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前言
如果你在亲密关系当中,一直处于过度投入、痛苦、不满的状态,却无法脱离出来,你可能已经「爱得太多」。这种情况通常表现为对另一个人过度关注、过度包容和过度期望。
具体来说,当你在亲密关系中过于关注对方,几乎所有的思绪都围绕对方,无条件原谅对方的缺点和不良行为,甚至试图改变对方的基本性格和价值观时,就已经陷入「爱得太多」的状态。尽管这种状态会带来痛苦和不满,但你仍然经历这种情感状态,甚至认为亲密关系就应当如此。这样会危及你的身心健康。
由于「爱得太多」会同时影响你的亲密关系及个人身心健康,所以它既是情感问题,也是个人成长问题。如果你能摆脱「爱得太多」的状态,就既能改善你的亲密关系,也能促进你的心智成熟。
在遥远的2021年上半年,BIM界扛把子,NSL情感顾问,职业生涯导师,节日礼物推荐师,工程领域学术大佬,熬夜女王——猫酱,给我这个油腻中年男推荐了一本名叫《爱得太多的女人》的书。
这是一本被名字耽误了好书,书中通过数十个真实案例,说明了「爱得太多」的成因、行为、危害及解决方案。是一本讲述亲密关系与心智成长的书。虽然书名对读者有明确的性别导向,但其实男女皆可读。
即使这是一本好书,但我并不推荐你去读原书,因为书中提到的数十个真实案例,本质上是数十个大同小异的狗血爱情故事。
这些案例的主角们都出生在一个有问题的原生家庭,父母中必有至少一方存在酗酒、赌博、鬼混、家暴、滥药、犯罪等问题。由于家庭问题的影响,主角们过早担任起维系家庭的责任,在他们长大后,大概率会选择有酗酒、赌博、鬼混、家暴、滥药、犯罪等问题的人作为伴侣,因为他们了解怎么与这类人相似。并视图用自己的爱去改变他们,干预他们的生活,希望让他们变好,从而进入「爱得太多」的状态。结果当然都是徒劳无功,并且把自己拖进痛苦的深渊。
这些案例都是真实存在,现实生活中也有不少人生活在类似的处境中,但是,这些案例在现实中也并非主流,所以对于大部分人而言,很难体会到案例中导致「爱得太多」的感受。而那些能帮助你改善亲密关系,促进心智成熟的知识,则七零八落地藏在这些案例当中,你要有垃圾处理人员的耐心与手法,才能把这些知识整理出来。
以上就是我不推荐你去看原书的原因,但如果你是狗血爱情故事爱好者,或者自身就陷入狗血爱情故事当中,那可以冲一下。
「1」缺少「自爱」
由于原书中把「爱得太多」的成因都归结到有酗酒、犯罪、家暴等问题的原生家庭上,我认为具有特殊性,不适用于大部分人,我自己也实在体会不了其中的感受,所以在这无法展开讨论。
但抛开原生家庭因素,还有一个具有普遍性的问题,会导致你陷入「爱得太多」的状态,那就是缺少「自爱」。
如果你缺少「自爱」,一般会搞不清楚自己到底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对自己及自己的人生有什么追求。继而无法做到不需要依赖别人,就能获取自己的幸福以及内心充实。这样会导致你进行自我否定,让你认为自己是一个不值得被爱的人,让你害怕自己被真正的「了解」。觉得只能通过不断的付出、牺牲,演绎别人喜欢的角色,才能换取别人的关注和爱。这样,你就就不能自主决定,把爱给予什么样的人。谁给予你关注与肯定,你就会不由自主地喜欢谁。
缺少「自爱」而造成陷入「爱得太多」的状态,所带来的影响也具有普遍性,了解这些影响背后的性质,会对你摆脱「爱得太多」有所有帮助。
「2」渴望「被需要」
陷入「爱得太多」状态的人,都有一种「被需要」的渴望。
前文提到,如果你缺少「自爱」,就会轻易否定自己的价值,认为自己对于别人而言可有可无,得不到别人的重视。这样会让你极度渴望得到别人的认可与「需要」,当别人表现得「需要」你时,你的整个身心都会得到一种愉悦感。导致谁「需要」你,你就会爱上谁。
为了体现自己的价值,满足「被需要」的渴望,你会热切地为别人提供爱与帮助,热心于让别人变得更好。试图让别人觉得「需要」你的存在。失去了你,就失去了生活的支柱。
