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参加2023年度征文活动。我的2023年度关键词是:成长。」

本年是关于动荡与成长的一年。在经历了必须换工作,必须再次换工作,最终只是表面安稳但是内心已经想好了下一个去处以后,这一年终于结束了。回过头来看,论成长速度,今年是最为迅速的一年,从手边的设备、进行的工作、从事的副业和经历的生活变化,都是去年此时完全不会想到的样子。因此,我把2023年定义为是自我成长的旅程,既然是旅程,就少不了颠簸、失望与惊喜,在这个回顾的档口,我就把一切都看做是盲盒,再来开一次。

视角成长:突破单一角度去感触世界

2023年最典型的成长,还是要从每年最熟悉的数码开始。

远处的惊喜

在2022年正式开始了苹果官方的“年年焕新”之后,每年必换手机已经是保留节目。连续三年接连使用三代iPhone以后,换机本身已经很难带来什么惊喜了,所以在这次换机之前,最吸引我的其实是重量的减轻。

在经历了两年三倍长焦之后,我已经有了一种明显的“吃力感”。这种吃力感来自于镜头的不顺手,无论拍摄什么场景,拉起什么镜头,都感觉不太是自己想要的效果。渐渐地,我就已经不再喜欢拿起手机来拍照了。直到这次换机,我才因为五倍长焦的现身而重新开始对拍摄有了新一层面的理解。五倍长焦不仅改变了过去两年每个镜头都用不顺手的窘境,更是切换了我观察世界的视角。经历了12Pro到14Pro,我养成了观察近处事物的习惯,15Pro则开始让我把视角拉的更远,观察远处的事物,尤其是远处的那些角落。过去的两年,频繁对于两倍和三倍长焦的使用让我把注意力都放在了眼前的景物,久而久之就不自觉地局限了看待事物的方式和方法,当我拿起手机的时候,就只有眼前的一亩三分地,五倍长焦终于将我的眼光拉去了更远的地方,在我的眼睛随着相机而动的时候,它可以让我伸缩自如。

二倍长焦眼中的建筑
三倍长焦眼中的建筑
五倍长焦眼中的建筑

对于过去几年视拍照为主要爱好的我来说,手机镜头的变换策略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眼中世界的大小。拍摄在两三年前成为我的一种习惯之后,便一直稳定没有太大的变化,终于在今年,换机带我迎来了在数码设备上的一次“成长”,即使是一次被动的成长也足够给我带来改变与震撼。我真正明白了:远处有惊喜,但要多去看。

上帝视角

在离职前一周,我抓住了优惠的契机光速冲下了无人机。从此,无人机飞行变成了一种摄影需求。

天空是一个奇妙的角度,从来没有尝试过这种摄影角度的我,去年也在无人机的带领下解锁了种种新体验。国庆和春节假期简短在家的间隙,我和兄弟姐妹们开始用无人机观察我们曾经长期生活的这座小城。无人机探索是一种全新的乐趣和视角,在广阔的自然风光中飞行获得的是没有障碍的视觉体验,在小城中飞行获得的则是从来没有过的来自于另一个角度对城市的理解。生活在家乡许多年,我认为我几乎熟悉这里的每个街道,却从来没有想过自己居然对城市的全貌没有什么清晰的认知。飞机带来的俯视视角,令我真实的感受到这座小城里那些依然市井的街道和浮生。曾经我认为很新的地标已经开始衰落,一直认为很大的公园其实已经变成了街心公园般的大小。上帝视角让我重新感受到了家乡的渺小,以及多年来城市发展重心的逐渐转移。

我的母校
我的家乡

无人机的视角使我突然强烈地感受到家乡在这些年的变化如此之大。在没有获得这个角度的时候,我只是从店铺的更迭,街道的休整以及高楼的兴建去体会,这些都是零散且破碎的,而俯视给我带来的感触是整体而连续的。以为很远的距离其实近在眼前,而一路飞去却发现那些在地面上看起来熟悉的建筑在天空中已经物是人非。

iPhone 15 Pro Max 和 DJI Mini3 Pro的加入,对我今年的影像体验来说是一次全新的“升级”。相比于画质、成像、使用体验等诸多常规的数码参数,这些东西带给我最重要的改变是”视角的成长“。这种成长来自于突破以往的拍摄习惯,对眼前和远处的事物都有了新的观察角度,专注于曾经所不曾注意到的着眼点与细节。不论你是专业摄影师还是业余爱好者,最难得之一就是发现了新的观察角度并衍生出新的创作灵感,过去一年,我的观察角度得到了成长,突破了单一,开始用不一样的视角去观察世界。

