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岁的时候,我说我是给自己过去几年的生活画上了一个句号。那么今年就是一个全新的开始。去年年末的时候,虽然所有人都面临疫情的威胁,但我却觉得充满了力量和希望。因为这一切终于要结束了,新的一年一定属于自由和活力。

一年过去,我想当时的期望是实现了的,我和过去的自己渐渐告别,在新的道路上踏下了第一个脚印。

 


他人

25岁的第一个关键词是他人。前面几年因为种种不便,许多朋友、亲人都许久没见了。2023年一开始我就开足马力,春节回去先见了家人、小学和高中同学,还有班主任老师;后来回到苏州,又接连和大学同学、高中同学见了几次。到了夏天,父母来到苏州,一起居住了将近一个月,秋天还一起去了新疆…

和老朋友在一起的时候,话题离不开过去和现在。我记得我们深夜在钱塘江边散步,在十里琅珰的山路上跋涉,在夜晚的外滩抱着刚买到的卡布奇诺瑟瑟发抖。其中让我最印象深刻的一段,是某天和两个互相不认识的高中同学见面。其中一个人说,相比起高中的时候,我变得个人主义了。另一个人说,我是她认识的男生里精神需求格外高的。这两个评价我刚刚听到,还觉得有些奇怪,不像我自己。但仔细想了想,又觉得是非常贴切的形容。这几年里我的改变大概是这样的,从满足别人的期待,慢慢把目光转向自己的生活。

和高中同学在茅家埠

今年和家人相处的时间,很难得的都在路上玩乐。我们一家人以前旅游是不多的,今年父母退休,他们终于有一大段的时间出来玩。七月份的时候,两个人一天之内横跨一千多公里,从太原开到了苏州;到了十一假期,我们又驱车3000公里跑到了新疆。我带他们去我家附近的环秀湖看夕阳,他们带我去伊犁的赛里木湖看日出。在这个过程里,我也在寻找新的和父母沟通和相处的方式。毕竟,独自生活三年以后,我已经不是过去的我了。我的生活开始有了更多内容,有了更多需要,而我自己也学习了新的沟通方法和语言,我真的很希望可以把我的新生活,和对人际沟通新的认识传达给他们,让后面的生活可以越来越和谐和愉快。

前面说的都是重逢。不过,2023年不只有这些,还有新的遇见。可能是因为过去几年憋的太难受,今年我基本上处在超量社交的状态。大概是四五月份开始,我开始寻求一些和陌生人见面的活动。我记得第一次参加,是《宇宙探索编辑部》的线下观影会。那天我们聊得非常开心,从自己的生活感受,到对社会文化变迁的观察,甚至还有现场的朋友把它提升到了哲学的高度。这次活动过后,我对于继续参与同类的活动有了更浓厚的兴趣和信心。然后,偶然之间,我在一个设计师朋友的介绍下,我在苏州也找到了这样一个很有爱的小房间。

我还记得第一次去松菓是参加一个和MBTI有关的讨论。那天阴阴沉沉的,晚上还下了雨。不过我还是在外面散步到很晚才回去。可能是因为它就坐落在苏州,我很快就得以和那里的朋友变得熟悉起来。作为一个独自来苏州工作的人,这是种很难得的感受。三年多的时间,我都觉得自己是悬浮着的,住在苏州北部的一个角落,在一个孤岛似的街区里过两点一线的生活。现在,我好像终于可以和这座城市建立一些联系了。

第一次去松菓

在松菓和其他地方认识的新朋友,给我带来了许许多多不同的感受和体验。以前我的社交主要集中在同事和同行,这构筑了一个非常坚固的信息茧房,让我觉得生活好像只有一种路线,一种方式。“生活是旷野”这句话说起来简单,但也只有身边出现了活生生的例子,我才能够有更大的信心和动力,去尝试一些不同的东西。在新朋友的鼓舞和帮助下,我开始学习如何探索一座城市,开始学习享受小街小巷的美好;我第一次参加了马拉松(虽然是迷你马拉松),第一次看了流星雨,第一次在公园唱歌,第一次自己主持活动… 如果没有他们,我可能不知道还要多久才能拥有这些难得的体验。