这种渴望必然不可能实现,根据我们对现实的观察可知,没有哪个人,必须「需要」另一个人,除非那个人是你的连体兄弟,你跟他共享同一个心脏与躯干。否则没人有会持续的「需要」你,这个「被需要」的渴望是注定不可能长期实现。如果你足够「自爱」,你自己其实也会很清楚,你也不会永远「需要」另一个人。长年累月就算你多念旧,明天一滴也不留。
当你发现自己不再「被需要」时,就会恐惧,愤怒,觉得自己很失败,无法满足别人的需求,从而对开始否定自己的价值,导致产生更多「被需要」的渴望,进入一个死循环当中。
「3」提供「 帮助」
为了实现「被需要」的渴望,你会主动给别人提供「帮助」,你以为只要能给予别人足够多的帮助,让别人过得「更好」,别人就会依赖你的陪伴,为你投入更多关注。你甚至会把为别人提供「帮助」,当成是自己的责任。
你之所以这么热切地去让别人变得更好,因为你确信,如果能让别人幸福,别人就会对你好一点,然后你也会幸福。这其实是把自己幸福的主动权交给了别人。
如果你提供了「帮助」,别人却没有一点改变,或者别人拒绝你提供的「帮助」,你不会觉得那是别人的问题,而是你提供的「帮助」还不够好,不能满足别人的需求。然后又进入自我否定的模式。
但是,如果别人的生活真的开始变好后,又会觉得别人不在「需要」你的帮助,你失去了价值、遭遇到抛弃。
于是你会提供更多的「帮助」,对别人的生活作出更多的干涉。如果仍然得不到别人的正面反馈,就加倍地在自我否定中痛苦,再在痛苦中加倍地提供「帮助」。
其实你并不关心别人是否真的需要你的「帮助」,也不关心别人的生活是否真的「变好」,你只希望别人按你的设想去行动,因为你觉得如果别人按你的设想去行动,别人就是重视你的存在。你需要的是别人对你的「服从」为你带来的安全感。
「4」试图「操控」
综合上述的内容,你为别人提供「帮助」的本质是一种「操控」,目的是为了满足自己「被需要」的渴望。
你的期望是,如果能「操控」别人,让别人按你的意思行动,那就相当于「操控」了自己的幸福。
但正如你不可能一直「被需要」一样,你也不可能真正「操控」别人。别人想要做什么,是别人自己的决定。如果别人的行动符合你的预期,也只是别人刚好想要那么做而已,纯粹是一种巧合。别人并没有要配合你的意思。如果别人的行动不符合你的预期,你也没有干涉的能力。
所以当「操控」失败后,你会感受到疯狂与绝望,因为你试图支配并控制自己无能为力的事情。
但你还是会乐此不疲地尝试通过「帮助」去「操控」别人,因为只要你在努力「帮助」别人,就没时间关注自己,没时间感受自己的痛苦。但这样做的代价是,你也无法真正解决自己的问题,摆脱「爱得太多」的状态,学会「自爱」,从而让自己能不依赖于别人就可以幸福地生活。
在你为别人提供帮助,或者接受别人的帮助时,需要警惕这种「帮助」是不是一种「操控」:
1.为别人去做他能独自完成的事情;
2.为别人计划未来,安排日常活动;
3.经常以老师的身份教导别人;
4.认为别人无法承受自己行动的后果;
5.企图改变别人的行为及后果;
上述几点,都是以「帮助」的形式实现「操控」的表现。
「5」否认问题的存在
通过为别人提供「帮助」,试图「操控」别人,满足自己「被需要」的渴望,是一场注定失败的冒险。
但是,如果你已经陷入「爱得太多」的状态,你一定无法同意这个观点。你会毫不动摇地认为,爱可以改变别人。如果别人没有依赖你,没有感激你的帮助,那不是别人的问题,而是你做得还不够好,只要做得再好点,付出更多的爱,别人就会做出改变。
你这是在「否认」别人问题的存在。
当别人的行为伤害到你的时候,不去承认这是别人的问题,这就是别人想要去做的事情,无论你做什么,都无法改变别人的行为。
反而觉得是因为你自己做得不够好,才导致别人做出这些事情。只要自己做出改变,给予别人更多爱,更多帮助,就能让别人变好,更依赖你,这段亲密关系就会更幸福。
但这样做,确实对你有「好处」。「否认」别人的问题,并把问题归结于自己,认为自己付出再多点,就能把问题解决,可以制造出一种自己有能力「控制」局面的假象。
你一直「否认」对方问题的存在,因为只要不是对方的问题,而是你的问题,你就可以通过改变自己去「解决」问题,你就不会被真正伤害。
