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诗人奥登在提到卡夫卡的时候,给出的评价极高也尤为诚恳:

如果要举出一个作家,他与我们时代的关系最近似但丁、莎士比亚、歌德与他们时代的关系,那么卡夫卡是首先会想到的名字。卡夫卡之所以对我们重要,是因为他的困惑亦即现代人的困惑。

我想很多人对于卡夫卡有印象,是因为学生时代被老师要求读的《变形记》,被许多人称为「老谜语人」的卡夫卡,文字并不算好读,尤其是在那个我们尚未遭受社会毒打的学生时代,他的书,不好理解。而当我们步入了社会之后,尤其是在近几年「996」盛行的文化下,我们却发现卡夫卡的书,写得很超前,也很寓言。似乎就像是早在百年前,就替打工人表达了一种悲哀。就像他在给未婚妻的书信中写到的那样:

我无法朝着未来前进,却能面对未来,裹足不前。我最擅长的事,就是一蹶不振。

今年是卡夫卡逝世的 100 周年,借着这个机会,我们一起透过他的作品去看看这位死前无名、死后才封神的大师的世界。

[日记] 卡夫卡日记

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豆瓣链接

我一直以来更喜欢阅读作家的散文、随笔、书信和日记。作家利用自己的人生经验和想象去虚构的故事自然不差,尤其是那些通过了时间淬炼和考验的佳作,可我也一直觉得,那些更接近他们私下生活的文字,能够让我们更好地去接近作家本身的样子。

这套《卡夫卡日记》一共有三本,记录了卡夫卡在 1909 年到 1923 年这十余年的日记。在这段期间,卡夫卡的身心遭受到了巨大的挫折和创伤,无论是他的身体状况,还是心理和精神的状况,以及情感的纠结和生活的困惑,都重重地压在了他的身上。

虽然卡夫卡把文学当作自己人生的真谛和信仰所在,可其实他从未想过要留下什么,临终前也要求好友把自己的文字全部删除。所以我愿意相信,这些日记真实地展现了卡夫卡的内心世界。每一行字、甚至每一个标点,都是他情感的再现。于是我们在他的文字中窥见了他生活的样子,探到了他的心理状况、读到了他的思维方式,也看到他哪怕只是日记,也对整个社会的制度和伦理提出了深深的批评,就像译者所说:

卡夫卡笔下的日记,讲一个生动、鲜活的社会矛盾体摆放在读者面前,每个人都能从他的描述中找到或多或少的共鸣和自己的影子。

[书信] 致父亲

我一直相信,想要读懂一个作家,除了了解他的生平经历之外,家庭对他的影响也是我们不应该忽略的一点。尤其当我们读卡夫卡的作品时会发现,他的父亲赫尔曼·卡夫卡对他的人生和作品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这封写于 1919 年的书信,正是 36 岁的弗兰茨·卡夫卡终于提起勇气,写下的对父亲的恐惧以及对父爱的向往。

赫尔曼·卡夫卡是一名相当成功的犹太商人,对于身为长男的卡夫卡,他的期望很大。可在他的强权教育下,卡夫卡非但没有成为他所期待中的男子汉,反而长成了一个极为自卑的人。卡夫卡自称自己是「胆小的孩子」,不仅不像父亲那般人高马大,反而成长得极为瘦小,这样的瘦弱不仅体现在了卡夫卡身材上,更投射进了他的内心。

作为一名孩子,卡夫卡自然极为渴望父爱,只可惜在他的成长环境中,充满着父亲责骂与呵斥教育,他当然希望父亲可以用更为亲切的语言去教导他:

我小时候很胆小,当然,既然是孩子,我肯定还很倔,母亲肯定也很溺爱我,可我不认为自己特别难调教,我不相信,一句和善的话、一次不动声色的引导、一个鼓励的眼神不能使我乖乖地顺从。

华文出版社;豆瓣链接

于是面对这些压在他身上的沉重的父爱,他选择了闭嘴忍受:

惟独作为父亲,你对我来说太强大了。

学乖了的卡夫卡选择用沉默表现自己的听话,因为他发现父亲想要的只是顺从,而这样,可以让自己不再挨骂、不再被打。只是这样的方式,也最终造成了这对父子亲子关系的越来越远。