第一次参加马拉松

李世民说“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他说的自有他的道理,但是我觉得以人为镜,也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在和更多人相处交互的过程里,我也慢慢发现了自己更多的特点、缺点和优点。这些问题或者特点,是我在独处的生活里无法看到的。诚然,人不应该为了迁就某个人毫无底线的迎合。但是,一个人也不应该放弃观察自己,并按照当下认为正确的价值观不断地完善。

去维系和发展人际关系,可以出于功利的目的,也可以出于上面的好处,更是我们这个物种本性中的情感追求和生存方式。今年在《万神殿2》里,有一句我印象特别深刻的台词,“人生的意义在于他人”。看了数次的《宇宙探索编辑部》,可能也表达了类似的意思。乔布斯在他临终的邮件中,也写到:

我的食物并非由我种植,即使种了一些,它们的种子也不曾由我培育和改良。

我的衣物并非由我纺织,我讲述的语言并非由我发明或完善,我使用的数学也不是我的发现。

自由与法律保护着我,但它们并非由我构想和创立,也不是我在裁决或施行。

令我感动的音乐不是我的作品,当我需要医治时,关于如何生存我束手无策。

我的工作中充满各种科技,但其中大多数,比如晶体管、微处理器和面向对象编程都不是我的发明。

我爱并赞美人类,我的生命和幸福完全仰赖他们,无论他们生活在当代,或已经成为历史。

意义之谜令人困惑,但转念一想,也不复杂。意义本身就是人类的构造物,那自然也要回到人,回到自己和他人的联系。当然了,这个问题还可以更简单:和朋友在一起的时候,我很开心。我也会努力成为更好的人,给予自己的爱和友谊。

 


旅行

2023年我去了很多地方。好好探索了苏州;一如既往地跑了很多次上海;反反复复去了好几次西湖;还提前实现了愿望,沾父母的光,去了一次新疆。下面就按照地点,挨个盘点一下吧。

首先要说的是苏州。来到苏州这么久,可能只有最近一年好好探索了这里。姑苏区是一个特别适合city walk的地方,或者换句话说,特别适合街溜子。这里有太多可以探索的店铺、街巷和景点。而且古城尺度很小,大多数地点之间,都可以步行抵达。就像我还记得某天和同学吃完饭,想要找个地方坐坐,然后发现被朋友推荐过的小酒馆,距离我居然只有50米。我可以中午在石路看电影,下午在养育巷买面包,晚上再出现在平江路喝精酿。或者在虎丘山逛完以后,去道前街看金黄的银杏,晚上再去护城河看落日,往来的行船和倒映在水里的灯光。在姑苏区,我终于可以放下计划,在城市里随意散步。或者是发现新的目的地,或者是从一条不同的路径和过去的回忆重逢,总之每一次出行都有惊喜。从去年开始,我就很喜欢出门看书。今年依然如此,周末如果没什么事做,那就找一条街巷,找一家小店随便逛逛。看到喜欢的地方停下来看看书,既轻松又非常充实。

今年在姑苏区留下的回忆

在苏州的行程里,最特别的一次可能是去太湖看流星。那天刚好是英仙座流星雨极大值。晚上在外面聚餐,快结束时一个朋友突然说,想开车到西山岛看流星,问有没有人同行。我还没学车,心里想着,如果错过了这次机会,我自己要做到这件事,不知要等到什么时候。驱车两个多小时,走在太湖的大桥上,两边漆黑如墨,就好像在宇宙里航行的飞船。最后,我们找到了西山岛东侧的一个小堤坝。走到湖边,面前吹来忽冷忽热的风,远处东山镇的路灯隐约亮着,和天上的星星一般无二。没有光污染的夜空,云层清晰可见。虽然说是流星雨,但实际看起来一点也不像下雨。书上说,流星雨会有固定的辐射点,我还专门找了APP去寻找英仙座,但实际上,每颗流星出现的位置都相距甚远。我们只能仰头对着天空,不断搜寻。等上十几分钟,终于出现一颗,湖边的人立刻欢呼起来,只是为了一个落入地球大气层燃烧的小小微尘。

