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 1
年轻时,觉得时日漫长,而现在,却觉得时间过得太快。快到不敢去辨认时间的脚步,不敢去面对自身的衰老。回顾过去一年,我诚然觉得,我老了。
人的变老不是一点点循序渐进,而是在某年的某一天,好像突然被一道闪电击中。但你又忘记了那道闪电是什么时候发生的。
这份变老,不是身体和年龄上的变老。而是那颗心,那颗曾经雀跃、振奋、自由、满是憧憬的心开始变得迟缓、沉重、沉默。
我能体会到它,也能看到它,但我无法阻止它,因为这是每个人成长道路上必须经历的一步。
回顾我人生的前三十多年,大多数时刻,我始终是那个一路前行、桀骜不驯、快意洒脱的人。我对过往从不留恋,我对未知充满好奇,我也对一些人事不屑一顾,这很多来源于我那颗倔强的少年心。
时至今日,轻狂绕过时光,回望阑珊处,我心依旧。但在物质世界,我的肉身却在不可避免地老去,我也面临着很多世俗中我看破但又不得不处理的问题。
离开上海,回到银川的这两年,我更倾向于独处,在沙发上晒着太阳悠闲读书或带着相机骑着共享单车去城市扫街。
年龄增长之后,对一些场面上的社交十分厌烦,很少交新朋友,只偶尔和有心灵交会的朋友来往,与价值观相同的人旅行。不想浪费时间,不喜欢和陌生人社交,只想把时间用在真正在乎的事情上。
对这样的生活我并没有不满意,只是觉得,我的确和以前不一样了,正如那句,欲买桂花同载酒,终不似少年游。
Part 2
2023年过后,我就30岁了。从前对这一天还充满恐慌,毕竟三十而立。但当真正到了这个年纪,尽管没有立起来,但觉得也没什么,新的一年,我仍然有很多规划、很多事要做。
回望过去的一些年月,我生活中遇到的所有人都在不约而同的成长,有人结婚,有人生子,有人留在大城市拼搏,有人返回家乡。在这个过程中,每个人都逐渐变成一个独立的个体,与过往的印象发生脱离。
有一部分人走出来,有一部分人走进去。
人越趋向经济独立与精神意识发展,就越会接受个体性,进行个人思考,保有个人权利。也更趋向孤独。相反,则会喜欢抱团取暖,互相依赖、索取,产生对集体归属的渴求。
到了今天,我过去的那些朋友也都面目全非了。记忆中的他们和几年后的他们判若两人。
随着阅历的增加,人看待事物的角度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从前觉得天大的事儿,现在思量其实也不过尔尔。
这样的变化并不代表着妥协,反而是一种事物观的平衡。曾经总唱着别让疑问停留在心间,如今对一切都已不再疑惑。
以前的我,也曾焰火烧平原,编织理想与浪漫。也曾低头一意孤行,心中事难平,怀抱泰山撞晚钟,眉峰之间写满不甘。
这几年,我变了很多,通过大量深刻阅读、思考实践和修行后,我更了解这个社会和世界的运作方式。我的思维变得更广阔,曾经的世俗也不再束缚我的心,面对生活最糟糕的时刻也能镇定自若,心态平和。
对过往有偏见的事和人也变得沉默,因为我明白,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选择,每个人也都有每个人的精彩。不必介入,不必干涉,更不必批评。
特别感谢那些中西方哲思、禅宗佛学、古往先贤、历史名家。
在这个信息奔跑,科技涨潮的年代,如果只是偶尔从短视频或其他载体形式获取信息、资讯,思辨能力无法提升,相反会引发更多焦虑与分辨的自我抗争。
只有保持长期的、有主题性的、系统而深度的阅读,在实践中验证和思考,才有可能形成某种思维的突破。
Part 3
生活让我规律而平庸,所谓的梦,所谓的成功,不过是自己想要的笑容。千层山,万重浪,比不过县城一碗汤,不加辣,多放糖。
回到银川,是我过往生活的一个转折点。
这座仅有200多万城市人口的城市,是中国三四线城市的一个缩影。互联网发展速度缓慢,物价与消费形成二元矛盾,人才与资源形成鲜明缺口。
如何在这座城市实现物质和生活的平衡是我过去一年一直探索的一件事。
今年,我从比较舒服的前公司辞去品牌总监的职务,换到另外一家公司做一个MCN机构的负责人,虽然最后结果也是对现在这份工作变得十分厌烦,慢慢又变成了一个“按时打卡,准点下班”的人。
