们继续更新的最大动力。

OK,本期的「少数派开啥车」就到这里吧,下期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