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trix 首页推荐 

Matrix 是少数派的写作社区,我们主张分享真实的产品体验,有实用价值的经验与思考。我们会不定期挑选 Matrix 最优质的文章,展示来自用户的最真实的体验和观点。

文章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少数派仅对标题和排版略作修改。


引子

在过去,富士的旗舰机虽然也卖过一万好几,但旗舰机毕竟是门面,是招牌,定价高一些用来支撑品牌形象也无可厚非。就像如今小米的旗舰卖到七千多也不会有太多人有意见,因为想要性价比我们还能选红米。

而富士的性价比就是两位数的中端机型,这也是富士溢价的重灾区,只要花费旗舰机七折不到的价格,就能获得几乎 90% 旗舰机的使用体验,阉割的部分还是大部分都用不上的高端配置,作为一个并不是以干活搬砖见长的品牌,这些性能对于一般消费者来说都是冗余的,去掉之后还能带来便携性上的提升,简直不要再好。

于是,X-T30 火了,X-S10 火了,X-E4 火了,X-T30II 也火了。这些都是六七千块的机器,放眼望去,索尼佳能尼康松下在这个价位都是一些歪瓜裂枣,一点都不能打。

在去年 618 期间,富士发布了 X-S20 相机,单机售价 8799 元,相比于上一代 X-S10 首发的 6499 元足足贵了 2300 块,相当于一只定焦镜头的钱。不过相比前一代的是升级了处理器和电池,以及 4K60P 和 6K 开门视频。说实话,8799 元的价格不便宜,但是仍然一机难求,二级市场溢价 1000 元非常正常。

今年三月,富士发布了 X100VI,就是最基本的五代传感器更新和加了防抖,外观镜头都没变,就连赠送的皮套都是上代 X100V 的存货,敷衍到了极致。就这,还比上一代贵了 1600 块。

你猜怎么着?爆火!现在不加个 5000 块都别想。

X-S20 和 X100VI 的爆火的背后,用户得到了相机,黄牛赚到了钱,而富士得到的只有骂名。

今年 618 期间,富士按部就班地发布了 X-T50 相机,单机售价 9999 元,比上一代 X-T30II 的首发售价足足贵了4000 块,采用了第五代的传感器和处理器,增加了两个新滤镜和防抖,电池却还是祖传的 W126S。

性价比?那东西都是给黄牛做嫁衣的。

富士也终于想明白了,反正横竖都是挨骂,与其低定价售让黄牛赚钱,莫不如直接涨价,至少还能多赚点。

——走黄牛的路,让黄牛无路可走。

除了涨价以外,X-T50 这次的备货非常充足,一般的授权商家都能分到将近一百台,而大一点的渠道商则可以拿到两三百台,富士从来没打过这么富裕的仗。

5 月 31 日当天 20 点,所有线上抢购渠道基本上就是秒没,线下虽然货源充足,不过在两天内也陆续都被人买走,如果你在看到这篇文章的时候突然想买一台 X-T50,对不起,只能去海鲜市场了。

富士相机滞销?不存在的。

到底富士 X-T50 给人下了什么迷魂汤药?这篇文章,我们就来好好地「批判」一下。

外观

X-T50 秉承了富士一贯的两段式复古外观,有一个可按动且能自定义功能的前波轮以及一个用于辅助对焦的 LED 灯。

相比于上一代产品 X-T30ii,X-T50 的前脸在手柄及前波轮处有明显的设计改动,让外观上看起来更流畅一些。

X-T50 把原本左侧转盘改成了 8 种胶片模拟加 3 种自定义胶片模拟的转盘。这也是 X-T50 最大的外观改动。而原来的的连拍,包围摄影、HDR 等功功能则要靠按下背面的 Drive 按键来切换。如果你对富士的这种类似手动胶片机的操作逻辑不是很熟悉也没关系,因为快门转盘下方有一键自动的开关。如果光线昏暗,还可以打开滤镜转盘下方的闪光灯开关。而这种直闪拍出来的照片特别考验被拍摄者的颜值,非常地「绝绝子」。

在背部,将原本在波轮右侧的 AEL 按键改到了摇杆正上方,而快速菜单按钮更偏向外侧。

X-T50 使用的是和 X-T5 一样的 184 万显示屏,翻转屏可以上下翻转,在翻转屏背面有生产地址。和 X100VI 一样,均为苏州生产。想来大概是因为苏州工厂把产能都给 X-T50,才导致的 X100VI 产能不足吧。

