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三个月,我终于完成了此前在《那些当初的 iPhone 13 mini 怎么样了》文章末尾的承诺——或者至少是其中的一半:
再加上最近又多了很多有关下一代 iPhone SE 的流言蜚语,我还是挺希望看到苹果可以沿用 iPhone mini 的尺寸退出一款带 Face ID 的单摄 SE 机型的,只不过到那个时候,我可能已经在考虑 iPhone 15 Pro 或者 Pixel 8 Pro 了吧。
因为在 2024 年的 2 月 16 号,我的「先 Pro 带后 Pro 」计划终于展开了第一步,迎来了 iPhone 15 Pro 。
虽然在之前的文章中也反复提及过很多次,但我还是想要再努力(对自己)阐述一下换掉功能仍然正常的 13 mini 、有史以来第一次换到 Pro 机型的 iPhone 的原因——毕竟这 7,849 块钱是我实习三个月以来积蓄的一大半,能够对于花出去的钱「有明确的认知」也算是一种对于自己的负责。
iPhone 13 mini 究竟怎么了
最直观,同时也是占比最大的原因,就是 iPhone 15 Pro 更加优秀的相机。
在《那些当初的 iPhone 13 mini 怎么样了》文中,我就着重表示过 iPhone 13 mini 的相机体验在 iOS 17 正式版中有着非常严重的退步,非常不连贯的交互界面与十分严苛的后台占用,都让它的相机体验从原本至少还有个 70 分的水平直接跌落到了不及格的地步。对于我这种将手机作为主要记录工具的用户来说,自然是相当难受的。
但你也可能会指出:我还在同样的文章中提到过 iPhone 13 mini 并非我唯一的手机、Pixel 7 不才是我每天拍照的主力吗?诚然如此,但是这背后却有着另一个隐藏的不等式—— Pixel 7 的拍照之所以称得上「优秀」,也是因为对比的是 iPhone 13 mini 而已。
实际上,Pixel 3 单摄封神的时代早已过去,谷歌相机(或者 Pixel 影像能力)的王座自从 Marc Levoy 离开 Google 之后就一直风评不稳,以往一骑绝尘的算法优势也在竞品的追赶中变得不再明显,因此或许 Pixel 7 Pro 还算是能力独特,但 Pixel 7 绝对称不上是完美。
更何况除了同行的衬托之外,谷歌那颗 Tensor G2 处理器其实也绝非善类,连续的 2 倍或裁切人像抓拍之后堪称烤手的机身温度和同样卡顿起来的介面,其实也表明了 Pixel 现在仍然没有完全摆脱以往硬件拖累算法发挥的怪圈 。
因此,iPhone 15 Pro 能够带来的「拍照体验」与「影像素质」两方面的提升,无论对于 iPhone 13 mini 还是 Pixel 7 而言,都是明显且实际的。至于为何同样在预算内但没有买 15 Pro Max ,根本原因还是 Pro Max 太宽了,毕竟屏幕尺寸原本就不是促使我升级的原因,为此牺牲手感就更加得不偿失——对于 6.3 寸及以上的手机,我还是更支持索尼的选择:拉长,而非加宽。
iPhone 15 Pro 究竟怎么样
与这一代的潮流相反,我并没有选择原色钛金属。一部份是因为买原色钛金属的人实在是太多了,即便是这种比较经典的低饱和度颜色看久了也会有审美疲劳;另一部份则是因为自从 2020 年那台白色的 Pixel 3 开始,购买白色的手机就成了我自己的一个小癖好,你可以很轻松地从那之后的 Pixel 4 、S21 、Xperia 1ii 和 iPhone 13 mini 上看出来:
既然现在原色钛金属已经看腻了,那么白色这种绝对中性的颜色自然也就是那个绝对不会出错的颜色了。
1. 你这个钛,它美吗?
