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构建你的个人笔记系统:让隐性的思考与品味显性化

有没有这种困惑:

看了很多书,听了很多「樊登」,想输出时,却依旧言寡词穷。

时常灵光闪现,遇到事情,又一筹莫展。

解决旧的问题,还要从头再来。

收藏的「好文」越多,自己的压力越大。

 

看了很多书,我们只是「知晓」,不是「知道」。知晓别人述说了什么,却不知道关联到自己的什么。

收藏了很多别人的文字,却没有保存过自己的一个字的思考。

从未带过」纸笔「,任由灵光来,任由灵感去。

没关联,没思考,没感悟,这就是我们的「三无」人生

 

我们只是信息的搬运工,像吃自助餐,夹了一大盘,拍了n张照,却未真正品尝过一个小菜。

吃的再多,不过是个「吃货」,而成为不了「美食家」。

」,是客观物体,「」,是主观感受。只有经过鼻子闻、经过口腔触、经过舌尖尝、知其历史、晓之文化、有己感悟,菜才能成为「」食。

人生不是打卡。

思考和品味都是隐性的,看不见,摸不着,转瞬即逝,大脑不是个稳定的记忆系统,它记不住也无法把隐性的东西传递给未来的自己。

写下来,才能把隐性的东西显性化,从此变成一个独立的生命体,可复制,可传播,未来的自己才能看到自己曾经的思考、曾经的品味、曾经以为的美,当下的自己也才能接住过去的自己递过来的纸条,精进自己,甚至放到书店,传播给别人。

记录下来的,就是属于我们自己的人生,即人生笔记。

 

我们还要重复这种低级的努力吗?

尝试一下,从今天开始,不收集他人,只记录自己。

从此,我们的文字,将和书店里书上的文字一样具有独特性,它们所承载的思想,只属于我们,譬如你们现在在看的这篇文字,只属于我,我的文字,和书架上莎士比亚的文字一样平等。

2. 个人笔记系统记录什么

2.1. 记录「啊哈」时刻:人生中的灵光乍现

Aha本身就是一个感叹词,你在恍然大悟时不由自主感叹,「啊哈,原来如此!」

在长大的过程中,每人都会有这样灵光乍现的时刻,可能某一天,就突然明白了一些事物,找到自我的碎片,发现了意义所在,看到了前进的方向。

偶遇灵感,记录顿悟通过记录,引发思考。

2.2. 捕捉稍纵即逝的灵感:从inbox到应用

很多时候,「灵感」 并不会因为我们的努力而准时出现。

所以,准备好「纸笔」,「灵感」闪现的时候,记录好,再让它走。

灵感通常只维持数十秒,我们需要在数十秒内能进入到输入界面。

因此,这就要求我们选用的工具足够的简便,一点即写,自动保存。

工具全平台也是重要因素,当在平板看电影时,发现一句好台词,就不用爬起来找手机了。

最好无标题,无字体,无排版,只有朴实的文字。

Tips1:善用语音转文字:现在输入法都有这功能,Speech-to-Text,现在连方言都识别的八九不离十了。

Tips2:直接保存录音,像微信按住红圈发语音一样。

除非特殊情况,否则我们尽量用Tips1,它们的区别是,易发的难读,难发的易读。

录音不像文字,可以一目了然,它们得一条一条听,语音多了还是很令人崩溃的。

 

另先预设一个存放灵感的目录或标签,就像一个收集箱,否则灵感来了还要现找地方。

一般起名为inbox,和GTD时间管理一样。

并非灵感收集到inbox就完事了,灵感需要管理,和GTD一样,它们有相同的生命周期:

① 收集:到inbox

② 定期检视:检视完清空inbox

③ 整理组织:整理灵感并分类保管

④ 定期回顾:让「灵感」内化为「常识」

⑤ 应用:以后使用它

2.3. 记录情绪:诚实直面内心

诚实面对自己内心的所思所想,识别并且接纳自己的真实情绪。

不轻易批判其好与坏,客观记录。

多察觉,开阔视野,阻止负面情绪蔓延。

记下所思所想,更深地认识自己。

2.4. 搭建知识体系:助力思维升级

知识是乐高。

学习是搭乐高。

学习,就是把新知识和自己原来的认知结构拼在一起。

把新乐高块收集到盒子里,则它们是「一盘散沙」,没成结构,没成「晶体」,并很快就会丢失,知识很快会遗忘。

记笔记,不是给乐高块建档,而是记录它们彼此间的关联,记录新的知识和原有认知结构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乐高越拼越大,更重要的是,锚点越来越多,直至能海纳百川。

知识的体系化最重要,我们的思维只能用既有的概念理解全新的知识,没有既有的锚点,就无处挂载新的模块。

建立了知识体系的人,知识越多,知识结构反而越牢固,还更容易接纳新知识。

2.5. 新式收藏:不搬运,只原创

不复制,不摘抄,不收藏。

这些不是记,只是搬运。

用自己的话写笔记。记录越简单,提取越困难;记录越困难,提取越简单。

遇到好句子怎么记?

