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你有没有发现,步入成年,或者进入到工作岗位以后,自己的兴趣爱好就开始光速变得匮乏起来。曾经喜欢做的事情突然干不动了,找到让自己有动力研究的新兴趣难上加难,好不容易想要学习一个感兴趣的东西却总是三天热度下头,最后保留的唯二爱好,就是与床和手机亲密接触。慢慢地,曾经我们有的兴趣爱好逐渐流失,建立新的好奇心又难上加难,生活逐渐开始陷入僵持。但生活不能缺乏爱好,我们总需要通过一些东西证明,我们还活着,并且获得很新鲜。所以我想跟你分享那些,培养和保鲜爱好的秘诀。

爱好都去哪儿了

遗失的美好:很多爱好坚持不下去了?

小时候,我们或多或少应该都上过一些”兴趣班“,大多数都是技能型的,需要长期的练习。所以我们最早对于”兴趣爱好“这个词的认识,基本上约等于”特长“。有一些人足够幸运,真的通过这些兴趣班,解锁了自己的爱好,把当年的被迫学习特长变成了如今的生活调剂;而大多数人就没有这么好的运气,慢慢和那些当初的那些特长技能渐行渐远。

还有一些爱好,是我们在成长的过程中自发形成的。比如一些男生随着身体发育开始爱打球,喜欢追榜听音乐,有各种各样收集的爱好等等。这些兴趣爱好,应该都在成长的过程中陪伴过我们一段时间,但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这些爱好就没有在坚持下去了。

新大陆很难找:越来越难发现新的兴趣点?

以前我们经常容易抱怨,学业太重,没有时间去研究自己喜欢的东西;没有独立的经济来源,无法为自己的兴趣爱好持续氪金。可是真的当我们长大,有了自己可支配的时间和金钱,面对的现实确实自己已经越来越难对很多事物提起兴趣,更别说发展为爱好。兴趣点成了新大陆,但并不是每个人都是运气足够好的哥伦布。每当想起培养新的爱好又花时间又花钱,一些懒的念头就不自觉爬上我们的大脑皮层,大部分新的想法就这么被过滤掉,发现新的兴趣点越来越难。

光速下头:总是三分钟热度?

好不容易真的开始付诸了一些实践,雪板买了,滑雪服穿上了,甚至年卡都办好了,去了三四次就立刻让设备在家里休息了。我相信大家一定都对很多事情突然感兴趣,滑雪冲浪露营一个也不落下,但是能连续付诸实践超过五次的人大概寥寥无几。曾经爸妈总说我们做什么事情都是三分钟热度,现在还真的是应验了。

所以爱好都去哪儿了呢?真的像时间一样不知道到哪里去了吗?

其实并不是,它跟爱情一样,就站在那里,不来不去,只是我们自己绕远了或者绕晕了而已。

先不用急着对自己展开批评,这不是什么丢人的事情,绕远了就绕远了,再走回来就是了。

究竟什么是兴趣爱好

我曾经不止一次地思考过这个问题:兴趣爱好到底应该是什么?中国孩子最早的时候都以为特长=爱好,比如乐器、唱歌、跳舞;这种想法后来逐渐演变成,对自己有传统正向意义的行动=爱好,比如各种形式的运动、阅读。进入社会以后,大部分人对爱好的定义又发生了改变,认为只有让自己放松的事情的才能叫做爱好,比如旅行、看电影、听音乐。

这些都是爱好吗?是。但是爱好只有这么点儿吗?不是。

并不极端的定义

如果你仔细看上面这个变化路径就会发现,这个演化过程有些极端。最开始非常追求“硬核技能”,后来特别强调“放松休闲”,唯一不便的主旋律就是“正向意义”。大约是小时候被爱好=特长技能想法禁锢了太久,长大了才会一下子来一个180度大转弯,认为一定要放松,一定不要让自己劳心劳力。

