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注:本文是「2023 年度征文:分享你的关键词」的入围文章。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少数派对标题和排版略作调整。
本文参加 2023 年度征文活动。我的 2023 年度关键词是:平衡。
平衡,是一种状态,也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选择。
2023 年我经历了许多变化和挑战,也收获了许多成长和乐趣。也是在这一年,萦绕在头脑中多年的想法逐渐明晰,一直以来我所追求的其实正是「平衡」。
接下来向大家分享我是如何理解和实践「平衡」这个关键词的,以及它给我带来了什么样的意义和价值。
首先请允许我进行自我介绍:我是一名八零后,土生土长1的山东人,与老麦应该相差不了几岁,彼时也热衷于「搞机」;机械专业毕业,工作至今已满 19 年,期间涉猎的领域有质量管理、硬件测试、团队建设、项目管理、产品管理、网络社区运营、内刊编辑、生产管理等,业余时间还搞过实木家具定制。在体验过多种专业(岗位)的工作后,发现在专业上的「泛」是把双刃剑,虽然可以向「综合型」发展,但错失了专精的机会。不过在经历过这么多次磨练后,已能轻车熟路地快速了解一个陌生行业。这几十年来的境遇和选择,也造就了我相对矛盾的外在形象:在前上司和部分同事的眼里我兼具七零后的坚韧成熟和九零后的时尚前沿,还拥有「哆啦 A 梦」等诸多奇怪的名号;与此同时,我也被另一些同事用一个字评价为「轴2」。
拿起与放下,是为了实现人生的平衡。我们每天都在做出选择,有时候需要牺牲一些东西,有时候需要坚持一些东西。我们不能拥有一切,也不能失去一切。
专业和兴趣的平衡
相信很多朋友的第一份工作与所学专业并不对口,有的是迫于就业压力,有的是录取专业因调剂而与兴趣相左。
我是后者,因此在学校期间我其实是非常偏科的,上课考试仅仅是为了能够顺利毕业,日常大部分时间都投入到了折腾计算机方面;甚至在大二时就和同学利用空闲时间一起去帮周边小学做了搭建机房的项目,去科技市场学习主板维修然后做临时网管等等,收入用来维持攒机和租房所需。
在当时机械专业是不愁就业的,但第一份正式工作并不是因为专业成绩而获得。正因为校招时,我能流利回答出计算机硬件相关问题,才能在一百多位校友中脱颖而出。现在来看虽然没有因此走上设计师的道路,也堵住了考研之路,但能够从事自己兴趣相关的工作是一种幸福;而且这么多年工作经验告诉我,学校的专业课并没有白学,除了在工作、生活中偶尔能够用到具体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很多基础能力都是源于在校期间,比如社交、后天的学习等等。
在这个阶段,我所理解的平衡是能够在完成学业的基础上,尽最大努力投入到自己的兴趣中。
工作与生活的平衡
我们需要平衡工作的责任和压力,以及生活的乐趣和放松,但这个「度」特别难以掌握。我的调整适应过程经历了两个极端:一是严格区分,二是混为一体。
- 严格区分:为了平衡工作和生活,我尝试在工作期间专注于工作,不让家庭或个人的事情分散我的注意力;在下班后,我尝试切断与工作的联系,不再回复工作相关的电话或邮件,也不再处理工作相关的事务。但是,这样做的结果并不理想,我感觉自己在工作和生活之间失去了平衡,家里人觉得我太冷漠,同事们觉得我太难沟通。
- 混为一体:我把未完成的汇报带回家编写,因此错过了为孩子辅导作业和陪伴玩耍的机会,睡梦中经常会想起工作中的种种。同样的,开会时也经常惦记家校群里时不时发出的通知是否已回复收到……想要抓住一切,结果什么也没有做好。
经历过各种碰壁后,我突然意识到,工作和生活的平衡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你的工作生活阶段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的。你需要不断地调整你的目标和计划,适应新的情况和挑战,同时也要保持一定的弹性和余地,应对一些意外或紧急的事情。你也需要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认为工作和生活的平衡是可以做到的。
工作中,如果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和潜力,并能同时实现既定的目标和愿景,那将是一件令人欣喜的事情。但由于人的多样性和业务的复杂性,工作通常会伴随着各种冲突和误解的发生。我所理解的工作中的平衡主要为「以目标驱动」、「求同存异」和「边界和底线」:
- 以目标驱动:工作中,个人利益与公司利益一般是绑定在一起的,长远看,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因此,首先需要切实理解我所肩负的目标是什么,为了达到目标,需要团队成员分别做到哪些事情,然后才可能说服同事向同一个方向使劲。
- 求同存异:团队中难免会遇到与自己观念不合的同事,但要知道,正是因为差异性,才能让团队充满活力,而活力是创新的源泉。在经历过多次碰壁后,我在遇到与自己「合不来」的同事时,会尽量个性化对待,采用合适的沟通和分工方式,争取共赢而非排除异己,让成员工作在自己擅长的岗位上。
- 边界和底线:可能是因为工作中经常需要组织培训的缘故,我发现自己有「好为人师」的倾向,平时看到同事特别是下属有哪里做的不好或存在一些不良习惯时,经常会忍不住管管,长此以往,难免会让对方心生怨恨。我采取的方式是「克制」和「不妥协」,在对工作没有本质影响的前提下,不去「多管闲事」,留给对方足够的自由空间,减少因此带来的压迫感。同时,杜绝「大锅饭」,通过数据统计等客观方式考核,减少浑水摸鱼的情况。更重要的,是避免让表现优秀的同事感到心寒。
生活中,如何帮助孩子更好地成长困扰了我很久,既想做好该做的事又怕用力过猛。为此,我把大部分业余时间投入到了育儿学习和孩子陪伴中,我很高兴女儿跟我亲密无间,她也在画画和阅读方面展现了自己的才华和潜力,但在我看来还远远不够。比如,我发现女儿在遇到困难时,会缺乏应对的能力和责任感,我想这可能与我在她幼儿时期的教育方式有关。为了在关爱与担当之间找到平衡点,我在尝试参考《为孩子立界线》,根据孩子不同年龄段的规律进行适当引导,目前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说到我自己,我们偶尔也需要挑战一下自我。近期我尝试用一周的时间参加骁龙众测活动(之前我一直是 iPhone 用户),过程的确有些难熬,但非常值得。现在,我尝试写下本文,挑战新的写作领域。
变化和稳定的平衡
我的职业生涯经历了三次行业的转换,电子产品(3 年半)、地理信息(4 年)及通信(至今近 12 年)三个完全不同的行业。跨行业求职考验的是应对变化的能力,个人认为主要靠两点:
- 岗位通用能力:比如我去第二家公司是靠质量管理经验,虽然一家偏硬件,另一家偏软件,但质量管理的理念和技能是相通的。
- 过硬的学习能力:能否快速上手新工作,取决于你的后天学习能力。
变化并不可怕,因为变化虽然不能够提供你安全感,但也可能带来新的机会。我之前是一个非常讨厌变化的人,总是躲在自己的舒适区里,感觉这样能够获得更多安全感。直到我因为公司搬迁的原因不得不做出改变时才发现,迈出这一步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可怕。
第三份工作至今已近 12 年,不是因为我又回到了舒适区或者年龄大了不愿尝试改变,而是因为我发现在一个行业中不断深耕,能够看到不一样的风景。这就是我在变化与稳定之间理解的平衡。即当你感觉遇到瓶颈或其他客观原因时,要主动寻求改变,且不局限于跳槽——首要解决的是自身的问题,单纯依赖换公司并不能解决自己的困境。
当你找到属于自己的行业,就需要俯下身子,纵向深耕,挑战更高的目标。
理性和感性的平衡
我自认为是一个理性的人,虽然在大多数场景下理性会有一定优势,但也容易陷入冷漠、迟钝、无趣的状态。生活中不仅要有逻辑,还要有情感,需要变得更加多彩。然而直到现在,我仍未找到那个平衡点。
不过,我还是有一些心得想要分享:多到人群中去。当我与家人、朋友交谈时,会获得更多力量和自信,当我与陌生人沟通时,会开拓更多视野和可能性。我发现,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不一定要有深刻的主题或者有趣的话题,有时候只要有真诚的态度和耐心的倾听,就能收获很多温暖和感动。
结语
平衡,是我 2023 年的个人关键词,也是我未来的人生目标。本文分享了我对平衡的理解和实践,可能有些不够全面或客观。平衡是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拥有的一种状态,只要我们愿意去寻找和感受;平衡也是可以提高的一种能力,只要我们愿意去学习和改进;平衡更是可以做出的一种选择,只要我们愿意去承担和接受。
平衡不是一个终点,而是一个起点,它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让我们一起,用平衡的心,去创造属于自己的生活。
> 下载少数派 客户端、关注 少数派小红书,感受精彩数字生活 🍃
> 实用、好用的 正版软件,少数派为你呈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