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注:本文是「放轻松」征文活动的入围文章。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少数派对标题和排版略作调整。

想了解如何参与本次征文、赢取奖品,可以 点此查看 活动规则。


李小龙曾说:「不要思考,去感受。就好像手指指向月亮,不要只顾着盯着手指,否则你将错过神圣的光耀。」从人类学到教育学,从行为经济学到家庭咨询,各种学科都认为熟练管理注意力是优质生活的重要因素,也是几乎改善人生各类体验的核心。

在分享自己如何放松之前,我想先解答一个关于放松的问题。

为什么要放松

对很多工作狂来说,他们不愿放松,甚至不惜夜以继日地工作,以换取更好的物质生活。现在生活压力大,这样做出于个人选择,无可非议。但我想让大家知道,适当的休息是为了更好地前行,必要的放松是为了更好地生活和工作。

我们的身体就像一个弹簧,适当的压力反馈可以自主调节,但当压力超过一定阈值,整个身体系统就会崩溃,带来的损失远超工作所挤占的休息时间。适当的放松不仅能缓解紧张的神经,让身心更健康。还能达到充电的效果,让我们有更多精力和能量去迎接第二天的任务,并做得更好。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放松是推动工作的必要行为。荷兰心理学家艾普•狄克思特修斯(Ap Dijlksterhuts)曾做过一项关于无意识思维的研究,他们将一个复杂决定的必要信息分别告知两组实验对象,一组被告知认真思考;另一组则可以分心玩游戏。令人大跌眼镜的是,分心一组的表现反而更好。

研究结果显示,给有意识头脑休息的时间可以激活无意识头脑,从而理清更复杂的职业挑战。

因此,适当的屏蔽工作,放松自己反而会使你开展的工作更高效,特别是对于没有严格规则的创造性活动,如绘画、写作、编程、设计等等,这些活动涉及大量信息和多项模糊不清之处,更适合用无意识思维(也称潜意识)解决。

爱因斯坦喜欢在林间散步,卢梭在《忏悔录》一书中评论:「我只有走路时才能思考。一旦停下脚步,我便停止思考。」 都是对潜意识思考的最佳实践。

2008 年《心理科学》(Psychological Science)里有一篇论文被广为流传,其中介绍了一个简单的实验,实验对象被分为 2 组,一组在植物园沿林间小道散步;一组则被安排走过喧嚣的市中心。之后两组人员在注意力要求较高的「数字倒背」任务中对比表现,自然组的优势要比城市组明显更高,而且这种优势一直持续到第二周。

这个实验揭示了「注意力复原理论」的核心机理:只要停下一段时间的活动,注意力就可以自主复原,放松行为都有类似的效果,如:与朋友面对面的交谈、做晚饭听音乐、跑步散步、在自然中行走等等,都具有同样的复原作用。

那么,上面的段落姑且回答了我们为什么需要放松,接下来我想解释一些关于放松的常见误区,以及分享自己平常放松的方式。

玩手机不等于放松

说到放松,大部分人的第一反应就是玩手机。这种行为已成为一种无意识的习惯,在我们空闲的第一时间,就会不自觉的拿出手机,消费内容。但事实上,这反而会给我们的大脑带来更多压力。目前学术界达成的普遍共识是:熟练管理注意力是优质生活的重要因素,也是改善人生各类体验的核心。

破碎的注意力就意味着破碎的体验,只有完整的注意力才能给我们带来满足感和幸福感。

如果在疲惫的工作后,还紧盯着手机不放,我们的大脑会因为一直要处理信息,而处在紧张状态。短时间的刺激让我们以为自己得到了放松,其实我们从这种行为中获得更多的是焦虑和不安全感。

长时间地刷手机,会让大脑得不到放松,让我们更难集中注意力,破坏我们进入「深度工作」的能力。这是一种能够创造心流体验的绝佳方式,丧失这种能力,将直接影响到我们的生活质量。

一个直观的体验是,每当我拿起手机,总会不自觉的想要刷到更多信息,得到奖励的大脑会逐渐上瘾,在多巴胺的刺激下不断滑落至下一个视频,就像等待随机奖励的小鼠一样,陷入一种急躁焦虑的状态。哪怕刷了一整晚,直到上床睡觉的时候仍感觉身心俱疲。

与之相对地,如果我只是把手机拿开,哪怕只是发呆,也会比玩手机的状态感觉到更多满足和平静。

意识到这一点后,我开始有意识地控制自己使用手机的时间。从最初的一天 3、4 个小时,到 2 小时,1 小时,到现在除了必要的信息回复外,我都勒令自己不再看手机,大部分时候也是将手机调成勿扰模式,只在几个固定时间段打开通知。