其次想要说的是西湖。我第一次来西湖是大学的时候,那个时候不太会玩,经费也很不充足,扛着相机和三脚架几乎绕着西湖走了一圈,却并没有在脑子里留下什么印象,只觉得和随便一个公园没有什么区别。今年第一次去西湖,是和高中同学一起。我特意提前调查了攻略,从西湖北面一直走到西侧的曲院风荷,看到高大的水杉,错落的植被和水鸟,远处若隐若现的山体,才开始意识到西湖的特别。苏州的特色是园林,园林中绝大部分都是人有意规划和设计的。不过在西湖,我可以感受到人和自然两股力量在同时作用。如果没有人的修缮和创作,西湖不会是今天的样子。但如果没有群山、林木和湖水,仅仅凭借人的力量也无法营造整片的美景。

今年上半年,我在上海的一个画展里,看到了画家描绘的茶山。所以到了西湖,我也非常想好好看看它们的样子。第二次去西湖,我的愿望达成了。我们从九溪烟树出发,沿着公路到达龙井村,又继续走上山路,从十里琅珰往西走。深山里非常安静,对于居住在高铁站附近的我来说,这种安静可以说是一种奢侈。我可以停下来,屏住呼吸,静静听雨水打在树叶上的声音。从山上下来,走到云栖竹径,除了四处遍布的高耸的竹子,更吸引我的是路边的枫叶。当时我想,这里秋天一定会很好看。后来父母过来,我又去了一次西湖。我们坐在公交车上,汽车驶过高高的拱桥,车里的乘客也随着客车的起伏惊呼起来。后来,我们走到苏堤上,找到一处可以坐的地方,面向西里湖,静静地等待夕阳。那天天公作美,云彩像火焰一般绚丽。我们就静静地坐在那里,直到金色时间完全结束。

在龙井村的茶山

秋天如期而至,我也又一次来到了西湖。本来是要坐车直奔太子湾,看那里的枫叶,但坐到中间,已经按捺不住心情,跳下公交车开始了步行。西湖边的红枫在水边、桥边、或者在道路的交叉口,并不需要刻意寻找。如果你站在顺光的一侧看它,那可能会有些失望。最好的角度,是面向太阳。从枫叶透射出来的阳光,鲜红透亮,如同宝石一般。如果在河边,水面波澜的反光照射到枫叶上,静态的枫叶好像也成了某种动物,变换着颜色似乎在和我对话。到了太子湾,一些枫叶已经枯萎凋落了,反而不太好看,最让我惊喜的是河里的水草。密密麻麻的水草把整条河染成绿色,但这种绿色并不像漂浮水藻营造的压抑的绿色,而是静静躺在水底,斑斓的阳光透过波动的水面照射下去,无比清透。到了杨公堤,高耸的法国梧桐撑起一片棕橙色的天幕。虽然我骑着车子,但却舍不得骑得太快,只想要在这里多停留一会。晚上,和朋友一起坐在西湖的游船上,看着夕阳静静地等待一天的结束。西湖确实是淡妆浓抹总相宜的。如果某个周末西湖落雪了,我还希望再来一次。

秋天的西湖

说了这么多,今年时间最长,最辛苦,也最印象深刻的旅行,莫过于新疆之行了。十一假期,我坐飞机到达乌鲁木齐,和开了几千公里的父母汇合,然后开始了在新疆狂飙突进的一周。我们先往北,但恰好碰上寒潮降温,提前体验了冬天的感觉。虽然碰到了恶劣天气造成的景区关闭,但也看到了清澈的可可托海,看到了雾气弥漫的山区中,朦朦胧胧如同雕像一般的牧羊人,看到了在平原和雨雾里延伸到天边的公路。后来驱车赶往赛里木湖,那里的湖水比天空更蓝。傍晚,远处的雪山被染成紫红色,旁边月亮升起,好像并没有38万公里那么遥远,而是悬在高原半空的一颗热气球。到了独库公路,每隔几分钟便是不同的景色。从草甸、松林,到险峻的岩石峡谷,再到纯白色的雪山,一切都出现在这一百多公里的路途中。从山下到山上,季节完全颠倒了。山顶的一切都是白色的,连太阳和天空也是翻腾的灰白色。我们一边小心翼翼地开车,一边瑟瑟发抖地拿出手机拍照。我对新疆的向往,来自一个搭配了宫崎骏《起风了》背景音乐的伊犁的视频。开在独库公路上,我也播放起来这段音乐,也算是满足了自己的一个心愿。

