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参加 2023 年度征文活动。我的 2023 年度关键词是:「存在」。

遭遇存在的危机

为了完成家里对我的要求,我终于在 2023 年之前毕业回国。过年后,我一直在等待申请结果,同时也参加一些面试。

等待这种不确定的未来,对我来说十分煎熬。每天闲下来的时候,我都非常焦虑、坐立难安。邮箱非常寂静,偶尔收到的消息也都是不好的结果,这令我更加担忧剩下学校结果。每天睡前、睁眼查看邮箱成了我新的行为模式。躺在床上翻来覆去、辗转反侧,久久不得眠。

那时候,我的肠胃也非常不舒服,每天去厕所好几次——由于焦虑引起的。但我当时完全忽略了这一点,以为是慢性肠胃炎复发了,简单吃了肠胃康缓解。后来,我觉得我呼吸不畅,心脏也有些不舒服,但去医院查到的结果是安然无恙。

「不能在这样持续下去了」我对自己说。

我不再将我的焦点放在不确定的未来,也不再将我的焦点放在沉痛的过去,而是着眼于现在,一个可控、自我感知的现在。

如此,我能重新获得对自我的存在感。否则,我将自己囿于二者之间,深受它们对我精神上带来的痛楚。

我开始健身,跟着教练练了 3 个月,每周2–3次;硬拉 100 kg、卧推 80 kg、深蹲 70 kg。我也重新捡起了因为学业耽搁的专栏,尝试着写下去。

相比健身来说,我还是喜欢写作和阅读。

每当我在键盘上敲击文字、持续思考,慢慢进入心流状态,最终看到我的文章成型。这个过程也令我感到存在。

原来,笛卡尔说的 cogito ergo sum ——「我思故我在」—— 是这样的感觉。

后来,我在坚持写作的过程中,赢得了一些耐心且知识渊博的读者朋友。现在,我的内容也获得了部分读者的付费支持。这着实是一件好事。

我不喜欢记录好事,总觉得那是一种对自我的欺骗。与其说自己是「小心翼翼的乐观主义者」,倒不如大大方方承认自己是一个悲观主义者。在如今的这个绩效社会中,人们的积极性一直不断地被激发,却不能展现出一丝一毫的悲伤和痛苦。

这本身就是一件悲哀的事情

记录很多好事,似乎也会令他们自己沉浸在「好事」的幻想中——对待「好事」,他们可能会「上瘾」;同时,同质化的群聊 —— 分享快乐的群量 —— 将悲伤的事情隔绝在团体之外,让悲伤消失无踪,从而丢失了另自己存在的另一面。

一旦丢失「好事」,他们便抓握不住任何事情,只能毫无准备的面对真正、痛苦的现实,从而遭受更大的创伤。在电影《头脑特工队》中,乐乐一直抵挡忧忧触碰那些「快乐」的记忆,从而忽略了个体叙事中,塑造主角另一面的悲伤成分。

所以,相比如此,我更喜欢用悲观——否定性的停顿——的方式让自己存在,让那些「好事」成为生活中的一些趣味,这样便足够好了。

我的一个朋友和我交流这一点,她问「我非常担心自己袒露悲伤,这是一种懦弱、不坚强的表现。」

我对她说,这并没有什么错。这是你的身体告诉你要好好休息一下了。既然收到了这样的讯号,不如就好好休息一下吧~

休息的目的在于,使我们从疲劳中复原,以便我们继续正常工作。

—— 韩炳哲

因为季节性情绪失调(SAD),每年秋季,我都会展露非常大的悲伤。不过,它能够在亲人、友人的陪伴下缓解,但却在威廉玛丽的心理咨询项目中的 学习和被歧视经历 而加重。

我一开始也尝试通过忙碌分散自己的注意力,但徒劳无功,「一味的忙碌不会产生新事物。它只会重复或加速业已存在的事物」。情况变得更加严重了:我逐渐没有什么精力、动力,趋势自己干活。