因此我要说的第一点,就是不要给爱好下极端的定义。不是非要打磨到得心应手才能算兴趣,也不是不需要付出时间精力和金钱成本的才叫爱好。第一种误区现在大家基本不会有了,所以我要强调的是,千万不要因为需要投入就想放弃。想要从一件事情中获得快乐,必然意味着我们需要付出些什么。没必要给爱好下极端的定义,只要能吸引你想要持续投注,不管投注的是什么,都值得作为自己的爱好来慢慢培养(当然了,违法犯罪可不行)。

不死抠意义,可以很广泛

只要我们破除了上面两个误区,就会发现其实很多事情都有可能成为我们的爱好。但是别忘了,不管是哪种误区,都有“正向意义”这个不变的主旋律,这大概跟我们从小受到的教育和文化宣传氛围有关。我们总是不自觉的认为,爱好应该对我们的生活带来一些积极的意义,而且这种意义最好是有形的,肉眼可见的。

请不要忘记,能让你感受到快乐与温暖,对生活来说也是一种极其重要的积极意义。中文世界里,无论哪种形式的作品,往往都免不了将情感升华成意义,导致我们缺乏了一种直接表达简单直接的快乐的能力,这种缺乏也反映在了大多数人追求兴趣爱好的过程中。所以,我们也不应该把“意义”作为一个多重的词,意义只是众多情感重的一种,与快乐平等。当我们认识到了这一点,就可能对很多曾经不太好意思成为爱好的行为改变看法,比如追星。爱好可以很广泛,广泛说三遍。

旧爱好需要及时贴上保鲜膜

我从小不是个有太多爱好的人,毕竟出身于百万人高考大省,学校的课业任务在18岁以前基本是填满我一天四分之三的时间。不过让我感到庆幸的是,当年为数不多的几个爱好到现在基本都坚持了下来。但坚持下来并不是看天吃饭,还是需要一些方法和技巧来帮助。

方法1:保持一点若即若离的距离,维持新鲜感

大约是从小学毕业的暑假在家看北京奥运会开始,我突然开始喜欢开始追踪各种体育比赛。网球、体操、跳水、排球成了最爱关注的体育项目,足球只在世界杯的时候才会填满我的世界。追这些比赛有一个明显的坏处:时差。一年大多数比赛的都是在北京时间的深夜或凌晨进行的,所以熬夜看比赛或者爬起来看比赛就成了家常便饭。久而久之,维持这个爱好需要消耗的精力就很大,尤其随着年岁的增长,很多曾经追的动的比赛到了渐渐感觉自己都追不动了。由此带来的另一个问题,就是会开始厌倦。精力跟不上一两次,感觉自己似乎对这件事不是很能提起兴趣了。

以我最钟爱的网球为例,大学和读研期间几乎小德的每场大赛我都没有落下,作息时间非常的”国际化“,进入职场以后,这种方式明显就行不通了。一段时间之后,我感觉自己好像不是这么喜欢追比赛了。于是我开始思考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连续追比赛对于精力的消耗太大,虽然看比赛的过程依然很快乐,但是决定观看下一次比赛前要做的心理建设明显更多了。久而久之,我发现这个问题已经严重到会影响我对于网球的兴趣,更严重的是,我好像没有那么爱追我的idol了。

高中真的是狂热追星的时候,当然现在也一样

我很清楚小德依然是我的人生model,对于大满贯比赛的紧张感依然存在。当我确定对于看网球比赛这件事依然有发自于心底的热情,它依然是我想要坚持下去的兴趣爱好之后,所以我决定即使止损,方法就是:刻意放弃一些比赛,让我和自己的爱好之间保持一些若即若离的距离。在放弃了大师赛(包括决赛)和大满贯的前四轮比赛一段时间以后,我发现情况开始渐渐好转,每次到大满贯1/4决决赛开始,追比赛的兴奋感和看比赛的紧张感又重新回到了我的生活中,看球又开始有了神奇的新鲜感。