而取景器的分辨率则只有 236 万,不如 X-T5 的 369 万。

底部的三脚架接口被设计到了机身正中央,和电池仓留有一定距离,不影响上脚架后更换电池,同时电池后盖也有缺口方便搭配「假电池」使用。电池采用的仍然是祖传的 W126S 电池,单 UHSII 卡槽。

因为卡槽在电池仓,而对焦切换开关被设计在了机身正面,手柄侧并没有开口,所有的接口都被放在了另一侧。

接口方面,X-T50 提供了一个 Micro 的 HDMI,一个充电数据耳机三合一接口,一个 3.5mm 麦克风快门线接口。算是达到了「干活」的基本标准,我想不会多少人想不开把他打造成「甲方快乐机」的。

在配色方面,有黑色、灰色、银色三款可选,其中黑色银色在其他机型上比较常见,灰色只有个别机型才有,所以按照稀有度和彰显个性的角度来说,灰色的溢价要略高于另外两个颜色。

截止到作者写稿时,富士仍然没有在官网公布 X-T50 的详细的参数,所以没有详细的外观尺寸,只能和 X100VI 放在一起比较一下(才不是显摆)。

随新机首发的赠品包括一块原厂电池和一个皮套,W126S 属于祖传电池,没什么好说的,重点还是要讲讲这个皮套的。

和 X100VI 敷衍的使用五代皮套不同,X-T50 的皮套是专门设计的,做工很细致,开口也准确。采用了金属底座,支撑性更好,也更结实。理论上有了这个皮套之后,就可以不用再买其他的皮套了,不过这款皮套只有一个颜色,看久了也会厌,如果想要追求个性,还是可以看看第三方的配件的。

随着 X-T50 发售的还有一款全新的套头:XF 16-50mm f/2.8-4.8镜头。

相比于之前的 18-55mm 镜头,在长焦端略微缩水,短了 5mm;光圈小了 1/3;在广角端加了量,短了 2mm 焦距;没有防抖但是增加了全天候的设计。

由于结构问题,机身防抖的效果明显要比镜头防抖好,而富士的五代机都把机身防抖做成了标配,所以镜头有没有防抖,就显得没那么所谓了。

还有一个最大的区别,就是新 16-50mm 是「伪」内变焦的设计,即改变焦距的时候镜头长度不会发生变化,在上稳定器的时候不影响配平,但是内镜组会跟着移动,还是会有进灰风险,最好的办法还是加一个 UV 镜,人为封闭镜头,成为一个「真」内变焦。

安装在 X-T50 上之后是这样的。

X-T50 加 16-50mm 这套组合的重量为 802 克(包括电池和内存卡),可以说是比较有分量的。

而早先推出的 X100VI 则有 625 克,作为卡片机来说,这也是比较重的。但 X-T50 是可更换镜头的相机,就这个重量来说,也不是不能接受。

性能参数

画质

X-T50 采用的是富士第五代 X-Trans 传感器,像素达到了 4000 万。关于这块传感器的性能笔者在这里不想过多介绍,因为两年前 X-H2 发布的时候就已经有大量媒体做过评测了。

如果你没看过,那我简而言之就是:还行。

毕竟富士不是以画质而见长的品牌,加上 X-Trans 传感器的特殊性,需要用专用的软件才能解出不错的画质,但 X-T50 实在太新了,在 Capture One 停止提供免费版的软件之后(新注册用户只给三个 Key,每个使用一个月)。笔者也没有特别好的办法能客观地体现出这个传感器的画质,只好作罢。