心态成长:学习主动创造下一站

这是我第一次一年内经历三份工作。

说起来并不是一件多么值得骄傲的事情,这一年来职业上的动荡带来的真金白银的坏处要比肉眼可见的好处多得多。年初是因为工作强度和职业赛道的问题而选择换工作,原以为在小咨询公司做咨询不至于像大咨询公司一样那么浮夸,但没想到大改PPT居然也是家常便饭。虽说自实习以来,每到一个新工作环境我都告诫自己要重新做人,可如果你真的长期经历自己无法认同的工作,对精力的消耗也绝对不会只是说说这么简单。我还不至于经历到困难就立刻撤退,于是整个八月都在大改和反思之间徘徊,经常觉得也许再多努力一下多写几次就能得心应手,只不过确实也用了一个月的时间才发现事与愿违。每天神经质地大改无意义的PPT确实不能带来任何成就感,毕竟PPT那些方法论,甚至连玄学都算不上。

于是本着不能消耗自我的原则,非常顺利的就从挣扎的现状中撤退了,年中再次走向就业市场。幸运的是,回家一趟,进京一圈,只用了一周不到的时间就顺利踏入了新工作,回归了数据产品的半个本行。

一年当中分别经历了前途无望和误入歧途,即使时过境迁到了年底回看,我也依然认为这并不是一个可以忘记痛苦的旅程。作为一个假P人,对于每天要做的事情都能列个井井有条,但是对于职业生涯工作前途都没有太清晰规划的我来说,能够先顺利上岸已经是当下一个还不错的选择。

路见不行,光速跑路

纵使现在回头看这段经历,我也无法说中间的过程其实没有当时认为的痛苦,如今我更愿意认为这是一次心态成长的旅程。值得庆幸的是,在这个旅程中自我内耗的时间仅有一个月就快速结束,没有在各种挣扎中反复横跳。在第一次选择的时候看到有吸引自己的地方就决定冲上前线,在发现背后有更大的隐患时就果断止损,这个过程确实可以算得上是绝对意义的动荡成长。不同于以往的是,我没有第一次那样对于前途的担忧,也更相信我依然可以获得比现在更合适的机会。时至接近三十岁,这种依然相信自己可以找到更好选择的心态已经逐渐成为人群中的奢侈品,而这种奢侈品需要的不是金钱,而是比金钱更难保有的自信和勇气。

然而,这也仅仅是一次成长中很小的一部分。年末关头写新年flag的时候,我逼迫自己认真思考现在的职业处境。本科即将结束时,我在直博和保研中选择了的后者,除了对自己学术水平的怀疑外,更重要的是我无法保证自己在面对博士的种种艰辛时依然认为自己当初做出了正确的选择。如果说经历了这一年动荡以后心态最大的收获,那一定是:舒适区都是自己主动创造的,不让自己由于在舒适区中待的太久而失去重新选择的勇气的方法,就是在或主动或被动需要走出的时候,选择那条曾经认为更难的路。于是,我必须要主动创造自己的下一站:新年最重要的flag,就是开始,申请博士。

能力成长:找回专注,坚持行动

学习,进而专注

大多数工作最危险的坏处,可能是让我们只关注于把事情完成。职场讲究做完比做好更重要,本身是真理,只是深处这样的环境久了,很容易发现我们丧失了对很多事物想要探究到底的好奇心与持续投入精力的专注度,慢慢的,也就和自己曾经的兴趣爱好渐行渐远了。

去年年初,我真实地发现自己的专注能力直线下降,阅读一篇普通文章都缺乏耐心和毅力,并且对于自己不熟悉的领域已经鲜有阅读和研究的动力。本着疾病就要早发现早治疗的原则,我把每天的得到课程从听转变为阅读。这个转变当然是痛苦的,从听觉转化为认知的路径总要比从视觉转化为认知的路径要快,然而这个转变对我来说又是必须的。于是,我开始了每天上班步行十五分钟的阅读旅程。起初为了完整认真阅读,十五分钟只能读完两节核心课程,大约过了半个月以后这种情况就有了明显的好转。随着时间的推进,我已经可以在15分钟内读完每天课程的大半,顺利的适应了新的学习节奏。

如今,别说是得到长文,就是少数派的万字长文对我来说也能“吭吭哧哧”读完了。我们身处的工作节奏经常要求我们具备的是多线并行的能力,久而久之就对专注于一件事而感到陌生。好在,我在这种症状初期及时刹车,重新尝试找回自己的专注能力。不得不说,在过去一年,这对我来说是一次巨大的能力成长。如果不是在持续学习,我也许很难发现学生时代的专注力竟然会因为年纪的增长和能力要求的变化而逐渐丧失殆尽。这次成长是一次关键的跨越,专注能力将是我接下来每个目标的基石。

