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注

我们启动了「FUN 开玩」户外生活专题,欢迎大家前来分享与之有关的旅行、露营、徒步乃至摄影和户外好物等内容,大家可以带上「FUN开玩」标签投稿相关文章,除了稿酬可拿,我们还会提供神秘惊喜。

与此同时,在全球知名小风扇专家与领导者【几素】的赞助下,我们还在社交平台和会员社区启动了《周末去哪玩》话题招募活动,期待大家参加。


前言

我从小就喜欢读书。家里的阳台上有一个五层的书架,一开始摆的都是父母的书。随着我升入小学高年级,买的课外书也越来越多,书架也慢慢的被我霸占。书架最下面一层的书比较好拿,所以放的都是我爱看的那些。从《丁丁历险记》到《科幻世界》,再到《推理》杂志和《福尔摩斯探案集》,见证了我不断变化的读书品味。

印相最深刻的阅读邂逅,是在《科幻世界》上看完了《三体》的连载,而且若干年后,还有幸亲眼见到了大刘。那时他正在参加《流浪地球》电影的宣传活动,在讲座上分享了许多和创作有关的经历。比如他是看了儒勒凡尔纳的《地心游记》而爱上了科幻的。小时候他以为那个故事是真实的,后来才从他爸爸那里得知其实那叫作“科幻小说”,描述的是想象中的故事。

Gemini 根据我对书架的描述,生成的配图
正在签售的大刘

我不再满足于文字,渴望从文字,声音,气息来立体化的感知推理小说,于是有了一次次的圣地巡礼,这段经历也在斜杠青年研究所的播客中有更加详细的分享。这次利用假期来到上海,也趁机逛了逛推理书店,还亲自担任了一天店长。保留节目圣地巡礼同样必不可少,而且可以和作者一起圣地巡礼,是更加难得的经历。

 

开店准备

我的阅读时间被视频,电影和足球瓜分了不少,但童年在书店看纸质书的记忆还是挥之不去。我和朋友们也专门录了一期播客,聊了聊关于书店的感悟,结尾的时候,每个人都讲了讲自己想开一家什么样的书店。没想到实现开书店这个愿望比我预料的要快得多,虽然只有一天。

 

偶然看到了一个活动,果麦的「2040 书店」在招募「店长」,报名表除了基本信息,还需要填写阅读量,申请理由和自我介绍。店长可以拥有书店一天的经营权,并获得当日受益的三分之一作为报酬。我 5 月 1 号申请的 6 月 11 号店长,两周后申请通过。

我读过不少果麦文化出版的书,包括《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1988: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也许你该找个人聊聊》,《法治的细节》等等。除了那些畅销书,作为一名推理小说迷,我还想尽可能的推介一些推理书籍。然而因为时间精力有限,我只是把果麦出的一些推理相关的书做成了海报打印出来,还有用 3D 打印笔自制了一些带有推理元素的小装饰。本来还想邀请做播客的时候结识的推理小说作家来做访谈,但由于那天是工作日,不方便嘉宾和观众参加,只好作罢。

我设计的海报,按照时间顺序展示了果麦出过的几本推理相关书籍

在小红书上搜了一下其他人分享的经历,工作日时间去店里的顾客不会太多,自然也没什么利润可言,顶多能卖出几本书而已。即便如此,我还是看了一些有关书店的书籍和纪录片,比如《中国独立书店漫游指南》,《独立书店,你好!》,《可是,我开的是书店》,《东京本屋》,以及《但是还有书籍》,想多了解一些这个行业的生态。

果麦的工作人员发来了店长手册,里面也有对经营流程的详细介绍。店名取自这样一个理念:每年大约有 204 万种图书在售,2040 书店会千里挑一,只关注那些经得起时间检验的书籍。长达 23 页的手册事无巨细,包含了如何收银,布置店面,播放音乐之类的操作流程和注意事项。我一时记不住这么多信息,就把手册打印了出来带去店里,以备不时之需。