新疆之行

几千公里的路途,除了一路的风景,让我忘不了的还有路上碰到的人。日夜赶路,有时不得不在服务区过夜,里面的保安大叔热情地帮我们安顿帐篷和热水,还主动介绍了附近旅游行车的情况。我们还碰到了一对来自上海的夫妇,两个人都已经七十多岁了,从上海出发,来到新疆自驾三个多月。让我们胆战心惊的独库公路,他们前后开了两三回。面对他们的壮举,我作为只有二十多岁的年轻人自愧不如。这次出行,我也是蹭了父母的车,如果让我自己计划和实施,这样的事我现在是做不到的。只希望我到了他们的年纪,也能拥有如此的热情和能力。后来返程的时候,在一个服务区,聚集了六七家出来自驾的人。大家互相帮忙,交流路上的见闻和自己的故事。几千公里的路途和辛苦的环境,可能是一个特别强大的过滤器。在这里遇到的人都非常真诚,简单。或者也许,是行路让我们变简单了。原先生活、工作里的一切,好像都暂时远离了。每天需要考虑的,只有下一站要去哪里。

在从新疆返程的路上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原先觉得,我或许可以在两者里选择一个,现在发现是不行的。语言文字只是一套符号,它可以用来标记某种现实感受,但是仅仅凭借文字,绝对无法还原那种感受。真的要感受它,理解它,只能把自己放到那个情境中去。只有体验没有文字也不行,文字给了体验一个代号,一个标志,它让我们可以把体验抽象化,然后进行编排、组织、逻辑推演,或者讲述给别人。今年年初,我本来的目的不过是每个月离开一次苏州。最后我做到的,远远超过自己的想象。明年我希望能去到更多不同的地方,体验更多不一样的精彩。

 


生活

生活上,今年的许多改变是对去年的延续。不过比起去年,现在的我有了更充足的条件,也有更好的心理基础去完成很多改变。

我的第一项大工程就是减肥。经过一年不怎么努力的轻断食和散步,我的体重从最高峰下降了40斤。之前我也减过,但是基本都靠短时间大量运动和节食。最后,每一次都不出意外地反弹了。不过这次,我有信心把它维持下去。因为每周两天严格饮食结构,轻度运动,喝足量的水,保持休息… 这些并不是我需要大力维持的一个特殊状态,而是可以坚持一辈子的健康生活习惯。虽然体重下的很慢,不过我知道每减一点体重都是非常坚实的一步,我需要做的就是继续坚持健康的生活节奏,没有什么好焦虑的。

在减肥的过程里,自己做饭对我起到了很大的帮助。不过,做饭很快超出了这种功利性的需求,变成了我娱乐和消遣的一种方式。我在刚刚工作的时候,曾经有过一段时间是自己做饭的。后来,因为感觉太过麻烦,渐渐放弃了。今年夏天我的父母过来以后,看不下去我天天吃外卖,于是便在家里做起了饭。看到他们的方法,我开始觉得,可能是之前的自己把做饭这件事过分复杂化了。比如,我并不需要每一次都严格按照菜谱,生活里有许多事,并不是那么严格的。于是我开始研习“做饭糊弄学”。只要是味道不太冲的蔬菜和肉类,都可以炒到一起。这让我每晚自己做饭,成为了可能。我基本可以在一个小时以内完成做饭、吃饭、洗碗的全过程,剩下的时间可以尽管做自己想做的事。学会了糊弄学,我也终于可以把买到的菜都消耗完,避免因为特定的菜谱,浪费买下的食材。

