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在过去的半年里,我精心创作了 13 篇文章,其中 11 篇重点探讨了个人知识管理的四个核心环节:信息收集、信息处理、知识存储和知识应用分享。

虽然每篇文章都写得很详细,但我发现还缺少一个整体的视角来串联起信息从获取到应用的全过程。所以今天,我将通过实际操作,清晰地展示信息在知识管理各个阶段是如何顺畅流动的,让你对个人知识管理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个人知识管理流程

我以《知识管理》一书的目录为框架,将个人知识管理的流程划分为信息收集、信息处理、知识存储和知识应用四个环节。选择这本书作为框架,是因为它是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教材,对知识管理流程的划分比较科学严谨。

这四个环节紧密相连、相互影响。可惜的是,我们常常把重点放在信息收集和存储上,而忽略了信息的有效处理和知识的实际应用。

如果不重视信息的处理和知识的应用,就会出现一系列问题:盲目收集会导致信息加工深度不足,存储混乱会增加提取难度,最终使实践应用变得困难,知识也无法共享或更新。

想象一下,就像水管堵塞后还不断有水流入,最后肯定会破裂一样。个人知识管理如果没有形成完整的知识管理流程,也会因为信息过多而“崩溃”。

在开始之前,先说明一下,操作演示的 99%的操作都是在我基于 FlowUs 软件打造的《人生精进管理》系统 5.0 中完成的,如果你感兴趣,可以联系我,谢谢啦!

好啦,话不多说,我们这就开始!

信息收集

在信息收集阶段,我会遵循一个核心原则:尽可能降低成本,将所有收集到的信息集中存储,以提高检索效率,并通过量变引发质变,形成群聚效应。

可惜的是,很多人会把信息存放在不同的地方,需要的时候找不到,最后导致信息收集系统的崩溃。就像大卫·艾伦在《搞定 1》中说的,成功收集的三个条件之一就是:

你应该尽可能地控制收集工具的数量,越少越好,够用即可。

因此,我做了一个信息收集流程图,这样不管是用电脑还是手机浏览,所有有价值的信息最后都会汇集到 FlowUs 这个软件上。

那么具体怎么做呢?

电脑操作:我在电脑上看文章的时候,如果看到有启发的内容,就用「简悦」工具把它们剪藏到 FlowUs,方便以后处理。

手机操作:如果是用手机浏览,我就直接用 FlowUs 的微信剪藏功能,把文章分享到 FlowUs,实现自动同步。(gif太大上传不了)

所有剪藏的信息都会汇集到收集页面,有标题的是电脑剪藏的,只有链接的是手机剪藏的。手机剪藏的内容需要在电脑上再操作一下,有点麻烦,但是这样能保证信息的完整性和可检索性。

把信息收集到 FlowUs 之后,我们要把原文网址贴上去,这样做的原因是可以追根溯源。另外,我还会写一下剪藏这篇文章的理由,这样可以避免没有目的的信息囤积。很多人收集信息只是因为内容让大脑分泌了多巴胺,产生了收藏的欲望,但不一定真的对自己有用。写剪藏理由可以让你深入思考信息的真正价值,看看它是真的对你有启发,还是只是满足了收藏的欲望。

如果一条信息的价值不能让你克服写剪藏理由的“麻烦”,那我建议你就不要收集它。这样可以从源头上减轻信息囤积的问题。我一般会这样写剪藏理由:可以用来做什么,或者在后续的什么行动中可能会用到。如果之后回顾还是想不出剪藏理由,我就会删掉这条信息,减少不必要的信息负担。

最后,我会给每条信息打上相关的标签,比如来源平台、所属领域,分类体系和场景标签这两个标签在后续的知识存储阶段会详细分享。然后打上评分,信息收集阶段就完成了。

在信息收集阶段,有两个关键点:首先,尽量少用一些工具,别让自己变成工具控,把所有信息集中到一个地方;其次,只收集那些真正能给我们带来启发的信息,而不是仅仅追求大脑的多巴胺刺激,这样可以从源头上减轻信息囤积的问题。

信息处理

在正式处理信息之前,我会先在组织页面整理收集到的信息,评估处理的紧急程度和价值。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确定信息是否需要立即处理,还是可以稍后处理。我会把需要立即处理的信息标记为“进行中”的状态,信息会自动转移到行动页面,等待进一步处理。