可是,需要完成的任务、工作就在桌上的本子上明晃晃地刺着我的双眼。

那黝黑的文字,像是「黑色的乌鸦」给我带来不幸的消息,也像是葬礼上的棺材,提醒着我的「死期」(deadline)将至。

焦虑、不安动摇我们的存在,令我们走向虚无。

存在的方法

呼吸:感受存在

为了对抗这种虚无感,避免以更严酷的方式对待自己,我寻求了学校心理咨询师的帮助。然而,他们给我的感觉并不如我在美国高中十二年级时寄宿家庭的哈士奇。当然,他们比哈士奇强的一点就在于能给我简单的建议和下一步的步骤。

相比校外的、符合大众认知的心理咨询不同,学校心理咨询只能提供约为一学期的短期服务,而因为我约的时间比较晚了,所以并没有提供什么实质性的帮助。

最终,我还是依靠自己的恢复力以及朋友的帮助,渡过了那个非常可怕的时期。

那段时间,我的朋友 John,带我出去打篮球、扔飞盘高尔夫、打棒球、传递橄榄球……。他是一位三十岁左右的老哥,一身古着,留着络腮胡,行事豁达。我就是从他那里学到了另一种存在的技巧——冥想,十分受用:

  1. 以舒服的姿势坐在自然中
  2. 先睁眼冥想 5 分钟,将注意力向外,察觉自己听到、看到、闻到什么。我听到了风打林叶声、松鼠踩叶声,看到了远方的路,树叶间隙透着的阳光……
  3. 再闭眼 5 分钟,将注意力向内,关注呼吸的同时察觉自己的思想,想象面前有一条承载这些思绪、情绪的河流。尽量让这些七七八八的东西随着河流漂走。当留意到自己随着思绪飘离呼吸时,不必担心;请一定记得,呼吸会将我们带回来。

如果用精神分析的语言描述这种「存在」,那便是力比多被撤回到自我使之充盈的过程。是的,呼吸就是这个过程的最简单、最不费力的引子。呼吸永远将我们自己带回来

对我来说,冥想的意图就是让那个在身体里不断思考的「我」,喘一口气写一些,而不是被那些思绪裹挟,束手束脚,反而因为过载而处理不了任何事情。

通过不断的练习,这种休息方式使我得以存在。

不过,生活中仍然充满着危机,威胁着我们的存在。即使频繁使用冥想,也不能保护自我;即使在咨询中,它也只是一个辅助的工具而已。

削除练习(chipping-away exercise)

它可以帮助大家在停止物化自己的过程中有所收获。

  1. 列出所有你希望自己与众不同的地方。想一想,说实话。你希望自己更瘦、更富有、更风趣、更成功、更酷、更受人钦佩。列出所有你认为如果你与众不同,你会过得更好的方式。
  2. 看看清单上的每一项,问自己两个问题:
    1. 你为什么想要这些东西?例如,你想变得更瘦。为什么?这样你就能更有魅力?这样你就能找到伴侣?这样别人就会更爱你?你为什么想要更成功?比什么更成功?很明显,比别人更成功。你为什么想让别人羡慕你?你在寻找别人的嫉妒吗?说实话吧。你为什么想要这些东西?
    2. 你喜欢这些动机吗?你为这些动机感到自豪吗?
  3. 想象一下,你的清单上有这些东西。它们到底会如何改变你的生活?要完全诚实。
    1. 如果你更富有,如果你更有趣,如果你更酷,你会快乐多少?你究竟会快乐多少?这就要求你把它与你认为会给你带来幸福的东西联系起来。
    2. 举例来说,如果你想变得更英俊、更漂亮或更有魅力,或者因为你认为有人可能会更爱你而想变得更有魅力,这是真的吗?这是否意味着你会更幸福?
  4. 你应该明白,改变生活中的任何事情都需要付出努力、时间、金钱和精力,甚至可能需要调整人际关系等。因此,请问自己:为了实现这些改变,你愿意牺牲什么?比如,你是否愿意为了赚更多的钱而放弃与亲人的相处时间?这样做值得吗?
  5. 想想你到底是谁。想想你是什么样的人。把时间花在与他人比较或假装成不是自己的样子,试图去考虑将这些东西加到自己身上,值得吗?
  6. 想想如何去掉这些附加的部分,去掉自己不真实的部分。你希望自己与众不同吗?这就是你不是你的原因,不是吗?只需剔除那些让你与众不同的欲望,因为你对自己的身份感到不自在。
  7. 现在想想那份清单。想一想清单上的金钱、物品、形象以及所有你想让别人嫉妒的东西,还有那些你不太喜欢的动机。然后逐一查看这份清单,宣布你已从每件事情中独立出来。

