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参加 2023 年度征文活动。我的 2023 年度关键词是:学会生活。」

 

前文有提到,自2023年1月起我就没有上班,进入了Gap期。“Gap”这个英文单词常见于一个词组:Gap Year,是指西方国家的“中学毕业或刚大学毕业的青年腾出一年的时间以实践的方式来体验自己感兴趣的工作、生活方式。”翻译为中文的话可以说是“间隔年”,不过在中文社区更多以英文出现,所以这里也延续常见的用法。

为什么这个舶来品没有被“汉化”,而是以它原本的语言形式被大家所接受和使用呢?从解释中可知,在我国,什么样的青年会在中学毕业或大学毕业后不继续深造或进入社会去工作,而去体验生活呢?这样的人很容易被和游手好闲的、没有价值的人划等号。因为我们中国人的成长路径很明确,先读书,读完书就上班,上班后就成家立业,再上班到退休,退休后就可以颐养天年。大学毕业后如果找不到工作,有条件的可以考研,没条件的可以考公。这是目前的社会现状。

我们还年轻,我们没有时间去体验生活。

在这样的状态下,我生活了九年。大学毕业后就开始工作,去了成都,又回到了家乡重庆,做过很多行业的工作,也换了很多家公司。度过了很多假期,去了很多目的地旅行。在换工作的间隙休息,长则两、三个月,短暂则一个月不到,然后继续下一份工作。直到2022年底,又一次辞职,原本我以为和从前一样,又可以喘息一两个月,可渐渐地,发现找不到工作,来到第四个月,就决定不找了,正式进入Gap。

今天,我成年了

这句话似乎该在18岁的时候说,可我对自己说的时候是32岁。

我在辞职后的第四个月决定Gap,除了找不到工作,还有一个原因是我觉得自己需要静下来,有一些之前没有时间和机会面对的问题。

一开始是反思自己为什么找不到工作,我觉得是跳槽太多,可以算是一年换一家公司了;以及已婚未育的状态让用人单位觉得招我进公司风险很大,可能还没上几天班就要生孩子去了。这个想法来自每一次,不夸张,是每一次面试的时候面试官都会问我什么时候生孩子。所以我试着去复盘,也跟别人分享过自己每一次辞职时在决策上的失误,把自己作为反面教材的经历分享出来,也逼着自己面对这件事。

然后我发现这样做没有“切中要害”,因为我辞职的理由看起来都是非常正当,比如不习惯这个公司的工作氛围,想要跳到更好的平台谋求更好的发展,以及最直接的:涨薪。那为什么我会落到如此田地?向上向好的追求不对吗,30岁了生孩子不行吗。无论我做一个多么精美的PPT对这件事进行分析,都无法让我更平静,对自己的未来更有信心。反而越分析越陷入自我怀疑,特别是不工作的这些时间里,没有了与人的互动,没有了各种反馈的声音,没有了事做,我非常空虚,甚至一度觉得自己没有存在的意义。

在陷入谷底的时候,我尝试自救。

虽然我的伴侣在这个时期给予了很多鼓励和陪伴,可在我自己一个人的时候,还是会莫名地低落。有些困难必须自己面对,也只有自己能解决。我开始把时间花在阅读和写作上,本来这两件事都是我喜欢的。看了《德米安》、《秋园》、《活出生命的意义》和《千面英雄》,也恢复了冥想,试着把脑子里的一些想法写出来,还和好朋友一起做了一个播客。

5月的时候,我们在播客里聊了《漫长的季节》这部电视剧。录制的时候我大哭,“泪洒现场”。因为这部剧的剧情和我自己的经历有些相似,就是面对亲人离世这件事。它让我想到十一年前失去妈妈,以及这些年来我的逃避。我会在人群中找寻她的身影,看到和她身材相仿的中年女性会幻想是不是她;无数个夜里在梦中,她没有生病也没有离开我,我们还生活在一起。可整整九年,我不停赶路,不停工作,不停遇到问题解决问题、试图创造价值……除了最亲近的人,我没有向任何人提起过这件事。

因为我还年轻,我没有时间,连哀悼的时间都没有。

在把埋藏已久的伤口露出来后,我发现自己释怀了。妈妈的离开让我必须成长,不再能做她羽翼下的小孩。不论我多么想时光倒流,也只能接受。也许她换了一种方式陪伴我,而我需要做的是照顾好自己,就像做自己的母亲一样,养育好自己。

每个人都有长大的原因,不一定是走出亲人丧失的哀痛,也不一定得是经历重大的事。只是到了那一天,我们会知道:今天,我成年了。

在实践中学习如何生活

除了有更多的时间面对自己外,Gap最大的问题是钱。当然很多人是在有副业的情况下辞职的,也就是说现金流并没有断。而我整个2023年几乎都没有收入,花的是这些年工作攒下来的钱,所以时不时就会感到对金钱的焦虑甚至的恐惧,而它们反过来也“鞭策”着我,让我在实践中学习如何生活。

为什么这么说呢?大家都明白,生活离不开钱,就像这几年流行的“财务自由”这个概念,让我们向着这个目标努力,赚到足够的钱,然后退休。想法是好的,路径也是明确的,还是那条熟悉的路:退休了,不上班,享受生活。可现实是有多少人能实现,以及为什么你要走上别人的这条路呢。