知识生命周期

周期/状态对应的是知识的生命周期,这一周期通常涵盖孕育、成长、成熟和衰老四个阶段,每个阶段都需要我们采用不同的行动,这样才能保持知识库的活力和价值,如果只是简单地记录而不持续回顾和更新,知识库就会变得越来越臃肿,之前的努力也可能会白费,知识库就会变的鸡肋。

为了更好地管理知识生命周期,我使用了状态/周期和状态/归档的方法,这样可以明确每个阶段的特点和应对策略,优化知识资源的流动和利用:

  • 孕育阶段(无状态):信息首次被识别出来,还没有经过加工处理,它们的价值和应用方向还需要进一步评估。这些信息会出现在“组织页面”,方便集中审查和初步分类,等待下一步处理;
  • 成长阶段(进行中):进入成长阶段的知识就需要进行加工和深化,被标记为“进行中”的信息正在接受处理或整合,这样可以提高它们的实际应用性,完成处理的信息会通过“归档确认”进入下一个阶段,这个过程会在“行动页面”集中展示,这样可以保证跟进的效率;
  • 潜力储备阶段(将来可能):有些信息现在可能不是很紧急或者直接应用,但是它们可能在未来有很大的价值,这些信息会被归类在“组织页面”的特定区域,作为战略储备,以备不时之需;
  • 成熟应用阶段(常用):经过严格筛选和验证的知识就可以成为我们日常工作的基础,比如 SOP、关键数据点等等这些信息会被移动到“外脑页面”,这样可以方便我们快速访问,提高工作效率,这个阶段强调的是知识的实际应用和持续优化,这样可以确保知识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 评估与归档阶段(搁置):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知识可能会因为环境的变化或者技术的进步而变得过时,通过定期的评审,我们可以把这些知识容移动到“归档页面”,这不仅可以给知识库“瘦身”,还可以让我们反思知识的时效性,保证知识库能够跟上时代的步伐,不会被无效的信息拖累。

原子化原则

接下来进入行动页面,所有需要处理的信息都在这里汇集。在处理信息时,我们要遵循知识原子化的核心原则,这意味着要将复杂的信息分解为基本的知识单元,每条笔记都专注于一个单一的知识点。这个原则的目的是促进知识的高效组织、管理和传播,通过最小化信息单位,提高系统的灵活性和可访问性。

知识原子化虽然有很多好处,但也可能导致知识碎片化的问题,即信息缺乏整体的连接。但别担心,我会在知识存储环节提供相关方法,确保信息既能独立存在,又能有机地整合为一个连贯的知识网络。

在选择处理信息的过程中,并不是所有的信息对你都是有价值的。我建议只处理那些能给你带来启发和共鸣的知识点,就像我们收集信息时一样,这样不仅减轻了记忆的负担,还提高了理解和消化知识的效率。

在我的知识库中,通常不会有长篇大论的文章,而是由一个个知识点组成。这种形式方便我们进行各种排列和组合,从而探索它们之间的联系。

以我刚刚剪藏的文章为例来实践一下,我不会整篇文章的信息都处理,而是挑选出那些让我有启发、有共鸣的部分,然后进行深度加工。

比如说,我觉得文章这部分内容很有价值,就会把它复制下来,在信息这里新建一个页面。至于为什么要把剪藏的信息和处理的信息分开,等会再跟你们说。我们先看信息来源,一般来说,信息来源可以分为人、事、网、书这四类,而这里的信息来源就是这篇文章。

知识分层

下面还有很多字段可以选择,我们先不管它们,到后面的存储环节再选。现在,来看看正文部分,这是我提前设置好的模板,有概念卡片、文献卡片、永久卡片、复盘卡片是个模版。

文献卡片和永久卡片的概念,是来自《卡片笔记写作法》这本书,这本书介绍了德国社会学家尼古拉斯·卢曼创立的卡片笔记法。

卢曼原本只是一个普通公务员,但最后却成为了 20 世纪德国最有影响力的社会学家之一!他的生产力惊人,出版了 58 本著作和数百篇文章,影响力都超出社会学领域了。约翰内斯·F.K.施密特在 2013 年的研究中,就揭示了卢曼高产的秘密——他的卡片盒写作法。

卢曼把卡片笔记分成了三种类型:

  • 闪念卡片:用来记录脑海中突然闪现的灵感、想法或者疑问;
  • 文献卡片:用来记录阅读文献时摘录的关键信息、观点或者引文;
  • 永久卡片:经过认真思考后整理的卡片,可以长期保存。

