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之前用的 PSSD(移动固态硬盘)是闪迪 E61 1TB,用了两三年没出过故障,整体还算满意。

图片
用了快三年的闪迪 E61 1TB

前阵子我卖掉了家里的那台 NAS,所以需要一台更大容量、更快读写速度的移动固态硬盘,来用作大文件传输、数据存储和一些实验性功能(比如安装macOS Beta)。

二手出掉闪迪 E61 后,我一开始是把目光放在 PSSD 上,但是 PSSD 主流读写速度一般在 10Gbps,也就是 USB 3.2 Gen 2。最终我决定采用 M.2 SSD + USB4 硬盘盒的方案。

先说我的最终方案, Gopala USB4 硬盘盒(¥246) + 英睿达P3 plus 2TB M.2 SSD(¥774),共花费差不多一千块。

关于 SSD 的选择,我一开始也是完全不懂。看了少数派和知乎上的几篇相关文章后有了一点点了解。现今比较主流的是 M.2 接口,这种 SSD 一般是装机用的,长得咋一看很像主机内存条。

我最终选的是英睿达P3 plus 系列,2TB(有点点后悔没上 4TB),PCIe 4.0 通道协议,理论读写速度分别是 5000MB/s 和 4200MB/s,用作 PSSD 足够了。

英睿达P3 plus 系列

不过买的时候没怎么注意,买完之后才经朋友提醒这个 P3 Plus 是 QLC 颗粒,现在更推荐的是 TLC 颗粒(比如同是他家的 T500 系列),据说稳定性更好(具体我也不太懂,少数派有相关专业文章)。

接下来是给它找一款适合的硬盘盒。

市面上的 M.2 硬盘盒选择很多,但主流还是 USB 3.2 Gen 2(10Gbps)接口速度,无法充分发挥 M.2 SSD 超快的读写性能优势。

不过 USB 3.2 硬盘盒也有它的优势,体积可以得比较小(一个绿箭口香糖那么大),方便携带,并且发热更小。

这种规格硬盘盒我选了两款,最后留下 ITGZ 这款,RTL9210 主控,个头比另一款更小,重量只有52克,到手只要 ¥40 多块,性价比相当不错(另一款要 ¥80多)。

ITGZ 10Gbps 硬盘盒直连iPhone 15 Pro

 

几款 M.2 硬盘盒尺寸对比

为了尽可能压榨 SSD 的读写性能,我还是决定再选一个 USB4 的硬盘盒。不过这种硬盘盒个头一般较大,并且高速传输时会很烫,有些会内置主动散热风扇(伴有风扇噪声)。

我一开始买了海备思的一款,毕竟也算知名品牌了,全铝外壳,做工和外型都不错,内置 USB-C 线还支持数显(就是太粗了),到手价 ¥367。最终没有选这款主要有两个原因。

一个是个头太大了,感觉跟 2.5寸机械硬盘差不多,完全失去 PSSD 小巧便携的优势。

另一个是接 Mac 试用时会莫名其妙掉盘,频率还蛮高,后来换了一只还是会有这种情况,最后只好退货。

掉盘真的很烦

后来买了 Gopala 的一款,之前没听说过这个品牌,想着先买回来试试,不合适再退就是了。结果拿到手试用后很满意,而且到手只要 ¥246。

Gopala USB4 硬盘盒(40Gbps)

Gopala 这款个头比海备思那款小一圈,全铝外壳也很精致,设计有个性但不会太花哨,而且连我的 Mac 再也没出现过掉盘的情况。

这套方案连接 Mac mini M2 雷雳 4 接口(AFPS 文件系统)实测读写速度,用作 PSSD 足够了。

对了,现在市面上还有一种可以安装 M.2 SSD 的扩展坞,好处是既可以当移动硬盘,又可以扩展电脑接口。我也买了一个(下图左,Gopala 品牌),不过最后因为不支持 USB4 速度和体积稍大又退了。有这方面需求的可以了解一下。

 

最后分享下关于选择 M.2 接口 SSD 和 SSD 硬盘盒的一点点个人经验:

  • 优选 NVMe 标准(与之对应的是比较老的 SATA)
  • 优选 PCIe4.0 通道协议(与之对应的是PCIe3.0)。
  • 优选 TLC 颗粒(与之对应的是QLC颗粒)
  • 不管是硬盘盒还是移动固态硬盘,建议避开2000MB/s(USB 3.2 Gen 2x2)。
  • 硬盘盒并不是越贵越好,还要综合对比主控、散热、体积、做工,建议同时多买几款对比。
  • 如果你更看重便携性,对传输速度不敏感,买成品的 1000MB/s PSSD 就够了(比如闪迪 E61 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