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之前的文章《如何撰写一张卡片笔记?我用 1645 张笔记的经验告诉你》中,我深入剖析了卡片笔记的构成公式,即一张卡片笔记由标题、标签、核心概念转述、参考资料和相关卡片五部分组成。
但是,你是否注意到,这些卡片笔记在内容性质上各具特色?有的重在记录概念,有的聚焦观点阐述,还有的则收录了生动的案例与发人深省的金句。
如果在制作卡片笔记之初,未能对卡片进行有效分类和提炼,那么随着卡片数量的不断累积,日后在回顾、记忆或运用这些卡片时,必将耗费大量时间与精力。
其中,标题的作用尤为关键。一个恰当的标题不仅能精准概括卡片的主要内容,还能起到分类的效果,对提升卡片笔记的应用效率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在实际整理卡片笔记的过程中,为了进一步提升自己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我特意在每张卡片的标题前加入了如“概念卡”、“观点卡”、“案例卡”、“方法卡”和“金句卡”等词汇,这些我称之为“卡片性质关键词”。它们就像是卡片的小标签,能让我们一眼识别出卡片的主要性质。
最近,我又新增了一个“卡片性质关键词”——“作者卡”。或许你会好奇,这个“作者卡”究竟有何特别之处?它又是如何助力我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笔记的呢?接下来,我将详细为你揭示这个关键词的由来,并分享一些实际的应用案例。
01
什么叫作者卡
作者卡,指的是在卡片笔记中,主要用于记录关于某一作者的基本信息(如姓名、国籍、职业等)、成长经历,主要观点、作品及其评价等。
通过制作作者卡,可以建立起一个关于作者及其作品的知识库,方便以后在阅读、写作或讨论时查阅和引用。
02
作者卡的诞生背景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们往往只聚焦于书中的知识本身,却容易忘记书背后还有一个重要的角色——作者。尽管人们常说要多读书,但鲜少有人提醒我们,深入了解书的作者同样至关重要。
李源在《给大忙人的高效阅读课》一书中提出了一个引人深思的观点——“五位一体法”阅读技巧。他主张,读书时应将重点放在对作者的研究上。因为,在“知识树原理”中,作者被视为知识的节点。
这一观点打破了我们常规的阅读习惯,使我们认识到知识皆为人所创造。因此,要真正了解一个作者,必须深入探究其成长历程、合作伙伴与对手,以及其核心观点和代表作等。
李源在书中强调:“只有从知识树原理衍生出来的书,才值得读。那些没有根基的、特立独行的书,99%都不值得我们花费时间。知识树原理告诉我们,知识树的节点是作家、思想家,而不是知识点。所以我们必须留出30%的读书时间用在查找作者信息上,这样做可以让读书效率提升30倍。”
那么,如何具体实施呢?就是通过研究作者的老师、朋友、对手,还有他的核心观点和代表作,来深入了解他的背景和思想。这样,我们就不会只看到一个片段,而是能更完整地评价一个作者和他的作品。同时,这个方法还能帮我们培养一种批判性的思考方式,让我们在阅读时更有深度。
受此启发,我开始在每次阅读时,有意识地通过豆瓣、百度百科等平台查找作者的相关信息。然而,仅仅浏览这些简介,未经自己的梳理和内化,仍显得不够深入。于是,我决定在卡片笔记系统中增加一种特殊类型——“作者卡”,专门用于记录那些在阅读中经常遇到的经典作品作者。
如今,当我在阅读或写作时,能够迅速找到这些资料,更好地引用和借鉴作者的观点。更有趣的是,对于制作过“作者卡”的作者,我在后续阅读中总能更加留意和关注,对他们的印象也更为深刻。这无疑大大提高了我的阅读效率。
以阅读史蒂芬·科特勒的《跨越不可能》为例,我制作了关于“尼采”和“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的“作者卡”。在完成他们的“作者卡”后,我不仅对这两位作者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对《跨越不可能》这本书的理解也更加透彻。
04
作者卡:尼采
在《跨越不可能》一书中,第20章大量引用了尼采的著作和观点。这时,我想起了卡片笔记盒中收藏的那张尼采的作者卡。打开它,我一边阅读《跨越不可能》中的相关论述,一边与作者卡的内容相互对照,尼采的形象立刻在我的脑海中变得立体起来。
