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打开一本书,一个灵魂就苏醒了

距离上次的那篇关于游记的书单分享,也有一年的时间了。这一年也陆陆续续看了一些不同类型的书,选了一些有意思的书籍分享给大家。

《当我们不在理解世界》
《江城》
《福格行为模型》
《鳗鱼的旅行》
《四千周》
《山月记》
《潮骚》
《任天堂哲学》

如果你也有正在阅读,或者看过的有意思的书籍,也在评论里告诉我,毕竟书可以不看,但不能不买。


《当我们不再理解世界》

作者:本哈明·拉图巴特
字数:10.2w

书名起得,就很让人上头。

书包含了 5 个短篇,同名短篇《当我们不再理解世界》讲的是,近代物理学关于“光是粒子还是波”争论的故事,出场的人物都是这样的大佬:薛定谔、海森堡、爱因斯坦、德布罗意、波尔。是一个关于如何在微观粒子层面看待这个世界的故事(原来是这么个理解世界啊)。

我自己的体会是,阅读感觉有那么一点像《明朝那些事儿》。现实和虚构混杂交融,真实的历史和臆想的细节交织,主人公们都是在时间和空间上离我们更近的近现代人物:一战中发明“毒气战”的弗利茨·哈伯、提出“黑洞理论”的卡尔·石瓦西、参与光的特性之争的科学巨匠们。

这种“野史”感,这种用更加具有人文色彩的手法所呈现的所谓理科生的浪漫,让这本书拥有了一些特别的气质。

我印象比较深刻的一个瞬间是,海森堡将自己新思想演算推导的几张纸,交给刚刚度假回来的导师波尔,后者坐在雪地中一声不吭地完成了检验。而后,两人为了庆祝这可能颠覆物理学基石的特殊时刻,选择去喝点什么的时候,海森堡想要喝点热咖啡,而波尔却说着,这算什么庆祝,一把将他推进了一间酒吧。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心里总有这样的念头:“他们是真正改变这个世界的人,此刻却是如此的血肉丰满呐”。


《江城》

作者:彼得·海斯勒,中文名何伟
字数:29.4w

和之前推荐的保罗·索鲁的《在中国的大地上》很像,他俩前后相差差不多十年的时间来到中国,保罗用一年的时间乘坐火车走遍中国,而何伟作为志愿教师在四川一座叫做涪(fu)陵小城生活了两年。

阅读这本书的时候总是让人很恍惚,那样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竟然只是二十多年前。那个我们的父辈意气风发的时代,却陈旧遥远的如同异世界。

这种感觉不仅仅来自于那个世界没有手机、网络、外卖、电子支付,还来自于那些在如今的舆论场,所不能提及事件、人物距离那个世界如此的近吧。或许是国人没有什么阅读的习惯,才让这些稍显“越界”的内容得以在书籍这种形式中存在(必然是删减了不少)。

何伟在快结束这段涪陵的生活的时候,度过了他 28 岁的生日,他好像不再是个外来者,他有许多当地的朋友,有常去的餐馆、茶馆、公园、教堂,他徒步到过田野,在田埂上同庄稼人相谈甚欢,也被一些异性纠缠,也同人有过争吵和矛盾。

他在某种程度上被这个中国的西部小城所接纳,也因为他的特殊而有机会在旁观和参与这两种纠缠的视角下,观察和刻画这座小城和生活在这个城市的人。

在何伟的文字里你可以感觉到,他不将自己作为观光客,也没有成为新世纪马可波罗的野心,他只想尽力做一个普通人,参与到这个小城的工作和生活中,尝试去理解那些不同文化下的人和事。

这个世界变化的太快,变得愈加令人迷惑不解。何伟笔下的那些疑惑,那些二十多年前的疑惑,也好像就是我们此刻的疑惑,它们值得被质疑和追问,却因为我们身处其中、习以为常或者无法被言说而归于沉默。


《福格行为模型》

作者:B.J.福格
字数:18.6w

这是本关于习惯养成的书,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又行了(again)。作者从影响人行为的有且仅有的三个要素入手,提供了一套非常便于实操的习惯养成方法。

