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中所有案例均得到过来访者当事人的授权,同时为保护我的来访者的个人隐私,案例中的信息均隐去了来访者的真实信息,案例故事内容可能截取于不同来访者的故事片段,并经过艺术编撰。希望我的每一位来访者都能幸福自由的活着,也感谢他们允许我将他们的故事讲述出来以给予更多的人力量与光芒!)
开启
“关于出柜,你想好了吗?”
这是我在与LGBTQ+群体的心理咨询工作中,常说到的一句话。
所以,今天想专门来给大家说说出柜这件事。
性别认同和性取向的多样性是人类社会复杂性的一部分,而出柜则是这一多样性在个体生活中的显现。在探讨LGBTQ+群体的出柜之路时,我不仅是在谈论一个行为的公开表达,更是想更深入的向大众介绍LGBTQ+群体内心深处最真实的自我认知和表达。
那先介绍一下什么是性别认同和性取向吧。
- 性别认同是指一个人对自己属于哪个性别的内在感受,这可以是男性、女性、两者兼有,或者与生理性别不符。
- 性取向则是指一个人对其他人的情感、爱情或性欲的方向性,如同性、异性或双性恋。
这两个概念的多样性和流动性挑战了传统二元的性别和性取向框架,揭示了人类关系和自我认识的复杂性。
在全球范围内,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勇敢地探索和接受自己的性别认同和性取向,这是对自我真实性的追求和表达。然而,这一过程并非没有挑战。
推荐观看《截止2018年中国同性恋人数约在5600万至8400万之间》。
什么是出柜
出柜,是英文“come out of the closet”的直译,指公开性取向、性别认同。
公开性取向:即告诉别人你是同性恋、双性恋或泛性恋。
公开性别认同:即告诉别人你的心理性别为男性、女性或是第三性别。
出柜一词主要是指向他人公开自己的性取向或性别认同的行为。
相对的如果不愿意表达自己的性倾向,则称之为“躲在衣橱”(Closeted)或“深柜”。
出柜是一个极其个人化的决定,每个人的经历都是独一无二的。
对一些人来说,出柜带来了解放感和真实性的满足,增强了自尊和幸福感,同时也可能开启了新的关系和社群的连接。
然而,对另一些人而言,出柜的过程可能充满了挑战,包括面临家庭的不接受、社会的歧视甚至是暴力威胁。
尽管如此,出柜经历对于个体的成长和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它不仅关乎个人的自我认同和自由表达,更是一个社会变革的过程,挑战着社会对性别和性取向的固有偏见,推动着大众对LGBTQ+群体更广泛的理解和接纳。
从事心理咨询10余年中,我曾屡屡陪伴LGBTQ+群体的伙伴们遇见自己、找到自己;走进恋情、经营婚姻;跨越冲突、真诚生活;努力联结,成功出柜,我真心希望提高公众对LGBTQ+群体出柜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心理影响及社会接纳的理解和认识。
同时,我也希望为那些正处在出柜旅程中的个体提供支持和勇气,让你们知道,你们并不孤单,有人在支持着你们。
什么是LGBTQ+
截至目前,相信有很多人仍然对LGBTQ+不甚了解,我就再具体介绍一下吧。
LGBTQ+是一个代表不同性别认同和性取向群体的术语,其中包括:
- L代表女同性恋(Lesbian):指身体和/或情感上被同性女性吸引的女性。女同性恋女性可能对同性女性有浪漫、情感或性的吸引。
- G代表男同性恋(Gay):通常指身体和/或情感上被同性男性吸引的男性。虽然“gay”最初专指男同性恋,但现在也被一些女性用来描述自己的性取向。
- B代表双性恋(Bisexual):指不仅对一种性别的人有吸引,而是对两种性别或更多性别的人有情感或性的吸引。双性恋者的吸引不必是对两种性别完全相等或以相同方式体现。
- T代表跨性别(Transgender):跨性别是一个总称,用于描述那些性别认同与出生时分配给他们的性别不符的人。跨性别个体可能通过服装、荷尔蒙治疗或手术来表达他们的性别认同,也可能不采取这些措施。
- Q代表询问者(Queer/Questioning):“Queer”原意为“奇怪”的,但在性别与性取向的语境中,它被用来泛指不符合传统性别二元性(男性和女性)或异性恋规范的个体。这个词被很多人作为一种身份标签,反映出一种对抗性别和性取向规范的态度。“Questioning”指的是那些在探索自己的性别认同、性取向、或两者的人。这个术语认可了性别认同和性取向是一个自我发现的过程,对于一些人来说,这个过程可能不是直截了当或固定不变的。
- +(加号):代表着除了上述标签外,还有更多的性别认同和性取向,体现了性别和性取向的光谱远远超出了几个字母所能简单描述的范围。包括但不限于无性恋(Asexual)、泛性恋(Pansexual)、非二元性别(Non-binary)、性别流动(Genderfluid)等。
性别认同与性取向的科学成因
“老师,你说说我这孩子怎么会变成变态的?”
