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我正式被 web3 封禁了。」
2021 年 12 月,Twitter 创始人、前 CEO Jack Dorsey 发表推文 表示。推文的配图,是 Dorsey 访问知名风投基金 a16z 创始人 Marc Andreessen 的推特页面显示的提示:Andreessen 已经将 Dorsey「拉黑」(block),禁止 Dorsey 关注和浏览自己的账户。
这次「拉黑」事件的背景,是 Dorsey 两天前的 另一条推文:
你不是「web3」的主人。VC(风投基金)和它们的 LP(有限合伙人)才是。web3 永远逃不出他们的推动力,归根到底是换了个标签的中心化组织罢了。弄明白你上的是哪艘船……
这则推文在发出后吸引了大量眼球,也引来了众多 Web3 倡导者、包括 Dorsey 批判的投资人的反对意见。Dorsey 则毫不让步,继续与反对者针锋相对,并转发嘲讽漫画作为回应,最终引发了文章开头的戏剧场景。
Jack Dorsey 与 a16z 的舌战只是一个剪影。即使你没有关注过这一事件,大概也早已对 Web3 的相关争论有所耳闻。毫无疑问,围绕 Web3 的争议大多与这一概念的模糊性有关。实际上,就连这个词汇的拼写(首字母是否大写、单词和数字中间是否有空格、数字部分是「3」还是「3.0」)都是各说各话。如果人们对于何为 Web3 尚未形成共识,那么自然会对于其价值、归属和前景产生不同观点。
从逻辑的角度说,要分清什么是 Web3,一个自然的思路就是追本溯源:如果能界定前两代互联网形态 Web 1.0 和 Web 2.0,那么在其基础上延伸的部分就可归为 Web 3。然而,Web3 的定义之所以模糊,有很大一部分的「历史遗留原因」——Web 1.0 和 Web 2.0 其实也没有正式、公认的定义和分水岭。
尽管不能给出确切答案,笔者仍然相信这样的梳理是有价值的。因此,本文就将按照这一思路,以万维网(Web)的演进为线索,尝试探讨 Web3 的提出背景和要解决的问题。
宏观地看,三代万维网的发展过程,可以归纳为用户的参与度由浅到深的过程,其中:
- Web 1.0 是一个只读(Read-Only)网络,用户可以在 Web 1.0 阅读网站上信息;
- Web 2.0 是可读、可写(Read-Write)的网络,用户可以在 Web 2.0 时代的互联网中发布内容;
- Web3 是可读、可写、价值属于自己(Read-Write-Own)的网络,用户不仅可以通过 Web3 阅读、发布内容,数据和价值归用户自己所有。
Web 1.0
先看 Web 1.0(需要说明,这并非一个最初就有的概念,而是在后续发展中被人提出用来指代早期形态的万维网)。互联网最早源于军事需求。20 世纪六十年代,美苏冷战期间,美国开始研究太空技术。太空科技涉及到长距离通信,为了改进长距离通信效果,科学家开始研发不需要电话线就能进行通信交流的新途径。
在这样的背景下,「能够互相沟通交流的计算机构成的网络」(a network of computers that could talk to each other)的设想被提出。这样的话,一旦战争发生,倘若电话系统被摧毁,网络也可以承载军事方面的实时沟通。
然而,「相互沟通」对于早期的计算机而言并非易事。不同计算机运行的程序、支持的语言都不尽相同,彼此通讯好比鸡同鸭讲。这一情况到了 1970 年得到了改善。那一年,互联网传输控制协议(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正式发明,标志着计算机之间可以通过协议相互传输数据。