自己糊弄的奇奇怪怪的菜

做饭糊弄学固然实用,但还是少了些乐趣。时间久了难免感到烦躁。我曾经和朋友提起过做饭、洗碗的枯燥,得到的建议是,大概还不够专心。如果我把注意力集中在完成它以后去做别的事,那做这些家务本身就是痛苦的。而如果我专注于做饭的过程,体验感受就会好很多。就在几周以前,我看了电影《朱莉与茱莉亚》。看到电影的主角一年复刻了菜谱上的五百多道菜,在厨房寻找到工作之外的生活寄托,我也突然觉得,自己可以做的更多。可以把它从一个功利的劳动,变成享受的过程。

其实,夏天的时候,我就开始自制饮料。最初也是为了省去每周购买咖啡外卖的花费,后来很快变成了生活里难得的乐趣。我每天都会尝试新的配方,尝试新的视觉效果,虽然不一定好喝,但每天下午最困倦的时候能喝一杯量大管饱的冷饮,这本身就让我非常开心了。而做饭上的改变,可能是因为相对复杂,仅仅在最近发生。我惊喜地发现,只要我认真地对待食物,食物就会认真地回馈我。在一个变化的世界里,这一点确幸是如此美好和难得。我开始学会烙蛋饼,学会怎样避免油烟,怎样把肉炖软烂。看到什么好吃的,一天之内我就能买到食材把它端上自己的饭桌。这可能是最触手可及的美好了。

自制饮料

今年在财务上也有进步。从大学到工作最初,我一直是喜欢超前消费的“月光族”。实际上,很长一段时间,我都在用暴食和冲动购物去尝试缓解自己的心理问题。到了最近两年,我自己心态逐渐稳定下来之后,加上看到疫情的压力,我决定开始改变自己的财务状况,开始存款。今年,我终于如愿实现了这个目标。通过尽可能少次多量的采购,一定程度的自制,和精神生活的丰富,我成功在心理更加快乐,更加幸福的前提下,大幅度减少了支出,让我能够产生结余和存款。现在我再也不想提前消费了,我需要拥有存款的安全感和余裕,不希望再过充满忧虑的生活。

2022年,我尽力学会了独处。而到了今年,我尽力迈向一种更均衡,更健康,更丰富的生活。我开始无比真切的意识到,我需要对自己的生活和幸福负责。而幸运的是,很多幸福就藏在不远的地方。我需要的仅仅是开始行动,然后这些微小的幸福触手可及。

很多时候,我们会想象存在两个相距甚远的世界,一个是美好的理想生活,另一个是灰暗的现实。但是,真实的世界不是这样的。在两种极端的情况之间,是一段长长的阶梯,等待我们一步一步地向上攀登。我需要做的,除了为了未来的积累,更多还是眼前的事,用小小的努力让自己的生活变好一点点,这就够了。就如同我前些日子看到一段对话:

爱吃烤面包:世界上有两个我,一个低头捡碎银,一个渴望去远方。

Lisa:这并不矛盾,我的烤面包朋友。我们可以朝着我们渴望的远方一路捡碎银走过去。

在《指环王》中,甘道夫也从另一个角度赞美了日常生活:

萨鲁曼相信只有强大力量才能震慑邪恶,但我不相信。我觉得,平凡琐事,普通人每天的生活,善与爱的平凡举动,才能遏制黑暗。

这就是我希望做到的。我可以暂时放下那些宏大的目标和对遥远未来的焦虑,我最需要关注的,首先是这些触手可及的幸福。

 


