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以Rewind为引,但目的并不是介绍其功能。在阅读本文之前建议补充阅读:《要是回去能有止痛药水:评 Rewind》

本文是我的个人想法“流水账”,有排版洁癖的人请提前做好准备。

Rewind 和 Rewind Pendant

之前少数派聊过一次Rewind,给人的第一感觉是「足够有趣」,不过之前的Rewind还并没有接入ChatGPT。而如今,当原来的Rewind摇身一变成为了“Rewind AI”后,我感受到了除了“有趣”和“担忧隐私”之外的第三种情绪:“恐惧”。

不寒而栗。

简单的一个问题“我今天早上干了什么”,Rewind就能准确的输出我今天早上在Mac上所做的所有事情,并加以分析。如果愿意的话,甚至还可以让Rewind AI给你的一天打个分。这给我的感觉就像是,一个助理24小时坐在电脑旁边盯着你的屏幕一样,令人有点“不寒而栗”。

让我产生了这样一个想法:是否我在使用这款App的同时,也完全的交出了自己的隐私?

毕竟,这款产品或许是第一款、真正意义上的,把基于LLM的“强人工智能”大幅度渗透进人们生活的App。

对于这个疑问我们先暂且放置,后文接着聊。话说回来,Rewind的野心绝不止于做“第一款App”,它还要做“第一款硬件”,也就是令我起笔这篇文章的,Rewind最近带来的一款新产品:Rewind Pendant

Rewind Pendant “倒带项链”

其官网的介绍是这样的:

Rewind Pendant 是一款可穿戴设备,可以捕捉您在现实世界中所说和听到的内容,然后将其转录、加密并完全存储在您的手机本地。
通过 Pendant,Rewind 成为一种个性化人工智能,真正由您所看到、所说或听到的一切提供支持。

简单来说,这款产品是通过项链里的麦克风,实时的记录佩戴者周围的一切声音,将其转录后存储在手机的本地,成为一个专属于本人的“个性化人工智能”。

看到这个产品的第一眼,我就在我的频道里发了这么一段话:

最近AIGC的硬件开始火了。对这款Rewind Pendant很心动,能解决我生活中的几个痛点(频繁记不住我的灵感、记不住上课老师说的作业等等)

但是同时也让我有点疑惑(也是会最影响使用体验的几个点):

- 是否在设备买回来之后也得付费订阅才能使用?(毕竟需要频繁调用大量的API)

- 电池的续航如何?

- 是否支持多语言?(这一点我偏向于支持,因为Reward App本身是支持中文的)

- 是否单纯是一个“录音”的功能,还是其内部会有包含神经网络引擎的芯片来实时的用LLM计算?

这四个关键的问题官方没有在Q&A中给出回答。

不管怎样这款产品我肯定都是要入手的,这是目前Post-GPT时代的第一款价格在USD 100内的Based-on AI的硬件。

在与Rewind官方团队交流之后,我的其中一个问题得到了回复:这款产品大概率就像现在其他的“AI硬件产品”一样,都是付费硬件+订阅使用的逻辑。

官方的回复

不过Rewind团队对于我其他的几个问题,暂时的“选择性忽略”了一下,不清楚是团队还没决定好产品具体的走向,还是这些问题目前对于Rewind团队来说也同样是一个“问题”。

无论如何,我作为刚好站在AI时代转折点的“05后”年轻人,对于此类产品的好奇心肯定是大于对信息安全的敏感程度的,所以也在第一时刻就下单了这款产品。

光说不做假把式

不过买不买这款产品,并不是问题的关键。

我所感兴趣的是,如何看待无孔不入的“AI”,尤其是未来将会大批出现的“AI 硬件”。

生产力还是“黑镜”:说说我的看法

本文开始前,我先抛出我的观点:

  1. 未来一定是AI硬件的时代
  2. 无论如何看待AI,认为他是好是坏,未来的AI一定是大面积铺开的。提早接受它是“生产力”的想法,就能更加快速的适应时代的变化

抛完观点,我们接着聊。

正如上文我所产生的问题“是否我在使用这款App的同时,也完全的交出了自己的隐私?”,如今AI的飞速发展,让厂商们你追我赶,争抢着成为那个“站在风口上的第二头猪”,但同时也打了用户一个措手不及:大学对于ChatGPT是否可以用于写作的看法百家争鸣、画师群体对于AIGC“尸块”的不满与无奈、互联网大厂对于员工使用ChatGPT的隐私限制不尽完善……

不过看似有各种各样的不满,总结凝练下来,其实也不多,在我看来就三个:

  • 社会变革与隐私权
  • 技术依赖与自由意志
  • 虚拟与现实的交叠

我们一个一个说。

隐私权、监管与垄断

互联网无药可救,你永远不会离开。(黑镜) 

这点很有意思。因为强调“AI时代没有隐私”的人,先不说他们的论点是否正确,他们的论证就是有错误的。

例如:“AI会得到我们大量的隐私信息(就如上文中Rewind获得的音频、屏幕信息一样),而这些隐私信息会让我们的信息变得透明”。这句话没有问题,但是是一句废话:

因为,即使在“前GPT时代”,只要你使用这类监控软件并且联网,公司也很容易获得你的所有信息。而相反的,如果你不联网,就算是Rewind AI也无法获取到你的隐私。

换句话说,打破那句废话只需要帮他们理清一个逻辑:如果按照他们的论点,那么只要数据从自己的手里交出去就算是破坏了自己的隐私,那么做一个图就能立刻反驳倒他们:

所以真正要重视的,不是Rewind AI是否泄漏了隐私,而是在Internet这层之后是否有正确的监管来控制着隐私是否会“泄漏”还是“仅用于处理信息”。这也是为什么我把隐私权和“监管”放在了一起

而如果有些人是严格的隐私保护者,那更安全、不过质量相对较低的本地LLM模型也可以做到。但我认为如果这么说就不在于“在线调用LLM模型是否会泄漏隐私”的范畴内了,而是开始探讨“Online or Offline?"。不过这个问题我们在文章里暂且不做讨论。

相比于隐私权,我更关心的是“垄断”的问题。因为这是AI技术和其他技术一个巨大的不同。现阶段的AI,无论是真正的“演绎”也好,还是基于语料和黑盒的特性所表演出来的“演绎”也罢,对于我们用户来说,我们看到的就是在演绎,而演绎则会让我们进一步产生依赖。

具体解释一下。在GPT推出之前其实我们也可见一斑了。例如淘宝、哔哩哔哩、微博等平台,会根据我们所看到的内容去“演绎”我们的偏好。而越强的演绎能力会导致越多的依赖。理由也很简单:

从这里也很容易想到:一旦一个人工智能平台让用户去产生了依赖感,那么用户是不愿意去换平台的,因为这样“演绎”出来的东西就不符合自己的预期了。例如用惯了ChatGPT就不愿意用其他AI平台是对于演绎能力的依赖;而在例如淘宝这种有一定推荐模型的App上积累了大量数据可供平台演绎之后不愿意用新的平台就属于对于演绎数据的依赖。

由于现在的百家争鸣,隐私权的问题是第一个暴露出来的,不过垄断的问题我认为才是最棘手的问题。但无论是隐私权、还是垄断,都需要一定的监管来避免出现问题。

技术依赖与自由意志

他认为自己有自由意志,但实际上,他被困在了迷宫里。(黑镜) 

我的第二个问题在于,技术对个体自由意志是否会有潜在的侵害。

例如,Rewind AI是否会成为一种“数字监管”工具,对人们的行为进行潜在的引导?这引发了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在数字时代,人们是否更容易受到技术的操控,而自由意志是否逐渐受到限制?

我认为是有可能的。不过我认为这一点更多的在于自己的意志是否坚定。

举个简单的例子:同样的ChatGPT, 意志坚定的人会拿它来作为辅助的工具,即使拿它来生成一些想法也是以批判性的眼光去看待;而意志不坚定的人则会完全的依赖于ChatGPT去生成想法、然后不经思考的照搬。

因此想要让个体自由意志保持坚定,是需要去慢慢练习的,尤其是在AI时代面对LLM如此之强的演绎能力,更应该坚定的认为它只是一个工具,绝不能代替自己的脑子

虚拟与现实的交叠

人们非常努力地去寻找他们认为自己应该看起来的样子。(黑镜)

虚拟与现实的交叠,这一点Rewind AI表现的不明显,但是另一款近期大火的硬件 AiPin 却让我联想到了这一点。不可否认,这类AI的产品模糊了虚拟和现实之间的边界。尤其是当虚拟的数字世界有了“演绎”这一Buff加成后,我们很可能会更倾向于在虚拟世界的舒适圈中找到认同感,而非在真实生活中。近期在短视频中爆火的“ChatGPT”虚拟男/女友等内容也印证了我这一点的担忧。

不过现在的AI还在发展之中,我目前只能预测,这一方面一定是未来AI发展的一个大“坑”,但是具体这个坑会深到什么程度现在还不得而知,因此我也就不随意预测了。

不过,这个问题如果让我提出一个并不完善的解决方法的话,目前也有,我现在想的方法就是:限制一些AI的生成内容,防止人类对AI产生过重的情感依赖,以让虚拟的AI像AR一样,叠加在现实的上方,而不是类似于MR一样与现实完全的混合起来。

当然我这个方法并不完善,甚至说有点一刀切了,不过这个方法可以暂时的保证在没有更好的、更完备的解决方案出来之前,尽量减少虚拟的AI与现实之间的交叠。

总结一下

说了这么多现在还存在的问题,如果说我自己怎么看待人工智能的发展的话,用一句话总结:“客观认识到现在的问题很多,但可以尝试着去解决,而不是看到问题了就一片嘘声”

如果你继续问我,怎么看待AI硬件的话:“或许没那么成熟,但足够有趣”

如果你还对我怎么看待现在互联网上的AI环境感兴趣的话,那在我看来:“确实不够美好,但好像,看起来也没《黑镜》中看起来的那么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