36 岁的卡夫卡鼓起了勇气写下这封信,三万字的信其实并不长,可读起来却让人如鲠在喉。明明是一个成年人,可你分明可以在文字中,感受到卡夫卡那份依然困在童年的痛苦。

只可惜这封信,永远都没有寄出。

卡夫卡最后依然没有勇气把这封信亲自交给父亲。他希望自己的母亲可以转交这封信,只是他的母亲,没有帮他达成这个愿望。

[中篇小说] 变形记

北京燕山出版社;豆瓣链接

某天早晨,格雷戈尔·萨姆萨从不安的梦境中醒来,发现自己在床上,蜕变成一只阴森巨大的害虫。

我想很多人知道卡夫卡,就是因为《变形记》这则名篇。毕竟这一篇的荒谬写法,让人读来不寒而栗。恐怕卡夫卡自己也没有想到,1915 年 10 月,当这篇他写于 1912 年的中篇小说《变形记》最后竟然会影响那么多世纪级的文豪,甚至被视为心中的圭臬。确实,用我们现在的眼光再去看这篇小说,依然会觉得很惊艳,被卡夫卡寓言式的设定所惊叹:因为没有赶上去上班的火车,经理就直接杀到了家里;本来是备受关注的家庭经济支柱,只是因为变成了失去了生活能力和赚钱能力的虫子,就被家庭视为负担和丑闻。

明明为了这个家庭,格雷戈尔付出了那么多,他甚至压抑住了自己所有的情绪和不满,可当他失去了所谓了价值的时候,他就被家庭和世界,无情而又残忍地抛弃。极其荒诞,又这般现实。

我手里的这套卡夫卡,是「未读」于 2021 年推出的「K 经典」系列。系列一共分成六辑,涵盖了三篇遗作和两篇遗嘱,是卡夫卡粉丝不可错过的一个版本。系列启用了台湾诗人彤雅立的翻译版本,作为目前豆瓣口碑和评分最高的德语译者之一,避开长句和难句的模式,也可以让初读卡夫卡的读者朋友们,更好地理解卡夫卡的文字。

[中篇小说] 判决

北京燕山出版社;豆瓣链接

春光明媚,好适合写信。

于是格奥尔格决定给远方的好友书写一下自己近期的生活和对于他的想念。两人的友谊很久了,成长和职业选择也因此很接近。只是同为商人的两位发展很不同。格奥尔格的父亲因为生病退居幕后,他接受父亲的生意之后一切顺利,可友人,却因为发展不顺去往了他乡。考虑到两人境况的差距,他小心斟酌着语言,害怕朋友的内心因此收到打击。他纠结再三,最后还是在信的最后写下了自己已经订婚的消息。写完信后他把这个事情告诉了父亲,可久病在床的父亲极不满意。他指责格奥尔格,并告诉了格奥尔格其实自己一直和他的朋友保持联系的事实,甚至连商铺的客人们,也依然只信自己。说到最后,格奥格尔的父亲留下了对于格奥尔格的判决:

现在,我要判你投河自尽。

读完卡夫卡给父亲的信,以及了解卡夫卡的家庭背景之后再看这部作品,个人觉得会更加适合。我一直把格奥尔格的父亲作为卡夫卡父亲的一个化身,卡夫卡也是借着小说中格奥尔格父亲的形象,再现了他成长过程中所遭受的震怒和暴戾。因为是他曾经经历过的事情,所以才可以在一个晚上就完成了创作。虽然这部作品是卡夫卡早年的创作,书籍的装帧也十分轻盈,但是读起来的是还是有一种略沉重的感觉,小说也有着很大的解读空间让我们去发挥和想象。

[短篇小说集] 饥饿艺术家

北京燕山出版社;豆瓣链接

其实我们还是得承认,卡夫卡的短篇小说在一般大众中(撇开卡夫卡的拥趸们或者研究员),似乎没有国内盛名的《变形记》,还有其极为代表性的三部长篇小说来得热度高。这一点,我还是觉得挺可惜的。

我个人非常喜欢看短篇小说,一来篇幅不长,字数不多,阅读起来没有压力;二来作为成功的短篇小说,为了足够吸引人眼球,结构必定非常小巧精彩。作家王安忆在为「短经典」系列写总序的时候,就曾写道:「好的短篇小说就是精灵,它们极具弹性,就像物理范畴中的软物质。它们的活力并不决定于量的多少,而在于内部的结构。」而在我看来,卡夫卡的短篇小说,绝对称得上这样的评价。

这个版本的《饥饿艺术家》选择了卡夫卡四篇短篇小说还有十则曾在报刊发表过的短篇,都是刚刚好的精炼长度,让人读来意犹未尽,尤其是作为书名的《饥饿艺术家》。

小说讲述了一位表演饥饿的艺术家。当时,饥饿艺术家十分风靡。为了做好这项表演,艺术家需要把自己关进笼子里,饿上四十天。每天都会有观众来看他的生存状态,每天也会有人守在他的身边,看他是否真的没有进食。这样的安排对于艺术家而言势必是一种耻辱,因为艺术家既有职业操守感。可惜这项表演越来越没有热度,艺术家后来在马戏团找到了继续表演饥饿的工作,而他的笼子,也被安排在了兽笼的附近。最后艺术家还是在被众人的遗忘中饿死了,他最后用微弱的声音说出了自己坚持饥饿表演的原因:

因为我找不到对我而言称得上好吃的食物。假如我发现了这种食物,相信我,我根本不会搞什么饥饿表演,而是会像你、还有其他所有人一样,大快朵颐。

这是即便用现代的眼光欣赏,依然堪称一绝的一则短篇。曾经万人空巷的表演在时间的流逝中渐渐不再流行;坚守职业道德的艺术家不被所有人理解,甚至被人遗忘。这种困境,哪怕是过了百年,依然在现在这个社会上演。于是我十分好奇,如果一个表演饥饿的艺术家因为饥饿死去,那么他还算是艺术家吗?

除了这篇之外,其他的短篇也很是精彩、有趣。

[长篇小说] 城堡

上海译文出版社;豆瓣链接

土地测量员 K 前往某座城堡应聘,可当他长途跋涉来到城堡的时候,却怎么也进不去。城堡明明近在咫尺,却仿佛遥不可及。城堡所管辖的村落里则有一处招待处, K 在这里见到了各种各样的社会底层人士。他们在这个虚无又冷漠的世界里生活着,在这个残忍的官僚主义制度下苦苦挣扎。

作为卡夫卡最长也是最后一部作品的《城堡》,其实是一部未完成的作品。卡夫卡于 1922 年 1 月开始创作这部作品,到了 9 月,他宣布这部作品写不下去了。于是有人说这是一部「失败」的作品,毕竟这是一部未竟之作。但也正是因为这部小说的未完成,证明了卡夫卡想在这部作品中表达出的绝望。他被社会谴责,被社会遗忘,更被社会排斥。

[传记] 卡夫卡与少女们

[法] 达尼埃尔·德马尔;北京联合出版公司;豆瓣链接

这部作品的作者并不是卡夫卡,而是作者用传记的形式,记录了卡夫卡在短暂一生中与少女们情感的纠葛。

这样的现实放在卡夫卡的身上,其实有一种非常割裂的感觉,因为卡夫卡极为恐婚,也声称不需要爱情。他三次订婚,又三次主动退婚(两次还是同一个人)。但他对少女,又极度痴迷,即便少女们的出现,总是使他感到困惑:

面对大多数少女,我始终感到慌乱。

毕竟作为一名文艺爱好者,文学才是他生命中最为重要的存在。

于是读这部非虚构的作品,就会觉得很新鲜。因为书中的内容打破了卡夫卡在许多读者心目中的刻板印象,他在与少女们的交往中寻找灵感,把她们作为文学的献祭。用现在的眼光去看当时的文坛,自然会觉得不那么舒服,毕竟和少女的交往,有一种道德败坏感,而看到卡夫卡在旅行中必定要去逛逛妓院,也会觉得无药可救,但这个世界,终究没有完人。

以「少女」的为切入点去探讨卡夫卡的内心世界和文学创作,这本书另辟蹊径地为我们展现出了一个全新的、也从未被人所知的卡夫卡。建立在事实上的故事真实可信,包括卡夫卡的手绘、书信摘录等,是一部非常出色的非虚构作品。

[短片] 弗兰兹·卡夫卡

豆瓣链接

从我们现在的眼光看,卡夫卡的一生自然是短暂的,短短 16 分钟的动画自然无法把卡夫卡精彩的人生旅途尽数体现,所以短片选取了卡夫卡几个非常重要的片段作为切入点。

这是哪怕用动画的形式,你依然会觉得沉重的作品。波兰导演皮奥特·杜马拉尤为擅长石膏板上的素描动画,于是这样全程黑白的形式去回顾卡夫卡,哪怕是极有艺术感染力和表现力,但依然是很略显凝重的存在。因为是根据卡夫卡的日记所进行的改编,所以导演很好地去揣摩了卡夫卡在文字中的情感表达,于是在短片中,配合着卡夫卡在镜头前的眨眼,还有哀怨的音乐,我们仿佛真的可以感受到他的迷惘、他的困惑、他隐忍的压力,还有他欲望的释放,。

短片全程采用了无对白、黑白这样的形式呈现。短小精炼,并且在 2006 年 6 月在「 Annecy 国际动画电影节上 」荣获「动画的世纪・100 部作品」第 44 名。