当《卡片笔记写作法》这本书出版的时候,好多自媒体博主都像挖到宝一样,争先恐后的分享给自己的粉丝。

为什么卡片笔记这么受欢迎呢?阳志平老师帮我们总结了四个优点:

  • 快速写作:通过先构思,再快速成文的方法,提高写作效率;
  • 减少写作畏惧:把力量集中在卡片上,难度就降低了,让写作变得更轻松、更愉快;
  • 锻炼远距联想:卡片之间相互交流,会产生新的思路,通过卡片的联系激发新的思考和创意;
  • 养成组块思维:把文章分割开,让逻辑更顺畅,这样可以构建清晰、有逻辑的文章结构。

此外,卡片还可以作为一种思维工具,帮助我们更好地组织和存储信息,同时也能促进知识的内化和创新。通过卡片的撰写和整理,我们可以慢慢建立起自己的知识库,为以后的写作、学习和研究提供很多素材和灵感。

卡片笔记法受欢迎的原因,除了上面提到的好处,还有一个更深层次的原理,那就是对知识的分层管理。我们可以用 DIKW 模型来解释,这个模型是由托马斯·斯特尔那斯·艾略特在 1982 年提出的,它包括数据、信息、知识和智慧四个层次,这四个层次展示了数据从低级到高级的逐步演化过程。

  • 数据(Data):这是最基础的层次,指的是没有经过处理的原始数值、文字、图像等;
  • 信息(Information):数据经过处理、组织和结构化后,就变成了有意义的信息;
  • 知识(Knowledge):信息进一步转化为知识,这需要对信息进行理解、解读和应用;
  • 智慧(Wisdom):知识在实践中得到应用,结合经验、判断力和洞察力,就形成了智慧。

这个模型告诉我们,只是收藏而不阅读的文章、购买却不学习的课程只能算是信息,而不是知识。要让这些信息真正变成有用的知识,需要进行一定程度的加工处理。

将 DIKW 模型与卡片笔记法结合起来,我们会惊喜地发现文献卡片对应信息,而永久卡片对应知识。这种对应关系告诉我们,可以通过卡片笔记的方式对知识进行分层管理,明确哪些是信息,哪些是知识。

如果搞混了这两者,我们的知识库就会看起来很“大”,但其实没啥实质内容,这会大大打击我们进行知识管理的积极性。所以,我把剪藏的信息和自己加工整理后的知识分开管理,这样才能保证我们的知识管理系统不会被大量无用的信息塞满。

回到实际操作中,我选择使用文献卡片来记录信息。首先,我会把内容粘贴到卡片的原文摘录部分,然后使用同步块功能。这个功能非常方便,因为在这里对内容进行的任何编辑,比如加粗或删除,都会实时同步到原文本中。举个例子,当我在这里加粗文字时,原文界面也会显示出同样的加粗效果。

渐进式处理

接下来,让我们深入思考一个问题:我们做的笔记是为了谁呢?这个问题看起来可能有点多余,因为笔记当然是给自己的。但更准确地说,笔记是为当前的自己准备,还是未来的自己做知识储备?

《打造第二大脑》这本书有一个很巧妙的比喻:

笔记就如同时空旅行——把知识封包传送给未来的自己。

那么,你有没有想过未来的自己会怎么使用这些笔记呢?

我们大多数人使用笔记的场景是不是这样的:我们突然需要回想一些信息,但又记得不是很清楚,需要去浏览。如果每次浏览过去的笔记都要从头到尾读一遍,那会非常耗时。但是,如果我们提前标注了关键信息,那么浏览的时候只需要看这些重点,就可以大大节省时间。

基于这种场景,美国效率专家提亚戈·佛特提出了一种叫做“渐进式处理”的信息处理方法。这个方法有四个步骤:原文摘录、重点加粗、要点标注和摘要小结。

其中,原文摘录、重点加粗和要点标注是我们在上学时经常做的,但是要注意技巧。重点加粗和要点标注的目的是理解词语之间的逻辑关系,即使忽略中间的内容,也能准确表达信息。比如这条笔记,只看加粗的部分也不会影响对信息的理解。

摘要小结也可以叫做费曼技巧,在笔记开头用自己的话简单描述信息的含义,能帮助我们更快地理解信息。不过,并不是每条笔记都需要这一步。

渐进式处理是一个不断压缩信息、减少冗余的过程,这样我们在未来只需要浏览标注的重点内容,就可以快速识别信息的核心,而不需要再从头到尾阅读。这不仅可以提高我们处理信息的速度,还可以节省检索信息的时间。