几乎每一个跟 iPhone 15 Pro 系列有关的文章或者视频,或多或少都得 cue 一下今年这个新工艺和新材质的边框,原因倒也好理解:毕竟 iPhone Pro 系列的设计语言自从五年前的 11 Pro 开始就是这个高度抛光的不锈钢,今年视觉效果最明显的就是这个材质的转变了。不锈钢边框除了实打实的重量之外,我总还怀疑 Apple 是不是期望在手机上也能实现那种类似 Midori 旅行家手帐本那样,将使用痕迹固化为产品观感的一部份的效果:
至少在电子产品上,这样的风格理念或许不是个好主意。因此无论原因为何,我都是双手双脚赞同 iPhone 15 Pro 这一代更换钛合金边框的处理方式的——抛开钛铝混合带来的减重不谈,边框磨砂加拉丝的质感恐怕才是最吸引我,同时也是吸引大多数消费者的地方。
2. 未曾设想过的屏幕使用方式
从 5.4 寸进化到到 6.1 寸的过程中,屏幕上多出的 19.4 平方厘米果然与我的预期相同,是这次升级里面最不明显的一环。与之类似的,其实还有更多人心心念念、甚至会为此作出唐突购买决定的 ProMotion 。
我要在这里再次声明,在手机这个尺寸的屏幕上,高刷新率当然是可以感知到的,但远没有到「用过了就回不去」这么夸张的程度。实际上,你但凡用过 16 寸 MacBook Pro 上面的 ProMotion ,再回过头去看以前 60Hz 的 Intel MacBook,那才是真正的回不去。
更何况,一大堆人不也是拿着 120Hz 的手机,每天四五个小时在那刷 30 帧的短视频吗?
同样,从 13 mini 的短刘海进化到如今的灵动岛,我也并没有觉得它是一个什么优秀或者革命性的解决方案。得益于 iOS 优秀的动画设计和功能集成,我会认同这块岛是个「有趣」的设计,但它同时也是非常恼人的,因为你一旦用 iPhone 横过来看个宽比例视频就会发现,它又变回了刘海:
虽然我知道这个问题在如今已成定局的硬件角度没有什么特别好的解决方案,但这不妨碍我依然很难受。那么除了 ProMotion 和灵动岛之外,iPhone 15 Pro 在显示方面真正惊喜到我的是什么呢?其实是 AOD 。
尽管我已经在 Pixel、索尼和三星上面用了很久的 AOD ,但它们的功能无非就是两个:时间和通知——是的,Pixel 的 Nearby Playing 和三星的音乐控制依然只能算是通知而已,索尼更是在 AOD 贴纸上面开倒车,气死人了。而 iOS 的实时活动与这两代 Pro 机型的「永远显示」结合起来,才算是真正让这些锁屏上的通知功能丰富起来。
AOD 本身的确不是什么新奇的功能,但 iOS 的优势就在于它很善于延展那些别人已经实现的功能,依靠自己强势的软件生态完成「从能用到好用」的跨越。以最简单也是最基础的电话与短信通知为例,你可以直接在 iPhone 的 AOD 上看到刚刚漏掉的电话是来自手机还是座机、从而判断是同事还是快递,或者收到的短信是来自朋友还是银行,来自男性朋友还是女性朋友等等。
而这一切,都是在无需解锁,没有点亮屏幕的情况下实现的——这种从 AOD 只能展示「有没有」到展示「是什么」的跨越,是升级到 iPhone 15 Pro 之后少数几个给我带来全新使用体验的方面1。
不过,幸运的是,既然现在 Apple 做了,那么其他厂商都必须要做了。
3. 符合预期的相机升级
如果一台手机的相机跷跷板变得更严重了,最好是意味着它的相机能力变得更好了。
这句话是我在刚刚拿上 iPhone 15 Pro 用过几分钟、看到那越过机身中轴的镜头模组之后,用来安慰自己的最主要的理由之一。不过幸运的是,在接近一个月的使用之后,我觉得它或多或少是证明了自己的价值的——至少是它占据这么大体积的价值。
首先与参加少数派编辑部活动一起看发布会时大家的猜想一样,根据上市半年多积累下来的测评结论来看,iPhone 15 Pro Max 独占的那颗四棱镜 5 倍长焦镜头依然是非常挑光线环境的(顺带也侧面印证了不要买 Apple 新技术第一代产品的规律),在没有提前勘景、设备辅助和后期经验的「日常拍照」中比较难发挥出对应的效果。