结局在我意料之中。不管怎样置换工作,本地大环境就是如此,也就那么一堆人,那么几个公司,那么回事。
究其原因,还是因为经济发展落后,处于下沉市场底部。
在这里,你跟别人讲品牌、讲营销、讲审美、讲流量,他很难听懂。即使听懂了,底层员工也不具备执行创意的能力,落地之后,所有的东西都进行打折,变成了四不像的产物。
由于工作需要,今年经常和本地一些政府机构或单位谈项目、竞标,你现场给他讲你做得很精致的PPT,你的思路,你的创意,他完全不care。后来我发现,请这批人喝酒、吃饭、送礼,远比讲这些东西效果好。
这就是下沉市场的悲哀。你要想做好工作,你就得去融入。你要想赚钱,就得先去搞关系。
另外有意思的一点是,在银川,每认识两三个人,就会发现大家之间有共同好友。这种天然的熟悉感正是小城市的特点,这种熟人窥视和熟人社交带给人一种不安全感,那就是让所有人陷在一种圈子里,然后变得很在乎别人对自己的评价。
但在大城市完全不会这样,因为城市实在太大了,人和人之间大多没有交集,不会像小城市里人和人之间利益和人情绑定得如此之深,每个人的行为或多或少对对他人形成一种直接的影响。
好在现在是一个信息扁平化时代,大城市和小城市没有信息鸿沟。思想上至少是自由的,不像父母那一代,在小城市,只能一辈子看到小城市的东西。
我在小城,仍然可以看到更多世界化信息,也拥有更多人生选择权。
站在人生的某个年轮,每个人迟早都会问一句,我的工作有意义吗?我每天花了醒着的80%的时间来工作,我的生命价值实现了吗?工作带给我丰厚物质回报或开心快乐吗?
等到了这一步,或许,我们离自我意识觉醒才近了一步。
工作只是人生的一部分,我们用劳动换取资本,就像原始人捕猎之后换取其他生活物资一样。但当原始狩猎舞台蜕变成文明社会后,我们或许会明白,人不应该把自己的全部献给这个世界。
Part 4
人到30岁,躺平是不可能的,不接受困难是我对这个世界的战斗宣言。
过去的一年,“精进”仍然是我的关键词,本地就业环境不行,我开发了自己的副业。工作清闲,我读完了计划阅读的100多本书。
过去的一年,我也一路追云赶月,步履不停。
在重庆,漫步海棠溪,在涪陵,寻迹江城,在成都,徒步青城山,在乐山,穿越桫椤大峡谷,在都江堰,看大熊猫。在青甘大环线,重走河西走廊。
在祁连山,目击众神死亡的草原一片。在阿拉善,穿越五湖,在甘南,看赛马会。在山西,探寻建筑之美,在五台山,走进中原之秋,在洛阳,夜游龙门石窟。
有时候世界观的匮乏的确来源于地理知识的匮乏,你觉得很奇怪往往是因为你见得太少。
搬开那山峰,冲上那云朵,你会看到你自己,游出那暗河,摘下那月亮,你会听到你自己。
新的一年,希望我们都能走出原地,因为在这片世界,有很多山川、河流、高原、森林、平原、矿产、盆地、园林、庭院、溪水等着我们去探索。
Part 5
提笔写下这篇年终年终总结已经是二月末了,本来计划在元旦写完,却一直拖到了今天。
年前一直忙碌公司几个项目,过年又回老家一趟,年后上来,本地大降温,每天炮声震耳欲聋,又无心写东西。
对于中国人来讲,过了元旦好像不是新年,过了春节新的一年才正式开始,一切也才尘埃落定。
今年的年仿佛过得格外漫长。
我离开家的那天,北方的树还瘦得干净,远山一片炊烟明亮。家人们因为我的出发,也提前起床忙碌起来,为我准备早餐和收拾行李,时光仿佛又回到了我上大学的那年。
那是2014年的农历新年,早上六点,父亲冒着寒风,骑着他那辆嘉陵摩托车,载着我去县城搭车,寒风灌进父亲的衣服,衣服越来越鼓,我把头埋在他的身后,北方村庄在我的视线中缓缓平移,晨光升起,青色的麦田被虚设的冬雪代替,那一年,村庄比现在更安静。
如今,十年悄然逝去。我越走越远,但无论我走向哪里,这么多年,我始终从未走出过家乡。不管是在兰州和平镇、上海宝山区,还是银川阅海湾,每年我都是以这片小山村为起点而出发,在亲人的目送下,去往另外一方天地。
二月过后,2023年这一年终究是结束了。北方漫长寒冷的冬季也画上了句号,气温逐渐回升,草木发芽,平芜尽处又见春山,一切又重新开始了。
在新的一年,仍然向过往旧时光致敬。也一如既往,祝远方的你万事胜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