摆脱对手机的依赖后,时间一下子变得充裕起来,必须用全新的活动将其填满,否则很容易回到之前的状态。

我的应对策略是,拉着对象陪我一起玩 Switch 上的游戏,看电影、看书、哪怕是聊天和发呆。虽然看起来没做多少正事,但明显感觉到时间更加饱满,内心也不再急躁。现在也不会出现玩手机到深夜的情况,这让我们的睡眠状况也好了不少。

在这段时间,我们看完了几部电影,看完了几本书,互相交流看书的心得,这种收获感要比刷短视频带来的快感更加绵长,也是我认为能够重掌生活控制感的关键。

不知道你是不是和我之前一样,认为自己能从手机中获得有用信息,害怕遗漏消息,因此不敢脱离手机。

在尝试戒断手机一周后,我发现没有什么消息是我必须要知道的,我在屏幕上花了很多时间,看似获得了很多信息,但其中有 95% 都是满足情绪与猎奇的需要,真正对我有价值的信息不到 5%。为了这 5% ,我却要调用 1900% 的注意力来完成,这样的投入产出比,堪称灾难。

原因就在于,在查找信息的过程中,我们很容易被其他娱乐信息所吸引,这是很难避免的,为了让自己拥有更深度的工作和休息时间,我决定暂时告别手机。

这并不是特例,很多名人都有定时断开网络的习惯,例如:比尔盖茨以进行「思考周」而闻名,这是他每年两次的传统,期间他会远离日常工作,隔离社交媒体,专注于阅读和思考;Facebook的创始人马克扎克伯格曾尝试限制他的社交媒体使用,以便更专注于个人时间和工作;《赫芬顿邮报》的创始人之一 阿丽亚娜-赫芬顿,就强烈主张定期与电子设备「断连」,以促进更好的睡眠和整体福祉。

因此,我想说服你,尽可能远离手机,或者只刷 30 分钟,到点后就自动屏蔽手机,空出整段不被打扰的时间,是放松活动必须具备的前提条件。

我用书房建立精神的避难所

如果说有什么事情能真正带给我能量,那无疑是阅读。对于喜爱阅读之人,做梦都想拥有一间属于自己的书房。我很幸运地在年底前完成了这个目标。虽然不是一线城市,房子也离主城较远,但对我来说,已经弥足珍贵。

对我来说,书房有两个作用。

第一自然是阅读,坐在书房里看书,可以一目了然的看到所有内容,将感兴趣的书籍随时捧到手中。

阅读让我把注意力沉浸到另一个精神世界中,正如毛姆所说:「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在阅读时间,我可以全身心地投入,不管一天多么疲惫,或是受到多大的打击,阅读总有一种特殊的魔力,让我能够静静释放自己的情绪,内心变得安定和成熟,不被外界的风吹草动影响。

阅读前,打开自己收藏的专注钢琴曲歌单,不知多少个晚上就在这样悠闲的时光中度过,外面发生的纷纷扰扰,都与我无关了。

我的书籍

当我较少地关注外界信息后,内心的焦躁也下降了不少,变得更加安稳和专注。

二是书房本身便是个能让我保持平静、卸下疲惫的场所。它在结构上是内嵌于卧室的,这保证书房可以隔绝外界的大多数干扰。

除去一个音响,里面没有任何电子设备,如有必要,必须静音、断开网络、且只能用来做读书笔记,联网也必须出门去查。这样看似极端的要求,确保了进入书房的人能在第一时间隔绝所有琐事,沉浸在书籍的氛围中。光是站在书架前,内心就会不自觉地平静下来,不被情绪影响。

久而久之,书房为我腾出了一片专注的理想空间,凡是需要深度沉浸、高度集中注意力的行为,我都会选择在书房内完成,如准备考试、写作和阅读。

在书房待一整天,有时坐在地上,有时坐在椅子上,一本书也不强求看完,随时有兴趣就拿起另一本书,需要做笔记的地方就用纸和笔。

作为一个有着广泛电子阅读习惯的人,使用纸笔难免感觉到不便,但我还是想要保证书房的纯粹性。

手机的烦人之处就在于,哪怕看不见,也依旧像磁铁一样对人充满了吸引力,我必须确保手机的位置离我足够远,并且尽可能安静。勿扰模式下,只有少数家人朋友可以拨响我的电话,我平常联系的人不多,快递有门店签收,大部分情况下都足以应付。

回过头来看,这种定时切断社交媒体的习惯,是对我影响最大的改变之一。在固定时间段切断与外界的联系,花 2 小时的时间沉浸在书本的世界里,给我的精神世界注入了难以言喻的能量。