美美完成目标

行动,然后进阶

进入一个领域最好的方法,就是先进入。嚷嚷了好几年要成为一个作者,今年终于是全面实现开花结果,成为了一个正经的少数派作者。

刚好在去年经历了几件大事,每件大事都成为了当时最适合的写作素材。前期产出零零散散,直到八月每个写不下去浮夸的咨询PPT时,就索性把写不出来的烦恼转化为快速写作的机会,

艺术来自于生活,小学的时候老师讲,好的文章都来自于对生活的细致观察,那时候并不懂,只是感觉这是所谓的文学套路,当真的开始写作,才发现这话从来都没有错。是不是有细致的观察暂且不论,但水到渠成的文字至少都来自于对生活的热爱。我开始学着成为生活的创作者,在自己熟悉有经验的领域先开始入手。就这样,接连把找工作、跨城搬家、重庆漫游等主题全部写了出来。写出第一篇Matrix推荐来说是惊喜,那么写出第一篇首页推荐对我来说就是一针绝对意义上的强心剂了。原来只需要认真创作就会收获观众,技巧与方法反而只是点缀。写作也是有惯性的,而且是越到后期惯性越大,连续三篇首页推荐之后,我几乎可以轻松地规划好了接下来的四五篇主题,并把它们一篇一篇地送上首页。就这样,年初随意写下的少数派首页推荐五篇文章的flag竟然提前一个季度就已经超额完成目标。

成为作者是一种视角和身份上的转变。众多表达方式中最难得一种,我也终于可以说自己是能够勉强上手。读长文的能力越来越不行,写长文的能力总要保持或者提升一下。写作也像是一种冥想一样,能让我对很多事情有停下来重新回顾和思考的空间。当然结果也不都是好的,有些尖锐的文章就会遭遇小型网暴,不过倒还不足以阻挡我继续写下一篇的热情。我已经办半熟练掌握了”trash takes itself every single time“的心态,也没有太多功夫在网上对骂,但你最好还是别再现实中遇到我,那我可能真的很有精神用来开战。

回顾我在过去一年的写作历程,能实现突破的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行动。犹豫就会败北,如果我没有在每个大事节点结束之后,或者每个写不下去PPT的时刻立刻开始动笔,所有的写作灵感可能都会随着苦恼和犹豫而不复存在。终于,在今年大年初一的时候,我把过去一年的写作经历用播客的形式回顾了下来(推荐去文末听一下~)。行动力应该算是去年我收获到最有价值的能力成长,在大多数时候都还不需要拼天赋的生活里,能提高行动力和执行力已经足以称得上是不小的进步。被琐事缠身除了会让我们失去专注,也会失去行动力,在没有更好的办法之前,在自己还有点基础的领域逼自己重头开始是我能想到提升行动力的唯一办法。

行动能力的成长也有一些其他方面的裨益。学生时代的我,面对一件接下来要做的事时往往先想到的是其中的问题与困难,到了现在,当我决定接下来的一年要努力申请博士的时候,脑子里反应出来的只是需要准备哪些考试,从什么地方开始准备,要和导师们沟通等等具体的解决方案。这种积极的转变甚至让我在刚刚开始搜集资源的初期都觉得这个过程即使很艰难但也肯定可以获得不错的结果。道路曲折我们以往关注的太多了,我们需要多看到一点光明的前景,而这种眼光的转变很大程度上就来自于行动力的成长与提高。

成为了一次突出贡献作者

结语:让分享重新回归生活

这一年的成长带来的最直观的好处,我认为是分享。

无论是写作带来的惯性,还是数码设备的升级带来的视角转换,我能感受到的清晰改变,就是即使在不抱有要拿自媒体当副业的心态,也乐意分享自己的日常与生活。分享欲会随着年龄地增长而逐渐下降,这一点从自己和身边的人发朋友圈的频率上就能看的出来。我不认为这是成熟的表现,分享欲下降的原因更可能是已经不知道可以分享什么,所以在意识到这个问题时马上开始行动就十分必要。这一年来各方面的成长,重新让我拾起或开拓了对事物的兴趣,并且获得了一些积极的反馈。手里的存货多了,想要分享的欲望也就随之提高了。反过来,分享的习惯也会促使我再提升一些行动力,再打开一些新视野,去探索和发现更新的世界。

成长不容易,过去一年对我来说不至于大风大浪,但颠簸曲折也能算的上。好在这个过程中,没有太多的时间用于自我内耗,而是把更多的精力拿来对付眼前一个接一个问题。生活在确定的生活中太久,慢慢都忘记了充满不确定的生活应该是什么样子。其实每个人都可能成为脆弱群体,现实生活里没有金钟罩和铁布衫,我必须学习拥抱所有的不确定,不能被身边的统计学困住。打破这些现状的方法只能是自我成长,甚至创造条件也要成长。

水到渠成是我们都知道的词汇,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要汇聚出水,然后等待渠成的那个时刻。

希望明年的我,依然保持热情,保持成长。

关联阅读

我的写作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