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音乐博物馆现象,这是一个几乎每一个学习古典音乐的人都感同身受的事情。我们作为一个二十一世纪的“新人”,和十九世纪听众接受的几乎是相同的音乐,这种“博物馆”现象与美术和文学有非常大的区别。

当然由于这种现象,我们一度认为古典音乐的存在是一件非常理所当然的事情。我们认为古典音乐和苹果一样,是一种客观存在的东西, 但其实并不是这样,狭义的古典音乐从 1750 年左右开始,在人类的历史文化长河中,他的历史其实非常简短,更加接近于苹果手机,而不是苹果。古典音乐更像是一个近代的发明,所以对于巴赫来说,古典音乐和苹果手机一样稀奇。

谁发明了古典音乐?

FAST FASHION

古典音乐在十八到十九世纪的时候,属于一种快文化。类似于我们现在的流行音乐,每天都有大量的音乐被创作出来,并不存在一个经典的概念。对于听众来说,所有的作品都是“全新出炉”,他们去听也只是为了满足审美趣味。

所以,可能对于我们来说巴赫被世人遗忘是一件非常难以理解的事情。但其实这蛮正常的,毕竟二十年前有人听到周杰伦的作品,“哇!好好听!”但是他也不会整理出一个周杰伦全集出来。

MSICELLANY

我们现在的音乐会常常都会有一个分类,比如说交响音乐会、室内乐音乐会,包括现在新出现了动漫主题曲交响音乐会这种新型的音乐会。但是可以肯定的是,他绝对不会将一些毫无关系的作品放在一起演出。

但是当时的音乐会,更像是一场大杂烩,会有各种各样形式、风格的演出出现在同一场音乐会中。放在现在就更像是,在一场音乐会中,刚刚演完了贝多芬第九交响曲,后面就有一个合唱团员跳出来给你来一段 Hip-pop。当时的音乐会更像是我们现在的春晚,每一种艺术的等级非常的模糊,他们可以在同一个舞台上进行表演。

所以当时的音乐主打一个大杂烩,没有历史,没有经典,没有审美等级。

十九世纪?

CANON

十九世纪人们开始有历史意识,十九世纪人们“才”开始拥有音乐的历史意识。人们开始重新发现过去,有意识的选择,莫扎特、贝多芬、海顿,巴赫,舒曼、舒伯特、勃拉姆斯等作曲家才开始被逐渐重视。同时人们开始界定经典(CANON),认为开始认为莫扎特、海顿、贝多芬是伟大交响曲的终结者,创造了超越时间的完美作品,现在没有人能创作出更好的交响作品。所以,在十九世纪,伴随着人们历史意识的建立,人们开始定义经典。

TASTE

那么,经典都已经被定义出来了,音乐也逐渐开始有了“严肃性”的转向。人们不再满足于只听一些流行的、肤浅的音乐,而是想听一些有内涵的、高雅的音乐。其实这个现在的社会审美发展趋势是很像的,只不过我们现在还处于转向的最初阶段。

当然,人们有了审美之后,自然就会将音乐分出三六九等,音乐也就不再像以前那样大杂烩,而是拥有了审美的等级划分。

MIDDLE CLASS

伴随着人们审美的提升,古典音乐变成了一种高雅的、有内涵的音乐。那么,这种音乐的审美等级划分正中了十九世纪中产阶级的下怀。中产阶级最大的特点就是会模仿比自己更高的阶层,所以古典音乐成为了他们有品位的证明。

所以在十九世纪,任何一个想提高社会地位的中产家庭,尤其是有女儿的中产家庭,拥有一架钢琴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很多人都存在一个心态就是,想装逼但是不想努力,所以很多出版社开始出版一些经典作品的钢琴简化版,古典音乐在当时也就通过严肃作品的通俗版本进入到了欧洲人的生活。

这种“独特”的营销手段,极大的改变了音乐与“金钱”的关系。从前创作者与赞助者之间的供需关系已经不复存在,十九世纪赞助人开始衰落,中产阶级开始有钱,私人定制的关系开始削减,必须通过市场进行购买,音乐开始变成商品进入市场。原本等级森严的音乐会如今购票即入,小圈子内流传的乐谱得以批量印刷。大量经典作品有了配上广告宣传的廉价版本,大众对杰出作曲家的尊崇变为一门营销...

BRILLIANT BUT NO DIFFICULT

古典音乐自诞生以来,就充满了商业的概念。伴随着十九世纪欧洲税法的改革,因为死去的作曲家的作品出版以及上演的税收更少,所以许多出版社都开始大量出版一些已故作曲家的作品。

可能,在读这篇文章之前,很多人都认为十九世纪的人大量的整理前人的作品,可能是因为“情怀”,是为了对于古典音乐的“激情”来为爱发电。但是,当时的人干这些事情是为了更好的赚钱,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那么说到这里,我们就可以明确感受到,同样作为人类的艺术结晶,c 从古至今为什么人们愿意保存诗歌和绘画,但不愿意保存音乐呢?因为在当时,音乐大作处在一种 BGM 的地位,这个当时对于音乐的观念有非常大的关系。十八世纪之前的人们,崇尚的是柏拉图的理念论,他们认为现实是对于理念的模仿,而音乐则是对于现实的模仿。所以在这种理论之下,音乐其实是对于理念的“平方模仿”。这也导致了当时的音乐社会地位不高,审美等级也远不及诗歌和绘画。

但到了十九世纪之后,人们的理念改变了,艺术不是模仿现实,而是直接表达理念。伴随着浪漫主义的思潮,音乐被称为可以表达不可言说的东西,因此音乐在当时跨过了现实,与理念平行,高高在上。

音乐的审美

1810-1870 年间发生于欧洲德奥地区,以“作品-作曲家”为中心,以器乐音乐为代表的“纯音乐”为核心,以音乐厅/音乐会等公共空间为载体,以中产阶级为主要市场,有完整的创作-表演-评论-流通机制,代表精英与中上层趣味和价值观。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古典音乐在当时只是一种局域性的文化,但是他们进行了成功的文化输出,使得我们将古典音乐作为音乐的母语。所以在二十世纪人们对于古典音乐进行了一系列的反思,比如他的殖民性或是对于文化的输出以及对于其他第三世界国家本土文化的影响,但是这是一个必然的状态,因为它足够现代。

在 19 世纪下半叶的欧洲,音乐艺术从宫廷和教堂到公众歌剧院和音乐会,以及音乐学校、音乐出版和公众音乐批评的重新定位都已经基本完成。这场彻底的变革首先是由一种新型社会秩序的产生引起的,中产阶级几乎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都获得了越来越大的影响力。而促成这种社会彻底变革的最重要的原因,正是工业革命影响下欧洲社会生活的转型,音乐开始具有审美的自律性。

神话与祛魅

音乐需要自己的庙宇

古典音乐就是造神运动的一部份,音乐厅就是教堂,作曲家就是主教,音演奏家便是传教士。而“经典化“的实质便是音乐作为一门艺术被卷入“现代性”的历史进程,这种现代性的进程被没有给我们的音乐发展带来什么好的作用。

我们反复聆听古典作曲家的作品,现代音乐很难被聆听。正是因为现代音乐很难被聆听,所以现代音乐的创作已经不再像古典音乐一样,为了观众的听觉而创作,而是为了音乐的“博物馆”而创作,正如博物馆中不可能出现两件相同的藏品,所以现代音乐更多时候,是对于古典音乐的反叛。

当然,我们现在大部分音乐人都还活在古典音乐的世界里,但其实。

历史才是古典音乐唯一的存在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