这些年我越来越强烈的感受到,一个人感受幸福与否的能力,跟调用注意力的能力有很大关系。如果我们能学会拿出整段时间来进行阅读、跑步和锻炼,哪怕是与朋友交谈聊天,对于缓解压力都会起到很好的效果。

我在工作写稿的时候会尽可能地避免被打扰,挑出成段的时间集中完成,这不仅改变了我拖延的坏习惯,还让我在每次工作结束后都可以将精力集中在放松和享受上,而不是像以前一样三心二意地完成工作,然后急躁焦虑地玩手机。

你可能会担心,阅读需要高度专注,这样看似严格的「放松」是否背离了放松本身的意义,因为到现在为止,很多人仍相信放松就是要没有计划,没有责任和要求。安排得一板一眼的晚上会不会让我们第二天丧失精力,注意力涣散?

事实上,这样的问题早在 20 世纪初就有人提出了,本内特给出的解答是:「人的智力系统可以进行长时间的高强度活动,它不像人的手脚一样会疲倦。除睡觉以外,它只需要变化,而不是停止。」

在清醒的时间,给大脑安排足够有意义的活动,而不是漫无目的地浏览几小时的视频和网页,在一天结束时,你会感到更加充实,第二天更加轻松。

如果你愿意自己尝试,就会明白我所言非虚,放松大脑的最佳方式并非停止运转,而是有意识地将其向某个方向驱使。

学会用运动去放松

说到放松,运动是必然会被提及的话题。

村上春树在《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说到,写作是一个体力活,为了驱使这股体力则需要强大的身躯,我深以为然。

在离职后很长一段时间,我都用跑步和写作来对抗焦虑,跑步不仅让我形成了更健康的体质,更积极的心态,也帮助我转移注意力,不陷入到对生活的过分担忧之中。

在跑步中诞生的很多思考,还成为我写作灵感的来源,这样的例子并不在少数。

运动还有很多「功利」的好处,比如在运动后的神经元会形成更强的连接,形成更加稳固的记忆和神经突触,让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时常会在跑步结束后背一点单词,增强对知识的内化。

选择附近的公园,或自家小区,准备好水和毛巾等,跑上半小时即可。

除了跑步外,你可以挑选任何适合自己的运动。比如骑行或游泳,在自然中漫步,都可以起到很好的放松效果。

如果不想出门,就在家跟练一些简单的动作,方便工作日也能保持运动习惯。比如我派的在家健身系列,B 站上也有很多健身 up 的跟练视频。准备一张瑜伽垫,每天跟练 10-20 分钟不等,随后做一点拉伸,提几个哑铃,兼具有氧和无氧,相当完美。

有意义的放松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除了阅读和运动外,我还会定期地跟朋友进行联系。正好自己喜欢美食,不仅喜欢吃,也喜欢做。每个月和朋友们在家做个局,准备一些饭菜招待大家来家里玩耍,借此机会聊聊天。

到了周末,我们还有一个五黑的游戏车队,嘻嘻哈哈的打闹中,工作压力也减轻了不少,大家卸下现实里的疲惫,短暂地享受虚拟世界的刺激,给我们的生活增添了不少乐趣。

最近我还开始看一些记录片,比如最近新出的《地球脉动 3》,之前一直在追的《行星》,都让我受益颇丰,这种高质量纪录片带来的满足感,是我刷多少短视频都不能得到的。

我一直觉得,那些真正能让我们放松的行为,应该是能切实跟这个世界或自我建立联系的方式,无论是线下跟朋友面对面的交流、在大自然中呼吸和徒步,在公园喝茶,或者是去一家书店探店,阅读和思考。

它们离不开和真实世界的联结,我们或是向内充实自身的心灵和身体,或是向外建立联系和依靠。叔本华说,痛苦和无聊是幸福的两个死敌,太过贫乏则走向痛苦,太过安定则走向无聊,每当我们远离其中一个敌人的时候,我们也就接近了另一个敌人。

空洞的娱乐会削弱我们的精神力量,也让我们丧失对现实的把控能力,唯有寻求一种有意义的、值得一过的人生,在痛苦和无聊中找到一种平衡,我们才能最大程度上避免上述两个敌人。

因为无论何时,我们始终是要面对现实的,有效的放松活动不会削弱我们对现实的感知,而是获得重新面对现实的勇气,这便是它的哲学意义。

希望大家都能收获一个满足的闲暇,享受当下,也无惧未来。

🎁 评论有奖:放轻松」征文活动 入围文章中的优秀评论,同样有机会获得罐头冥想 App 3 个月兑换码或付费栏目通用优惠券,欢迎大家踊跃参与留言讨论。

> 下载少数派 客户端、关注 少数派小红书,感受精彩数字生活 🍃

> 实用、好用的正版软件,少数派为你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