不过笔者之前做过 X-T5 的评测,在这里引用一下,还是很有借鉴意义的。

下图依次是 ISO 3200、6400 和 12800 的 100% 放大截图。

可以得出在 ISO 3200 以下时,画面几乎没什么影响,从 3200 开始,画面开始劣化,6400 可用,12800 比较明显。

但是这传感器好就好在,它是 4000 万像素,就算缩图到 1/4,仍有 1000 万像素,对于发论坛、社交媒体等网络平台也富富有余。

值得一提的是富士的原生 ISO 最高只有 12800,虽然可以向上扩展到 51200,但是这跟后期提亮没什么区别,只要有软件就行。

高感不行,不能拍摄夜景。这也是某些「画幅原教旨主义」的信徒经常念叨的话。但真要是懂得拍照的人都知道,拍摄夜景拉 ISO 其实是收益最小的,也是没办法的办法。

那收益比较大的方法是什么呢?没错,就是机身防抖。

防抖

一提到防抖,大家本能的就会想到奥林巴斯那逆天的防抖,因为实在是太出名了。而富士的防抖性能一直以来都是被忽视的功能,大家都知道它有,但是能到什么程度没有一个具体的概念。

那我们用手头的 X-T50 来实际来测一下就好了。

下图为 50mm 手持 1/5 秒拍摄,100% 放大截图,可以看到画面几乎看不到任何抖动的迹象。

下图为 50mm 手持 1/2 秒拍摄的 100% 放大截图,可以看到有一点虚,但是还能勉强接受。

下面两张为 50mm 手持 1 秒拍摄的 100% 放大截图,也可以达到能用的水平。不过这是笔者站定屏息拍摄了多次后达到的效果,成功率不是很高。

值得注意的是,这是 100% 放大的截图,运动模糊和噪点一样,只要适当的缩图都可以达到不可见的程度,而且这还是在 50mm 端拍摄的结果,如果使用 16mm 端进行拍摄,这个成绩还会更好一些。

一般来说,不带防抖的机器一般都控制在 1/60 秒以上的安全快门进行拍摄,而 X-T50 则可以在 1/2 秒进行手持拍摄,曝光的差距就可以达到 4 档,相当于 ISO 25600 直接控到 1600,对画质的提升也是立竿见影的。

细算账下来,防抖的收益也是远大于光圈和 ISO 的。

快门

一直以来,富士中端机型最大的简配都出现在了快门上,X-T50 虽然采用和 X-T5 一样的纵走式焦平面快门,也有前后的机械快门帘。但 X-T50 的闪光同步速度只有 1/180,机械快门的最快速度只有 1/4000,而在 X-T5 上这两个参数为 1/250 和 1/8000,不过电子快门倒是一致的,都能达到 1/180000。

不过使用电子快门进行拍摄,只能使用原生 ISO(125-12800)无法上下扩展,而且动态范围也会下降,所谓鱼和熊掌不可兼得。

而且在连拍上 X-T50 也只有 8.9FPS,倘若使用电子快门,则可以达到 13FPS,进一步裁切(1.29 倍,约 2400 万像素)之后,可以达到 20fps,这也是这个传感器的极限。

值得一提的是同样使用的是 4000 万传感器,X-T5 和 X-H2 机械快门最快 15FPS,而 X100VI 使用的是镜间快门,最快 11FPS。

连拍

笔者也对 X-T50 的缓存和写卡速度进行了测试。

笔者使用机械快门以 8FPS 的速度拍摄 RAW,从快门按下到缓存满开始降速后松开,共拍摄了约 4 秒钟,共计拍摄 26 张照片,总容量为 2.05G。清空缓存总共用了 15 秒(包括按快门的 4 秒),可推算机身写入速度大概在 150M/S 左右,机身缓存在 1.5G 左右。

大家可能对这个概念的意义不是很清楚,那我们换个说法。

倘若你使用电子快门拍摄 JPG 图片,你可以 11FPS 的速度一直拍摄 34 秒后才开始降速度,此时你一共能拍出 450 张照片。不过仅仅过了 10 秒的「贤者时间」后,你又可以进行下一轮的冲刺了。

倘若你使用机械快门进行 JPG 的拍摄,那你可以以 8FPS 的速度拍到卡满。

当然,这一切的前提是你需要有一张 V90 的 SD 卡。笔者也尝试着使用 V60 的卡来测试,结果要打折扣的。

视频

X-T50 的视频格式和 X-T5 保持高度一致,都支持 6K 和 4K60P 10bit 422 的拍摄,同时 FLOG 和 FLOG2 也都有,就连外录的 RAW 功能都保留了。