例如:如果别人有酗酒问题,你会「否认」这个问题的存在。你会恳求别人告诉你是否不开心。因为你认为,是你做得不够好,让别人不开心,别人才会经常去喝酒。这是你的错,而不是别人的错。你相信可以改变自己,让自己做得更好,那别人就不会再去喝酒。相信经常当舔狗的朋友都驾轻就熟,因为这种情况,跟舔狗总以为只要坚持每天说晚安,就能让一个不喜欢自己的人喜欢上自己一样。
除了否认别人问题的存在,你还会否认双方问题的严重性。否认双方之间问题的严重性,就能欺骗自己,情况没那么糟糕,你还有扭转乾坤的可能,同样能给自己营造一个有能力「控制」局面的假象。
例如:一个遭遇家暴的女性,会在描述一些非常可怕的家暴场景的同时,说:我认为情况没那么糟,我还能受得了。从而忽略了:她值得过更好,而不是忍受更坏的情况。
「6」解决方法
综合前文所说,陷入「爱得太多」的状态,会让你通过为别人提供「帮助」,从而试图「操控」别人,满足自己「被需要」的渴望。这一系列行为的关键,在于把生活的重心,都放在了别人身上,试图在别人身上获取自己的幸福,所以注定徒劳无功。
如果你要摆脱这种状态给你带来的痛苦,那唯有反其道行之,把生活的重心,重新放回自己身上。这是一个艰难的过程,因为你之前没有这样做过。很容易就会半途而废,但不管多艰难,为了你自己的自由与幸福,你都应该坚持一下。当你陷入「爱得太多」的痛苦时,没人能救你,除了你自己。
既然你的全部辛苦和努力也不能让别人关注你,那不如拿出同等的精力来关注你自己。
尊重他人命运
首先,停止以「助帮」的名义去「操控」别人。如果你分不清自己是否真心想帮助别人,可以暂时停止所有提供帮助的行为。
当你不再干涉别人的生活的时候,别人的情况大概率会毫无变化或者变得更好,也有很小可能会变得「糟糕」,但不管如何,你都可以不管不顾!
你要明确,别人的事情,应该由别人自己亲自去解决,不管别人做出什么行为,也应该由别人亲自去承担结果。你只需要专心去处理真实属于你的事情。你要把「你」与「别人」进行分离。
这是阿德勒心理学中的核心理论:课题分离。阿德勒认为,人类所有的烦恼都来自于人际关系,要减少烦恼,你在面对生活中的问题时,应当明确区分你和别人的责任,哪些是你的课题,哪些是别人的课题。通过课题分离,你能够更加客观地看待问题,减少情感因素的干扰,从而更有效地解决问题。这个理论在另一本必读的心理学科普读物《被讨厌的勇气》有详细的说明,如果你有这方面的兴(máo)趣(bìng)可以看看这本书。
不要为别人担心,生死有命,富贵在天,你的存在对别人的影响微乎其微。放下助人情结,尊重他人命运。
之所以必须停止对别人生活的干涉,一来是因为你根本不可能「操控」别人,没必要做无用功;二来是因为只有减少对别人的关注,你才能留下足够的时间来关注自己,有足够的精力拓展自己的精神世界,让你学会「自爱」。
自爱与自我拓展
在放弃「操控」别人后,你就有大把的时间与精力用在自己身上,正式开始学习「自爱」。
正如前文提到,你应该要先搞清楚,自己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你对自己和自己的人生有什么追求。
做到不需要依赖别人,就能获取自己的幸福,认可自己的价值,实现内心的充实。如果你的内心不充实,却不通过拓展自身去寻找充实自己的方法,而且企图通过一段亲密关系,在别人身上寻找排解寂寞的效果,那只会让你更加空虚。因为别人能给予你多少关注,是你无法控制的,对于你无法控制的东西,无论给你多少,你都不会满足。
你要通过自我挖掘来拓展自己的精神世界。
简单的做法是,找到那些能带给你平和宁静感觉的事情,并为此每天投入时间去执行。让自己在不依赖别人的情况下,获取舒适的感觉,充实自己的内心。
这需要你不断地去尝试一些新的活动,因为旧的生活大概率无法给你带来那种充实的感觉,不然你也不至于陷入「爱得太多」的状态。
网络上很多关于「一个人独处时可以做的事」的内容,可以每天挑一两件比较便宜的事情尝试一下,并做好观察与记录。我个人曾经尝试过:散步、逛商场、打游戏、晒太阳、看书、练书法、看软件教程、上知识付费课、刷试题、健身、喝闷酒、拼玩具模型、刷剧、露营、做家务、画画、弹吉他、写文章、刷短内容app、听音乐、听播客、督促群友摸鱼、溜邻居的狗、 喂鸽子、收藏垃圾电子产品……