反之,iPhone 15 Pro 上这颗已经沿袭了三代的 3 倍长焦,加上反复迭代了五年的 Deep Fusion 和两年的光像引擎,总算回归到了「抬手可用」的程度。并且对比我之前借用过同学和朋友的 iPhone 13 Pro 和 11 Pro Max 相比,iPhone 15 Pro 在夜间场景中是明显更愿意启用长焦镜头了,碰上主摄裁切的机率减小了许多。
换上 Pro 机型之后另一个感知明显的硬件升级,则是这个能够拍微距的超广角——这一点其实在去年 11 月偶然陪 Vio 去参加 Today at Apple 的时候就有体验过,借用课程里的 iPhone 15 Pro Max 样机,第一次得以看到直营店内影像墙的像素细节:
虽然超广角微距与长焦微距哪个更好是很容易受到场景限制的问题,但「有微距」毫无疑问是比没有微距更丰富的体验——毕竟在闲鱼出二手的时候,有个微距镜头用来拍细节是方便很多的。
至于 iPhone 15 Pro 主摄上这颗第二代的 4800 万像素传感器呢?比较可惜的是,我使用至今还没有找到能够特别体现出这个高像素模式(HEIF Max 或者 JPEG Max)优势的场景,毕竟无论是广州阴沉沉的冬春交际还是我每天看不到太阳的通勤作息,都和发布会上展示的那种壮丽风景完全不沾边——或许等我有时间出一次远门的时候再说吧。
不过在镜头硬件之外,iPhone 15 系列这个更加傻瓜化的人像模式是我绝对举双手欢迎的。其实类似的「先拍照,再虚化」的功能我已经在 Pixel 上面使用很久了,但 iPhone 上的实现方式与 Pixel 通过谷歌相册来进行后期还是有区别的,因为 iPhone 在拍摄的同时会调用激光雷达记录景深信息,并非纯靠后期的软件算法。这样的代价自然就是灵活性和识别准确性只能看 iPhone 的脸色、也不能应用在历史照片上,但好处就是它真的很准——
当然,无论人像模式发展到哪里,还是那句话:再强的软件算法也不可能和真正的光学虚化进行比较,毕竟「人像模式」的终极目的依然是为了「模拟相机感」,并不能真正算是计算摄影在弯道超车。硬件这种东西,最终还是要回归硬件的。
结论:这才是正常的升级频率
实际上,这台 iPhone 15 Pro 可能是我大学毕业并开始实习以来用自己的钱购买的最大笔的「家电」了,相比于很多人这几年来反复宣传的 Apple 在 iPhone 上「牙膏越挤越少」相反,我认为这才是一次恰如其分的换代升级。原因很简单:我不是从 iPhone 14 Pro 升级上来的,而是 iPhone 13 mini 。
因此,与其说是「挤牙膏」,我更倾向于认为这几年我们对于消费电子产品——尤其是手机和电脑——过于密集的关注和追更,已经让我们混淆了技术迭代的原有步调,尤其是在如今这个领域又和商业营销愈发密不可分的大背景下面,我们的时间感其实是更加混乱的。
而如果抛开一切乱七八糟的营销概念和品牌光环,那么在我(以及很多人)目前无法脱离 iOS 环境的前提下来看,从 iPhone 13 mini 提升到 iPhone 15 Pro 所花的每一分钱都是值得的:翻倍的内存,缩窄的边框,更好的屏幕,以及 USB-C ,并且这一切都是与机身尺寸的变动无关的。至于相机、扬声器和电池这种与体积密切相关的升级,我只能归结于有得有失。
诚然,iPhone 15 Pro 有点卡在了我裸机可以单手全键盘打字的宽度上限,我依然更喜欢 Pixel 相机的颜色处理,这个众望所归的 USB-C 对于我这种 90% 的时间都在用无线充电、鲜少拍高规格视频、也几乎没有批量照片导出的使用场景来说也不算是「剧变」,但手机就是这样的——没有完美的解决方案,只有当下而言对你最好用的那一个。
总而言之,在各种象征意义和特殊的时间背景下,iPhone 15 Pro 都是自从 iPhone 5 以来,我自己用到的最满意的一代 iPhon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