卡片拓展

接下来,让我们看看其他功能模块的使用方法:

  • 延伸拓展:这个功能可以帮助我找到其他相关的卡片。比如,点击相应按钮,就能在右侧打开所有卡片页面,这样我们就可以浏览并思考哪些卡片与当前卡片有关联;
  • 相关行动:它可以记录下由这张卡片触发的具体行动事项,比如“去执行某项任务”,这样就能确保我们的想法能够真正落地实施;
  • 信息拓展:如果我们在处理信息有疑问,可以使用 FlowUs 内置的 AI 助手来查询答案,这样可以拓宽信息的范围,让我们对信息的理解和应用更加深入。

在信息处理阶段,我们可以按照知识原子化的原则,将复杂的信息分解成一个个知识点。同时,使用卡片笔记的方式对知识进行分层管理。采用渐进式处理策略,比如摘录原文、加粗重点、标注要点和小结摘要等,这样可以帮助我们压缩信息,减少冗余,提高提炼和检索的效率。

知识存储

我们完成信息的渐进式处理后,就进入知识存储环节。这个环节要是没做好,可能会碰到个麻烦事——知识碎片化,也就是说知识之间缺少系统的联系,没有形成体系化的结构。为了避免这个问题,知识体系化的关键一步就是要做好知识分类。

我的知识分类有四个维度:

  • 知识卡片:信息的基本小单位,管理和应用起来都很方便;
  • 知识类型:可以区分知识的性质,比如理论和实践;
  • 知识领域:这个可以划分知识的范围,像科技、艺术等等;
  • 知识流程:这是完成任务的一系列步骤,可以形成知识框架。

知识卡片

知识卡片一共有五种类型:闪念卡片、文献卡片、永久卡片、问题卡片和文档卡片。前面三种卡片我们已经讨论过了,现在来详细讲讲问题卡片和文档卡片。

《笔记的方法》这本书提出了“构建你的提问机器”的概念。

简而言之,这是指我们所处的某种做事的环境,这种环境可以源源不断地提出待解决的问题。

我们可以把这种环境看成你所在的领域或者你的职业,这里问大家一个问题:我们如何判断自己在一个领域里的广度和深度呢?

我是这样想的:广度就是你在这个领域掌握了多少知识和技能,而深度就体现在你解决了多少个领域问题。

我建议大家可以在自己所在的领域里试试看,看看自己能提出多少个问题,又能解决多少个问题。比如在知识管理领域,你可能遇到哪些问题。在这些问题中,哪些已经解决了,哪些还在困扰着你呢?对于这些还没有解决的问题,你收集了多少信息,这些信息对解决问题有多大帮助?

使用问题卡片有两个明显的好处:

  • 问题卡片可以帮你明确日常收集信息的方向,这样就可以避免盲目收集导致信息囤积;
  • 以实际问题为导向,不断地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还可以验证知识的有效性。

至于文档卡片,它可以用来存储一些重要且需要重复使用的资料和文件,比如项目资料或任务文件等等。用卡片的形式存储,我们就可以把这些文件和具体的事务联系起来,这样信息的组织和检索效率都会提高。

知识类型

知识类型最初是叫做知识卡片,这是我在学习写作时,从阳志平老师那里了解到的卡片大法。该方法将知识系统地分为七个类别:概念(术语)、技巧、金句、反常识、行动、任意和故事(人名)。为了更好地运用这个方法,我对这些类型进行了重新理解和整理,并额外增加了“观点”。

以下是阳志平老师对各个卡片的定义:

  • 术语卡:阅读中出现过的学术术语或者作者特定黑话;
  • 人名卡:阅读中出现过的人名,以及他的个人简介如何;
  • 反常识卡:有什么理论模型/推断证据/故事/行动,挑战了你的既有常识;
  • 金句卡:收集性感的句子;
  • 行动卡:写下你可以执行的行动;
  • 技巧卡:积累你学到的技巧;
  • 任意卡:此处自行发挥。

在深入研究知识管理后,我发现这些卡片与知识的类型——程序性、技巧性、概念性、事实性知识——有天然的联系。例如,行动卡和技巧卡主要涉及程序性和技巧性知识,注重实践和技能的学习;而概念卡和反常识卡则包含了概念性知识,鼓励深入理解和思考;金句卡和故事卡则属于事实性知识,侧重于信息的积累和记忆。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针对不同的知识类型采用匹配的学习策略,可以显著提高学习效果。例如,程序性知识通过模拟演练和重复实践来内化,而概念性知识则通过批判性思维和讨论来深化。