 

两种方法:

① 看一遍,合上书,用自己的话复述下来:

复述的不像,不要紧,要紧的是,它现在已经开始真正属于你了。

② 葱鲔火锅笔记法:

这是一个我在《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中学到的笔记法,作者叫奥野立之,现在已经成了我最重要的阅读笔记法之一了。

具体方法是,抄好句子,下面用自己的话写句评论。

这样一段摘抄,一段评论,交替进行,其关系就像葱鲔火锅里鱼和葱的关系一样。

其中有个重要的符号模式:摘抄用「○」开始,评论用「☆」开始。以后看到○就知道是摘抄,看到☆就知道是自己的评论。

 

不知道如何评论怎么办,我介绍一个方法,用一句话回答这个问题「你为什么摘抄这个句子?」,开始时你可能回答「我C,这句话真TM的好」,没问题,目的已经达到了。坚持写一年后,你再看到一句话,就能写一篇文了。

2.6. 顺藤摸「瓜」:串联灵感与发现

我们是不是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当写灵感1的时候,又冒出了2和3,当写2的时候,又冒出了2.1和2.2。

当然,不要放过它,快记,这正是笔记的精髓,它不断给你藤,让你有的顺,然后在后面再给你一个大瓜。

2.7. 笔记中的多元思维:一流智慧的秘诀

记录不认同的事,争取让自己达到一种状态,同时保有两种截然相反的观念还能正常行事,这是一流智慧的标志。

这是美国作家菲茨杰拉德的一句名言。

我和大家一样,从罗胖的跨年演讲里知道的这句话。

传播很重要啊,就像大部分的人,是借旭日阳刚,才听到的《春天里》。

3. 从「收藏」到「阅读列表」:战胜99%的人的秘诀

多数时候我们都会陷入「收藏者谬误」,以为收藏到就是学习到。

不设收藏夹,那么遇到一个好文怎么办呢?

我们只设一个「阅读列表」。

阅读列表,也叫「稍后阅读」、「read later」,它存在的意义是:一会阅读,读完就删

一篇好文的核心内容不超过20%,甚至能浓缩成一句话。用自己的话复述这些话,或用「葱鲔火锅笔记法」写下评论,反手删除之。

收藏了,99%的概率你不会再看它;这样写了笔记,你已战胜99%的看过这篇文章的人,他们还停留在搬运工的阶段。

 

二者的本质区别:

博物馆的物品叫收藏,等奶茶的人叫队列。

收藏夹的终点是留存,阅读列表的终点是清空。

等奶茶的队列清空了,钱才会到手,好文亦然。

4. 精简之美:文字的「断舍离」哲学

笔记是写给未来的自己的,所以重要的不是文采,而是记录翔实、用词明确和索引清晰。

不舍得删照片的人,自己也大概率不会去相册欣赏照片,因为里面充斥着各种冗余和杂乱。

有句话:如何用最快的方式成为摄影师?删掉100张照片里的99张,你马上就是摄影师。

同理,删掉1000字中的900字,你立刻就是写作高手了。

废话少了,笔记就精华了,好,也好

如何精简呢?有个段子:如果不知道怎么删自己的稿子,就自己花钱打电报给出版社。

5. 坚持记录人生:从自制力到肌肉记忆的进化

人生笔记,记录的是人生,这就要求我们持续不断地记录。

让自己持续做一件事,有两种方式,一种是自制力,一种是习惯。

二者有本质不同,前者需要动用心智资源,后者则不需要。

心智资源是可消耗资源。

做什么都容易放弃的人,并非缺乏自制力,而是缺乏自制力的管理能力,他们会随意地浪费自己有限的自制力,直至自制力被琐事消耗光,却不能坚持成大事。

保护自制力资源,把坚持交给习惯。

有的人在地库里还打方向灯,我们要向他学习,他开车时不会随意浪费有限的心智资源,打方向灯、看后视镜、系安全带等事情都不用过脑,所以他持续开车很轻松。

把习惯练到「肌肉」,无意识时,很多事已经被「肌肉」做掉了。

譬如刷牙,小时候,我们需要动用强大的意志力让自己刷,甚至还要动用鸡毛掸子,但现在,梦游时也能把牙刷了。

记笔记亦要如此,看到一件事,下意识点开记录界面。

6. 告别笔记混乱:多级标签让你的思维自由飞翔

 