心理感悟

心理感悟方面,如果说去年主要是在解决先前的问题,那么今年就是在构建一些新的东西。比如信心,比如理解,比如平衡。

今年对我影响最大的一本书,可以说是《人性中的善良天使》,它帮我重新建立了对于未来和人类社会的信心。这本书非常厚,以至于我最后读了九个月的时间。它用翔实的例证,展示了人类历史上,暴力是如何一点点减少的,人道主义是如何从残酷的旧世界萌芽。在现在这样一个真假难辨,不确定性剧增的世界,相信未来会变好,似乎变成了一种奢望。从过去的自己和我身边的朋友,常常可以听到关于未来的悲观预期。这可能是因为增长势头确实不比以往,可能是因为人天然会对负面消息过于关注,也可能是因为人们过于美化了过去。但是事实不是这样。事实是,虽然历史一向起伏不定,但在所有人追求美好生活的内生动力下,我们还是从幕天席地,充满病痛和冲突的原始时代,一步一步走到了今天。有人说,“历史不会重复,但是总会押韵”我想说,历史虽然会押韵,但是绝不重复。很多事的确会重复发生,但是在重复中,还是有人学到了一点东西。就进展而言,可能很慢,但绝对不是不存在的。

除了相信人类,另一点我需要学会的,是相信自己,不要再自我设限。我发现过去有很多关键的节点,我并没有遇到外界的阻碍,而是仅仅被自己的想法挡了回去。艺考的时候,我压根没有相信过自己有能力考到最好的学校;到了大学,我也没有真正相信过自己可以申请留学;等到找工作的时候,我拖延了一个学期的时间,没有将我最新的作品放进作品集,所以这些事我都毫无意外地或者失败,或在过程中遭遇严重的挫折。这个过程中,我的敌人始终只有自己的想法。

如果往前追溯,我可能从很小的时候开始就是个“乖孩子”。甚至也没有明显迹象表明,我曾经被要求这样做,而是从刚刚能说话开始,就已经很懂事了。小时候的生活里,这并没有什么不好。我可以比较轻松地完成学业,而且拿到相对而言不错的成绩。但是到了后来,尤其是到大学,当我必须为自己的未来做抉择,做准备的时候,这种按部就班,守“本分”的思路,就变得非常有害了。

到了今年,我开始尝试去除掉自己给自己设下的枷锁。如果想要做什么,那就先做,至于担心和忧虑,我可以拖延下去,拖延到不得不面对的时候再说。就像《功夫熊猫》的剧情一样,“根本没有秘方。你相信它有,它就有了”。只有我先相信自己能做到某件事,才会想方设法地寻找可能的路径。如果一开始就把问题堆成一堵墙摆在眼前,那我根本无法前进一步。

今年另一个重要的进步,是学会看见,学会倾听。过去我是一个表达欲很强,和乐于给人建议的人。而今年发生改变的关键点,可能是电影《芭比》。以前我偶尔会和朋友讨论女权相关的问题,在讨论中,虽然在大的方面上基本一致,不过在部分问题上,我也会有固执的地方。而从电影院走出来,当我回想芭比和肯在城市里散步,街上的人对待他们的不同态度的时候,我突然间意识到,我从来没有作为女性生活过,一天都没有。在这件事情上,我个人的许多看法很可能是不真实的,而且远没有她们自己的感受重要。面对我没有经历过的人生,我自己为是的建议,是对对方的一种否定。

之后不久,我参加了一次关于《芭比》的讨论会。这次讨论会上,我更真切地感受到了这一点。不仅仅是这次,我觉得今年参加的许多分享活动,对我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倾听练习。在别人讲话的时候,即使出于礼貌,我也必须认真听完。渐渐我发现,相比起满足自己的表达欲,有机会看见另一个人的生活、感受和故事,是一种更加难得,更加珍贵的体验。尤其是一次又一次地看到别人做到了我永远做不到,或者不会去做的事,我由衷地感到钦佩。如果是以前,在一些问题上,我会认为我自己的答案是唯一正确的。但是现在,这些正确答案在一点一点消解。不同的人在这个世界上都有自己独特的角色和作用,以他自己独特的方式推动和影响事物发展。我能做到的事别人做不到,别人做到的事我也做不到,我不能也不应该把我的价值观强加于他人,世界需要这样的多样性。

