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随处可见,但知识的作用,不是每个人都可拥有,或者说,要让知识,变成改善我们生活的资产,是有难度的。

让知识变成资产的这个过程,就是知识管理的过程,通过对知识的收集、组织和利用,帮助我们产生有效的决策,过上更好的生活。这也是知识管理,在知识社会显得尤为重要的原因。

一、收集知识

知识管理的第一步,是找到知识,收集知识。

书籍、课程、对话,都是知识的来源,我们每天都可以轻而易举地在互联网上获取大把的知识,剪藏进我们的笔记工具。

但这也是知识管理新手最常犯的错误,即毫无目的地漫游在互联网上,贪心地囤积自认为有益的知识,这就像不加区分地摄入垃圾食品一样,只顾饱福,不顾健康。

长期如此,收集的知识太多太泛,以至于没有足够的时间来组织消化,发挥作用,其花费的时间和精力不仅变成了徒劳,还产生一种危险的幻觉——自以为做了很多,自以为在努力进步,实际上一直在原地费力踏步。

解决这个问题的对策是先梳理清楚,我们应当收集什么知识,又应当到哪里去收集知识?

每个人肩上扛得责任不一样,要收集的知识也不一样,我们要先划定好自己的领域和兴趣,往自己的领域和兴趣里填充知识。以我为例:

  1. 我希望我的生活是身心愉悦的,所以我把个人健康和亲密关系,作为我的领域;
  2. 我的工作是内容运营,所以我把内容创作,作为我的领域;
  3. 我深信人是被信息(知识)所塑造的,所以我关注知识管理和笔记工具,这是我未来想从业的方向,也是我的领域;
  4. 我对笔记工具之外的效率工具,也很感兴趣,这是我的爱好;
  5. 除此之外,我对认知科学、商业、斯多葛哲学也感兴趣。

上述这些领域和兴趣,便是我会收集的知识。那么如何找到这些领域和兴趣的知识?一个原则,四个技巧,两种分类。

一个原则是这些知识是可靠的,它来自实践,且经得起大众、先锋、时间的验证。

这里的四个技巧是:

  1. 先找到大众所认可的备受赞誉的知识作为切入口,比如借助豆瓣评分,找到关注领域内的 Top10 的书籍影视;
  2. 找到这些知识的提供者,去挖掘他们是否在这个领域做到知行合一,有实践的作品;
  3. 再顺藤摸瓜去寻找实践者们提及的先锋人物和书籍影音,订阅阅读,以此丰富我们对这个领域的知识源,建立对该领域的基本认识框架;
  4. 而后,精简筛选最适合我们自己的知识来源。

最后,还需要知道,我们所要收集的知识,一种是隔空的,如上述四个技巧中提及的书籍、影音、先锋的分享;还有一种是附近的,如自己的顿悟、朋友同事的启发,这类附近的知识,也很重要,因为它们是我们所独有的。

二、组织知识

收集知识是知识管理的第一步,组织知识则是知识管理的第二步,它所发挥的作用是让我们的收集到的知识,更容易找到,也更容易用上。

《打造第二大脑》的作者 Tiago Forte 所提出的 PARA 方法,是知识管理界最被人所熟知的知识组织方法,也是我在用的,且和收集知识中的观点紧密结合的一个方法。

所谓 PARA 方法,是指把我们收集到的知识,分成 Project 项目、Area 领域、Resource 资源、Archive 存档这四类,其中我们前文提及的领域和兴趣,就分别放置在领域和资源这两个类目下。

Image.png

它强调,我们的知识笔记,以行动为导向,重利用而轻分类。把我们收集到的知识,先思考这可以用于在做的哪个项目?如果不能在项目中使用,则思考它可以用于哪个领域?如果也不符合领域要求,则思考应该放置进哪个兴趣资源分类下?如果连资源也不适合放置,那就应当放进存档里。

这一收集分类的流程,其实就是一个思考知识笔记用于何处的问题,这是把知识变成资产的起点,只有知道知识适合用在哪里,才能用好它。

这种整理方法,帮助我们在需要调用知识的时候,更快定位。除此之外,要让知识笔记更加发挥更大的价值,产生复利作用,在组织环节,还有两个做法很重要,一个是渐进式归纳,一个是主题式关联。

渐进式归纳,也是 Tiago Forte 所发明的方法,是一种简化知识的方式,让知识笔记更加可见化。它的具体做法是:

  1. 在整理知识笔记时,用画重点的方式,画出第一层重点;
  2. 再在第一层重点中继续提炼画出重点中的重点;
  3. 最后再根据提炼出的重点,用自己的话概括这则知识笔记的纲要。

从而实现这样的效果——当我们一眼扫到这则知识笔记的时候,就知道它在说什么。

Image.png

主题式关联,则是卢曼的卡片笔记法所倡导的,在组织整理知识笔记时,要思考这则笔记可以和过去的哪些笔记可以产生关联,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

有的是互补、有的是对立,互补的可以形成一个主题,而对立的则引导我们继续思考对立背后的原因,形成新的想法洞见。

做主题式关联的最大好处,是把知识笔记形成一张相互连接的网络结构,它会让我们对某个主题领域有更加深入的思考和理解,这对第三步的利用知识有很大的帮助。

三、利用知识

当知识经过收集和组织之后,这些知识就已经具备了利用的条件。利用知识的过程,即是知行合一的过程,只有深入理解,才可用到实践,而理解和实践,也就是利用知识的两个方面。

深入理解知识,前文提到进行主题式的关联很有用处,它会让我们的知识形成网状结构,而另外一个直接且效果极好的方式是写作。

写作的难点,就在于把网状结构的知识,围绕某个主题,梳理出一个树状结构。这需要我们对概念主题是熟悉的,也迫使我们理清思路,有逻辑的梳理和表达,这又进一步促使我们对概念主题,有更加深刻的理解。我写这篇文章的原因,也正是要迫使自己对「知识管理」的概念、步骤有更清晰的理解。

用到实践,是指在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应该有意识地去笔记知识库里找线索和答案,实打实地把笔记作为参考和依据,在生活里产生决策并开展行动。

这是我们做知识管理的初心和最终目的,但是我们却经常忘记了这一点,只重视积累,不重视运用。

实际上,在实践知识的过程中,我们还会发现,笔记库中许多知识很有可能是缺少限定条件的,这些在实践后得到的反馈,都是对先前知识的补充,这些补充不仅解决我们当下的问题,还能更好地服务未来的自己。

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让我们形成一个螺旋前进的闭环,真正把笔记库中的知识价值最大化。

最后

知识就是力量,但知识只有经过有效管理,深入理解,用到实践,才能发挥力量。

而我们做知识管理的初心和目的,有且只有一个——帮助我们更加明智,做出更好的决策,过上更好的生活。

若想过好上更好的生活,深处知识社会的我们,都应该做好知识管理。


本文参考书籍:《笔记的方法》、《打造第二大脑》、《卡片笔记写作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