作者认为影响行为有且仅有三个要素:
动机(motivation)、能力(ability)和提示(prompt),从而给出了作者关于行为的公式 B = M A P。

福格行为模式图

如图所示,只要某个行为处在行动线划分出的上半区间,加之以提示,行为就会发生。或者说得极端一些,即使行为很困难,但是你的动机非常强烈,行为也能够发生,相反的,如果动机不强,但行为本身非常容易,行为也能发生。当然前提是你得记起来要进行这个行为,也就是要有提示。

但是动机有这么几个特点:高水平的动机不易维持,动机的波动非常频繁,动机往往是抽象的(很难指导行为)。这也是为什么人那么容易产生三分钟的热度,所以依赖动机去维持的行为,容易失败了。

而能力(难易)更容易进行客观的改变,除了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或者借助工具。作者还提出了非常有意思的一点,那就是让行为变得微小,那都不是一天背 10 个单词那种微小,是即使你只是打开了 App,你也大获成功的那种,为的是让行为持续地出现。

作者还有一个重要的建议就是:创造积极情绪

相比于我们一直认为的“重复创造习惯”,快乐的情绪更容易创造习惯,人是倾向于拥有积极情绪的,这本身就是一种行为动机。而庆祝就是创造积极情绪、感受成功最好的方式,所以要在每一次完成任务之后,为自己喝彩。这不禁让我想到,那些传销现场大家热烈鼓掌的样子,看来还是有点道理的。


《鳗鱼的旅行》

作者:帕特里克·斯文松
字数:14.5w

这是本非常独特的,关于鳗鱼的书。

虽然好像吃鳗鱼在我们生活中是十分稀松平常的事情,但两千多年来,人们一直在试图破解鳗鱼生命的谜团,时至今日,我们仍然对它们知之甚少。

作者沿着人类探索鳗鱼之谜的时间线,穿插着儿时与父亲一起的关于鳗鱼的记忆。借助鳗鱼这个令亚里士多德、弗洛伊德都迷惑不解的物种,向读者们展示关于生命与死亡、目标与意义的思索,还有动人的父子情。

欧洲鳗鱼出生在大西洋西北部,一片没有明确界限,名为马尾藻海的海域,随后它们顺着洋流去往欧洲海岸,再游入江河溪流,择域而栖。然后孤独而平静地度过几十年,直到生物钟敲响,它们的生殖器官才开始发育,胃逐渐消融,并且不再进食,携带着体内的鱼卵或鱼精,踏上返回马尾藻海的征程。

鱼卵们在马尾藻海域受精后又会开启一段新的轮回,而完成使命的成年鳗鱼,就此死去。

但如果一条鳗鱼的自由受到限制,不能前往马尾藻海,那最后的蜕变就不会发生,不会有性成熟。有的只是漫长的等待,等待自由的来临,或者是生命的终结。

在马尾藻海,科学家有幸捕获性成熟的银鳗,它们虽然处在同一个生命阶段,年龄的跨度却十分巨大。所以这个触发它们生命最后蜕变的生物钟,并不遵循绝对的时间节律。

这让我想到了,周轶君曾在某个节目里提到的一首白居易的诗,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每一个人的生命节律,或许并不一致,他人竞相绽放之时,你或许只有个花骨朵,那我们是否有勇气,不急不徐,静候春来。


《四千周》

作者:奥利弗·伯克曼
字数:11.8w

按照世界卫生组织给出的数据,现在人的平均寿命大概在 72 岁左右,也就是差不多四千周的时间,当我们用“周”这个尺度去看待自己的生命,很多事情就开始发生了变化。

作者没有强调什么人生苦短,只争朝夕,反而是要我们接受人生的有限性,接受自己能力的有限性,接受无法让所有人满意的现实,放弃掌控一切的妄想,接受永远需要同焦虑共处的人生。

互联网,让我们看到人生的更多可能,却也让我们感觉自己错失了许多人生,这种焦虑让我们转而压榨自己的各种资源,时间、精力,责怪自己能力不足、不够上进、不够积极,从而忘记自己的有限性。

所以,时间管理的核心或许并不是怎么做完所有的事,而是怎样明智地决定什么不做,然后坦然接受不去做它。同时也要避免时间的工具性。“充分利用好时间”这样的口号,就好像把时间当成一种我们通向美好未来的资源和工具。