类似的感受也体现在日常的沟通中。我开始有意识地用问题取代建议,用感受取代判断。当然了,这种转变无法一蹴而就,现在的我仍然有很多过去不太好的习惯。不过我相信,用理智的约束去慢慢改变自己的表达习惯,是可以做到的。现在的我希望成为有强大观察力和理解力的人,不再把人工具化,不再用单一的标准衡量他人,而是尝试去看到他的过去,复杂而精彩的当下,和对未来的无限憧憬。人的复杂性,和语言沟通的低效,注定了每一个他人对我而言都是永远的谜团。我不应该自大到认为我可以完全理解一个人,但另一方面,也不应该放弃理解和沟通的尝试。在《火山挚恋》中,有一句令我印象深刻的话:“理解是爱的同义词”。就像他们对火山的探秘一样,理解人大概也是一个危险,美丽,充满了乐趣的过程。

今年在心理上,我还尝试追求平衡。为了方便,我就用MBTI的相关概念来说明。我的MBTI类型是ENFJ,曾经我对自己的测试结果非常满意,觉得这种类型是是符合我的自我认知以及预期的。但是后来我发现,我需要更加平衡,或者说更富于变化的性格特质,来面对不断变化的生活。E/I的角度,我需要平衡社交和独处,我需要朋友的支持,也要有安静的时间休息和完善自己;S/N角度,我喜欢推理和思考,但过度的穷思竭虑令我感到疲劳和空虚,我也需要更多具体、实际的感受来了解这个世界;T/F类型上,我喜欢自己丰富和敏感的情绪世界,但也需要强大的理性逻辑来分析它,避免陷入情绪风暴,帮助自己做出更好的决定;J/P类型上,我需要规划未来的能力,但也应该学习应对不断变化的生活。所以总的来说,在每一个方面上,我都希望平衡不同的能力,让自己可以从各种角度体验这个世界。当然了,MBTI本身是粗糙的,仅仅上面四点不足以形容所有我想要改变的心理特质。不过我想,它仍然称得上是一个简单明了的向导,一个观察自己的简易框架,可以帮助我越变越好。

总的来说,今年的我发现了希望和信心。而就我目前的个性而言,我自己拥有了这些,我也会把它们传递下去。前面我说,希望戒除自己给人建议的偏好,不过我相信,除了给人建议,通过我自己做的事,写的文章,分享的信息,仍然有许多办法可以把希望传递下去。有这样一种说法,说我们应该“放弃助人情结,尊重他人命运”。这句话我大体上是同意的,但它忽略了一个事实,那就是人和人并非只能进行一对一的帮助和建议。我们都在和环境的交互中成长,而我们每个人也正是他人所处环境的一部分。只要我自己还有希望,我就愿意成为环境中的一个积极的因素。

 


结语

洋洋洒洒写了一万多字,还是有很多东西无法详细展开。比如今年写的文章获得了首页推荐,年中和年末我自己遭遇的失落期等等。这也许是因为今年在写作上懒惰了,许多事其实值得专门写一篇文章,但今天都被我塞进了这篇年终总结。

今年,关于“我从哪里来”的问题,我获得了一些阶段性的答案。不过,回答这个问题大概只是为了让自己心安,更重要的问题还是“我是谁”和“我要到哪里去”。我们每个人都是被过去的所有经历塑造的,“如果把我人生中的某一天拿去,我就不是我”。但是,一个人的经历有许多偶然,由经历塑造的大脑,一定充满了偏狭的成见,其中一些会给予我们力量,但更多带来的是阻碍和烦恼。

独自生活的这几年,我想了许多东西。我渐渐发现,我过去的生活只是一种可能性,面对许多事,世界的真相并非如此。或者说,世界还允许许多许多其他的可能性。可能独立生活的意义也就在于此,它让我在二十多岁的时候,有一次重新塑造自我的机会。就《重启人生》或者动画《Relife》那样,可以重新选择自己的未来。如同罗曼罗兰写过的一句话:

大部分人在二三十岁上就死去了,因为过了这个年龄,他们只是自己的影子,此后的余生则是在模仿自己中度过,日复一日,更机械,更装腔作势地重复他们在有生之年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所爱所恨。

我不会是这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