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了几天时间读完了《当代学生生存手册》的小册子。这本书不到十万字,分为四个部分:动力、认知、爱好和情绪,涵盖了学习心理、教育和心理咨询相关的内容,它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写就,对于大多数学生或个人而言,可以帮助各位够快速理解并运用其中的一些技巧,助力个人成长。

这是一本关于自我探索的书
从书名看,这本书册子与教育相关,希望能够解决帮助当代学生脱离在学校中遭遇的困境,但实际上,仅仅将这本书的内容定义为教育可能过于狭隘了。我来总结的话,它实际上是一本关于自我探索的书。动力、认知、爱好和情绪这四个部分构成了整本小册子的框架,而自我则是贯穿其中的核心。只有搞清楚自己是谁,以及自己的特点,我们才能明白学习的意义。市面上关于学习的书籍,除了技巧性的(就是那些讲授学习技巧的书),大多数也会涉及到学习意义的建立,而这本书正是围绕着「自我如何建构学习意义」展开的。
为什么要解决这个问题?当然是因为当代学生所面临的困境之一就是学习意义的丧失。北京大学的徐凯文老师曾用「空心病」来形容这种现象,即缺乏价值感,不知道自己究竟为什么而学习,自己活着乃至生活的意义在哪里。当然,其实也不只是学生有这样的问题,当代人大多数都是这样,如果你对尼采的思想略有了解,你一定也听过那句经典的话——「上帝死了」,也是同样的意思,上帝死了,所以旧的价值体系、信仰体系崩塌,而短时间内无法经由自我建构起这一套意义,也就出现了空心病。因此,这本书是一本关于探索自我、生命意义和生活意义的书籍。

不合理情绪是学习路上的绊脚石
在阅读到第四部分,即《关于情绪》时,作者告诉我,这可能是他写得最糟糕的部分。因此,在读的过程中我一直在「鸡蛋里面挑石头」,看看到底差在哪里。读完之后,我感觉到,可能这一章距离「学习」这个场景最远,基本上没有提及太多学习的内容。但我不认为这一章很差,因为,情绪恰恰是解决学习问题最重要的因素。
我们都知道,学生在当前教育环境中面临巨大的压力,而得到的社会支持却很少。要想做出改变,就需要付出耗费强大的心理资源,付出比登天还多的巨大的努力。因此,情绪和价值感的问题恰巧是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作者建议我们「不要停止思考」,通过一步一步地分解目标来探索自己的动力、认知、爱好,并努力识别辨认自己的情绪,他通过细致的步骤将每个部分拆解成更具体的内容,降低了实际应用时的操作难度。

小册子的大境界
这本书开本很小,是文库本,口袋书,一个巴掌拿得下,虽然开本小,但是境界不小,有三个最大的特点。
第一个特点是理论丰富。作者功底十足,对于心理学专业领域的人来说,读起来就像读小说一样容易。我花了两三天的时间读完了这本书,能够准确理解作者的意图。因为这与我经常思考的问题一致,所以我发现我的思考结果与有很多相似之处,有一种英雄所见略同的感觉。
第二个特点是言语风趣。作者在文中使用了很多比喻和案例,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写就。即便我们无法理解其中的理论,也可以去查阅维基百科或者单独了解案例,从中领悟背后的含义。在每一节之前,我们会看到颇具东亚特色的言语霸凌,这些话被作者用简单的线条排列出来,肢解了这些霸凌的词汇,如果感到困难,不妨先做一道「连线题」,以「玩耍」的心态进入阅读。
第三个特点,作者展现了他强大的同理心,这本书不会让你感觉到心理距离上特别的疏远,仿佛对面的读者是一个饱受家庭摧残,苦遭学校毒打的少年,他并不急着去灌输所有的理论和方法,而是用自己的同理心去感染你,先帮你去除大脑里的毒素——传统教育中无时不在的刻板印象,东亚社会遍地可寻的言语霸凌。他明白,在这样的环境中,问题可能不仅仅是在一代人身上凭空产生的,也不可能通过一代人解决,很多家庭无法(无力)对孩子提供支持。因此,他提出了一个建议,即「暂时远离糟糕的原生家庭」,等到自己能够建立起面对问题的力量后再去解决这个问题。这让我想起一句话,叫做「逃避可耻但有用」。也就是说,我们需要先让自己成长,然后再去面对原生家庭带来的问题。

这本书是螺老师独自出版的第一本书,给他带来了很大的成就感。同时,这个事情顺带着也可以成为我观察学习的对象。既然螺老师能够做到,我们每个人也有可能做到。写一本书并不难,至于如何开始写作以及如何写作,作者在书中也给出了相应的答案,感兴趣的可以去看一看。同时,我也期待看到大众对这本书的评价,希望领到书或者在网上购买了电子书的朋友们读完能给出反馈。相信螺老师也很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