值得一提的是,《跨越不可能》中提到了尼采的《权力意志》一书。起初,我误以为这本书是探讨社会权力的,但通过与作者卡的对照,我恍然大悟,原来它探讨的是一个人的自我意识。
此外,《跨越不可能》中还提到:“尼采认为艺术是虚无主义的解毒剂。”这一观点与作者卡中尼采关于虚无主义的论述不谋而合。更巧的是,我的卡片笔记盒中还收藏了一张关于虚无主义的概念卡。于是,我顺手打开这张卡片,虚无主义的概念也在这次阅读中得到了进一步地巩固和深化。
这张尼采的作者卡不仅让我在阅读这部分内容时更有动力,更深化了我对尼采及其思想的理解。这种渐进式的积累方式,不断丰富着我对尼采的心理词汇量,也让我更加愿意深入探索这部分内容,从而获得更为丰富的阅读体验。
如果将李源的五位一体阅读法应用在这里,尼采无疑是史蒂芬·科特勒的“队友”。他们的思想在某种程度上相互呼应,共同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更深邃世界的大门。
05
作者卡: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
当我深入研读《跨越不可能》的第20章,探讨心流科学的心流心理学时,一个名字跃然纸上——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这位心流词汇的创造者引起了我的极大兴趣。我意识到,是时候为他制作一张作者卡了。
事实上,心流这一概念在几乎所有关于巅峰表现的书籍中都有所提及。虽然我之前阅读过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的《心流:最优体验心理学》,但当时并未意识到开始阅读一本书时,先了解作者的价值,并为其制作一张作者卡的重要性。
于是,我迅速行动起来,打开百度百科,搜索“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很快就找到了详尽的介绍资料。我将其保存到Zotero中,并对有价值的内容进行了标注。这一行动不仅让我对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有了更全面、深入的了解,还让我重温了《心流:最优体验心理学》的精髓。
通过深入了解,我了解到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是积极心理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的主要著作包括《心流::最优体验心理学》《发现心流》《创造力》等。更令我惊讶的是,他的队友竟是前美国心理学会主席马丁·塞利格曼。
在这个过程中,当于让我复习了一遍《心流:最优体验心理学》这本书,我对“心流”理论、“精神熵”和“自成目标”等核心关键词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这些概念在我之前的阅读中并未如此清晰,而这次回顾则帮助我进一步梳理并加深了理解。
此外,我还收获了一些引人深思的金句。例如,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曾表示:“快乐还不足以让人生卓越。重点是在做提升技能、有助于我们成长、能发挥我们潜能的事情时获得快乐。”这让我深刻体会到,真正的快乐来源于成长和潜能的发挥,而非简单的感官享受。
同时,我也对英国哲学家培根的名言“喜欢独居的人,不是野兽就是神”有了更深的理解。我认为,一个人若能从独处中找到乐趣,那他必定拥有独特的内心世界,能够在不需要外界干扰的情况下达到心流状态。这种境界,无疑是值得我们追求和向往的。
06
结束语
每当我们翻开一本新书,或在日常的阅读之旅中邂逅那些频频出现在不同书籍中的作者名字时,不妨稍微驻足,为他们精心制作一张专属的作者卡。这一举动,不仅能帮助我们更全面地了解这些作者的背景与独特风格,更能深化我们对相关知识和理论的理解与掌握。
正如李源在《给大忙人的高效阅读课》中说的“我们只需要留出30%的时间来选书,只用30%的时间、提升30倍效率的好事,何乐而不为呢?”
以上内容都是通过卡片笔记写作法完成。如果您对使用卡片笔记进行阅读和写作感兴趣,可以添加我好友。后续,我将分享更多关于阅读和写作的有价值干货。
- End -
-作者:雷墨-
一个孩子的父亲
——专注于卡片笔记写作——
每年阅读100本书,每天整理1张卡片笔
持续有效地阅读,长期深入地思考
坚持做一定会赢的事
-【点赞】【分享】是对文章最大的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