通过这种分类方式,我们不仅可以更好地组织和回顾知识,还可以根据知识的类型选择最合适的学习方法。

职业知识工作流

知识领域和知识流程共同组成了职业知识工作流,这个概念是我根据个人做知识管理的实践经验提出来的。

职业知识工作流是以职业技能树为框架,与职业实际工作流程相结合,对知识进行系统分类和整合,从而构建出与职业发展密切相关的知识库。

使用职业知识工作流构建知识库的好处在于,它与我们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实际经历的场景紧密结合,可以让我们持续验证知识分类与整合方法的有效性,保证知识库的实用性和针对性。

比如说,我是一名 UI 设计师,我的工作可以细分为六个核心流程:需求分析、原型设计、界面设计、交互与动效、成品交付与实施,以及最后的测试与优化。

通过这种分类方式,在日常信息收集时,我可以快速判断某条信息对我当前工作流程的特定环节是否有帮助。同时,通过数据统计,我可以清楚地发现个人知识库中的薄弱环节,明确哪些部分需要进一步加强。毕竟,主观感受可能会有偏差,但数据反馈总是客观真实的。比如,我发现自己在原型设计方面的积累是零,这就说明我需要在这个环节加强积累了。(PS:实际情况可能是知识没有关联上。)

了解了职业知识工作流之后,回想一下之前的信息剪藏,是不是也有这样的分类方法。这样,我们就可以将信息分为两大部分:外部信息库和内部知识库。外部信息库包含了各种广泛的原始资料,因为文章通常有很多知识点,很难严格按照单一的知识流程进行归档,不过这也正好体现了它作为灵感来源的广泛性。内部知识库则储存了经过筛选和整理的个人知识。

你有没有发现,我在给知识打标签的时候,并没有使用传统的内容标签法,至于原因,等到介绍知识应用环节的时候再详细解释。

知道了知识分类的方法之后,我们就可以轻松判断信息的分类,比如它属于文献卡片,属于概念类,适用于个人知识管理的信息收集阶段,等处理好之后,点击归档,就表示这条信息已经处理好了,等待触发后续任务或应用就可以了。

在知识存储阶段,采用合理的分类方式,可以大大降低知识碎片化的风险,例如,我们可以将知识按照知识卡片、知识类型、知识领域和知识流程等进行分类存储,这样就能够构建起一个知识网络。同时,建立外部信息库和内容知识库也很有帮助,这样可以让我们的信息更加全面,而且知识之间既独立又相互关联,更便于整合和应用。

知识应用

好不容易整理的知识,在实际中却没派上用场,这可能会让很多人感到困扰:到底怎样才能让知识“活”起来呢?问题在于,从知识积累(资产化)到实际应用(场景化),中间有一道难以跨越的鸿沟。

记忆的局限性

吴兴海博士在《知识管理》一书中提出了“知识管理三朵花”理论,其中知识资产化和知识场景化是两个关键阶段。简单来说,知识资产化就是把知识变成可以储存和传递的形式;而知识场景化则是把知识用到实际生活、工作和学习中,让它产生价值。

在现实中,我们就算不停地积累知识,也可能会发现很难真正用起来。比如,我们读了很多书,学了很多课,但很快就会忘记大部分内容。

这是很正常的,人的记忆力是有限的。根据赫尔曼·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理论,刚学完不久,记忆流失速度最快,20 分钟内会忘掉 42%的信息,1 小时后增加到 56%,一天后只剩下 26%。不过,这个数据只是个平均数,每个人的情况可能不一样。

其实,实际情况往往比数据更严重,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感受:就算是刚接触的信息,转身就忘也是常有的事。

知识运用的理想状态是,就算我们忘了这些知识,它们也能在我们需要的时候自动出现在脑子里。虽然现在的 AI 知识库可以通过对话搜索知识来回答问题,但还没有达到这种理想水平。

既然被动不行,那我们就得主动运用知识。在构建《人生精进管理》系统里的个人知识管理模块时,我一直把“知识应用”这个最终目标记在心里。

不管是在收集、处理还是存储知识的阶段,我都会想这些知识怎么用。收集的时候,我会想这些信息能用在哪里,可以引发什么行动;处理的时候,我会想以后怎么用这些信息;存储的时候,我会想怎么把这些信息用到具体领域的具体环节。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用好知识。