虽然这本书也避免不了讲了一些车轱辘话,但总的来说还是有很多很有启发的内容,让我转换视角去看待一些我们习以为常的事。


《山月记》

作者:中岛敦
字数:24.5w

山川河月亘古未变,人心于其间,逐名利、求技艺,生命的长短有别,如同承载这十篇短文的纸张薄厚各异,但皆受生之苦、死之忧。

一部短篇小说集,真的蛮难写读后感的,我对着目录,回想断断续续看完的这本《山月记》,突然发现篇篇都是在人生的尺度上讲述的故事。

阅读的过程中完全忘记了作者是日本人的事实,一整个沉浸到作者创造的古风奇谈之中(除去最后篇)。之后上豆瓣了解到,原来作者的祖父及父亲都是汉儒学者。

我时常从这样的古代故事中感受到一种巨大的时间感,或许这是一种专属于我们的某种文化感受(某种类似魔幻现实主义的主义),这种特殊的时间感不需要大量文字的堆叠、情节的积累,而好像只要把故事放到这样的历史背景之中,即使很短的篇幅,也仿佛能够融入其前后的几千年的历史之中。

总之里面的故事真的都非常精彩,说句不恰当的比喻,读这本书的感受,就好像上学那会儿在课桌下看读者和译林的感觉又回来了, 那是一种即使教室满满当当坐了五十来个人,也依然觉得这个世界只剩你一人的感觉。


《潮骚》

作者:三岛由纪夫
字数:7w

这一套三岛由纪夫的书,都是小开本,比 iPhone 大不了多少,非常适合随手携带,随时读。真的好久没有读这样简单质朴的爱情故事了,没有反转、遗憾、阴阳相隔。

勤劳的少年,明朗的少女。青春的爱恋,好似海一般,时而热烈如浪,时而恬静如潮。

在这里真诚有所回应、勤劳得到回报,人们真挚地信仰神明、崇敬自然,也受到自然的馈赠和神明的护佑。

在海岛上以海为生的人们,无论是出海捕鱼的男人,还是潜水拾物的海女,就像宫崎骏动画里质朴的农民一样,说着粗鄙下流的话,却拥有真实善良的内心和旺盛的生命力。

纯爱万岁。


《任天堂哲学》

作者:井上理
字数:16w

这本书是在 2011 年出版的,彼时苹果公司发布了 iphone4s,正是智能手机开始全面改变我们生活的时点。在书的结尾处,作者眼见着任天堂所要面对的无论是硬件的革命,还是软件的颠覆式开发方式的重大变局,留下一个关于未来大大的问号。

当我们站在这个时点,回看,任天堂和这本《任天堂哲学》的时候,作者结尾问题的答案异常明晰。截至今年 3 月,2017 年发布的 Switch 主机已经在全球达到 1.4 亿万台,更不要提那些 Switch 上刷爆社交网络的游戏了,任天堂再一次创造了历史。

即使不能否认 Switch 常年占据吃灰电子产品排行榜,但我相信不少未曾体验过电子游戏乐趣的人,和那些想要找回儿时游戏乐趣的人,都通过拥有 Switch 得到了他们预想中的快乐(即使短暂地)。

山内溥、宫本茂、横井军平、岩田聪,这些任天堂背后的名字,真实出现的时候,那些关于马里奥、塞尔达、game boy、红白机、口袋妖怪与他们的故事,把我儿时记忆里的那些快乐的游戏时光又再一次唤醒了。

我突然想到前一阵子,一位公司领导的分享会。她大概说到那些给生命添加能量的东西的时候,十分厌恶地否定了游戏的价值。

我不想做任何价值观上的判断,只是我在想,如果假设把那些我生命中的游戏时光通通抹除了,我相信我也并不会成为什么比现在好的人。而我始终觉得,那些记忆里坐在电视屏幕前,握着手柄的夏天,是我人生永远最最珍贵的宝藏。

叔本华说,“梦是短暂的疯狂,而疯狂是一个漫长的梦。“

那,“游戏是短暂的人生,而人生是一个漫长的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