“……”
每次在咨询室里听到这句话时,我一方面出现的反移情是着急,心里呐喊的话语是:“Ta不是变态!你不能这样形容Ta,Ta是你的孩子!”
另一方面,又非常心疼这些父母的慌张和恐惧——由于可能知道孩子的性别认同与性取向与自己不同——所以说出了不知如何表达却又听起来“恶毒”的话。
那LGBTQ+的性别认同和性取向究竟是如何形成的呢?推荐观看尹烨 此念 |《生命·未来》(第三期)
- 性别认同是指个体内在感受自己属于哪个性别,可能与其生理性别相同或不同。科学界普遍认为,性别认同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到生物学、遗传学和环境因素的共同影响。
- 生物学因素:某些研究表明,大脑结构和功能在性别认同形成中可能起到作用。例如,跨性别个体的一些大脑区域在结构上可能更接近其认同的性别而非出生时分配的性别。
- 遗传学因素:遗传研究显示,性别认同可能受到遗传因素的影响。尽管没有发现单一的“性别认同基因”,但是一系列基因的相互作用可能对个体的性别认同产生影响。
- 激素影响:胎儿在母体内的激素暴露也被认为是性别认同形成的重要因素。性激素在大脑发育过程中的作用可能影响个体后来的性别认同。
- 性取向是指个体对于性别的情感、爱情和性吸引,这可能包括异性恋、同性恋、双性恋等。性取向的成因同样复杂,涉及多方面因素。
- 遗传因素:研究表明,性取向可能有遗传基础。家庭和双生子研究发现,同性恋在一定程度上在家族中有聚集现象,暗示遗传因素可能在某种程度上影响性取向。
- 激素水平:胎儿发育阶段的激素水平也可能影响其后来的性取向。一些理论指出,特定时期内的激素暴露水平可能影响大脑发展,进而影响性取向。
- 环境因素:虽然环境因素被认为对性取向的影响较小,但是早期经历和社会环境也可能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个体的性取向发展。
所以,性别认同和性取向的起因就目前的研究来说,我还是更倾向于这多半是天生的,同时与教养环境相关联。
希望科学知识的普及有助于促进大众对LGBTQ+群体的认知和接纳,打破基于无知和偏见的歧视。
为什么要出柜呢
“老师,我今天换女装的时候被爸爸误闯了房间。那一刻,空气都凝固了。从那天开始,我们再也没有讲过话。而妈妈每天都在哭。”
“老师,今天妈妈帮我收拾房间时,无意中翻到了我和女朋友用的手指套,我们家就炸锅了……”
很多时候,无意识的被动出柜成为了出柜常见的现象,这样的时刻让所有当事人都很难承受。
所以,如果可以有一个友善、温和、有规划且过程化的出柜,可能对哪一方来说都是好事。
当一个人决定出柜时,他们其实是在说:“这就是真正的我!” 这不仅仅是告诉世界他们是谁,更是自我肯定的一个过程。
出柜意味着不再需要隐藏,不用再演一个不是真实的自己。与人交往时,他们可以展现真正的自己,不必再担心被人发现“秘密”。这种真实的交流可以带来更深的理解和信任,还能帮他们找到那些真正支持他们的人。
而且,每当有人勇敢地站出来说出自己的故事,就有可能激励别人也做出改变。这就像是把一块石头扔进湖里,激起一圈又一圈的涟漪。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出柜,社会对LGBTQ+群体的理解和接纳也在慢慢增加,这是在向一个更公平、更包容的社会迈进。
不过,出柜与否是个人的选择,每个人的情况都不同。对有些人来说,出柜让他们感到更快乐、更满足,因为他们不必再藏着掖着。但对另一些人而言,可能因为担心遭遇不理解或是别的原因,选择了不出柜。这样也会有压力,因为总感觉要隐藏自己的一部分。
所以说,出柜之路是每个人独自行走的旅程。不管选择出柜还是不出柜,重要的是找到让自己感到幸福和舒适的方式。毕竟,每个人都值得被理解、被接纳,就如他们真实的样子。