一日店长

我九点多就乘坐地铁来到宜山路站,下车后步行十几分钟就到了 2040 书店。端午节刚过,天上还下着一点雨,所以路上行人不多。

到店后,我开始布置店面。先把灯光和空调打开,室内外的屏幕开始播放书店的宣传。我不会播放黑胶唱片,只是把音响打开,调节到了合适的音量,音响里流淌出舒缓的音乐。我把带来的海报和装饰摆在书店里的桌子上。打印小票的设备布置好以后,确认了一下给收据上盖的印章都可以正常使用,准备开始营业。我发现门口磁吸式灯牌不亮,告知了店长。

开店前,有位工作人员来做保洁,打扫完就走了。还有一个人一声不吭的推门进来,又步履不停的穿过后门走了出去,估计是在园区上班的员工。

11 点准时营业,进来了一位男生,安静的坐着看了一会儿书就走了。我为了找点儿事情做,整理了一下书架。儿童文学的书架比较乱,其他的都还算整齐。整理书的时候,也有一些有趣的发现。《三体》漫画隔壁的格子,摆着一本《寂静的春天》。电影书籍那一格,摆着一本焦雄屏翻译的《认识电影》,我昨天刚在 B 站看了切片计划对她的采访。在书架的最下面,有几本《瑞克和莫蒂》,这是我最喜欢的动画之一。我利用在书店的空闲时间,读完了一本《口袋莫蒂》。

整理完书,我又读了一会儿店长日记,看了看其他人的分享。不久又来了一位女生,也是坐在一进门右手边靠窗的位置,看来读者最喜欢在那里安静的看书。因为没有人买书,我坐在店里无事可做,就一遍遍翻看店长手册,看的都快背过了。我想开个 B 站直播,但找不到太好的机位,只好放弃。

为了不打扰其他顾客看书,我十二点多才订的外卖,这会儿正是午餐时间,本以为大家都在外面吃饭,结果还是有不少人在店里看书,也许是利用午休时间来的。不过从开店到现在也没有人找我聊天,依旧无所事事,和芥川奖获奖作品《人间便利店》里忙碌的场景有天壤之别。我之前专门读了《小王子》等果麦大卖的书的书评,以备有人来咨询的时候做介绍,也完全没有派上用场。店长日记里,不少人和我一样是零流水,一整天都安静的在店里看书。

下午两点迎来了第一单,一位教授来购买了一本书,还加了我的微信,问了问为什么书店叫  2040 书店 ,告诉我说也想参加一日店长的活动。我依据店长的指示,介绍了书店读书群的活动,以及入群能享受到全场八折的福利。扫描了书的二维码完成收款后,打印机没有自动打印小票,店长说可能是没纸了。教授买完书又叫了朋友进店休息,他们想要点美式咖啡,不过店里目前只有罐装咖啡售卖,酒吧还没开放。

店长给我发来微信,说下午三点半有个作家来店里拍摄,会过来布置一下。结果不到两点半,就有媒体人来了,他从机场直接过来,所以来的比较早。我赶紧跟店长说了,然后马上开始了拍摄的准备。后来得知,来的作家是蔡崇达老师,可能和新书《草民》的宣传活动有关。

店长顺便也和我交接了一下,把卡住的小票机修好,还给灯箱换了一根充电线。她说黑胶唱片播放完一张还要手动更换,不如蓝牙音响方便,所也就没换。书架上一本《小王子》被摆放在了日语书籍的区域,店长把那本书和一本日语书籍换了个位置。她说每周五都会把分类书籍重新规整一下,可能端午节来店里的人比较多,所以又乱了。随着拍摄活动的进行,店里也变得热闹起来。

下午五点,一位带着孩子的父亲来买了一本《小王子》,孩子看着还在上小学,看起来父亲是放学后接孩子回家顺路来的。可能是看到了我做的宣传海报,他问书架上摆着的《福尔摩斯探案全集》是否适合小孩子阅读。

果麦文化和蔡老师在茶室进行了讨论,之后又拍了视频和海报,然后是给书签名,整个活动结束已经到了六点,这时我的外卖也到了。晚上 6:30 左右又来了几位顾客,卖出一本《小王子》绘本。今天卖出的就是这三本书,流水大概在一百元,我觉得对于一个工作日来说,业绩已经超出预期了。

七点左右撸撸姐(陆烨华老师)来到了店里,我们聊了阿加莎的话剧,他的新书计划,写作感悟,还有对很多推理小说的感想。快乐的时光总是很短暂,很快就到了八点的闭店时间,度过了充实的一天。

