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每年都有做年度目标的习惯。读书时习惯在开学前写下新的一年希望自己能做到的事,等拿到成绩单再复盘一下,看看哪些做到了、哪些没做到。现在这个习惯挪到了每年的十二月底,但大体流程是不变的。

这个过程中有件事一直有点困扰我。我各项目标的成功率大概在 40% 左右,一部分原因是我理解自己的行为模式比较像「捕猎」而不是「种植然后收获」,所以习惯在各个方面给自己设立不同的目标,也更容易让自己达到「完成目标」的满足感。

比如学习的目标就包括了「期末成绩达到 xx」「没有遗留一周以上的 lecture recording」「作业不申请延期」等等,生活方面也包括「每周累积运动 150 分钟」「自己下厨频率 > 3/7」「看非虚构 20 本以上」「去三个国家旅游」,林林总总加起来有五十多条。

这么做的好处是,一年到头无论如何都能帮自己找到点「做得不错的事」,但没有详细的计划,各个目标之间也没有链接或相关性,接近野蛮生长。一年下来,进步或不进步都是看脸的事,我也不知道我的灵机一动和心血来潮能把我带到哪去。而像那些偏向于日常积累而不是一次就达成的任务,也总是忘了记录最后只能潦草地说一句「大概率是完成了吧」。

直到最近我意识到,有了更明确的目标、更想要的东西之后,我需要更多的「确定性」。一方面是为了少走弯路,另一方面也是缓解我的焦虑:没有了必须通过的学业考试,我很怕自此停滞不前。

所以在今年做总结的时候,把「年度目标」改成了「年度规划」,试图让今年的日子更加体系化。我非常清楚我还是喜欢「捕猎」式的人生,不过在自由生长之外,还加了一些「播种与收获」的部分,确保自己无论如何都有个底线。

计划四部曲:项目、目标、成果、习惯

计划分成三(四)个部分:项目、OKR(目标与关键成效)、和习惯。

项目是对目标的分类。比如今年的目标就分成了工作、学习、生活、健康、财务、闲暇时间这几类。

目标,就是我想要的东西,也可以是我想达成的某种状态、拿到的某些成就。关键成果可以看作这些目标的「end point」,即「达到了这个成果就可以看作目标达成」。

在每一个项目里,我有自己想达成的目标。每一个目标又对应着许多个关键成果,我会记录下达成这些成果的时间和具体数据,复盘时再思考「达成哪些成果即可看作目标达成」。

每个项目、每个目标对应的关键成果都不尽相同。我在设立这些 key results 时,会从这些方面考虑:

  • 从目的出发,有哪些可测量的结果?或者也可以说,怎么能让这个目标对应的成果变得可测量?
  • 这个目的所对应的那么多结果中,哪些对我更重要?哪些是我认为相关,但我并不在意的?
  • 这些可测量的结果我该以什么频率检查?有哪些方便检查和记录方式吗?如何保证反馈是真实的?
  • 考虑到兴趣偏移/偷懒不想搞/身体状况不允许等等意外情况,有没有可以等价替换的成果?

比如「财务」这个项目里,我的目标就是「财务状况不崩盘,有更多元化的收入来源」。故而我的成果就包括了:攒到某个数字;非主业收入达到某个数字;非必要开销在某个数字以下。

对我比较重要的是平衡的生活方式,用金钱给心理健康做缓冲是可以接受的,所以非必要支出的上限是个宽松的数字。等价替代的成果是,如果存款没达到目标,可接受的是 (1) 去过 N 个国家旅游;(2) 尝试了从前没试过的 X 种运动、生活方式、体验活动等等。


习惯则是对目标和成果的再拆分:如果我想要在 A 月前达成 X,我需要每天/每周/每月做什么?

分解到每天要做的事,是坚持记账;每周要看的,是银行余额和记账软件里的余额是否有出入;每月就要检阅支出情况,看看自己有哪些计划外的支出等等。

我对习惯倒不会特意追踪,不过把它们作为重复事项放在每天的日记顶端,也设置了每周和每月的复盘页面,强迫自己重温,从而做到高频率的提醒。

对我来说,每日习惯最重要的事就是「不能让我感到痛苦」,最好能和我的每日例程无痕融合。去年有很多次让我意识到「必须要每日记录否则要吃大亏」的时刻,所以今年这个习惯如我所料地坚持了下去。这也是我在考虑「如何提醒自己每日习惯」时,尝试把它们放进日记的主要原因。即是把「不确定能不能做到的事」与「一定会做的事」绑定,从而大大提升成功率。

此外,每日习惯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刚开始尝试运动的我可能没法做到一周五练,而是要根据自身进程循序渐进才好,否则很难坚持下去。而调整习惯的方法主要依靠的就是复盘。

复盘

复盘的重点是用更长的时间回顾。所以每日计划要每周回顾并查漏补缺,每月计划要每季度回顾等等。复盘的意义也就是收集之前的执行情况,从而能合理地调整之后的计划。

通过不同层次的复盘,我能够更全面地了解自己的执行情况,发现问题并及时做出调整,确保年度规划能够持续有效地推进。

首先,在日常层面,我每周进行每日计划的回顾,我会对整周的执行情况进行审视,查漏补缺,总结每个项目的进展,并根据需要调整下周的计划。这种频率的复盘有助于我及时发现和纠正执行中的问题,保持计划的连续性。

至于每月的复盘,它更像是一个更深层次的反思和总结。我会对整个月的目标达成情况进行详细的分析,包括哪些目标顺利完成,哪些存在挑战,以及导致某些目标未能如期完成的原因。这一阶段的复盘不仅关注具体的任务执行,还包括对习惯的执行情况的审视,以及对整体规划的有效性的评估。

