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然的所得

近日在家里找到两本东西:一本是我记忆中存在但不知在何处的相簿,一本是被我遗忘的大学日记。这是一本棕色硬皮的本子,封面带有黑色欧式花边,像一本尘封的魔法书。我意外地在本子里找到了大学日期写的日记。

我在初中时就开始写日记,往后一直断断续续地保持着这个习惯。从最初的日记本和博客,再到后来的朋友圈小作文。因为喜欢摄影,小作文也逐渐被九宫格加上几句描述取代。近几年我连朋友圈都不发了,究其原因,大概是因为生活中已少有能激起我分享欲的东西。

但是当我在日记里读到某年某月我经历的一些小事,和朋友的对话,读书心得甚至做的梦,多年后仍触动心弦。

我是一个感情丰沛但不直抒胸臆的人,因此当内心膨胀的表达欲无处可去的时候,写日记成为了不二的选择。我着魔般地记录所经历的琐碎事,敏感的心理感受,以及细致的分析……所有文字都倾注了情感。我记录了那段时间很多渴望融入集体又格格不入的感受,敏感,自卑,对复杂的人际关系感到心力交瘁。我开始在日记中写道:

我的心始终在游离的边缘。游离在团结与孤独,忠实与背叛之间。我选择率性而为,不浪费时间交际,因为我必须有独处的时间。

近年来我已接纳自我,觉得无论社恐也好i人也好,一个人只要人格独立,就不会一味因他人喜恶去改变自己,迎合别人。日记里记录了前后三年的心路历程,如今重读仿佛是一种提醒与应验。

作为一位热衷思考的INTP,写日记还是一个复盘、分析、总结和提出新问题的过程,所以我喜欢通过书写来记录思考。有一篇日记是关于2013年末的ISON彗星在掠过太阳后解体,我把观察的经历与感想写下来:

彗星来自45亿年前,最终进入太阳系,并在太阳的强烈光热下解体。而我们的一生,究其极也才百年。但在这一瞬间我们竟目睹了这一事件的发生,45亿年与100年的生命交集。可知,万物皆有时,而人类之渺小,犹如尘埃。

生命太短,只争朝夕。

日记里有不少类似的思考,一些深刻入骨,多数没有意义,但我仍怀念当年的文笔与才情。

另外还有一篇让我跨共情的日记,是室友某日带来了两只茶杯大小、天生带病的小乌龟并悉心照顾,直到有一天我发现乌龟不见了,问起室友才知已经死了。心里闪现一丝难过后又问他是否埋葬了乌龟,对方一边打游戏一边说:“我把他们扔到垃圾桶了”。对于此事,我写道:

他头也不回地盯着电脑屏幕,我的内心更难过了。

若说我为那两只乌龟的遭遇和死亡感到悲伤,那我大概率会被打成”圣母“。我不知道这样的标签是否太极端,但我第一次发现,人对待其他生命(或者尸体)的态度可以如此漠然……

如果我们理解了动物,也就理解了自己。那可怜的小乌龟,也许和我们一样渴望清水与阳光,知晓害怕与苦痛。今天它们归于尘土,明天我们也将如此。

这本日记记录了不少这样的小事。即使多年后我早已经忘记这件事,但文字魔力般地瞬间带我进入当时的心境。我看到的是那个当下的,真实的自己。这是多么神奇的事情。

为什么要坚持写作?如何坚持?

这本偶然找到的日记让我发现,原来我曾那么热爱写作,而那种在写作中锻炼的敏锐感受力,在当下弥足珍贵。尤其是在多年的社会化后,我对事物的敏感在逐年地被磨蚀,而我不想成为一个对生活只有钝感的人。

因此,写日记是一个可贵的习惯,一种私密的自我相处方式,一种跨时空的自我投资。以前我会认为拍照片、拍影片和发朋友圈也都是记录生活,诚然社交媒体可以承担这个功能,但每次的编辑、P图甚至剪辑都很麻烦。当记录流于表面,热情也会随之消失。

我认识到科技是一股无法抗拒的潮流,写作也一定会融入到这股潮流中。借助AI来写作是近几年兴起的事物,很大程度上把写作变成一种瞬间生成的体验。但在我看来,个人的体验、私密的情感是AI无法到达的高度,也许未来一切会改变,但目前我们仍需要人工的写作。应当注意,在使用AI提高生产率的同时,人类的想象力有陷入贫瘠的危险。所以我们不应该指望让AI代替我们写作,因为个人创造的内容是一种私人化的、不可替代的资产。我只会在不破坏创造力的情况下使用AI,例如纠正语法错误或者一些例行公事的写作。它们的确节省了不少时间,提高了我的工作效率。

由于预算不足技术有限加上自己是非重度使用者,我找到了一款使用感良好的“ChatGPT"平替——Monica。用它来帮我组织信息,或者直接询问它复杂艰深的问题,以最快地获取信息是再合适不过了。除了作图,其它功能目前都可免费使用(但有次数限制)。

Monica 是一个大型语言模型助手,她可以回答各种问题,提供信息和支持。你可以向 Monica 提出关于常识、学术、技术等各种主题的问题。——Monica

从Monica的界面可以看到,你可以用它写作、翻译和创作艺术

至于生产力工具,我目前使用最多的是我的戴尔灵越5488笔记本,因为习惯了它的薄膜键盘和轻薄便携,带着它去图书馆和咖啡馆敲论文、写文是不错的选择。个人近期没有更新换代的打算,但目前笔记本电脑的容量太小,可能后续会升级硬件和内存,并将使用需求分散到其他设备。鉴于写作是比较需要键盘的场景,我会在笔电和iPad上使用NotionGoogle Doc这些云平台写作。其中,Notion凭借其极简一跃成为了我目前的心头好,我也得以随时随地在任何设备进行零干扰的写作。

同样,我也在寻找一个可以分享写作的平台。我曾经运营过微信公众号,但更新很少,因为关注者不乏亲朋,创作上多少会有些这样或那样的顾忌,在本应最自由的私域写作,最后却只能谨慎发言。如果是私人化的写作,Medium也许是一个不错的产品,但中文读者太少。机缘巧合下,我发现了少数派,其对内容的准则与要求类似于早期还未被软广占据的知乎,这种对深度内容的坚持与独立观点的包容,多少有些极客的影子在。我一直都对科技感兴趣,如果我借此尝试多样化的写作,也许少数派与我更加合拍。

我的设想是:如果我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写作方式和风格,通过写作变现,是再好不过。但是在目前AI冲击下,这个设想最好还是放在一边。专注在自己想探索的领域写作,不断磨练,也许是一条更适合自己的道路。

无论如何,新的一年里,我想回归写作。无论在电子设备还是纸张,无论事情细小还是宏大,我都想写下来,然后留给若干年后的自己细看。以收获者的心态去写作,才有可能坚持写作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