谜芸馆

这次来上海,自然不能错过这家推理小说专卖店。我很早就在《推理》杂志上看过店主时晨和他的朋友鸡丁的推理小说,他们和陆烨华一起制作的访谈节目《QED 可以的》我也看过很多期。谜芸馆的前身是孤岛书店,因为租约到期而关闭,当时听到消息后,遗憾了好一阵子,所以更加珍稀此番探店的机会。

在《推理》杂志发行量最大的那几年,我一度很痴迷国产推理,看了不少水天一色,午晔等作者的小说。后来渐渐转向卡尔,阿加莎克里斯蒂等黄金时期的小说,再之后看的主要就是日系推理和欧美的悬疑小说。最近几年,国产推理之中大量阅读的只有紫金陈和陈浩基的小说了。

从江湾体育场站出来,步行十几分钟就到了这家书店。我去的那天是周六,沿途有不少学生模样的人们在摆摊。穿过集市所在的步行街就是书店。店里有两层,第一层是新书推介和欧美古典作品,第二层是日系推理和二手书等等。

书店正门

书店里有一整个专柜都是国产推理。我还记得时晨和陆烨华的早期作品里的两部戏谑之作《斜眼少年》和《撸撸姐的超本格事件簿》,娱乐性爆棚,但在文学性上还有所欠缺。时至今日,鸡丁的《凛冬之棺》已经可以在日本「本格推理 Best 10」海外榜和「周刊文春推理 Best 10」海外榜上占据一席之地。时晨的《侠盗的遗产》和陆烨华的《春日之书》,也都是风格鲜明,可圈可点的推理作品,国产推理的进步有目共睹。

日系推理的书种类也很丰富,从新本格到社会派不一而足。和其他非推理小说专卖店不同,这里同一作者的书基本都有收录,比如馆系列。阿加莎克里斯蒂的午夜文库系列也很全。还有好几本繁体字的台版书,因为进价高昂,所以定价超过了一百,属于偏贵的书。

店里的书全部塑封包装,除了自己阅读,也很适合买来送人。书店也有不少周边和杂货,比如印有阿婆的书的购物袋,推理大师徽章,「真正凶手」书签之类的。此外还有少量的克苏鲁恐怖小说,和阿西莫夫的科幻小说。

我刚到店里的时候是正午,时晨老师不在,他下午一点才会来。我就选时晨老师的《侠盗的遗产》,在靠窗的座位上等待他的到来。在店里等待的一个小时内,虽然陆续有人进来,但买书的人不多,一共只卖出了一本。书店也收二手书,所以我还带来了在东京和慕尼黑买的书。

时晨老师一点多来到了店里,我们一起聊了很多国推的事情,包括《推理》杂志,还有当前国推的处境。后来牧神文化的华斯比也来了,话题就转到了民国推理和牧神文化出的新书,并夸赞了一番《神探福迩,字摩斯》。令我惊喜的是,华斯比说听过我们撸撸姐那一期播客节目。下午来店里的读者也陆续增多,有一位长沙来的高中生,一口气买了十几本推理小说,并立志要报考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大家踊跃买书的时候,也都会询问多买几本是否会有折扣,看来已经习惯了电商动辄五折的图书价位。

时晨老师提到书店当前的租期到期后,会暂停营业,要寻找新的店址。开书店不如其他店铺那么赚钱,而且也没有补贴,所以不能选在房租很高的地方,每次找地址需要费一番功夫。临走前我在店里买了四本小说来感谢时晨老师的招待,除了三本时晨老师自己的,也买了一本他的好朋友里卡多的《天使降临之塔》。

我请时晨老师给我的朋友Ellery签名,还盖上了他的印章

我刚坐上地铁,就迫不及待的读起了《侠盗的遗产》。故事背景是民国时期,一个倒卖古董的商人被害,传闻说他把一件古董藏在了一家精神病院内,引发各路人马的争夺,开头就很吸引人。再加上我刚看过 LKs 在 B 站做的一期在东京买古玩的视频,读起这本书来很应景。