富士它真的,我哭死。

当然了,富士拍视频最令人担心的不是格式码率,而是散热。

笔者在室温 25 度非阳光直射,高温报警设置成高的状态下,进行了一次拍摄极限测试。

拍摄 6K30P 时,X-T50 连续拍摄了 18 分钟后高温过热关机。

拍摄 4K60P 时,X-T50 连续拍摄了 22 分钟后高温过热关机。

不知道屏幕前的各位观众老爷对这个结果是否满意。

对焦

对焦也是富士相机老生常谈的问题,各种自媒体平台上总会有人说富士的对焦烂到不能用,这种说法大部分都是为了博流量引战而说的,尤其在富士开放了副厂之后,大家都明白,更多的是老镜头拖累了富士新机的对焦。

只要你用一个不是那么老的镜头或者是副厂(唯卓仕、适马、腾龙)的镜头,所谓的对焦稀烂都是不攻自破的谣言。

相对而言富士的人脸识别功能堪忧,距离稍微远一点就无法识别,优先级过高,而且准确度也不好,经常把黑丝认成人脸。

除了最后一句,其他的都是缺点。

其它功能

X-T50 由于把原本的 DRIVE 转盘改成了滤镜转盘,所以在菜单中也增加了一项自定义滤镜的功能,而转盘的优先级是大于菜单的,平时在菜单中调整滤镜的选项是灰的,只有转盘拧到自定义模式后才能调整,既然如此,索性就把快捷菜单里的滤镜功能用别的替换了更好。

另外一个功能就是电子增倍镜的功能,在 X100VI 的时候就已经实装,由于 X100VI 是固定镜头,所以用 50mm 和 70mm 来表示,而 X-T50 是可更换镜头相机,于是用 1.4 倍和 2.0 倍来表示,本质是一样的。

在 1.4 倍下,可以输出 2000 万像素的照片,在 2.0 倍下可以输出 1000 万像素的照片。

——像素高,就是可以为所欲为啊!

其他的功能大多都是富士固有的功能,没有什么太多新意就不多介绍了,想了解的不妨买来之后熟读说明书。

使用体验和样片

富士相机吸引了很多女性用户,主要原因还是外形好看,所以我每次做评测的时候都会找妹子实际拿上手拍一下,看看作为时尚单品的效果如何。

这次的 X-T50 也不例外。可以看到相机的尺寸刚好可以达到女生的手能握住的程度。

由于可以使用闪光灯,在拍摄时能选择的技巧就比较多。

下图皆为 XT-50+16-50mm 镜头拍摄。

缺点

裸机状态下的握持不好,但是加了皮套之后手感提升了不少,可能有不少人是从黑心黄牛手里买的机器,并没有给你皮套,你就得需要自己买一个了。

SD 卡取出困难,同样是卡槽在电池仓里的相机,X-T50 和 X-S20 和 X100VI 的电池开盖方式完全不同。

X-S20 的卡槽平行于焦平面,电池仓盖是垂直于焦平面打开,这样可以用两个手指拔出存储卡。

而 X100VI 也是如此的设计。

但我们回头再看一下 X-T50 的设计。电池仓盖平行于焦平面,而且还开在了和卡一侧。

这就导致了你只能用一个手指头去抠 SD 卡的凹槽才能把卡拿出来。

这是哪个大聪明想出来的设计?

总结

X-T30II 相比于 XT4,去掉了三防机身和防抖,缩水了电池、连拍、缓存、双 USHII 卡槽、快门速度、连拍速度、视频格式、屏幕和 EVF 的质量等等,但是把价格做到了几乎腰斩的 5999 元。

但是 X-T50 相比于 X-T5 只去掉了三防机身、EVF 像素、大电池、双卡槽、机械快门速度和连拍速度,剩下的一刀没砍,价格却达到了 X-T5 的 5/6。

笔者的观点是,X-T50 的性能对于这款相机的潜在用户来说着实有点过剩,大部分用户不在乎连拍有多少,缓存有多大,他们更在乎的是「我买了富士相机」这件事本身。

所以即便 X-T50 的性能非常强悍,但是卖到 9999 元还是有一大部分人觉得贵,毕竟性能差一点,还能克服。钱要是没有,那是真没有啊。

难道富士爆火的神话要在 X-T50 上断绝了么?


题图来自 FUJIFILM。

> 关注 少数派小红书,感受精彩数字生活 🍃

> 实用、好用的 正版软件,少数派为你呈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