知识场景化

在知识管理中,我将知识的应用划分为三个类别:场景、任务和创作。

让我们先来看看在信息剪藏和这里都提到的“场景”是什么意思,这里的“场景”有两层含义:

  • 场景标签:主要是根据具体情况,把知识与实际问题的解决相结合。也就是说,要找到知识在现实世界中的应用环境,通过模拟或预测这些场景,有条理地收集和整合相关知识,从而高效地解决问题。比如说,在自我介绍、买书或买衣服等场景中积累知识;
  • 内容标签:更注重知识内容的深度和含义,并且为其贴上相关的标签。与一般的标签不同,我会为每个内容标签写上定义。例如,对于“心理学”标签,我会先通过百科或 AI 工具了解心理学的定义和范畴,然后总结这些信息。这样可以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标签的含义,比单纯贴标签要有效得多。

自从有了知识场景化的概念后,我逐渐减少了对内容标签的使用,而更加关注知识在场景中的适用性。在剪藏信息的时候,我会思考它在什么场景下有应用价值,同时记录下选择该信息的原因,这也是实现知识场景化的一种方法。

毕竟,知识管理的目标是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预设不同的场景并匹配相应的知识资源,我们可以建立一个动态的响应机制,这样在面对特定情况时,就能迅速调用所需的知识,做出明智的决策。

那么,具体应该怎么做呢?

我们可以提前想象一些可能会遇到或者希望经历的使用场景,然后在这些场景中添加我们觉得有用的知识。

这种方法有两个非常明显的好处:

  • 增强记忆和理解:场景化思考会让我们从实际应用的角度去看待知识,这种主动学习的过程可以大大增强记忆的深度和持久性;
  • 构建触发机制:预设场景就像心理上的“快捷键”一样,当你遇到预设的场景时,更有可能回想起相关知识。

任务驱动的笔记搜索

相较于场景的确定性,任务和创作具有更高的不确定性。我们往往难以预测知识会用于哪个具体任务,而且在执行任务时,可能已经忘记了之前记录的大部分笔记内容,甚至不记得哪些笔记与我们的任务相关或有用。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采用了一种任务驱动的笔记搜索策略。这个策略会围绕当前的工作或学习任务,动态地挖掘和回顾相关笔记,以保证知识的即时可用性。

具体来说,我们处理任何复杂任务的时候,应该“先内求在外索”。首先要进行内部探索,审视自己的知识库,挖掘可能对当前任务有帮助的信息。这个过程需要强调快速定位和提取知识的能力,避免在查找信息上浪费太多时间。

为了加快知识提取,有效利用 FlowUs 的多种搜索功能非常重要:

  • 全笔记库搜索:如果以上两种方法都没有找到,就在整个笔记库中寻找。只要你确定自己记录过相关内容,就一定能找到。这也是我建议大家不要在多个地方记笔记的原因,否则可能会找不到想要的笔记。
  • 领域流程内搜索:如果关键词搜索没有结果,你也可以根据任务所属的领域,在特定领域的流程中查找,这也是一个高效的方法;
  • 关键词全局搜索:如果你记得笔记中的某个关键词,全局搜索是最方便的。它可以搜索笔记的标题、正文内容和多维表的文本字段;

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可以在找到相关笔记后,通过任务选项将其与具体任务相关联。这就像小学的开卷考试一样,答案就在书里,就看你能不能找到了。

总结

最后,让我们来总结一下!个人知识管理可以分为收集、处理、存储和应用这四个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环节。

在信息收集阶段,我们要关注低成本、集中存储和高效检索。我强烈推荐使用像 FlowUs 这样的工具来统一管理信息。同时,我们要只收集有启发性的信息,并通过记录剪藏理由和打标签等方式,避免漫无目的的囤积,提高信息的可用性和可追溯性。

在信息处理阶段,我们要遵循知识原子化原则,将信息分解为最小的知识单元。同时,要注重知识的分层,这样更利于管理和重组。采用渐进式的处理策略,如原文摘录、重点加粗、要点标注和摘要小结等,有助于压缩信息、减少冗余,提高信息提炼和检索的效率。

进入知识存储阶段,我们要小心知识碎片化的风险。可以建立合理的分类体系,例如按照知识卡片、知识类型、知识领域和知识流程来存储知识,形成知识网络。这样可以使知识既独立又相互关联,更容易整合和应用。

最后,知识的应用和分享是知识管理的终极目标。这意味着要将加工整理好的知识应用到实际中,解决问题,创造价值。我们可以通过知识场景化和任务驱动式笔记搜索,促进知识的积累和实际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