书店巡礼

外文书店

去外文书店纯属巧合。在南京路上有一家卖动漫周边的店里,看到了《名侦探柯南》,《冰菓》,《勿言推理》等推理漫画。我在小红书上一查,发现外文书店的日文漫画和杂志更多,于是从南京路走到湖北路,再转到福州路上,就来到了这家书店。

一楼是英语和法语等欧美的书籍,我看到了一本《谋杀俱乐部》系列。顺着楼梯走到顶楼,有种陶渊明见到桃花源一般豁然开朗的感觉。这一层的日文漫画琳琅满目,许多在东京丸善书店见过的书,这里也都有。此外还发现了很多推理小说,大部分都是文库本,东野圭吾自不必说,一本绫辻行人的《十角馆》,不知道被谁放在了一排小野不由美的书中间了。我种草已久的日汉对照版《江户川乱步短篇集》也有卖。至于价格,漫画一般人民币 70 元左右,文库本是 120 元左右。

思南书局

又是下着梅雨的一天,我本来想去复兴公园游玩,却只能在凉亭下避雨。等雨小了一些,从公园出来,顺着复兴中路漫步,偶然看到了几家餐厅。我想吃的日料店「芥末」还没开门,去了旁边一家西班牙餐厅「Las Tapas」。点了南瓜汤,蒜香面包,西班牙火腿,蟹肉饼和鹅肝,在窗边静静地看着外面的街景,享用着美味。

Las Tapas赠送的柚子汁

从餐厅出来就是思南书局,需要上台阶才能看到入口,门口有摆放雨伞的架子。店里有不少供读者休息的座位,不需要消费也可以使用。书店也有一个小咖啡厅,三三两两的读者在咖啡厅内消磨着时光。

思南书局的一角,看到了新星出版社的活动

朵云书院旗舰店

这家书店的位置比较特殊,在上海中央大厦的 52 层,如果是打车过去,可以在大厦南门下车,然后顺着右手边走,有一个书店专属入口。也可以乘坐地铁到达,2 号线或者 14 号线在陆家嘴站下车。进入书店之前需要用小程序进行预约,周中比较好约,周末的名额很快就满了。

我 12 点 30 左右来到书店,里面已经人满为患。在阅读区域有一个豆瓣的展示区域,摆放着诸如阅读周历等豆瓣豆品的周边,每本书的旁边也有豆瓣评分。除了琳琅满目的书籍之外,也有不少精美的周边,我购买了一个冰箱贴留作纪念。

阅读区域有少量的座位可以稍事休息,更多的座位在靠窗的位置,需要消费饮品才能进入,一杯饮品的价格大概是三四十块,而且不可携带书籍入内。饮品区一边可以看到黄浦江,另外一边可以看到东方明珠。靠窗的座位并不多,我等了大约十分钟才入座,可以眺望各式各样的建筑,惬意的看着轮渡在两岸往返。

和作者一起圣地巡礼

《胜者出局》的作者吴非老师正好回上海,于是我们相约在人民英雄纪念塔碰面,沿着书里的路线来一次比较完整的圣地巡礼。

人民英雄纪念塔

《胜者出局》讲的是一起发生在上海的绑架案。凶手为了迷惑警方的视线,指挥着被害人在市区来回穿梭。我们的圣地巡礼,和书中绑匪指定的路线一样,也从人民英雄纪念塔开始,往南走就是外滩。吴非指着对面的高楼,介绍了哪三栋是「上海三件套」,而且他在家里的卧室就能看到——不过是在梦里。位于道路另一侧的海关钟楼在书里也有出镜,由于拍摄时遇到了问题,钟楼的时间和小说中的时间没能完全对应上,还不得不把配图更改了一下。

上海「三件套」

再向南边步行十几分钟,就来到了外滩轮渡。渡口绵延几百米,江边停着一艘艘渡轮。怪不得吴非的书里绑匪让被害人来这儿,是因为比较容易甩掉跟踪的人。小说中,绑匪指示被害人从外滩渡江,然后再乘坐渡轮回到复兴东路码头。