当你遇到问题时,你知道过去的你跨时空给塞过一张纸条,现在我们去找这张纸条。


每条笔记,都是一个信息孤岛,就像一抽屉写过的便签,写完就找不到了。

找一条笔记有三种方法:一是目录,二是标签,三是搜索。

 

对比目录和标签:

 

目录是一维的,标签是多维的。

维度越多,就像通往孤岛的桥越多,笔记就越容易找到,否则它就像抽屉里的一张便签,再也无处寻觅。

一篇笔记只能在一个目录下,一篇笔记可以贴多个标签。

目录的一维性,是它天生的缺点。我们是不是经常遇到这样的困惑,写了一篇笔记不知该放到哪个目录下。譬如介绍旅行中美食的笔记,它既有旅行的属性,又有美食的属性,但我们只能把它放在一个目录下,放到「旅行」下,就无法通过「美食」目录找到它了,反之亦然。

多维性,则是标签的优点,对于上述笔记,我们贴「旅行」和「美食」两个标签就解决了。

 

目录是多层的,但标签是单层的。

目录,可以是这样的:「/旅行/2024/日本/冲绳/美食/阿古猪」。

它的优点是结构清晰。

标签则是「扁平」的,没有层级,这是标签致命的缺点。要对一条「阿古猪」的笔记打标签,需要打「旅行、2024、日本、冲绳、美食、阿古猪」6个标签。当笔记多了,领域多了,标签的数量会多到失控。

如果控制标签数量,就意味着一个标签下的笔记会非常多。因此标签只能作为目录的辅助,它无法独立承担实际管理的重任,譬如印象笔记、apple备忘录、mac文件系统。

 

另一个不同:目录是先建后用的,标签是直接输入,后者的用起来更为简便。

 

目录是有中心的树状结构,标签是去中心的网状结构。

如何用目录和标签组织信息,一直是一个非常大的话题,并且并没有好的解决方式,直到一个概念横空出世,那就是「多级标签」

譬如我这篇文章的标签是「#1Area/学习方法体系/笔记方法/卢曼卡片笔记法」

 

多级标签,兼目录的多层标签的多维为一体,巧妙而简单,并直接输入。

直接输入又是一个被低估的优点,笔记所在的位置是输出来的,想在哪输就在哪输,随想随输,有如思维导图般的自由和优雅,让笔记肆意蔓延,快速生长,更符合大脑的思维模式。

 

除了目录和标签,另一个查找笔记的重要方法,就是搜索。

好的搜索可以让自己想找的笔记触手可及。

某笔记软件的搜索功能有个「历史上的今天」选项,可以快速搜出过去所有这一天写过的笔记,非常有趣的功能。

 

做好整理和归类,它们日后才能发展出指数级的效应。

7. 定期Review,让记忆永不褪色

我们过去的思考,已经成了我们最宝贵的财富。

千万不要当傻财主,不知道自己家有什么宝藏,不知道宝藏在哪里。

我们的笔记也遵循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规律,一周后,记忆中笔记的留存率只会剩下20%。我们需要让短期的思考,刻在自己漫长的人生道路上。

如何记住笔记?艾宾浩斯告诉我们,最重要的方法,就是review。

当有几十条笔记时,我们滑动几下屏幕就看完了,但当笔记数以千计时,就需要系统机制来辅助我们review了,因此,是否有review机制,是我们挑选笔记app的重要指标。

我的知识管理工具和笔记工具都有review机制。

知识管理,我用的是readwise,里面有Daily Review,闪卡方式,看完后可以discard或keep。

笔记,我用的是flomo,里面有每日回顾,用app或小组件的方式,可以设定标签范围和时间范围。

定期回顾,持续刺激记忆。

8. 通过点滴思考,遇见更好的自己

笔记的目的不是记忆过去,而是改变未来。

笔记是思考,还能倒逼思考。

两个人的文摘是相同的,但没有任何两个人的笔记会相同,因为笔记承载的是你的思考、你的性格,你独特的人生。

我们的思维是碎片的,唯有笔记,才能留存快照、积少成多、零存整取,也能让碎片知识建成体系的大厦,这里强调的是「唯有」。

这就是我们努力了那么多,却依然没有自己体系,思维仍然是一盘散沙的原因。

你读自己过去的笔记时,常会有这样的感叹,哇,那时的我就会这么想。日本一位著名医师说过一句话:我终于意识到,原来漫漫人生,最不了解的竟然是自己。

这也是书写人生的笔记的魅力:认识自己、了解自己、改变自己。

9. 工具推荐

我过去用备忘录,现在用flomo。

道法术器,器最次之,有一颗记录的心,才是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