最后决定长期保留看书、写文章、健身、弹吉他这4项。我的个人经验是,你实践的活动,应该是需要你认真投入注意力才能完成的事情,而且是一种属于「输出」类型的事情。这跟平常提到的「让自己忙起来」有很大差别。
例如:刷剧、露营、听播客。不需要你投入太多注意力,一旦注意力被分散,很可能又会忍不住去想怎么继续干涉别人。
又例如,打游戏,刷段内容app、督促群友摸鱼,虽然需要你投入大量注意力,但并不会「输出」什么成果,这会让你觉得自己是在浪费时间,没做出什么有用的东西,又再开始自我否定。
你确实是要忙起来,但必须在忙的过程中全程投入,在忙完后体会到成就感与满足感。而且是你自己给予自己的成就感与满足感。
你要追求「自我实现」,这是马斯洛需求层次模型里最高等级的人生需求。官方意思是:人的才能和潜能在适宜的社会环境中得以充分发挥,实现个人理想和抱负的过程。 但这个解释不够接地气,我与小李总聊天的时候,得出了一个更简单且符合我们价值观的理解:不要理会别人怎么说怎么做,也不要理会世俗的价值观,在不伤害其他人的前提下,做自己想做的,能让自己满足的事情。
健康的「自私」
你已经停止为别人提供「帮助」,同时也找到能拓展自己精神世界的事情。接下来,你要保证自己有足够的时间与精力去做这些事情。当你的日程,与别人给你安排的事情发生冲突时,你要首先考虑自己的情况,大胆去拒绝别人,优先完成自己的事情。
你把自己的事情放在首位,也就是把自己放在首位,这样你才有可能持续拓展自己的精神世界,持续肯定自己的价值,达到「自爱」的效果。
为了实现「自爱」,无论如何,你都应该腾出时间给自己,去做真实有益自己的事情。不能用「没时间」作为理由,说「没时间」做自己的事情,这等于在说自己的事情「不重要」,也就等于说你自己「不重要」,这也是一种导致你否定自己的坏习惯。
在与别人的互动中,要清楚说出自己的需求,不用害怕会被人拒绝。「你」表达需求,跟「别人」表达拒绝,其实是两回事。重点在于你要重视自己的想法,勇于展示你的想法,重视你自己。至于别人的反应是你控制不了的,不需要考虑。
为了贯彻落实健康的「自私」,你可以按以下准则做事:
- 你要把你的幸福、渴望、工作、娱乐、计划、生活放在第一位,放在满足其他人需要的前面。
- 你不要试图通过改变自己来适应不舒服的情况或者关系,打不过,你还跑不过?
- 你要相信,你的愿望和需要是非常重要的,满足这些愿望和需要,是你自己的责任。
- 别人的愿望与需求则与你无关,不用强迫自己去配合别人。
之所以一直强调要把你自己放在首位,是为了培养你「自爱」的自我意识。你的自我意识是通过你为自己做的事情,以及你培养自身能力的方法所来塑造的,你为自己做得越多,你关于「自爱」的自我意识就越强。
所以你一定要多为自己着想,多照顾自己。就像《新闻女王》里的张家妍的一样:你要爱自己。
「End」我尽力了
很感谢你能把文章看到这里。我自己也知道,这篇读书笔记写得并不好。每个章节的内容都十分零散且简陋。这里有我自己总结归纳能力不足的原因,也有这本书的核心内容本身就是七零八落的原因。但我尽力了。
很多事情,例如,摆脱「爱得太多」的状态也好,学习「自爱」也好,还是锻炼心智成熟也好,总是会有做不好的时候,总是有想半途而废的时候,总是有漫漫过渡的时候。但不能因为做不好,就不去做。尽力把事情做完,永远比什么都不做,或者一定要做完美更重要。
路漫漫其修远兮,草台班子没关系。
《爱得太多的女人》确实是一本好书,但就如同大部分健康餐一样,健康却不好吃,味如嚼蜡,难以下咽。就连猫酱自己也说,关于心智成熟的内容,比起这本书,更推荐《少有人走的路》,更容易读下去,更容易理解。
《爱得太多的女人》主要是在讨论心智成熟的同时,重点讨论了如何摆脱痛苦的亲密关系。
所以最后再说一次,我不推荐你去看原书,除非你是狗血爱情故事爱好者,或者自身就陷入狗血爱情故事当中,那可以冲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