我们走到轮渡入口,看到许多骑着摩托的人在等待上船。黄浦江上的桥梁不是很多,地下隧道也只供机动车通行,所以骑手们要依赖渡轮来通勤。如果不是在那一刻看到了那样一番景象,我们也不会去关注轮渡上的乘客是怎样的一群人。就像《北京折叠》里描述的那样,虽然在同一座城市生活,但不同的群体就像生活在平行的时空,互相很难留意到彼此的存在。

离开外滩,我们乘坐 24 路公交来到复兴路,走访吴非曾经居住过的小区。公交行进的途中,两侧的街景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道路从双向十车道变成了单行道,周围的行道树也变成了梧桐树。街边的房子也不再是高楼大厦,而是低矮的洋房。这里文化气息浓厚,也被称作「上只角」。吴非曾经接待过一些国外的推理作家来上海参加活动,他们也都很喜欢这一带。

公交车的报站除了普通话和英语,还有上海话。吴非说在一些偏远的地铁站,几乎只有上海本地人才会去的地方,也有上海话报站。他趁机给我讲解了一下上海话,说上海话里有不少外来语,比如水泥这个词就是英文音译。洋房阁楼的窗户,上海话讲「老虎窗」,皆因英语里 roof 发音变为老虎所致。还有一些有趣的上海话词汇,例如无轨电车叫做「辫子车」,因为上面悬着的电线很像辫子的造型。地名里带有「浜」字的,像是方浜路,则多半是由于此前曾是河道,这是上海河网密布的体现之一。

那个小区之前是比利时购置的土地,据说比利时国王来访的时候,还专门拜访了这里。小区的门口是一个很突兀的加油站,吴非老师让我推理一下加油站建在这里的原因。我想了半天,觉得可能是当时居住的比利时人有车,所以建造了加油站,然后沿袭至今。吴非介绍说,是因为这里每栋楼都有独立的锅炉,需要依靠柴油供热,可以直接从加油站运来。他很喜欢小区闹中取静的环境,比如秋天的时候,院子里的银杏会变成金黄色。这时一只身材修长的黄色鼬鼠适时的从眼前跑过,昭示着这里环境良好。

在每栋楼的边户,都有突出的窗户。八角形的飘窗很宜居,因为无论什么季节都有光线照射进来。我开玩笑的问是否需要专门配置一张八角形的书桌,吴非幽默的回答说书桌还是普通的长方形,毕竟不是在拍摄十角馆,没有必要搞得那么复杂。走到小区深处,吴非指着一块空地说,疫情期间,小区里的一位理发师就是在这里给大家理发的。

我们走出小区来到街上,正碰上小学放学,狭窄的单行道水泄不通。吴非说很喜欢这片区域的居住体验,学校,医院,商场之类的场所一应俱全,生活便利。当地人对居住在这里也有一种自豪感,比如小学至今仍沿用旧名,叫做卢湾小学。

下一个站点是此行的重头戏——武康大楼,这也是书中的案发现场。吴非介绍说,这一带的许多地名曾经都是法语的音译,比如霞飞路。法国元素至今也没有消失,我们去了楼下一家叫做老麦咖啡馆的地方小坐,店里就挂着一面法国国旗。这家店的店主老麦也出过书,巧的是负责出老麦的书的那位编辑也是吴非老师的编辑。

大楼下面的大隐书局,在卖紫金陈的推理小说
武康大楼对面拍照打卡的地方,似乎无论何时都是人满为患。不过在这里拍摄确实效果不错,武康大楼不加任何滤镜也十分上镜

武康大楼的楼下除了咖啡店之外,还有不少书店和售卖各种商品的店铺。其中一间新开的店叫做城市交集,销售的是印章和明信片,里面有很详细的关于大楼历史的介绍,非常值得一去。通过店里的介绍,我才知道原来出演了《永不消逝的电波》的孙道临等知名演员曾经在这里居住过。大楼的设计者邬达克还参与了很多其他建筑的设计,比如这次上影节的参展影厅之一的大光明电影院。就如同高迪在巴塞罗那设计的那些建筑一样,邬达克的这些建筑已成为了城市名片。黄浦区也不只是法国元素,还有西班牙风格的建筑,位于复兴西路的柯灵故居就是一栋西班牙风格的住宅。