[电影] 审判

豆瓣链接

影片根据卡夫卡的长篇小说《审判》改编,讲述了被无辜逮捕后, K 先生自证清白的故事。

观看原著改编的影片故事,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舒缓一下看长篇的压力。尤其是奥逊·威尔斯非常有水平(他自己在采访时就声称这是他最棒的作品),所以虽然影片进行了改编,但是围绕着小说内核不变的故事,我们只需要两个小时便可以看完。

黑白的光影画面极具艺术魅力,这样的表达更是给影片增加了一种抓不住的虚无感,就像是一场梦境,只存在我们的睡梦里,一旦清醒,我们便无法把握。这样的安排恰好表现出了主人公日渐压抑和崩溃的过程, K 先生去寻找各种各样的人,希望可以借助他们的帮助去洗脱自己的冤情,可惜的是 K 先生的出发是非常盲目的,因为没有人告知他所犯何事,他的罪名究竟是什么。

一个普通人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就去抗争司法制度,简直是太过异想天开的荒谬之事。

[德剧] 卡夫卡

豆瓣链接

尽管人群拥挤,但每个人都是沉默的、孤独的。

SKY 最近重点推出了一部为了纪念卡夫卡逝世一百周年的剧,《卡夫卡》。通过这一部大制作的剧集,让许多观众和书迷再一次感受到了卡夫卡短暂却精彩的人生奇旅。

剧集是以卡夫卡挚友布洛德的视角所展开,于是借着好友的目光,我们看到了一个有别于固有印象的卡夫卡。我们读卡夫卡的书,看他的文字,总觉得是一个内心里藏着伤痛的人,可剧集里的卡夫卡,明显更为活泼一点。晨起后会认真地做早操,吃饭的时候会很固执地咀嚼四十下,似乎像机器人一样刻板,但也因为这些细节,让卡夫卡变得鲜活而生动。饭桌上卡夫卡父亲的发怒也足够点到为止地体现了他的暴戾和专制。

影视化的一个好处就是可以让想象中的画面变得具像化,免去了阅读的步骤之后,我们可以更加直观地透过电视去看卡夫卡的生活。加上优良的制作、精美的服化,还有审美在线的场景设计,在了解卡夫卡的生平之外,也是非常享受的一段影视之旅。

[短片] 乡村医生

观看渠道:哔哩哔哩豆瓣链接

这个孩子没有病。而我,只是一个卑微的乡村医生。

寸步难行的暴风雨之夜,一位乡村医生前往一个村庄就诊。他来到这户人家才惊觉其实这家的孩子没有病,有病的是他的父母。可当他说出这份真相的时候,病患的家人很不认同。面对这样的现实,他觉得讽刺、荒诞极了。因为在来的路上,他的马死了,他无法前行。为了前来就诊,他答应了陌生男子的要求,为了借其马一用,把自己美丽的女仆交换给了他。

对于卡夫卡的《乡村医生》,我的初印象还是某次余华在讲座时提到了这本书:「川端康成对我来说不是翅膀,是枷锁,困住了我。当我在川端康成的陷阱里大喊救命的时候,卡夫卡从边上经过,一把把我拉了出来。」余华所说的这部拯救了他的作品,就是文革时期他所读到的第一篇卡夫卡——《乡村医生》。余华说读了这本书,他明白了原来写作是自由的。而这么自由的原著,哪怕本身不长,没有字数压力,可真的要去做阅读理解,其实也没有那么容易。于是在读原著之前,不妨先看一看这部短片动画。

山村浩二在动画中的超现实风格融合了卡夫卡的原著故事,完美呈现出了原作的乖戾和荒诞。面对明明健康的病人无能为力甚至无法自救,牺牲掉美丽女仆的乡村医生,最后也只能「带着美丽的伤口来到世上」。寓言性质的故事加入了狂言师茂山千作的配音,那种微妙的矛盾感和无力感,更为明显。

结语

就像我们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我这些关于卡夫卡作品和影视剧观点只是一家之言,但我相信卡夫卡在文坛上的地位,是普遍读者只要是看了他的作品,就会认可的事情。

卡夫卡的人生在属于他的岁月里只留下了匆匆的掠影,好在他留下了文字让我们这些后人可以细细品味。也感谢布洛德,那位卡夫卡唯一信任的好友,并没有遵照他的遗嘱,将卡夫卡的作品销毁。于是我们看到了这位大文豪超前的文字,他嘴上喊着自己最擅长躺平,却用文字,写下来百年后无数人的困境。

> 小红书 📕 关注 少数派sspai本周看什么,找到数字时代更好的生活方式 🎊

> 看什么 Café / 主题片单 专题页,更多影视推荐尽在 #本周看什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