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的一年可谓是我为人情往来花销最多的一年了,95后的同龄人们开始逐渐迈入人生的下一个节点:结婚生子,开始有了为人夫/妻、为人父/母这样的新身份,而我,在同龄人带来的压力、愈发频繁的催婚声,以及长期的家庭生活中,逐渐坚定了对不婚不育的选择。

17岁的我,在同学都写着考上理想大学的黑板上,写下了那句「没有什么能够阻挡,我对自由的向往」,如今27岁的我,初心不改,一遍遍播放《环形公路》,一遍遍默念着「任何一个你不喜欢又摆脱不了的生活,就是监狱」,尽力避免只陷在谋生这所监狱里,决心追求想要的自由。

我不是结不了婚,只是不想

用我妈催婚的话术来说,适婚年龄的女孩如果还单身,不免会遭受许多误解和负面评价。比如会被评价为对自己没有清晰的认知、找对象要求太高、挑挑拣拣才单身到现在,或者说性格古怪、跟别人相处困难,更有甚者会觉得不结婚是有心理问题。

但实际上,这些问题并不存在。我并非不适合婚姻生活,反而,在社会评价体系中,我应该是一个可靠的伴侣、一个合适的结婚对象:经济独立、家庭小康、乐于做家务、情绪稳定、善于照顾人——所有看起来合格的伴侣应有的素质,我都具备。每一段恋爱关系都不短,如果不是因为对婚姻的恐惧,或许四年前就已经跨入了婚姻的殿堂。我不是结不了婚,只是不想。

看似适合结婚的每一点,是我不想结婚的所有理由。

经济独立,但一旦从属于家庭这个群体之后,我的金钱就会被压榨,经济收入势必会全部或部分投入到家庭生活中去,不像现在一样能自由支配。

爱做家务,喜欢把东西收拾得井井有条,但一旦有另一个人进入生活空间,生活秩序就会被打乱。这一点,在我最近半年的家庭生活中体会颇深。18岁以后,我一直独自生活,直到去年夏天,才开始和家人们一起生活。仅仅半年,我就已经厌倦了家庭生活,厌倦了东西用完不放回原位、厌倦了跟在屁股后面收拾、厌倦了一次次提醒也依旧不变的生活习惯,也让我明白,爱做家务,仅限于整理自己产生的家务,对于他人因生活习惯产生的额外家务,我懒得承担。

情绪稳定的真相是因为在独身生活里,因为和人产生的交集很少或者短时交集,很惧怕正面冲突,惹到我了那就忍忍,所以表象是情绪很稳定。但是长时间投入家庭生活后却很难保证这一点,事实上,根据我的观察,操心家庭事务少的人是相对情绪比较稳定的人。以我这个凡事爱掌控的性格,进入家庭之后很难少操心。

会照顾人这一点是几乎每个朋友对我的评价,可能这是比较细腻敏感的人自带的属性,有一次给朋友剪药片,把周边剪圆以防被划到手这件事被她夸了一周,但其实会照顾人和愿意照顾并不是一回事,自己如果经常处于照顾人的角色,也经常会忽略其实自己也需要被照顾。

《家族的形式》里说,「不管和什么样的人一起生活,都注定会发生冲突」,确实如此,自己的原生家庭都尚无法磨合的很好,在两位陌生人组建的家庭里,怕是会有着很多鸡零狗碎,让自己身心俱疲,所以省心省体力的方式就是选择不和任何人一起生活。

不想做妈妈,只想成为我

退一万步讲,即使那个百分百适配我的人出现,能够进入婚姻里,下一个逃不开的问题就是养育。养育孩子的过程肯定会收获很多的快乐,但孕育一个生命着实辛苦。

先说精神层面的。成为妈妈后,其实很难不把孩子放在第一位,好像无知觉地就让渡了自我。身为女性,身上隐隐约约往外冒的母性让我感到害怕,而和妈妈妹妹的相处,也让我切身体会了一些养育孩子的艰辛。我和妹妹相差十二岁,不同于其他姐姐,我很少和她玩,反而总是见缝插针的教育她,她也经常抱怨自己像多了半个妈。我完全理解一个小孩子,甚至是不那么调皮的小孩子怎么能逼疯一个家长,也完全明白孩子是怎么攫取妈妈的自我,甚至是姐姐的,前提是当你拥有了家长心态,把自己代入到家长身份。妹妹从未要求过我什么,我却想凡事以她为先,也有想起来觉得委屈的时候,但下次还会不自觉的这样做。本以为自己是自我意识很强的那种人,但在面对这种自我消退的时刻,还是觉得恐惧,不敢想象成为妈妈会是怎样的。