作为推理爱好者,在地标面前也少不了一番推理合战,谜题是这栋楼里入住率到底是高还是低。我通过室外的空调挂机判断,入住率应该不是很高,因为装了压缩机的户数并不是很多。此外有人住的房间,阳台大多有植物的装饰,而有几户阳台上一无所有。不过看向两边的时候,有些被我打上「空房」标签的,窗户却是打开的。吴非说楼里也不一定都是住户,可能也有工作室,所以窗外的布局会和普通公寓不同。

为了小说的创作,吴非曾经在大楼改造期间进入内部参观,确认被害人坠楼的地方是否是一块儿空地。武康大楼火起来后,内部已经封闭了起来,入口处有保安值守,禁止闲杂人等入内。我们打趣说,也许以后吴非居住过的小区也会因为作家故居的缘故,吸引大批民众前来参观吧。

上海电影节

我这次去上海之前,并不知道上影节的具体时间,就订好了宾馆。朋友发来柯南要在上影节公映的新闻后,才开始关注上影节,发现7号那天开始卖票,14号到23号是展映时间,刚好和我的行程重合。

上海国际电影节(Shanghai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英文简称为 SIFF)是国内第一个国际电影节。去上海之前不久在B站上还看了电影最 TOP 和迷影至下 Filmlast 拍的戛纳 vlog,但我从来没参加过任何电影节。我想做一下电影节的攻略,但网上关于这一届电影节的非官方信息似乎不多,无论是B站还是小红书,都没有多少有用的内容,所以我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是官网。除了柯南,我仔细看了看霓虹映画和日本电影周里面的其他日本电影,没有发现特别感兴趣的,倒是在影史推荐里看到不少经典之作。科幻电影周的片子也很吸引人,我最想看的是《攻壳机动队》,4K 修复里最想看的是今敏的动画。

我自制的上影节思维导图

6 月 5 号晚上 8 点主办方放出了排片表,《名侦探柯南》剧场版只有一场,还是在周六,抢票压力可想而知。听说是因为柯南即将上映院线,为了不影响票房所以只有一场。后来在闲鱼上,这场的票价已经被炒到一千块。有观众见面环节的,大多是主竞赛和亚洲新人的片子,而且排片时间比较靠后,看起来是压轴节目。比如岩井俊二有一场见面会,是在 6 月 21 日。

6 号淘票票首页出现了上影节的宣传页面,我在排片中标记了柯南,今敏和押井守的动画,坐等7号开票。7号十二点,开票时间果然盛况空前,我对柯南一点儿想法都没有了,直接抢带见面会环节的《黎明的一切》,抢到后狂刷押井守和今敏的动画,好不容易才抢到一张4K修复版的《攻壳机动队》。1974 年版的《东方快车谋杀案》刚开始座位还挺多,等我下午两点再看,也已售罄。

电影节的微信群里也随之热闹了起来,大家都在忙着收票和换票,据我观察比较热门的是 《2001 太空漫游》的票。官方微信号放出了开票首小时的海报,首映的《里斯本丸沉没》位居第一,柯南名列最快售罄第二名。《红辣椒》荣登最受欢迎第一名。榜单上大部分电影都是 4K/IMAX 版本。长达 251 分钟的《美国往事》也一抢而空,在电影院看这么长的电影很考验定力。

渐渐的,群里的实用消息也多了起来,包括影院的通勤,座位视角,周边饮食,和大家喜闻乐见的吐槽。去年的上影节,就有不少观众吐槽过影院的观影体验,槽点集中在观众素质,空调温度,厕所数量,屏幕是否被遮挡。

影院还时常出现观众交头接耳,吃东西,摄屏等不文明行为,热闹程度堪比《大学自习曲》。今年就有一场后排看到前排有人摄屏,踹了前排的座椅,结果前排报警了。就连映后也槽点满满,三宅唱导演参加北影节的映后时,观众和主持人之间也因为提问占据了太多时间而发生过争论。

我刚抵达上海的时候,上影节的热度不高,城市中很难看到相关的宣传。直到 6 月 12 号,才开始在街边看到上影节的海报。淘票票上建议开场前一个小时到,预留充足的时间在取票机取票。为了不耽误看电影,14 号那天我去影院提前取票。因为喜欢电影,我曾在豆瓣豆品上购买了充满电影元素的旅行通用票据夹,它成了我这次出行和收藏票根的好帮手。影院有几台电影节专用的取票机,不支持跨影院取票,防止观众走错地方。还有一个柜台在发放淘票票电影节纪念票夹,据说是上午 11 点开始,不到二十分钟就发完了。