这么一次”挽救“兴趣爱好的经历,让我开始明白,想要把很多兴趣爱好坚持下去,很重要的一个手段是让它持续保持新鲜感。我们经常说距离产生美,和自己的爱好亲密接触久了,当初的那种美感难免会褪色。刻意减少一些接触的机会是必要的,保持一点距离和神秘感,给下一次接触保留一些期待和惊喜。

深夜追到了我德的第一个法网冠军,也算补上了我高考结束那天晚上的遗憾

方法2:将老爱好进阶

我曾经写过一篇关于我的音乐生活的文章,里面提到音乐基本是从小到大贯穿始终的兴趣爱好之一。能够将这个爱好坚持这么久,我也是用了一点点”小心机“的。

最开始听音乐都停留在数字阶段,时间长了难免会觉得无聊。年纪大了以后,便没有精力在追榜听歌,对很多新人歌手和新鲜音乐的关注度也开始下降,越来越觉得对音乐提不起兴趣。我相信,大多数逐渐远离音乐,都是这个原因。

在脑袋里与无聊一起产生的,是想要留下收藏和纪念的想法。失去了对于很多新音乐的兴趣,却想要把自己喜欢的歌手和专辑收藏下来。我们这一代人已经基本上失去了CD这种音乐形式,趁着搬家的机会,我干脆开始踏入黑胶唱片的坑。于是,探访唱片店,研究各种合适的唱片机,去找隐藏资源就成为了音乐这个爱好的几条新赛道,我的老爱好就这么开始进阶了。

听过一些自己喜欢的专辑的黑胶版本之后,我慢慢发现了黑胶和录音室数字版在质感上有很大的区别,同一首歌不同的音质带来的是完全不同的心理感受。我曾经尝试过还原Taylor Swift创作Midnights的初衷:在午夜时间的时候戴上耳机开始听这张专辑,结果几乎无感。但当我在午夜打开这张专辑的黑胶版本时,明显感受到略微沙沙的声音搭配上专辑里大量使用的合成器基调,一下子把深夜探索自我的氛围感给还原了出来。我开始明白,很多音乐的氛围感是需要靠黑胶来体现,就像在如今这个时代依然有很多摄影师坚持用胶片还原真实一样。

这种进阶还有一种明显的副作用:会开始重新对新的音乐燃起好奇心。在发现了黑胶和数字音乐之间的区别以后,我会开始好奇哪些音乐听黑胶可能会有完全不同的感受。因此,我又开始广泛的听新歌,或者发掘小众歌手了。音乐就这样在险些被扔掉的边缘重新捡了回来。爱好随着时间推移发生变化很正常,通过进阶和延伸其实能帮助我们发现和找回更多的新鲜感, 让老爱好得以保鲜。我们对于一件事情的探索是可以持续在横向和纵向上发展的,这些探索和发展对我们去开拓新事物来说也很有必要。当我们开始对一个事物逐渐失去兴趣的时候,不妨进阶一下,找找看会不会有新惊喜。

去香港又逃了一圈儿以后,已经比这个还要多了

新欢需要主动挖掘和尝试

挽回旧爱还是相对容易的,发掘新欢就要下另一番功夫了。挖掘新的爱好往往意味着要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而最重要的,还是要克服自己对于未知新事物的心理障碍。成年人往往怕麻烦,学习新东西的能力和意识比起青少年都有明显的下降,所以培养新的爱好难上加难。没关系,我来传授你几个开发新爱好的技巧。

技巧1:逼迫自己投入一点点时间找回专注

表面上看,繁忙的工作让我们对很多其他的事情很难提起兴趣。不过稍微分析一下就会发现,很难提起兴趣的背后,是我们开始不太能够对一件事情,尤其是一个全新的事物保持专注度。

你有没有发现,分心成了我们的日常。小朋友玩儿沙子都能专注地玩儿上一个下午,我们却连一倍速看完一集电视剧的耐心都没有了,专注度真是肉眼可见地下滑。那么我要告诉你,培养新爱好的第一步,就是尝试重新找回自己的专注度。

