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iPad Pro以后,我为什么还想要一个折叠双屏便携屏?

首先,我想要在抬高我的视线来用笔记本电脑,从而能保持一个相对健康的坐姿。

由于各种原因(包括不限于肥胖和不良的坐姿等),我的颈椎和背部肩胛和菱形肌时常不适和疼痛。痛定思痛之后,我尝试改变一些生活习惯,比如使用笔记本电脑的方式。作为在读文科博士研究生,尽管宿舍里有4K显示器以供外接,但是我也得混迹在各种图书馆、咖啡厅、自习室里学习阅读和写作。

此前我一直使用iPad Pro作为副屏,但是iPad Pro重量并不清,易弯的身躯、孱弱的续航,不那么完善的扩展体验,用起来终究差强人意。后来我考虑过华硕和联想的双屏笔记本,一万多的售价还是让人囊中羞涩,考虑再三之时我留意到了便携屏和折叠便携屏的方案,眼前一亮,似乎找到了双屏笔记本的廉价解决方案。

在我的住处,我可以把Flip Go架在这个垫高的支架上。在外面我尝试过用磁吸保护壳作为支架,也尝试了金属小支架,做工都不错,除了小支架都有磁吸环,三斤多重的两块折叠屏幕也吸附得很稳当。

尽管和iPad花样诸多的支架和保护壳来说并不算出众,有时候感觉上没有那么牢靠,但也都很好的完成了任务。

其次,固定工作学习的界面,不中断心流,提高效率。

苹果有一个争议不少的功能:台前调度,我以为目的就是在有限的显示器空间里,改善界面切换的便利和效率。对我而言,无论是用快捷键还是触摸板手势去切换软件,都是对心流状态的一种打扰。更多的屏幕意味着更少的切换,即更不容易中断难得的心流状态。

我的用法目前是最上面放置浏览器用来查找资料,中间放文献,zotero之类的文献管理软件和PDF阅读器,最下面则放置Word等写作和输出的软件界面。这样基本上不需要我再去切换软件和虚拟桌面,不容易打断思绪,视线流转,注意力却不分散,有利于进入心流。这种安排比使用iPad Pro做扩展要顺手得多。

另外,一开始我对用软件Display Link让M2芯片输出两个外接屏幕信号有些担心,看到了一些卡顿的负面评价,但是欣喜的是在我的使用情况中,一点都不卡顿,非常流畅,流畅的像苹果原生支持一样。文字显示也很锐利,原生支持的800P HIDPI虽然有点局促,但是对我够用。

此外驱动还不错,在显示器休眠的状态下不会反复亮灯,像我的那个小厂显示器。但用Better display 修改外接显示器HIDPI的分辨率我并没有折腾明白。

16寸确实还是有点沉,和一台大屏笔记本笔记本电脑的重量接近,但还算是能带出门的范畴。相当于随身带了一个展开接近24寸的桌面显示器。

最后,对于在有限的空间放下更多的页面(或者说:界面),人类的追求从未停止过。

中世纪的誊抄工就会使用特别的桌子,来同时摆放下更多的书。有一些写作者会用类似于旋转木马一样的书轮,从而在有限的空间中能够摆放更多的参考资料。

 

From "The Diverse and Artifactitious Machines of Captain Agostino Ramelli", 1588.

过去坐在书轮后的誊抄工人,今天坐在显示器后的文字裁缝,未来是什么样的,是带着虚拟现实头显的内容厨师吗?

来源:Apple

我不知道,但是我相信,屏幕就是生产力,更多的屏幕(界面)终会带来更多生产力的可能。

碎碎念:为什么13.5寸Pro版这次没出啊!搞快点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