在这个层面上,我常常会问自己一系列的问题:我是否设定了合理的目标?我在执行中是否遇到了不可预见的障碍?我是否充分考虑到自己的兴趣和动机?我对目标的重要性和紧急性是否有清晰的认识?这些问题不仅引导我深入分析,而且帮助我发现问题的根本原因。

更高层次的复盘则是每季度进行一次,它涉及对整体规划和目标的战略性调整。这个层面的复盘是对整个季度的规划进行审视,了解项目的整体进展,以及对季度目标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估。这时候,我会综合考虑每个项目的目标和关键成果,分析其对整体规划的贡献,以及是否需要对季度计划进行调整。

在复盘的过程中,我特别注重对未完成目标的分析。我试图找出导致目标未能达成的原因,是因为自身的能力不足还是因为目标设定存在问题?是因为外部环境变化导致了计划的无法执行,还是因为自己在执行中遇到了挫折?

捕猎、种植与收获

回看过往的做事历程,我意识到一件事:以结果为导向的规划方式不适合我——「我想拿到 XXX,所以我需要每天先一次 A,再每天两次 B,最后每天三次 C,最后就能顺滑地拿到我想要的 XXX 了。」

也不是没有这么试过,可设立并乖乖实行计划的过程总让我痛苦万分。我总忍不住想,如果我不做 A 直接跳到 B 会怎样?要不直接做 C 吧?或者干脆在日复一日和自己的对抗中放弃了 XXX 这个目标。

我确实有想要的东西。但在达到目标的过程中,对「目的」的渴求会渐渐变弱,因而我也总是感觉这世界上大概不存在什么「如果我不做会后悔一生」的事情。但如果真的没有得到,只要多走点弯路也能找到,好像也就没那么痛苦了。

或者可以这么说:我不是一个结果驱动的人。能让我坚持做一件事的主因有且只有「过程能坚持做到」,而不是结果有多可贵。所以在年度计划中加入微小的「每日计划」很好地帮我提升了目标完成率,使我更容易坚持下去。

这让我开始思考:此前我是不是一直在使用错误的方法去追逐我的目标呢?或者说,我是否需要更灵活和符合我的性格特点的方式来规划我的人生和事业?

像我此前所说,过去的很多年里,我完成目标的方式更像是在「捕猎」。我没有特别明确的体系来达成我的目的,更多依靠「心血来潮」式的快速出击。这么做固然自由无拘束,但在很多时候往往让我不自主地倾向于做一些能在短期内看到成效的事情,而丧失了许多「积累」和「复利」的可能,长远来说,也更容易陷入短视的困境。这样的策略或许能够迅速获得某个目标,但可能失之交臂的是那些需要时间和耐心才能收获的果实。

而「种植」更像是一个过程和结果都可控的任务,它强调的是耐心、持续的努力,以及对自身潜力的挖掘。相比于「捕猎」的即时行动,「种植」更注重在日积月累中培养各方面的能力。比如培养自己的技能、提升知识水平、建立深厚的人际关系,以及形成稳固的心理和情绪基础,都需要日复一日的坚持和耐心。就像是在农田里播种、耕耘、灌溉、施肥一样,看似琐碎,却是一种为未来打下坚实基础的投资。当我坚持了足够久,结果和成果就会自然而然地显现出来,「收获」也就成为了一个更自然而然的过程。

在这个转变的过程中,我开始更加注重目标的可持续性和整体性。不再只追求眼前的成功,而是更加关注每个阶段的成长和进步。这种方式更注重内在的成长和满足感,而非刻意地去追求外部的奖励。这样,即便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遇到一些曲折,我也能更从容地面对,因为我注重的是整个过程的丰富和充实,而不仅仅是最终的成果。真正的收获需要时间,而不是一蹴而就。

同时,我也在思考如何将「捕猎」和「种植」融合,使它们相辅相成。我可以通过「捕猎」迅速解决一些当下的问题,这种方式也为我提供了更高的灵活性和应对当下的能力;同时在长远看,通过「种植」培养我的耐心和长远眼光,也保持着对更大目标的持续追求。我相信这种综合的规划方式可以更好地满足我的个性和需求,使我在灵活性和稳定性之间找到平衡,也能帮我带来更加持久和有深度的成长。

结语

综上所述,我的年度规划变得更为系统和有针对性。通过将年度目标细分成项目、目标、成果、习惯,我得以让我的规划变得更有层次,更易于执行。通过对每个项目设立明确的目标,我为自己描绘了未来的蓝图;关键成果的设立则像是连接目标和实际行动的桥梁,使得我可以通过达成一系列的关键成果来迈向目标。而习惯则是这个体系的基石,通过日常的持续性行动,我逐渐改变了自己的行为模式,使得这一切变得更为自然而然。最后,复盘成为整个规划体系的关键环节。通过不同层次的复盘,我能够更全面地了解自己的执行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做出调整。这种方式不仅使我能够更好地管理我的时间和资源,也使我能够更好地理解自己的进展和成就。

当然,设定了严谨的计划也不代表我就因此丧失了灵活性,我只是在「随心所欲」和「严谨规划」中找到了更适合我的平衡。「捕猎」式的灵活性让我能够迅速适应环境变化,解决当下的问题;而「种植等收获」的耐心和积累则为我的长远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希望我的思考与探索对你有所启发。

相关文章:《项目与习惯》by Scott You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