所以,出柜之旅是一条充满意义的路。
出柜的必经之路——与早年教养与依恋关系的相遇
谈到出柜的起始、背景、风险、预期等,我一定会问及来访者和原生家庭的关系如何。因为早年教养与依恋关系的评估是制定出柜策略的重要依据,这可能决定着是不是要出柜、出到哪种程度、先对哪些人出后再对哪些人出等细节。
早年的教养和家庭环境对LGBTQ+个体的自我认同和出柜过程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一个开放和接纳的家庭环境中长大的个体,更有可能在年轻时就认同自己的性取向或性别认同,并且更容易向家人和朋友出柜。
相反,那些在不支持或歧视性倾向的家庭中长大的个体,可能会经历更多的心理压力,他们出柜的过程可能会更加困难和复杂。
心理学的经典理论——依恋理论指出,个体与其照顾者之间的早期关系形式影响着他们日后的人际关系和自我认同。
安全依恋的个体往往能够更好地处理情绪,拥有更高的自尊和自我接纳,这为出柜提供了一个坚实的心理基础。
而那些发展出不安全依恋风格的个体,可能会在出柜时面临更多的内心冲突和恐惧,因为他们害怕失去亲近人的爱和接纳。
依恋理论最初由心理学家约翰·鲍比(John Bowlby)提出,旨在解释人类在情感关系中形成的强烈情感联系的方式及其对个人发展的影响。玛丽·艾恩斯沃斯(Mary Ainsworth)通过她的“陌生情境”实验进一步细化了依恋理论,特别是在婴儿和照护者之间的依恋模式。根据艾恩斯沃斯和后来研究者的工作,依恋理论中描述了四种主要的依恋模式:
1. 安全依恋(Secure Attachment)
特点:儿童感到安全和受保护,相信照护者会回应他们的需求。在成人关系中,这表现为信任、情感上的亲近和良好的沟通能力。
行为:安全依恋的儿童在照护者离开时可能会表现出不安,但在照护者返回时会快速安慰。
2. 焦虑-回避依恋(Avoidant Attachment)
特点:儿童学会依赖自己,减少对照护者的依赖,因为他们认为照护者不会一致回应他们的需求。成年后,这些人可能在亲密关系中保持距离,避免情感上的投入。
行为:在照护者离开和返回时,焦虑-回避依恋的儿童可能表现出对照护者的冷漠。
3. 焦虑-紧张依恋(Anxious-Ambivalent/Resistant Attachment)
特点:儿童表现出对照护者的强烈依赖,但同时也表现出不信任照护者会满足他们的需求的焦虑。成年后,这可能导致过度依赖和情感上的不稳定。
行为:这类儿童在照护者离开时表现出极度的焦虑,在照护者返回时难以安抚。
4. 混乱/无组织依恋(Disorganized Attachment)
特点:儿童在照护者的行为中找不到一致性或安全感,常常感到困惑。这种依恋风格通常见于经历过严重创伤或疏忽的儿童。成人时,可能表现出关系模式的混乱和困难。
行为:混乱/无组织依恋的儿童在照护者离开和返回时可能表现出矛盾和混乱的行为,比如既寻求又拒绝安慰。
在不接纳的环境中长大的LGBTQ+个体可能会发展出一系列防御机制,比如隐藏自己的真实性取向或性别认同,以避免受到伤害。 虽然这些策略短期内可能有助于保护自己,但长期来看,它们会影响个体的心理健康和幸福感。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寻找支持系统和心理咨询变得尤为重要。
CS:SPL是一个男同性恋青年,他成长在一个对LGBTQ+群体持有传统观念和偏见的家庭中。SPL从小就被告知,一个“真正的男人”应该如何行为,以及应该对异性感兴趣。家庭中经常有关于性取向的负面评论,这让SPL感到自己的真实身份是不可接受的。SPL在青春期时意识到自己对同性的吸引,但他深知如果出柜,可能会遭到家庭的强烈反对甚至是排斥。因此,他选择了隐藏自己的性取向,生活在恐惧和压力之中。
我问SPL:“如果此生都需要隐藏自己的性取向,心里的感觉怎么样?”