而我的妈妈养育了两个孩子,这么多年的家庭生活已经让她凡事都以我们为主,从不考虑自己。就像台湾艺人 Melody 分享的水蜜桃故事一样,老公和孩子都很喜欢吃水蜜桃,孩子喜欢软的,老公只吃脆的,她会把买来的水蜜桃一颗一颗挑选、分类,找到家人爱吃的款。甚至在半夜会突然惊醒,不确定自己是不是已经将桃子放进冰箱,就算是半夜也会立刻起床处理桃子,但 Melody 自己吃的一直都是即将烂掉的桃子,从来没人问过她爱吃什么。有了家庭之后,女性确实太容易忽视自己的需求。

在豆瓣上看到一段话,可以很好的总结上述观点。

我不想我的自我消退,那是我用多年才慢慢发现和培养的自我啊!我应该用余生更接近我的自我,而不是眼看着它消失。我也不想把任何人排在我前面,我这辈子最大的任务就是对自己负责,我也只能对自己负责。

对不确定性接受无能

养育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太高了,比如队友不给力,比如适应不了父母的身份,不会养育孩子,比如身体上的损伤或者职业上丧失一些可能性。我对这些不确定性接受无能,省掉这个过程,就终结了这些不确定。

无法保证在养育过程中做到不伤害孩子,是我很在意的点。

尽管我成长在一个相对和谐的家庭环境中,父母对我的约束很少,但伤害在所难免。妈妈唯一一次打我是在我14岁时,因为我生病严重,连续吃了半个月的药,咳嗽仍未好转。回到家,正在卧室写作业时,妈妈突然冲进来打我,原因是她认为我在学校没有喝水,导致病情拖延。我简直太委屈,生病还要挨打,是直到现在想起来就会掉眼泪的委屈。虽然现在能理解她当时的情绪失控,但换作其他情境,我也不敢保证自己能做得更好。然而,理解归理解,原谅是另一回事。

在《请回答1988》里,德善的爸爸对她说「爸爸也是第一次当爸爸」,要德善体谅爸爸的不易,这句话虽然让人很感动,可反过来想想,孩子也是第一次做孩子。总之在家庭伤害出现的时候,不是父母委屈就是孩子委屈,互相体谅,互相成长,在彼此伤害中成长,还挺变态的(不是。而事实上,在长大之后的控诉中,通常也很难获得一句像德善爸爸一样的抱歉。

其次就是关于身体层面的生育损伤。每个人的身体素质不同,但无法否定生育这件事会对女生的身体造成一定的损伤,分娩、妊娠并发症、产后抑郁等,都有一定的几率发生,虽然有些可以预防或治疗,不过我完全不想承担这个风险。

职业影响也不容忽视。仅为企业担心女性生育,就会导致女性失去许多机会。生育后,为了平衡家庭和事业,女性可能会失去更多。虽然不乏有能完美兼顾的例子,但这个人绝不会是我。

除了这些不确定性外,养育一个孩子简直是个太艰辛的任务,要教育他Ta有一些美好的品质,成长为一个合格的人;要给Ta提供好的教育环境和物质条件,还要提供足够的情绪价值和陪伴,可能还有些别的,而我连最基本的陪伴时间都无法保证,我所能提供的,不过是比父母那一代稍微好一点的物质基础。

我没觉得孤独,说浪漫些,我完全自由

我曾认真投入过亲密关系,也深刻反思过家庭生活。毕业后,我独自生活了许多年,经过深思熟虑,我才做出了这样的选择。这不是逃避,结婚和生育并非社会责任的必选项,而是一种可以选择的生活方式。于我而言,相比起家庭的温馨、养育的快乐、人与人之间紧密的联结,或许「自由」的诱惑对我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