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言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的脑海中常常被无尽的信息所充斥,注意力被无限分散

设想一下,现在你的大脑就像一间杂乱无章的图书馆,你需要的书可能埋在一堆乱糟糟的书堆中,而知识管理系统能够整理、分类、存储知识,像图书馆里的分类索引一样,使你能高效地找到、使用和回顾这些信息

意识到知识管理的重要性后,我开始去查阅资料,学习技巧,初步建立起了自己的知识管理系统,今天我会介绍一下我使用的工具和思路,还配上了一个实践的例子,希望可以帮助到你

二、我的知识管理工具箱

1.Flomo

功能简洁,上手简单,我会用它来记录自己的闪念、临时想法、暂时还无法完全系统化的知识,可以把它简单理解为一个临时储存箱和初步回收站

2.Obsidian

免费、可以本地化储存、保证我们的数据安全,并且有很多免费的第三方插件进行拓展,延展性非常好,此外它是一款可以提供双链的笔记软件,非常有利于我们建立知识间的链接,从而形成自己的知识网络

3.幕布

属于一款笔记和导图结合的软件,特点是上手简单,方便快捷,可以很快的把我们的笔记转化成导图,帮助我们形成结构化的知识和逻辑框架

4.飞书

优点是拥有许多功能的整合,模板丰富,且直接上传云端,分享和协作比较便捷,当制作一些需要和别人分享与协作的内容我会用它

三、运用标签来进一步管理自己的知识

1.标签为什么重要

标签的实质

  • 标签相当于图书的分类索引,能让你快速给知识打上属于自己的思想书签
  • 没有标签的知识容易混乱
  • 当我们只是单纯的记录和梳理知识,却没有给知识分门别类,往往会出现记录下来的知识不知道该用在哪、需要用到对应知识的时候找不到,脑子一片浆糊,知识并没有形成系统,而是杂乱无章

打标签的过程受益良多

  • 打上标签其实就是自己去对知识进行二次思考和消化的过程,能加深你对新知识的理解
  • 此外,当你打上了标签后,当你遇到相应的场景或者领域时,你能通过标签快速查找到对应的知识

2.我的标签管理方法:以P.A.I.R为基础,基于自己的需求拓展

但许多人可能会遇到的问题是:该运用什么方法去管理我的标签,让它清晰简约地分门别类,又便于索引,这也是我遇到的最大问题

在看了许多关于标签管理的文章后,我最终选择以Flomo创始人少楠的P.A.I.R方法作为我的标签管理系统入门,并进一步延伸改造

  (P.A.I.R简单的介绍)

为什么选择这个方法:

简约实用

  • 分类简单,不复杂,可以快速上手
  • 覆盖了大部分人的大部分需求,基本所有接触的知识都可以进行对应分类

延伸性强,容易改造

  • 由于每个人面对的人生课题、接触的知识、工作都不相同,所以对标签的具体细分也会存在许多不同
  • 而这套标签分类方法非常方便自己基于个人实际情况,进行改造和延伸,比如本人现在的标签系统
(这是我个人现在的标签系统,可以看到我基于P.A.I.R这个方法进行了许多自己的延伸)

3.使用标签管理知识时要注意什么

一个笔记不是只能用一个标签

  • 当我们试图给一个笔记打上标签时,不需要考虑只打上一个标签以确保精准,而是要深度思考这个笔记的运用场景、领域、类别,综合给它打上多个标签
  • 这样不仅有利于你可以在多个场景和领域复用此知识,提高其利用率,更能进一步加深你对这个知识的思考和理解

好的标签体系是基于自己的需求改造的

  • 正如上文所说,每个人面对的人生课题、接触的知识、工作都不相同,所以对标签的具体细分也会存在许多不同
  • 所以一个好的标签体系,一定是基于自身的情况和需求去进行改造和延伸的,关键在于自己能用的上,用的舒服

标签也需要定期进行维护

  • 就像一颗树木的枝叶会不断生长,随着吸收的知识不断增多,避免不了标签体系逐渐变得臃肿,此时就需要我们定期去维护自己的标签体系
  • 如:将无用/重复的标签进行删减及整合,对有了新了解的知识打上二次评估其标签是否合适

四、我的实践:以制作《笔记的方法》读书笔记为例

a.第一次阅读:

因为 Flomo 输入的负担极小,也极为方便,所以我会用来时刻记录我在读书时,遇到的有启发的内容,如果觉得这一个章节我已经有了比较清晰的知识骨架,也会及时整合在 Flomo,以方便我后续知识的体系化,在第一次记录时我就会给它打上标签

第一次阅读用Flomo记录的卡片笔记

b.第二次阅读:

如果我觉得一本书值得我看第二遍,会在读完第一遍几天或一周后再次结合 Flomo 记录的重点去二次回顾阅读,并利用gpt帮助我深化认识,把补充的信息在 Flomo 上进行补充

GPT拿来梳理读书笔记非常好用

c.做完整的读书笔记:

结合 Flomo 记录的第一次阅读笔记和第二次阅读过程中的补充,做出一个体系框架化的读书笔记,把初稿写在obsidian 里面,然后用上 gpt 帮助我去凝炼润色,制作最终稿,实测效果很不错,概括到位,精简的程度也到位,但有一些地方会删除的比较严重,最终的结果还是需要自己去看一遍,结合补充,最后把笔记做成幕布导图,方便形成结构化的知识理解,并把导图放到我的 obsidian 进行本地化存档

此外,在做读书笔记的时候,我会重新审视自己第一次打上的标签是否合理,是否需要修改/打上多个标签,尝试将其和我的现有知识联系起来

可以看到我的Obsidian和Flomo运用是同一套标签体系,便于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