SPL说:“如果真的有一天老了,要死了,我依然不能做回自己,我真的觉得此生遗憾。”
早年教养和依恋关系在LGBTQ+个体的出柜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几乎在每一个LGBTQ+的故事中,我都能看到他们的早年经历和依恋模型如何影响着他们的人生。
而如何重新打造内在世界,重构早年教养经历形成的自我认同模型,将不安全的依恋感朝安全型靠一靠的心理咨询工作可能是我能给予他们的最大的支持。
这样他们就能获得外在世界更多的理解和支持,有机会获得更好的生活。
个人出柜的心理策略
出柜对于LGBTQ+群体来说是一项重要且挑战重重的里程碑。为了更全面地帮助那些正考虑出柜或正在出柜过程中的个体,我按照出柜前的准备、出柜过程中的策略,以及出柜后的支持构建的各个步骤整理了出柜的全过程的心理策略。
出柜前的准备
- 自我接纳:在考虑与他人分享之前,首要任务是接受并爱护真实的自己。自我接纳是一个逐步的过程,可能需要时间、反思,甚至是通过阅读、观看相关的书籍、电影和纪录片来加深理解自己的身份。考虑参与LGBTQ+社区活动或在线论坛,听听别人的故事,这些都可能帮助你在接纳自己的过程中感到不那么孤单。
- 信息收集:收集有关性取向和性别认同的信息,包括法律权利、社会态度等,这样在出柜时你能更好地准备可能面对的问题或反应。研究关于出柜的策略和建议,特别是那些与你情况类似的案例。
- 评估环境:仔细评估你所处的环境对LGBTQ+群体的接受度。考虑你的家庭、工作环境、学校和朋友圈是否安全、是否支持。在一些情况下,出柜可能会带来生活上的重大变化,包括家庭关系的紧张,甚至是安全问题。因此,务必评估好时机和方式。
- 寻找盟友:在出柜之前,找到至少一位可以信赖的朋友或家庭成员,或者是你的心理咨询师,作为你的支持者。这个人可以是之前已经出柜的朋友,或者是已知的LGBTQ+盟友,以及了解LGBTQ+群体的人。与他们讨论你的出柜计划,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有一个支持者可以在出柜过程中给你带来极大的心理安慰。
出柜过程中的策略
- 选择时机:挑选一个双方都比较放松且有足够时间交流的环境,避免在争执或是情绪高涨时刻出柜。考虑对方的心理状态和日程,确保他们有足够的精力和时间来听你分享。
- 清晰表达:使用简单、直接的语言说明你的性取向或性别认同。准备好解释这对你意味着什么,以及你希望他们如何支持你。让对方知道你为什么要告诉他们,强调他们在你生活中的重要性。
- 设定界限:明确你的需求和期望,比如你希望这个信息在当前时刻是否保密,以及你希望从他们那里得到什么样的反应和支持。做好准备面对各种反应,包括接受、拒绝或需要时间来处理这个消息。
出柜后的支持构建
- 扩展你的支持网络:加入更广泛的LGBTQ+社区,参加相关的活动和会议,这不仅能帮助你找到经历类似的朋友,还能为你提供额外的情感和心理支持。利用社交媒体和在线论坛寻找支持小组,这些平台可以提供匿名且具有包容性的交流空间。
- 维持开放沟通:与你出柜的人保持沟通,让他们知道你愿意回答他们可能有的任何问题。这有助于消除误解,加深彼此的理解。诚实地表达你的感受,特别是在处理复杂的家庭和朋友关系时。
- 自我关怀:出柜后,继续关注自己的情感和心理健康。参与对你有积极影响的活动,比如运动、写作、艺术创作等。如果感到需要,寻找专业的心理健康服务。
LGBTQ+友善咨询师可以陪你做什么
有经验的LGBTQ+友善咨询师能提供宝贵的指导和支持,以协助LGBTQ+群体更好地准备和应对出柜过程。
- 个性化的自我接纳过程:与咨询师合作,通过一对一的咨询会话,探索和加强自我接纳的过程。咨询师可以帮助你识别和解构内化的恐同现象,通过正面的自我对话、情感表达练习和自尊建构活动,逐步建立起对自己性取向或性别认同的接纳和自豪感。