每天都这样做,持续一周,并记录做完后的感受以及第二天的表现。

目标:设定存在

为了将自己锚定在「现在」的时态,我也只能设定一些目标。

我不会在睡前写下一天的目标,而是在下一天吃完早饭的早上——正所谓「一天之际在于晨」。

我会问自己三个问题:

  1. 今天有哪些大事儿?(What)
  2. 每个事情花飞多久时间?什么时间去做?(When)
  3. 怎么做?(How)

于是,我终于能有动力,一箭一箭地射下了那些黑色的乌鸦,终于精疲力竭地完成了这些目标。

比如,有一条黑色的消息是,在 12 月 5 日之前,我需要采访 3 位学校心理咨询师和 1 位教师;然后,根据采访结果,我需要创作一篇 10 页的论文。

当时距离 12 月 5 日,还有 5 天。于是,按照模板,我每天早上吃完饭是这么写的:

第一天:

  1. 找到采访人士,并且进行采访
  2. 下午至晚上
  3. 在上午发送邮件,尝试联系采访对象。如果成功接触到,询问他们的可用时间,并尽快开始采访。如果只联系到部分人,则将其余的延至第二天再处理。总体目标是尽可能地找到并采访所有人,若无法做到,则立即开始整理和总结已有的信息。

我当时非常幸运,傍晚的时候便获得了所有的采访信息。我利用了一个晚上的时间,将这些素材尽可能的都整理完。

第二天:

  1. 将没整理完的素材继续整理;整理完毕后开始写论文
  2. 9:00–12:00;14:00–18:00;20:00–22:00。(中间空余吃饭看剧的时间)
  3. 写作之前,列出每个部分的大纲。

……

我想,你已经通过我的模板和例子知道了我的意思。

因为这篇论文不是很难,而且我得到的信息非常多,导致最终稿还删除了很多东西。

我知道,正在阅读这篇文章的你,也许是规划大师。我的生活中也有很多这样的人,就连我自己也习惯提前规划一些事情。

只不过现在,我不再注重「规划」未来,而是注重「此刻」的行动,自我的行动

你也可能熟悉我的模板,觉得不就是 OKR 嘛。

但略有不同的是,我下一天的计划是根据前一天的完成情况和我醒来的(准备)状态,重新的整理规划的,而不是提前计划好所有的事情。

如此一来,我为「现在」的自己提供了充足的空间和较小的压力去行动,而不是被那个积极指标控制并施加压力,导致我放弃「存在」,再次走向虚无。

我也制作了一个 目标模板,希望能帮到你。

尾声

每个人对这个变化多端的世界都有迷茫、不解和不知所措。如今,最稳妥的解决方案,似乎只有专注我们的存在、自我的存在和其他事物的存在,才能抵御这种能够导致「无助」的变化和预防更多变量对我们内心的干扰。这是我和其余十几个同班老外得出的暂时的结论。

我们觉得,只有当个体觉知存在、理解存在,以及知道如何存在之后,个体才可以进行平衡、回归等意图。

所以,希望大家在新的一年里,多些停顿和闲暇的「存在」,少些「忙绿」和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