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要从 V2EX 的一个帖子说起。我推测楼主是看到了一个疑似泄露小米汽车价格的截图,然后玩起了常见的骗铜币发帖手法,没想到1天左右的时间收获了 900 多回复,间接实现了对小米汽车起售价格预估的一次问卷调查。

小米汽车起售价格预估的统计结果

在对其中包含有效价格信息的 958 条数据进行统计后,我获得了上图的结果。小米第一款手机发布至今已经超过 10 年,但这个品牌仍然难以摆脱 1999 这个数字组合。无论是玩梗还是发自内心期待,最多人将小米汽车 SU7 (标准版)的起售价格铆定在了 19.99 万。一半的有效回复者觉得起售价不应该超过 21.99 万。即使是容易受极端值影响的平均数,也只是落在了 22-23 万这个区间。这几个指标,全部都低于疑似泄露的起售价 26.14 万。

2023 年底雷军开了一个小米汽车的技术发布会,当时提及的其他车型包括特斯拉 Model 3 Performance,特斯拉 Model S,奔驰 EQS,保时捷 Taycan Turbo,这些车型中价格最低的是暂未在国内发售的 Model 3 Performance,美国起售价在 4.5 ~ 5.5 万美元之间波动,国内起售价预计会处于 30 ~ 40 万人民币价格段,和上面的几个数还是有不少距离。发布会未提及的 Model 3 国内现时起售价为 24.59 万,倒是与调查数据的几个集中趋势指标最为接近。至于其他车型,大家应该都明白仅用于性能、体验铆定,价格没什么可参考性。

大众对小米品牌的印象依旧充满浓重的性价比色彩,小米自己似乎也没有勇气全然舍弃这种期待。除了因近几年舆论环境而着重强调的研发能力及成果,那场技术发布会整体基调还是通过与高价车型的对比来凸显自身的性能及体验优势。尽管没有公布价格,但“性价比”仍然是看过技术发布会的观众心中很容易会想到的字眼。

事后诸葛亮:只有性价比能让小米当时活下来

马后炮地说,小米当初如果没有选择性价比这条路,可能没办法存活至今。在 2010 年前后这个时间点,华为已经做了好几年运营商合作机,2010 年开始出货 Android 智能手机; vivo 实际上是步步高音乐手机的新马甲,有深厚的行业积累;似乎和手机行业离得比较远的 OPPO,也已经做了好几年 DVD 机和 MP3/MP4,起码在消费电子产品领域是有经验的;至于看起来和 OPPO 有点像的魅族为什么后来没能成为国产智能手机的代表性品牌之一,则需要另一篇文章去讨论了。

反观小米,创始人雷军出身 PC 软件行业,是消费电子硬件的行外人,无论是人脉还是其他资源都需要从头积累,和其他品牌并不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即使想做高端产品,当时小米自身的条件可能也并不允许。

小米第1款手机发布前社会经济环境

彼时的社会经济环境与性价比产品的相容性比较高,我相信这也是小米作出决策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2006 年,北上广深城镇居民月度人均可支配收入不足 1900,2008 年为 2000 出头,2010 年增长至 2600 左右,一线城市城镇居民一个月可以随意挥霍的闲钱不过两千多,其他地方只会比这低得多。另一方面,网民数量绝对值以及互联网普及率都在快速增长,上网的设备已经开始从台式机转向手机,这意味着有巨大的增量市场在等待合适产品的出现。

对于大量闲钱不多的潜在客群的预期,再加上对低价低质这种常规做法难以为新品牌带来声量的判断,让小米在当时选择性价比之路看起来颇为顺理成章。

那么古尔丹,代价是什么

小米早期硬件利润率低要靠高毛利的广告来补足,业务整体利润率低让研发投入增长率低,这两点对小米品牌口碑带来的破坏已经被多方充分讨论,无需多言,在此只简单补充一些我对智能手机系统广告的看法:我觉得 MIUI 早期泛滥的系统广告不仅给购买了小米手机的客户日常用机体验带来严重负面影响,更让其它品牌认为这是一项值得推广的业务,使得 2024 年的当下 HyperOS 竟然已经不是广告最烦人的智能手机系统,可以说让人哭笑不得。

性价比之路让小米在国内残酷的智能手机市场竞争里留到了现在,也使其习得了路径依赖,我觉得这是更为值得关注的副作用。举一个可能不恰当的例子作对比:老黄、农企、牙膏厂做 C 端芯片时,一般会先从旗舰开始设计,再一步步阉割往下切出整条产品线。而在同时推出标准版、Pro 版本的做法成为智能手机行业主流之前,小米数字系列每年只有 1 款机型,这款机型自立项起就要考虑如何 cost down 保证毛利至少不为负(净利大概无暇顾及了),年复一年,成为固定动作。曾经的“没有设计就是最好的设计”,便是这种做法的生动体现。

这种思路下做出来的旗舰实在是名不副实,然而很少人会在成功的时候考虑改变长期以来习惯的做法,毕竟改变太让人不安了。于是性价比成为了小米做硬件产品的基调,称其为安身立命之本可能也不为过,毕竟有特色总比没特色要好——直到 2015 年出货量增长停滞、2016 年出货量不升反跌。

小米集团手机出货量年度变化趋势

小米 MIX,可惜了

如果从雷军在小米十周年演讲披露的信息来看,小米 MIX 的立项时间最早可以追溯到 2014 年,其实并不能算是小米在 15/16 年遇到困境继而改革过程中的产物。但从结果而言,这款产品对小米确实意义非凡,它的积极影响甚至可能不局限于品牌层面。

即使小米 MIX 不是智能手机行业第一款采用全面屏的机型,但它一定是将全面屏概念带到国内的第一款手机,可以称得上是国内行业首创——当时大概没有谁会想到这样的壮举竟然有一天会由小米来完成。至少在小米 MIX 发布后的一段时间里,小米的品牌形象改善了不少,普通用户对这款手机即便可能购买意愿不高,也很难从心底里否认这是一款好产品。

然而现在再提小米 MIX,就好像在说“我祖上也曾阔过”。小米 MIX 后续机型并没有能够开启小米手机的高端旅程,这个系列的存在感越发薄弱。虽然自此之后,小米数字系列机型的设计有了很大改善,红米产品线独立成 Redmi 品牌试图摆脱小米品牌的性价比标签,近年与徕卡的合作也让小米手机的成片有了质的飞跃,小米数字系列实实在在地变得越来越好,但还是会听到那句话:“都这个价位了,还买小米?”

 

性价比这把双刃剑,始终横亘在小米面前,过去它砍向其他厂商的“智商税”,现在它砍向小米小心翼翼的品牌溢价,毕竟这两个词其实是对同一个概念的不同演绎。

 

题图 Image by rawpixel.com on Freepi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