大概从去年五月开始,我才开始在少数派相对规律地写文章。写作可以算是我从小打到的一个停留在心中的理想爱好,却迟迟没有机会正经地付诸实践。去年夏天经历了非常讨厌的咨询PPT轰炸,每每写不下去浮夸分析语言的时候,我就想着自己这些灵光的想法和顺畅的文笔不能浪费在写这些没意义的东西上。因此,我决定大展宏图,开始连续写作三个月。

听起来很难是吧,做起来也很难。本来就被PPT搞得头大,还要像自己要写什么,所以开始的一个星期可以说是异常的不顺利,写两句就开始陷入烦躁,手里又不自觉的拿起了手机。

怎么办呢,这么下去也不是个事儿。俗话说宽以待己,严于律人(当然不是),不如不要一开始就严格要求自己要连续写作三个月,先逼迫自己投入一点点时间:每天专注写作半小时。于是,在每天晚上写不出来PPT的时候,我就空出半个小时的时间,关上工作电脑,打开专注模式,写他个三十分钟。起初的效果没那么好,三十分钟也只能写出几百字,但过了一周就有了明显好转,半小时已经能写出一千字了。在我没有能力一口气写出一整篇的文章的时候,通过这种短时间投入的方法让我快速找回了专注力。有了一两周成功的经验,连续三个月大概写完了五六篇长文,也承蒙大家的喜爱都收获了不错的反馈。就这样,写作成为了我进入社会以后才培养起来的,也是最能引发我产生心流状态的一个爱好。而这一切,都是从逼迫自己投入一点点时间找回专注开始的。

技巧2:当个P人不怕麻烦

除了失去了专注力,还有一个摆在很多人面前的阻碍:怕麻烦。尤其是在大范围的忙碌之后突然闲下来,感觉自己好像重要有时间开始做点自己喜欢的事,可到了第二天却发现自己对做什么事情的第一反应都是:太麻烦了。想要开始培养一个新爱好,也是一样,怕麻烦成了一个很大的问题。

哪个爱好最后可能让人感觉到麻烦呢?答案就是,出门旅行。我身边有很多这样的朋友,上学的时候再苦再累也挤出时间去到处游玩,工作以后每次提到旅行,就会不自觉地想到要收拾行李、订车票,研究行程等一堆麻烦事,从而越来越开始不爱出门。

旅行无论在我学生时代,还是工作以后,都是我认为非常重要的爱好之一。尤其是在工作之后,大家都说我的工作base在哪里,哪里就见不到我人。虽然很多时候工作强度大到会让我回家以后就想瘫在床上,但只要让我出门旅行我就会马上打起精神,完全不怕准备旅行和旅行过程中的很多麻烦。我把这种不怕麻烦的精神归因于,我是一个典型的P人。P人相比于J人来说,更不爱计划,更喜欢随遇而安。当我们不太执着于对旅行这种爱好做精细的计划,我们就不太会关注到过程中可能会发生的麻烦事,反而更期待那个要经历的过程和结果。你不是一个P人,那也没有多大关系,可以拉上一个P人一起来实践你的兴趣爱好。如果你因为怕麻烦不想旅行,就找一个P人一起去旅行,让他带着你不做任何计划;如果你因为怕麻烦不想开始学习一项新的技能,就找一个P人带着你去冲动体验一次。本质上,怕麻烦是因为我们投入了过多的精力在研究过程和制定路径上(哪怕这个过程只停留在脑海里),从而不太有足够的精力去关注同样很可能获得的光明的前景,所以在一定程度上摆脱计划,尽量精简。我们不怕麻烦的时候,就会发现我们依然对很多事情保持着好奇心,并且希望把这些事情变成我们的兴趣爱好。请先看到光明的前景,然后再去注意道路的曲折。