- 出柜计划与风险评估:咨询师可以帮助你评估出柜的潜在风险和收益,以及准备面对可能的反应。通过角色扮演、沟通策略训练和情绪调节技巧,心理咨询师会协助你制定一个详细的出柜计划,包括选择合适的时机、地点和出柜的方式。
- 建立支持系统:在出柜前建立一个支持系统至关重要。咨询师可以协助你识别和接近潜在的支持者,包括家人、朋友或LGBTQ+社区的成员。此外,咨询师还可以提供资源,如LGBTQ+友好的社群和在线平台,让你在出柜之前就感受到社区的支持和归属感。
- 处理反应和情绪:在出柜的过程中,咨询师可以提供实时的情感支持和策略指导,帮助你应对家人和朋友的各种反应。无论是积极的接受还是需要时间适应的反应,咨询师都能帮助你理解和处理这些反馈,同时维护自己的情感健康。
- 适应与增长:出柜后,咨询师继续提供支持,帮助你适应新的生活方式和关系动态。无论是继续加强自我认同、处理可能出现的家庭冲突,还是在更广泛的社会环境中寻找归属,咨询师都能提供指导和资源。此外,咨询师还可以帮助你探索和发展新的亲密关系,确保你在出柜后的生活中保持积极和健康。
这样的综合性策略,是我结合了专业知识总结的出柜最优解,也在这一路协助很多LGBTQ+个体可以更有信心地面对出柜的挑战,实现更健康、更满意的生活。
呼吁社会和文化要做什么
“老师,不是我们不理解不支持他呀,是这个社会太苛刻啦,他这个样子,活不下去的,所有人都会说他不正常,是变态。”这是一位爸爸在咨询室里老泪纵横和我说的话。
这个爸爸说的话不无道理,如果关于出柜我们需要在更大层面做的事情是推动社会和文化的发展,科学平等的看待LGBTQ+群体,才是对他们最大的公平。
那在不同的社会层面我们可以做点什么?
社会文化对LGBTQ+权益和接纳的视角
社会和文化环境在LGBTQ+个体出柜的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在开放和包容性强的社会中,LGBTQ+个体可能会感受到更少的歧视和更多的支持,从而更容易公开自己的性取向或性别认同。 然而,在那些保守或对LGBTQ+群体持有偏见的社会中,出柜可能会带来严重的社会后果,包括家庭疏远、职业阻碍甚至是暴力威胁。
教育和公共政策的进步
教育体系和公共政策在塑造社会对LGBTQ+群体态度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包容性教育,即在学校教育中纳入LGBTQ+相关的信息和讨论,可以显著提高年轻人对性别多样性的理解和接纳。 此外,支持LGBTQ+权益的公共政策,如反歧视法律和同性婚姻合法化,对促进社会整体的包容性和接纳性具有深远影响。
社会变革的推动力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可以观察到社会对LGBTQ+群体的态度正在慢慢变化。 这种变化往往是由教育的普及、法律的改变以及LGBTQ+社区和盟友的不懈努力推动的。通过提高公众意识、改变负面刻板印象和提供实质性的支持,我们可以继续推动社会向更加包容和接纳的方向发展。
纵观历史发展,社会和文化接受有色人种的过程也是很艰难的,希望社会能够正常化接受LGBTQ+人群存在的进度条可以拉快一些,我们也就离更文明的社会更近一些了。
写在最后的故事
ZWJ是一名大三的大学生,从小就意识到自己对同性有着不同于他人的感觉。成长在一个传统的家庭,父母和自己的感情很好,ZWJ长期压抑着自己的真实感受,内心深处感到被撕裂,一方面,他渴望成为真实的自我,另一方面,他又害怕失去家人的爱和接受。这种冲突导致了持续的焦虑和抑郁情绪。