之前看田螺老师的文章,她写道“焦虑的反义词是具体”,我非常认同。在Gap期,我延续了记账的习惯,也会每个月回顾自己的财务情况。开始的时候看到账户里的钱越来越少,越来越少,对我的冲击很大,因为一直以来这些数字都是增加的,我也习惯了买东西不太在意价格,非常乐意去尝试各种新产品。所以我一度觉得自己会流落街头,变成乞丐。

可当我开始把生活需要的钱具体起来,试着去规划自己的生活时,发现原来之前买的很多东西都是我不需要的。说白了,就是没赚钱了得省着点儿花。而这之前,包括我写过的个人管理文章中,我都以为自己明白开源节流的道理,实际上是实践后我才真的懂了。只不过我的方式有点极端,直接断了源,逼自己消费降级。

因为点外卖贵,且吃不到喜欢的食物,所以我开始去菜市场买菜,自己做饭;因为有的护肤品、生活用品贵,所以我开始用“平替”;因为大部分商品在每个电商平台都有卖,所以我开始比价;因为有衣服穿,所以我不买新衣服;因为有时间,所以我更多选择公共交通,而非打车或开车。

以上种种,衣食住行的每个环节,我都在节流。

神奇的是,在这个过程中,我并没有感到生活的匮乏。我给自己做的饭菜很可口,吃得很满足;没穿新衣服可我的旧衣服也是干净整洁的,只需稍加搭配,就挺好看;我发现自己所在的这座城市有很多地方是我没去过的,有很多步道可以走,也有很多公共空间是免费的。以及,因为不上班,睡眠充足,我的皮肤和精神状态都变好了很多,护肤品和保养品只是锦上添花。

以前我以为自己工作是为了生活,现在回头看,当时的生活都只是为了更好地工作,休息也是为了下一份工作。大家都说再忍一忍,再多赚点儿钱你就可以享福了,可流失的时间可以找回来吗,迷失的自我可以在晚年时被捡到吗。生活是什么?每个人的答案不同,这里提供的是一种回归柴米油盐酱醋茶的平淡,以及不花非必要的钱后发现自己并不需要更细分、更丰富的消费品的简单。

对想Gap的你说

分享过自己Gap的状态后,有不少朋友来找我咨询,想问我的经历和感受,所以这一篇文章就简要地概括起来了。最后这里是对想要Gap或者已经决定了,刚开始Gap的朋友说的,有一些我自己的经验吧,仅供参考,其实我最常给别人的建议是不要急着辞职,因为我身边也有一些朋友是保持工作也好好生活的人,或者在工作中也没有迷失自己的人,所以并不一定非要Gap,它听起来很酷,实践起来却很苦(对我个人而言)。

关于心态

前几天和一个刚辞职的朋友聊,她说这是自己第一次辞职,从2012年工作以来,突然有了休息的时间。感觉自己就像屌丝突然追到了女神、饿肚子的人突然吃上了暄软的白面馒头一样,有些懵和不知所措。

我说为什么你都追到了女神还会觉得自己是屌丝呢,为什么馒头都下肚了你不是好好品味却觉得自己不配呢。

人是无法突然改变的,一日觉得自己是屌丝,可能终身都会与之对抗,即使拥有了也难免把自己放在过去的状态里。我自己也一样,所以建议朋友们能意识到这点,能看到自己的心态是如何的,以及怎样去调整。

关于焦虑

如上面写到的,在Gap期间可能有对钱的焦虑,更直接的可能有找不到工作的焦虑。在这样的状态下,我们自然而然地想抓住点儿什么,因为焦虑就是一种不具体和不确定的状态。举个例子,就像春节档最火的电影《热辣滚烫》,它让观众看到了一种确定性,也许我可以像贾玲一样抓住一个机会,抓住打拳、抓住减肥,让自己脱胎换骨。你可能会去报一些课程,可能会找个人聊聊,无论什么,只要你觉得对自己有帮助就好。

只是这里想建议朋友们,你要很清楚自己要解决的是情绪问题,还是其他问题。如果是情绪问题,就像很多知识付费课程提供的是情绪价值一样,你去学了,过一段时间,还是会焦虑,甚至觉得自己还是在原地打转。

我自己面对焦虑的方式是阅读和写作,前者在2023年阅读总结里写过了,这里分享一下写作。其实也不一定要写作这么严肃,你就是每次心里烦闷,每次脑子里思绪万千,每次觉得无奈、无助和空虚,就把它写出来。每当你觉得自己有点儿什么问题,你就把它写出来:为什么我会如此,为什么我情绪这么不稳定,为什么我无法收获恒久的确定性?……写出来后,你就会渐渐清晰,也就是把模糊的想法具体化。再然后,如果你喜欢,或者发现自己写得还挺开心的,就继续写,好比我现在写的这些,就是一个逐渐清晰的过程。

 

以上两点,算是我吃过的“苦”,不希望你再吃一遍。可是我非常清楚,有时候只有自己实践了,才会真的懂。

 

最后,写了这么多,总结起来,Gap于我的意义认识自己,拥抱真实的生活。认识了自己才能更好地看见别人,拥抱自己真实的生活,才能不一味追求和模仿别人的。对我来说,这是生活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