技巧3:需要用一些目标来激励自己

毫不费力的兴趣爱好,往往会很难有持续的投入和坚持。自己想做的事情并不一定从最开始就能感受到热爱,浇水和施肥也是十分必要的。很多人会讲自己的兴趣爱好是读书、观影。这一类兴趣爱好有一个很明显的特点,就是需要持续投入,而且投入越多就会对感受到更多的热爱,所以我们需要一些方法让我们能够持续的投入。最好的方法,就是定一些目标。

定目标听起来好像很累,违背了兴趣爱好的初衷。但我在开头已经说过,想要从一件事情中获得快乐,必然意味着我们需要付出些什么。少数派上的不知名作者Journey,每年雷打不动给自己制定读书100本的目标。据我观察,他确实可以随时随地拿出阅读器来开始读书,每年都能在DDL之前完成100本的目标。并且,100本的目标会被他大致按月来完成或补进度,保证自己能够坚持读下去。

在说会我喜欢的音乐,我也会给自己制定每年听100张专辑的目标,因为这个目标会鼓励我去多发现新的音乐,找更多自己不曾接触过的歌手或流派,甚至把之前只听过的一些单曲找到对应的整专来听。一开始当然会有点痛苦,然而坚持了一年以后,我就会开始更享受听到新音乐的过程,发现新的宝藏歌手和歌曲以后的惊喜程度也在逐渐提升,我对于音乐这个爱好的粘性也在不断加深。

这么看,目标当然意味着一定程度的“痛苦”,但是痛苦的边际效应会随着持续的投入而递减,快乐的边际效应会随着付出而提升。这些目标带给我们的激励效应直接关系到我们对这个爱好产生热情的程度。大家都可以尝试在自己想要培养的爱好上给自己设置一些小目标,逼一逼自己尝试达到它,让目标成为转化为热情的一种燃料。

今年时间过半,我的爱好目标也完成过半了

另一种讨论:爱好与花钱的关系

成年人的爱好,不花钱好像是不太现实的。

滑雪收集雪板,听歌收集黑胶,甚至刚决定将运动作为一种兴趣爱好,lululemon就已经下了好几单了,所以经常会有一些“方法论博主”,教我们不要一开始就下血本投入,避免让自己的钱打水漂。于是我身边就出现了这么一种人,将爱好和花钱完全隔离,认为要花大价钱的事情都不能算是真正的热爱。

别被这种思维带入误区,爱好和花钱并不矛盾。花钱本身是让我们更沉浸在这种体验当中,沉浸性越强,越有可能让我们产生热爱,逐渐培养成一种贯穿人生的兴趣爱好。作为一个非典型男生,我就是那种永远觉得衣柜里总是缺一件衣服的人,打扮自己一直是我一个很重要的爱好,而且这个爱好一定意味着花很多钱。我身边已经有不止一个人鼓励我出各种穿搭视频或者分享,问我一些穿搭思路,好奇与我接下来又要换什么色系的发色,这些都激励我去探索更多夸张的穿搭或者风格,而不是变成一个一年四季黑白灰的男人。你看,花钱也没有什么不好,至少愿意为了它花钱,说明它能够带给你热情,能够靠花钱培养出来的兴趣爱好,一定会随着年纪和生活压力的增长而越来越少。你现在还有,请一定要珍惜,不要随便放弃。你也可以大声勇敢地说出来:怎么了,我就是爱花钱。

为热爱持续投注

越长大越孤单,同样的,越长大我们持续热爱的事物也越来越少。兴趣爱好对于小时候的我们来说有点像必修课,现在却更像是奢侈品。对于坚持读到这里的人,我深感敬佩,你一定在读的过程中想到了那些被自己遗失的爱好,或者蠢蠢欲动想要培养一个新的兴趣点。当你有这些想法的时候,你就已经踏上了重塑兴趣生活的第一步。别担心,大胆往前走,这些终将是你永远无法丢弃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