在大学里,ZWJ结识到了几位LGBTQ+的朋友,并走进了我的咨询室。咨询最初,由于家庭和社会的压力,ZWJ对自己的性取向产生了深深的疑惑。他努力寻找自己在世界中的位置,同时也在探索如何在不牺牲自我真实性的情况下,与家人保持和谐的关系。
通过一段时间的咨询,我尝试使用叙事疗法、情绪日记和反思练习、模拟练习和反馈等方式协助ZWJ寻找自己,调整心境。ZWJ开始逐步看清了自己的性取向和认同,并逐步调整好了自己的情绪状态。
不期而遇的缘分让ZWJ与一位心仪的对象真心相爱,为了获得更自由的亲密关系世界,ZWJ决定出柜。我与ZWJ一同制定了出柜的计划,并通过角色扮演练习,让他准备好面对家人的各种可能反应。
在一个阳光明媚的周末,ZWJ邀请他的父母去了一个安静的公园。他深呼吸,鼓起勇气,真诚地向父母表达了自己的性取向,并解释了这对他意味着什么。他强调,自己依然是他们熟悉的ZWJ,他的性取向并不改变他作为一个人的价值和品质。
起初,他的父母显得有些惊讶,甚至有些难以接受。但看到ZWJ准备了资料,耐心地解答他们的疑问,表达了对家庭的爱和希望理解的渴望,父母的态度逐渐软化。出乎ZWJ的意料,父亲第一个开口说,虽然需要时间适应,但他们永远爱他,并会努力理解和支持他。
非常庆幸的是ZWJ的父母也选择走进了咨询室,处理他们受冲击的情绪、将来他们要如何与ZWJ和其对象相处等事宜。
出柜后,ZWJ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轻松和自由。他继续做咨询处理出柜后的适应过程,并学习如何建立新的社会联系。ZWJ也加入了线上的LGBTQ+社团,参与组织活动和倡导平等权利,他的故事鼓励了许多还在出柜路上的朋友。
随着时间的推移,ZWJ的家庭关系变得更加坚固。他的父母开始积极学习LGBTQ+相关知识,甚至参加了几次家庭支持LGBTQ+孩子的会议,并邀请ZWJ的对象到家吃饭、一起出游。
ZWJ感到非常感激,他知道没有父母的理解和接受,他的人生不会如此圆满;同时心理咨询为ZWJ提供了最强有力的支持,让他的出柜之路顺利平坦。
结语
在这条漫长而曲折的出柜之路上,我作为一名LGBTQ+友善咨询师,有幸见证了无数勇敢的灵魂踏上寻找自我的旅程。
每一个故事,每一次坦诚的对话,都是一段关于勇气、爱和接纳的诗篇。
在彩虹之下,我们共同遇见了一个个关于真实自我的故事,这些故事汇聚成了力量的河流,穿越心灵的荒漠,滋润着每一寸渴望被理解和接纳的土地。
我看到过许多出柜的挑战,也见证了它带来的解放和喜悦。每一个向我开放心扉的个体,都教会了我更多关于人性的温柔与坚韧。
在彩虹之下,没有一条出柜之路是轻而易举的,但每一步走出的脚印都铭记着自我发现的力量和不屈的勇气。
这些脚印指引着后来者,告诉他们,即便前路充满未知,也绝不孤单。
作为咨询师,我的角色不仅仅是一个倾听者,更是一个指路人。
在这条路上我用专业知识和同理心,为那些在出柜过程中遇到困难和挑战的灵魂提供支持和指导。
我的目标是帮助每一个人找到属于自己的声音,勇敢地活出真实的自我,无论你身在何处,无论你的故事如何。
在这个旅程的终点,不仅仅是出柜的成功,更是关于自我接纳、家庭和社会的理解与包容。
每当一个LGBTQ+个体找到了自我认同的力量,每当一个家庭接纳了他们真实的孩子,每当社会向多元性取向和性别认同敞开更广的怀抱,我们就向着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在彩虹之下,仍在旅途中的你们请记住,你们的故事值得被听见,你们的身份值得被庆祝,无论何时何地,总有人在这条出柜之路上与你同行。在这条充满彩虹的路上,让爱引领我们,直到每一个角落都充满了理解、接纳和平等。
有需要支持的个人或家庭也可联系同性恋亲友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