我看的第一场电影在大光明电影院,从人民广场站 9 号口出来马路对面就是,正对着人民公园的门口。《攻壳机动队》我本科的时候看过,但之后除了在 B 站看了培根悖论唠唠嗑出的解析视频,没有重温过这部片子。

电影一点开始,十二点四十开始检票入场,现场有个女生 Cosplay 了素子和傀儡师融合后使用的新的义体的模样。我的座位在1号厅一楼十四排 28 座,处在靠右的位置。放映厅温度适宜,穿个薄外套不觉得冷,座椅还算舒适,对头部的支撑刚刚好。这一场除了刚开始有人制止摄屏之外都非常安静,一直到巴特给素子找了新义体并解释说「这是临时找来的,并不是因为我喜欢这种类型」的时候,场内才传出了阵阵笑声。

影片结束后,观众献上了两次掌声,一次是剧情完结之时,一次是片尾演职员表放完的时候。能在大荧幕上看到攻壳高清画面和听到《傀儡谣》的机会并不多,大概只有电影节会提供这样的机会,不过我也看到消息说电影节结束后,艺海还会有重制的版本上映。

大光明1号厅一楼十四排28座的视角

第二场电影在天山电影院,位于虹桥艺术中心,2 号线的娄山关路站 4 号口出来左转即可。我下午三点到达影院,转了转影厅门口的书店,里面配合电影节日本电影周和霓虹映画展映单元摆放了许多日文书籍,像是村上春树的《第一人称单数》。

我到的时候领取海报的队伍已经从展台排到了书店里,很快就发放完了。好在有粉丝自制的周边,我领取了一个三宅唱的纪念票根。等待入场的时候,听到有两个女生在我身后用日语交谈着什么。

我的座位在剧院厅 18 排 3 号,正中间的视角。虽然温度适宜,不过座椅的头部支撑不如大光明舒适。影院的音响效果很好,舒缓的音乐让我感到很放松,仿佛随着男女主逐渐卸下了心里的负担。

电影讲述了患有严重经前综合症的藤泽美沙和有恐慌症的山添孝俊在职场相识,并相互取暖的故事。梅雨来临,这几天一直下着淅淅沥沥的小雨,倒也和《黎明的一切》前半程冷色调的气氛相符。影片从多个维度,使用了丰富的层次感来展现主角面对疾病时的心态变化。胶片可以让观众对第一视角的感知更加身临其境。开始的冷色调和后来的暖色调形成了鲜明对比,衬托出角色渐渐被温暖的内心。开头 iPad 拍摄的女主因为 PMS 而烦躁的画面,和后来学生社团所记录的影像形成对比,展示了女主面对不同的人的心境。

导演三宅唱和配乐制作人出席了映后,主持人是版权代理方派来的,非常的专业。观众的问题有的之前问过,比如为何选择胶片。有的问安排学校社团拍摄纪录片有何用意,让导演一愣。导演还反问了观众一个问题,大家看了电影会不会去天文台。三宅导演解释说,日本小学都会组织去天文台参观,但成年人就不会再去了。剧本改编中加入了天文台,是想表达黎明前黑夜里的星空这个意象。

结语

每到一个不熟悉的城市,就如同遇到了一片游戏中地图上的迷雾,而书店+圣地巡礼的模式,就是我拨开这片迷雾的方法。书店和景点就像图上的顶点,在遍历顶点的时候,路过的风景和遇到的人就像是图的边,把这些地方串联了起来。书店,地标和影院固然让我印象深刻,但我也记住了那些和推理小说作家畅聊的时刻,在南京路上穿着 Cosplay 衣服的年轻人,蒙蒙细雨中 3 号线沿途的街景,还有江湾体育场站出口附近物美价廉的猪排饭。这张城市地图就像肌理那样承载着我的触感,把存在于文学作品中的元素具像化,也促使我去阅读更多有关城市的书籍,继续探索那些未知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